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张之洞清廉为官40多年 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1
转发:0
评论:0
张之洞清廉为官40多年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在清代的高官显宦中,张之洞无疑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这不仅因他倡导新学,兴办洋务

  在清代的高官显宦中,张之洞无疑是比较突出的一位。这不仅因他倡导新学,兴办洋务;更因他政绩卓著,为官清廉。而他的清廉,既有物质层面上的“物廉”,又有荣誉层面上的“誉廉”,二美集于一身,越发值得称道。

  如他出任两广总督时,依惯例可得太平关、海关等处馈银20万两。这虽非贿赂,但他却不肯中饱私囊,毅然将这笔巨款悉数充公,分文不留。再如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出任督办商务大臣,再署两江总督。一位道员为某富商私献白银20万两给他祝寿,借机请求在海州开矿。他闻之大怒,断然拒绝了富商的寿礼和要求,并弹劾罢免了这位道员。

  张之洞的廉洁操守,可谓始终如一。直到临终前,他还给子孙留下这样的遗嘱:“……(我)为官40多年,勤奋做事,不谋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间、地不加一亩,可以无愧祖宗。望你们无忘国恩,勿坠家风,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争财产,勿入。”据说他死后,家中“债累累不能偿,一家八十余口几无以为生”。就是他的丧葬费,家中也拿不出,多数是亲友和门生资助的。难怪《清史稿》上评价他,“任疆寄数十年,及卒,家不增一亩云”。

  张之洞不但不贪财,也不贪誉。对那些颂扬自己的“形象工程”,不管出于何种动机,他闻知后都坚决制止。

  1907年夏,在任湖广总督19年后,张之洞奉旨进京,离开武汉。这时,他的门生、部下纷纷在武汉为他兴建纪念性楼堂,追忆他的功绩。军界人士筹款在武昌宾阳门内蛇山上修建抱冰堂,学界人士筹款在黄鸪山修建风度楼。张之洞在北京听说后,立即发电报制止:

373bc4b4d0ad4e288bd4b2b9_meitu_66.jpg

  昨阅汉口各报,见有各学堂师生及各营将佐弁兵,建造屋宇,以备安设本阁部堂石像、铜像之事,不胜惊异。本阁部堂治鄂有年,并无功德及民,且因同心难得,事机多阻,往往志有余而力不逮,所能办到者,不过意中十分之二三耳。抱疚之处,不可殚述。各学、各营此举,徒增懊歉。尝考栾公立社,张詠画像,此亦古人所有; 但或出于乡民不约之同情,或出于本官去后之思慕。候他年本阁部堂罢官去鄂以后,毁誉祝诅,一切听士民所为。若此时为之,则以俗吏相待,不以君子相期,万万不可!该公所、该处,迅即传知遵照,将一切兴作停止。点缀名胜,眺览江山,大是佳事,何以专为区区一迂儒病翁乎?

  然而,一些人并未领会张之洞的本意,依旧将纪念楼堂建成。张之洞听说后,又致电湖广新总督陈夔龙:“黄鹄山上新建之楼,宜名‘奥略楼’,取晋刘弘传‘恢弘奥略,镇绥南海’语意。 此楼关系全省形势,不可一人专之,务宜改换匾额,鄙人即当书寄。”虽然纪念他的楼已经建成,但张之洞仍然坚持“不可一人专之”,坚决要求将宣扬自己的楼名“风度楼”改为“奥略楼”,并为之亲题匾额。

  见张之洞不愿为自己建纪念性楼堂,有的人又打起了别的主意。

  有个叫梁节庵的部下,专好投机钻营,巴结上司。他联络了一些人,又策划在武昌洪山卓刀泉关帝庙旧址上为张之洞建生祠,并将这一消息电告张之洞。按照惯例,建生祠是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加以奉祀。这是官员显身扬名的大好机会。有人以此为莫大的荣耀,而张之洞却对此嗤之以鼻。他电告梁节庵等人:“卓刀泉为明魏忠贤生祠故基,忠贤事败,拆去生祠,改建关帝庙;今建予生祠于上,是视我为魏忠贤也。予教育鄂士十余年,何其不学,以至于此。速急销弭此举,勿为天下笑。” 张之洞鄙视魏忠贤那样的大权奸,更不愿步其后尘,在他的生祠旧址上建起宣扬自己的生祠。

  当然,作为一名封建社会的高官,张之洞也很看重名节,他也不是不要名气。但他深知,名气不能靠“形象工程”取得。如果无功无德,像魏忠贤那样,即使建了生祠,也会招万人唾骂,最终还会被拆除。相反,如果德高望重,为国为民立下功勋,即使不建楼堂,也能在万民心中树起丰碑,美名广为流传。正是基于这种正确判断和清醒认识,张之洞才果断地拒绝那些徒具形式的褒扬和形形色色的“雅贿”,始终保持荣誉上的廉洁。而他这样做的结果,使他的声望更高,名气更大,也更加得民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于谦为官清廉
为官清廉正统年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开始掌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心生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死刑,一...
· 汪氏累世为官皆清廉
汪氏累世为官皆清廉绩溪六都坦头汪氏在宋代起就是徽州的(旧称新安)名门,曾以“一门三代七进士”的显赫家世光耀一时,更以累世为官,躬行实践,勤于政事,所至皆有政声而被后人称誉,不少徽学研究学者也对此褒扬有加。汪汲是宋代坦头汪氏家族的第一代代表人物,也家族的核心人物。汪汲,又名宣德,字子迁。年二十岁时与兄汪淇同登嘉佑二年(1057)进士,初任浙江慈溪县令。上任伊始,汪汲发现德门乡河由于种种原因阻塞了数十年,两岸田地因得不到浇灌而成为费田,百姓多有怨言。汪汲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于是东奔西走,筹措资金,调派民工,进行清淤疏导,使得数十年几任官员未敢触动的老大难问题得以彻底解决,使已经荒芜的数千顷田地得到了有效灌溉。慈溪百姓感其恩德仁政,将汪汲塑像请入生祠,予以供奉祭祀。由于汪汲为政有声,未几被擢升为太平州(辖今芜湖、马鞍山、繁昌、当涂等地)推官。宋代,推官是掌管各案公事的官员,州推官相当于现...
· 范氏为官清廉是有物证的
在郴州市汝城县卢阳镇益道村三拱门范家村村口,有一座专为旌表监察官员建的石坊,也是湖南古代牌坊中年代最早的石牌坊——绣衣坊,被誉为“湖南第一坊”。绣衣坊坐东朝西,白石结构,分主楼、次楼、边楼,三门四柱,每楼檐下有斗拱,中门门楣上方横额内自右至左阴刻双勾“绣衣坊”3个正楷大字,横额右上部阴刻上款“巡按湖广监察御史毛伯温,整饬郴桂兵备副使汪玉,郴州知州沈照同、鲁玘(qǐ)、判官姚佐为邑人监察御使范辂(lù)立”,左阴刻下款“桂阳(即汝城)知县陈德本,典使张万釜,儒学教谕吴洲,训导李珍,大明正德十四年(1520)十二月二十四日立。”《史记》《汉书》记载,绣衣是汉代以来朝廷监察官员的称谓,“直指绣衣使者”又称“绣衣御史”。范辂字以载,号三峰,1474年生于汝城县益道三拱门范家村,进士及第,历任御史、按察司副使、广东参政、山东浙江廉使、江西右布政使、福建左布政使、宁夏巡抚、都察院兵部右侍...
· 为官十年清廉一身的王泽
王泽(1759--1842),字润生,号子卿,晚号观斋,芜湖人。幼从学同乡邵石堂,后师黄钺。清嘉庆六年(1801),殿试二甲三名,授编修,历任武英殿提调、实录馆纂修、体仁阁直阁、国史馆协修。嘉庆十二年(1807),任云南正考官。由翰林改官御史京察外用,出守江苏徐州时,黄河患灾,难民遍野,到任后一面赈济灾民,一面筹划治河方略,冀告成功。旋调署理江西赣南道,俸满毅然告归,为官十载,清廉一身。回芜后,甘居敝庐,研习书画,教读子孙。与黄钺师生兼姻戚,过从甚密,时有联吟,合作之画,流传人间,大江南北,以“芜湖二老”尊之。乡耆聚其周围,常于张于湖故居,留春小舫旧址,觞咏其中,唱酬不绝。并与黄钺、许耕余等联络14家义绅,创建丰备义仓。道光二十二年(1842)卒,乡人为之塑像,并黄钺等人,同供赭山滴翠轩。画承萧云从风格,笔墨古厚,卓然成家,与黄钺齐名。有诗集《观斋集》16卷行世。
· “勤政为民、清廉为官”之隋炀帝后人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后,长江第二岛——扬中有着一群姓杨的老人兴奋不已,家谱中有记载,他们是隋炀帝的后裔。“他们是杨广的后人,杨广在位时三修运河沟通南北,今天申遗成功也有他的功劳。”他们称:去年,扬州发现隋炀帝墓的消息就已经牵动着他的心,“有朝一日,也要到扬州去参观。”杨广的后人是如何来到扬中的?他们在这个岛上生活得怎么样?杨氏后人有着怎样的故事?带着这些问题,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前往扬中一个叫英雄路的地方……寻根问祖祖辈流传:“我们的祖先是隋炀帝”“英雄路这个地方原来叫纱帽圩,上世纪90年代,它还是三茅镇的一个村庄。”6月27日上午,杨峻岭指着脚下的水泥马路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里曾经是一派田园风光,现在的马路是曾经的河流,河上有小桥,河边有乡间小路,村里随处可见庄稼地、晒谷场,“小时候到了这个季节,晚上都是伴着蛙声入眠。”如今,纱帽圩已经城镇化,并改名为英雄社区,属于三茅街道,这里聚集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