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古史派”顾颉刚爱才懂礼 给弟子立“八项规定”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7
转发:0
评论:0
“古史派”顾颉刚爱才懂礼给弟子立“八项规定”,顾颉刚能吸引一帮年轻人,是因为他特别爱才。作为教师,顾颉刚鼓励学生独立思

  顾颉刚能吸引一帮年轻人,是因为他特别爱才。

  作为教师,顾颉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布置作业,如学生根据老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来回答,他很不满意。他希望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敢于提出异议。学生越是和他唱反调,他讨论起来越是兴味盎然。

  1930年秋,谭其骧在燕京大学历史系读研究生,选修了顾颉刚《尚书研究》这门课。顾颉刚在讲义中认为,《尚书·尧典》写于西汉武帝之后。谭其骧根据自己的阅读,发现讲义中的“十三部”不是西汉制度而是东汉制度。一次课后,谭其骧把这一看法告诉了顾颉刚。顾颉刚相当重视,要他把想法写出来。谭其骧便查阅了相关材料,把自己的看法写成一封信给了老师。顾颉刚当晚就给弟子回了一封长达六千字的信,有赞成有否定。这封信激发了谭其骧钻研这一问题的兴趣,于是再次写信和老师商榷,顾颉刚亦再次回函,回答弟子的辩驳。过了几天,顾颉刚把这四封信加了一份说明发给班上同学讨论。

  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学界权威,一个是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但两人争论时既据理力争又惺惺相惜。少年锐气逼人,老者风度感人。这场讨论激发了谭其骧钻研学问的兴趣和热情,也让老师顾颉刚从此对他另眼相看青眼有加。

  顾颉刚经常自掏腰包资助学生,也通过其他办法帮助学生,比如为弟子争取奖学金。

  顾颉刚在中山大学教书时,一位名叫何定生的学生研究《山海经》颇有成果。但何定生家境贫寒,顾颉刚便在校务会上为弟子争取奖学金。一位教授坚决反对,顾颉刚据理力争与对方吵了15分钟,终于费尽周折为弟子争来了200元的奖学金。后来,顾颉刚写信把奖学金来之不易的过程告诉了何定生,一方面提醒弟子要珍惜这笔钱,另一方面也让弟子明白社会之黑暗环境之艰难,所以,更要振作精神,努力学习,“把这班腐化的分子打倒”。在信中,顾颉刚还以“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来激励弟子在困境中发愤图强:“一个人只要用机会,坎坷之境原即是向上的戟刺。”

rdn_546d60d96d6b7.jpg

  顾颉刚知道,想做好学问,必得有稳定的生活,良好的心境和正确的人生态度。所以,对弟子,学术上他指点迷津,生活上也耐心开导。

  顾颉刚离开广州后,何定生追随恩师一道去了北京。有段时间,他恋爱受挫,萎靡不振,无心向学。顾颉刚便写信要弟子注意以下几点:

  一、此后不许说“死”,也不许想。

  二、厉行运动,注意起居,把身体弄好。

  三、对人不可哭丧着脸,起人厌恶或怀疑。

  四、一天的生活要有轨道,一年的生活要有预算,一生的事业要有目的,不可说“只知今日,不知明天”。

  五、用钱须登帐,最好每月有预算决算。

  六、不可感情用事,高兴时拼命的干,不高兴时什么都不干。

  七、如有恋爱,应谋结婚,不可说“我不希望有结果,我是没办法的。”

  顾颉刚告诉弟子,自己为何要提出以上几点,因为“研究学问,首须生活安定”:

  “生活不安,一切无从说起。但要有安定的生活,不可不先作过平凡的人。以上几条,都是作一个平凡的人的方法。你肯依我话,则此后自有成就。否则你去浪漫,去漂泊,这种文人的生活由你自己去过,和我不生关系,不必来看我。”

  由于何定生遇到麻烦喜欢抱怨别人,顾颉刚在上面七条外又加了一条:“八、重于责己,轻于责人。常常替人家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不要只管自己。”

  顾颉刚的“八项规定”,让何定生做人方面幡然悔悟,学术上也开始勇猛精进。

  历史学家汪宁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赴云南从事民族调查工作。当时他颇有情绪,因他想从事历史研究,认为做民族调查会荒废学业。偶然读到顾颉刚《史林杂识》,他心中的懊恼烟消云散,精神为之一振。

  在这本书中,顾颉刚用藏、白等族招赘习俗,证明古代赘婿与奴隶无异;用苗族丢包习俗,说明内地彩球择婿的由来;以蒙藏服饰,考证“披发左衽”;借用庙宇中的酥油偶像解释何为“刍狗”,从西方方言考证出“吹牛”“拍马”的来源等。

  汪宁生这才明白,民族调查工作,不仅与他研究历史的愿望不违背,反而大有助益。

  由此,汪宁生方懂得顾颉刚下面这句话绝非虚言而是一位大师的真知灼见:“遍地都是黄金,只怕你不去拣;随处都是学问,只怕你不去想。”

  在一般人看来,顾颉刚这样的大学者,想必智力超群,记忆力非凡,但顾颉刚本人却告诉我们,他的治学得力于十个字:“随地肯留心,随时勤笔记。”对此,他还做了解释:“予生封建家庭,二岁即识字,五岁即诵经,以长者期望之殷切,脑力摧残过剧,七八岁即已陷于神经衰弱之苦况,读时虽了了,掩卷旋茫然。所以尚能从事于考索之业者,只缘个人习性乐于遇事注意,而此腕又不厌烦,一登于册,随手可稽,予盖以抄写代其记忆者也。”

  那顾颉刚上述“十字箴言”貌似寻常,真能持之以恒却不易。

  在给何定生的一封信中,顾颉刚谈到自己爱才成“癖”:“我一生所受的累,不是自己的好名好利,而是爱别人的才。凡是有才干的人,无论在学问方面,在艺术方面,在办事方面,我都爱,我总希望他能顺遂地发展他的个性,我在可能范围之内总想帮助他。我常觉得‘人之好善谁不如我’这句老话是不对的,应当改作‘人之好善谁如我者’才合,因为世界上爱才的人太少了。”

  顾颉刚倾毕生精力完成了等身著作,也为培养人才耗费大量心血。顾颉刚曾说:“凡是一件有价值的工作,必须由于长期的努力,一个人的生命不过数十寒暑,固然可以有伟大的创获,但必不能有全部的成功。所以我们只能把自己看作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必须比前人进一步;也容许后一世的人要比自己进一步。能够这样,学术界才可有继续前进的希望,而我们这辈人也不致作后来人的绊脚石了。”

  顾颉刚耗心费力培养弟子,其动机与宗旨尽在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顾颉刚的故居
在离悬桥巷东头不远处,有一座平桥架在巷南侧河上,这座桥过去是木板桥,故而桥名就叫作板桥,也叫顾家桥,20世纪70年代改为水泥桥,长不足7米,宽仅3米,过桥就是现在称作顾家花园的小巷了。顾家花园这条小巷依旧保持着老苏州的简雅样式,粉墙黛瓦,居民住宅小门小户,东侧一溜不高的围墙,圈起一群建筑,这就是原来顾家宝树园的范围了。宝树园原貌已经无法寻觅,顾宅老屋现存东西两路。东路的第五进屋宇是顾颉刚先生的父亲在1931年重新翻建的,墙上嵌有“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顾颉刚故居”的标志牌。因为是老宅的一小部分,进入朝东的普通木板门后需左转折向堂前。这进屋子坐北朝南,为三正两后厢带一辅落的格局,正面看是平行四开间,正屋中间为客厅,两侧的厢房伸向后天井,因此屋前的天井就显得特别宽敞豁亮。天井前,原先与前面的第四进有库门相通,现已砌断封闭,门上的砖雕门楼还依稀可辨。门楣上刻有“子翼孙谋”四个大字,出自《左传》“子翼...
· 顾颉刚之女谈“顾”姓起源:远祖是越王支系后裔
1893年5月8日(阴历癸已三月廿三日),我父亲顾颉刚(以下简称颉刚)先生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悬桥巷顾家花园。苏州,又名吴县。这“吴”字的来源,是由于春秋时吴王建都于此。后来吴国虽被越国所灭,而“顾”姓的由来,却又与越国有密切的关系。据史书记载,越王支系之一东越,本盘踞于福建沿海,其氏为驺。以后汉武帝封东越王摇之子期视于江阴的顾馀山,遂改姓顾,这是江南顾姓的起源。由此可知我家的远祖是越王支系的后裔。自汉以来,史书上屡见有江南顾氏的记载,如三国时的顾雍、明代的顾亭林等人。虽因谱牒失散,已无从考证这些人与我的先祖关系如何,不过我先祖明末清初所居地唯亭与顾亭林的故乡昆山相近,或许有些血统上的关系吧。在清光绪年间所修的《重修顾氏家谱》中,第一位先祖是明朝成化年间的允斋公(此公以前的远祖惜已失传),他是唯亭镇上的一位大地主。允斋公传子东山公,再传到小山公,三传到兰台公,都是耕读世家,安居乐业,过着富裕...
· 试论钱玄同对顾颉刚的学术影响
关于“古史辨派”的影响,钱穆曾说:“《古史辨》不胫走天下,……三君者(胡适、钱玄同、顾颉刚――引者注)或仰之如日星之悬中天,或畏之如洪水猛兽之泛滥纵横于四野,要之凡识字之人几于无不知三君名。”[1](P1046-1047)由此可见,胡适、钱玄同、顾颉刚是“古史辨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而在这三人中,胡适与顾颉刚的关系已不乏论列,但不知为何,钱玄同对顾颉刚的学术影响却迄今仍然缺乏系统的阐述。有鉴于此,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展开专论。一钱玄同对顾颉刚的学术影响,首先体现在他一再鼓励顾颉刚要勇于“疑古辨伪”。顾颉刚在《古史辨第一册自序》中回顾自己与钱玄同结识时曾说:“玄同先生,我虽在《新青年》上久读他的文字,又同处一校,可是没有认识;自与适之先生计画《辨伪丛刊》之后,始因他的表示赞同而相见面。”[2](P49)可见,二人正是在“疑古辨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共识。此后,钱玄同还一再对顾颉刚表示:“我并且以为...
· 顾颉刚有着哪些学术成果?有着怎样的成就
学术成果史学研究顾颉刚作为一个史学家,享誉中外学术界,影响深远。顾颉刚的私淑弟子黄现璠曾说:“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同样取得了极大成就。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1924年,顾颉刚在《歌谣》周刊上连载《吴歌甲集》,历时三月,获得学术界好评。《吴歌甲集》于1926年由北大歌谣研究会出版单行本,这是一部科研价值很高的歌谣集子,不但出版的时间较早,而且有比较详尽的注释等,还附有研究文章《写歌杂记》多篇。刘半农写信给他说:“中国民俗学的第一把交椅,给你抢去坐稳了。”民俗研究在民俗方面,顾颉刚作过很多考察研究。对妙峰山的考察,对土地神的探究以及对苏州婚丧礼节的论述,都不断有文章发表。在风气未开的当时...
· 关于顾颉刚的评价是怎么样的?他是怎样一个人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院院长袁行霈:“顾颉刚生前200册读书笔记记载着他的学术历程、学术遗产和治学精神,值得史学界认真继承,同时也值得从事古代文学和古代哲学的研究人士认真继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等专家都认为:“顾颉刚是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大师,终生治学,孜孜不倦,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他在古史研究、古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等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国内外学术影响巨大。《顾颉刚全集》的出版对我国古史学、古文献学、历史地理学、民俗学以及近现代学术史都将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新华网)胡适称顾颉刚的《吴歌甲集》为:“独立的吴语文学的第一部。给中国文学史开一新纪元。”钟敬文认为顾颉刚的《吴歌甲集》:“不只是个一般性的歌谣资料集,而是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的歌谣学著述。”新华网《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顾颉刚》:“对于人文学界来说,20世纪不但以‘疑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