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孟子以“好辩”闻名天下 称辩论只因别人理论素养低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7
转发:0
评论:0
孟子以“好辩”闻名天下称辩论只因别人理论素养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为了树立自己的理论和学说,除了阐发一己观点,还不免和其他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为了树立自己的理论和学说,除了阐发一己观点,还不免和其他门派发生争论和摩擦,这个时候辩论艺术就显得很重要了,不会辩论,就甭想让自己的学术立足。哪怕是天生口吃的韩非子,虽然不能口辩,但也要在字里行间显示其巨大的逻辑性。其他墨家、纵横家、名家、道家莫不如此,尤其是儒家的孟子,以“好辩”闻名天下。

  有人问孟子,孟老师你怎么这么好辩?孟子说:“你们以为我喜欢辩论吗,还不是因为现在的人理论素养低,听不懂我的话,我不得不跟他们辩。”诚然,孟子是很好辩的,一部篇幅并不算很长的《孟子》,其精彩章节往往就是辩论部分,与诸侯辩,与卿大夫辩,与各路学者辩,甚至与庶人辩,孟子的观点就是通过这一次次的辩论树立起来的。

  然而,尽管辩论的目的是为了否定对方,肯定自己,但辩论双方还是有一个交集:必须有一些观点和道德标准,是双方都认可的。只有这样,辩论才有可能进行,否则鸡同鸭讲,毫无意义。而孟子就是善于利用这一点,在辩论的时候先设置好背景,将对方往共同点上引导,最后在共同点这块背景板上,显示对方的荒谬性。

19300167799770132996286862256_950.jpg

  例如《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想劝说梁惠王与民同乐,不要荒淫过度。于是,他一见到梁惠王,就劈头盖脑地来这么一句:大王,听说你很喜好音乐?梁惠王一听,脸唰地红了,说:“寡人非能好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梁惠王其实喜欢的是流行音乐,而不是古典音乐,孟子一问他,就把他将住了。孟子这么一设问,其实事先已经设置了理论标准:古典音乐才是高大上的娱乐,流行音乐是见不得人的玩意。这就说明战国时期的贵族,在艺术上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崇尚古典音乐。古典音乐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流行音乐则让人羞于提起。

  孟子设置的这一理论标准,一下子就让梁惠王窘迫不已,接下来更步步被动,最后不得不承认孟子提出的“与百姓同乐”。

  再例如孟子见齐宣王,讨论治国之道。孟子总是想方设法向对方推行儒家的“仁”,齐宣王就是不上架,总是这么几句话:“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寡人有疾,寡人好货。”反正就是绕开儒家的道德标准,不跟孟子有交集。

  孟子则见招拆招,齐宣王说自己“好勇”,孟子则说,大王你好勇不要紧,只要你能摆脱“匹夫之怒”,要有大公无私的怒,“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至于“好色”,孟子说也不是问题,只要大王你向周朝的祖先学习,在娶娇妻、家庭和睦的同时,也让天下男女个个能得配偶,“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大家都幸福;还有“好货”,只要让大家都能丰衣足食,都有固定的资产,天下财货不占为己有,“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说得齐宣王无路可退。

  齐宣王这三个不良嗜好,一一被孟子扩大成美德,这也说明当时社会还是有共同的道德标准:主张有正义感的愤怒,社会成员在财产和满足家庭需求方面都要有均衡照顾。有了这个交集,孟子才有可能以此作为引导齐宣王的渠道,从而宣扬自己的学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讲历史——《孟子》的辩论场景(上)
从某个角度看,《孟子》比较接近《论语》,而远离《荀子》,因为这本书不只记录了孟子说什么,还将孟子在什么状况下、对谁说这些话等背景信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千载之后,我们都还能通过这些记录,想象并还原孟子当年的论辩场景。庄子也是个了不起的雄辩家,然而,《庄子》书中呈现的,是一种纸上的、想象的雄辩。书中没有交代现实的辩论场景,少数例如庄子和惠施的对话,读起来总比较像寓言,而非现场记录。《庄子》比较像一个有剧本、有场控的舞台,那些质疑、挑战庄子的人是剧本里安排好的角色,大家按照各自脚本说话,制造出应有的舞台效果。我们当然不能天真地将《孟子》里所记录的一切都当作事实看待。《孟子》的写法就是期望我们感觉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一场论辩,真正的君王、真正的问题、真正的往来论难,用这种方式传达出再强烈不过的现实感。书中浮现的是一位不怕面对现实问题,不谈抽象理想理念的人,他活在与别人的热闹互动中,而不是在自己内在的思...
· 为什么以“魏、蜀、吴”称三国?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每一集的片头都有以“魏”、“蜀”、“吴”为标志的一队队旌旗,象征三国鼎立。在三国题材的其他影视、戏曲作品中,也都采用类似标志。应该说,这是不够恰当的。以“魏、蜀、吴”指称三国,人们早就习以为常;但为什么这样称,许多人却从来没有想过。在三国中,“魏”指由曹操奠基、曹丕建立的魏国;由于历史上以“魏”为国号的政权有若干个,后人为了便于区别,故称之为“曹魏”。“吴”指由孙权建立的吴国;由于历史上以“吴”为国号的政权也不止一个,后人为了便于区别,故称之为“孙吴”。这两者都很清楚,不必多说;而“蜀”的问题则比较复杂。两汉三国时期,“蜀”不是国名,而是地区名:它既可与“巴”对举,指益州西部地区(“巴”则指益州东部地区);又可代指整个益州。刘备建立的政权,其国号并不是“蜀”,而是“汉”。作为汉室宗亲,他针对曹丕的篡汉自立,把自己建立的政权称为“汉”,表示刘氏政权继续存在,以便强调自己...
· 为什么以“魏、蜀、吴”称三国?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每一集的片头都有以“魏”、“蜀”、“吴”为标志的一队队旌旗,象征三国鼎立。在三国题材的其他影视、戏曲作品中,也都采用类似标志。应该说,这是不够恰当的。以“魏、蜀、吴”指称三国,人们早就习以为常;但为什么这样称,许多人却从来没有想过。在三国中,“魏”指由曹操奠基、曹丕建立的魏国;由于历史上以“魏”为国号的政权有若干个,后人为了便于区别,故称之为“曹魏”。“吴”指由孙权建立的吴国;由于历史上以“吴”为国号的政权也不止一个,后人为了便于区别,故称之为“孙吴”。这两者都很清楚,不必多说;而“蜀”的问题则比较复杂。两汉三国时期,“蜀”不是国名,而是地区名:它既可与“巴”对举,指益州西部地区(“巴”则指益州东部地区);又可代指整个益州。刘备建立的政权,其国号并不是“蜀”,而是“汉”。作为汉室宗亲,他针对曹丕的篡汉自立,把自己建立的政权称为“汉”,表示刘氏政权继续存在,以便强调自己...
· 厨房辩论
辩论花絮在辩论中,两人以各自的后代做赌注,赫鲁晓夫说他们会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尼克松则认为他们会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尼克松称他们能让每个人拥有一辆汽车,而赫鲁晓夫称他们会让每个人拥有一架飞机,尼克松反问:“那都在哪儿降落?”参考文献
· 淳于髡与孟子的“男女”辩论:嫂子落水小叔子到底该不该救?
孟子是出了名的好辩,诸子百家的学者们看见就头大。但孟子也有头晕的人,就是当时齐国著名杂家学者、太子老师、滑稽大师和著名外交家淳于髡。据说现在临淄还流传着“孟子遇见淳于髡,不死也得头发昏”,可见,淳于髡是孟子旗鼓相当的对手。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很欣赏淳于髡,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浓墨重彩地为淳于髡列传,而给孟子写的传只有不到150个字,其用心的差别可见一斑。司马迁说,“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原来,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使国家受过屈辱。与孟子的好辩一样,淳于髡最鲜明的特点是“滑稽多辩”,尤其喜欢在与人辩论时运用“隐语”。他在与人辩论和向国君进谏时,经常用讽喻表明自己立场,言辞诙谐、含义深刻,往往令人心悦诚服。孟子和淳于髡是同事和竞争对手。在稷下学宫,孟子的学生的规模达到数百人,而淳于髡则有数千个...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