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削藩是不是导致建文帝自毁江山的主要原因?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7
转发:0
评论:0
削藩是不是导致建文帝自毁江山的主要原因?,特殊的时期产生了一位特殊的君主,这位特殊的君主又有了一个特殊的结局。这却是真

  特殊的时期产生了一位特殊的君主,这位特殊的君主又有了一个特殊的结局。这却是真实存在于历史之中的一件特殊案例,那便是建文帝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建文帝在度过了短暂的一生后,被后世追封了什么庙号呢?提到建文帝庙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建文帝的特殊性的真实反映。

  首先要了解一下庙号这个名词的定义,也就是什么是庙号?庙号形容的主体只能是皇帝,而且是死后的皇帝。简单来说,庙号就是皇帝死后,被供奉于太庙之中的称号,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会有庙号的,只有居功至伟、对整个国家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者才能有庙号,这个庙号一般来说都是由后世继位的皇帝下旨颁布的。建文帝由于在位只有短短四年,而后发生靖难战役,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号明目张胆地谋朝篡位,并成功将建文帝赶下了皇帝之位。登基后的永乐帝朱棣,并没有给他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颁布任何庙号,非但没有庙号,更是恨不得将所有建文帝曾经存在过的所有事实进行抹杀和篡改。永乐帝朱棣之所以这样做,是有着必须这样做的原因,首先朱棣的皇位并没有得到明太祖或者建文帝的承认,朱棣为了让四海皆臣服于他,就必须抹杀掉建文帝朱允炆的一切。其次,朱棣不愿意背负着谋朝篡位、谋杀侄子的罪名,于是他只有努力的纂改历史,以求得心理上的安慰。

1.png

  建文帝是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的身份极其特殊,正是因为身份的特殊性,使得建文帝的帝位坐的并不稳当,登基后的建文帝不久便被改下了皇帝之位,那么建文帝在位多少年?建文帝在位期间曾经有何建树?建文帝为何不能继续在位呢?他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而离开皇位的呢?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时间为公元1398年6月,离开皇位时间是公元1402年7月。为何用离开皇位而非退位或者薨逝呢?这与建文帝的亲身经历息息相关。建文帝作为第二位皇帝,他一改明太祖的严酷的理政治战略,在国家政治上施行仁政,以儒家思想为治政的主导思想,废除了明太祖颁布的过于严酷的刑罚七十有三条,并且减免了地方的税赋,让百姓们得以休养生息。但也是过于推崇儒家思想,建文帝在国家治理之上反而显得有些停滞不前,犹豫不决。正是建文帝的软弱,导致了他的悲剧下场。建文帝成为明朝第一位被藩王赶下台的君王,堂堂的国军之力量居然无法抵抗住小小地方藩王的散兵游勇。一场大火后,建文帝生死未明,永乐帝朱棣登基居然不承认建文帝的存在,对外宣告是从明太祖处接任的皇位。这也是为什么不能用薨逝或者退位形容建文帝,而只能用离开皇位来形容建文帝的原因。

  自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后,明朝进入了一个政令较为严酷的时期。在明太祖薨逝之后,由建文帝朱允炆继位,那么在建文帝当政阶段,明朝的政治、经济状况如何?在后世之人的眼中,建文帝是好皇帝吗?从百姓角度来看,建文帝算是一位好皇帝,他的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明太祖时期政治层面管理比较严苛,可以说刑罚较重,宫刑等都不在话下。在建文帝登基为帝之后,对整个刑部、刑罚这块有了很大的改善,建文帝朱允炆废除了较为严苛的七十三条刑罚,使明朝所有受刑罚之人只有明太祖时期的三成。其二明太祖时期苛捐杂税较多,特别是江南地区,税赋之重几乎压得当地人们喘不过气。朱允炆登记后,立马开始了税赋的改革,减少税种,减轻税赋比例,可以说为明朝的民生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但如果从朝廷官员和地主阶级层面来看,在他们眼中建文帝可以说是昏聩、甚至是极其令人厌恶的、其一朱允炆继位之后,提出过削藩的想法,并且也付诸了实际行动。朱允炆的几个叔叔们的势力得到了大幅度的削减,唯独到削减朱棣之时,建文帝遇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难题。其二建文帝对佛教的发展实行了限制手段,对于僧侣们来说,建文帝的这种措施遭到佛教徒们的极大抵制。

  建文帝评价建文帝是大明朝的一位特殊的皇帝,他在位时间很短,仅为四年。在四年中的政治舞台上,建文帝朱允炆的表现如何?他对大明朝的后世产生了如何的影响?后世之人对于建文帝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建文帝评价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呢?首先,必须澄清为何用特殊两字来形容建文帝,建文帝的特殊之处在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建文帝是第一位直接从皇长孙成为皇帝之人,中间跳过了太子这个职位;其二建文帝也是第一个被藩王逼迫离开皇位的君主,并且被下一任继任君主永乐帝彻底否定,成为一位无庙号、无谥号的两无皇帝。

2.png

  建文帝在位仅仅四年的时间,他的政治治理对整个大明朝的发展有何种影响呢,后世之人如何评价建文帝呢,接下来主要来谈谈这个话题。一建文帝不同于明太祖朱元璋,他生在太平盛世且从小在爱的环境之中长大,所以建文帝的人格中有着极其善良的一面,他富有同情心并且为人亲和;其二建文帝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的政治理念是希望明朝治理不再仅仅依靠严酷的刑罚,而是由百姓们自觉而发的觉悟,也可以说建文帝是一个理想化的人格,有着美好的期许。其三在百姓心目之中,建文帝是一个亲民的好皇帝,他让百姓们的生活在经济程度和精神程度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缓和与好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探索明建文帝生死之谜建文帝削藩的原因
明建文帝生死之谜是古代十大谜案之一。建文帝四年,燕王朱棣已“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朱允炆下令火烧皇宫,朱棣在宫中寻迹三天仍旧找不到建文帝的身影,只找到马皇后和朱文奎的遗骸。侍卫们均不知朱允炆是生是死,找了一具残骸说是建文帝的尸骨,尸骸被烧得根本已经辨不出性别,没有办法,朱棣只能下令将其下葬。关于明建文帝生死之谜,民间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建文帝下令火烧皇宫之后,自己与少数随从秘道逃出,乘船前往寺庙做了和尚。而后的明成祖一直相信建文帝还在世,认为他可能逃到海外,于是派郑和下西洋,其目的之一便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另有一种说法便是建文帝的的确确是葬身于火海,但是他为什么要下令纵火火烧皇宫,甚至要将自己烧死呢?这似乎说不通。历史学家对明建文帝生死之谜讨论得非常热烈,但是各抒己见,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南京电厂退休工程师让庆光带着自己保存多年的家谱找到记者,力再证明自己是朱允炆的后代,他告诉记者建文...
· 削藩
?韩信本就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物,再加上这些年在江湖上的闯荡,让韩信变得有些油滑,懂得如何在人生游戏的规则之内来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虽然在有些事情上,韩信做得并不完美,比如两次逼刘邦封他为王并加实地,导致刘邦对韩信的好感度大幅下降。其实韩信并非不知道乘人之危而要挟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但韩信两次这么做,只能有一个解释:他完全把刘邦当成自己的亲人,就像在父亲面前撒娇耍赖的儿子一样。不过韩信对刘邦的信任,在灭楚之后,刘邦跑到定陶大营强夺韩信兵权时,基本上烟消云散了。在这个时候,韩信已经基本摸清了刘邦对他的态度,在刘邦眼中,他不过是个高级打工仔,论私交是没有的。韩信不是傻子,他早就从刘邦屡夺其兵权上看出刘邦对他的防范心理,只是韩信太重感情,依然相信刘邦还把他当成自己人,“韩信犹豫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多”。结果刚灭掉项羽,刘邦就耍了两个手腕,一夺其军,二改齐为楚,削弱了韩信的实力。刘邦分封韩信居楚,表...
· 靖难之役:削藩导致战争爆发
?黄子澄等人朱允炆即位后,立年号“建文”,命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参与国事,依为肱股之臣。这些人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结果就捅了马蜂窝。朱允炆还是皇太孙的时候,就预感到诸王对皇位的威胁。有一次,他在东角门问黄子澄说:诸王在自己的属地一言九鼎,拥兵自重,大多不遵法纪,我当了皇帝后,应该如何?黄子澄答道:诸王拥有护卫兵,只能够用来自己保卫自己,如果他们敢叛乱造反,我们就用全国的兵力讨伐他们,他们谁能支撑得住?从前汉朝发生“七国之乱”,诸王的兵力合起来够强大了,但终归还是灭亡。诸王和朝廷相比,大小强弱很分明,他们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由此可见,黄子澄对削藩的态度是坚决而自信。朱允炆称帝后,召见黄子澄与齐泰,继续之前的话题。他问黄子澄:先生你是否还记得,从前我们在东角门的谈话吗?黄子澄顿首说:不敢忘。于是三人密谋削藩的次序,确定先拿谁开刀。齐泰的意思是擒贼先擒王,先取威胁最大的燕王朱棣。略显迂阔...
· 建文帝削藩若从强藩开始朱棣有无翻身的可能
洪武末年,封藩太重的弊端渐渐地凸显了出来,不但起不到屏卫朝廷的作用,反而成为了朝廷的最大威胁。尽管在朱元璋封藩之初,就有一些有识之臣指出封藩的弊端。但是,由于朱元璋的私心过重,不但没有接受良言规劝,反而将提出规劝之人处死。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嗣位,是为建文帝。网络配图而摆在建文帝面前的头等大事就是削藩,而对於的削藩的策略上,出现了两派意见。一派以齐泰为首,主张从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先下手;另一派以黄子澄为首,主张从有不法劣迹的其他藩王动手,既削之有名,也可以剪除燕王的羽翼。最终,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意见,其结果已被历史证明。但若是建文帝先从燕王朱棣下手,燕王朱棣是否有翻身的可能呢?网络配图我们可以拿“汉初刘邦剪除异姓王”之事来对比,汉初刘邦的形势可以说要比建文帝的形势险恶千百倍。其时,刘邦虽名义上是天下的“共主”,但其能直接控制的区域却不到天下的一半。而且韩信、彭越、英布等这些异姓王都是...
· 建文帝的失败与错误的削藩政策息息相关为什么他不适应推恩令削藩呢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推恩令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402年7月,明成祖朱棣登基为帝,夺了侄子建文帝的江山,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的失败与错误的削藩政策息息相关,自古削藩就是一大难题,至今看来只有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效果最理想,那建文帝为什么不使用“推恩令”削藩呢?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平均分给自己所有的儿子。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趁机削弱他们的势力,藩王逐步瓦解,对朝廷不再具有威胁。建文帝之所以不使用推恩令削藩,主要是因为汉朝的藩王与明朝的藩王完全不同。西汉的藩王经历数代的发展,俨然就是国中之国,这些藩王直接管理封地,只接受皇帝的节制。虽然经历了“七国之乱”,但汉武帝还是心有余悸,通过推恩令将封地瓦解达到削藩的目的。明朝的藩王制度完全不同,朱元璋仿照春秋时期“尊王攘夷”,让会打仗的儿子去守边疆,效果其实还不错,朱元璋曾经感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