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揭秘:若是不削藩燕王朱棣还会模范反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77
转发:0
评论:0
揭秘:若是不削藩燕王朱棣还会模范反吗?,首先说削藩,如果不削蕃,燕王造反可能性不大,至少短期内肯定不会造反。但是,在

  首先说削藩,如果不削蕃,燕王造反可能性不大,至少短期内肯定不会造反。但是,在其一生内,最终形成类似唐末的藩阵割据则几乎是肯定的。 朱元璋和朱允文立场不同注定对诸王态度不同。前者更在乎得是朱家天下,所以防范的是外姓大臣,对自己的儿子们则给与兵权镇守一方;朱允文则要求自己及子孙后代地位稳固,因此手握兵权且具有一定皇位法理合理度的王爷们则成了心腹大患。这种情况下,朱允文不可能不削蕃。反过来说,若是朱允文不削蕃,各位王爷几乎一定会逐步坐大。尤其北方四位王爷,手握兵权,地处边塞。若任其发展,一方面名正言顺的发展军事,一方面时不时的和北方蒙古人交交手升升级,军事实力必将持续提升。而朝廷军队长期在南方,缺少实战练习。此消彼长,数年后北方几位王爷的军事实力彻底超过朝廷力量是完全可以预见的(靖难之役时候还不算实力超过朝廷)。

  所以,对于燕王来说,如果朱允文不削蕃,短期内造反实在没必要。因为造反是个太冒险的活,既缺乏和法理支持,力量又弱,未削藩状态下其余王爷的支持或中立也很难得到。因此不会如此快的动手。但是,若这种状态持续二十年,随着燕王力量进一步提升,情况就会变化。能力远胜侄儿的朱棣在羽翼丰满后再看到侄儿如此软弱(连削蕃都不敢),能否甘踞人下,就不好说了。当然,此时力量壮大的不仅仅燕王一个,至少其余北方三王也会发展。如果那时候形成力量制衡,那就是唐末的藩阵割据;如果有人打破平衡开始动武,那么就很可能进入混战状态,类似西晋的八王之乱。而从个人能力来看,燕王最终成为赢家的可能还是较大,一旦能压住诸王,又实力强于中央,那是做曹丕还是做司马昭就看他心情了。当然,不管是藩阵割据,还是八王之乱,还是出来个本家叔叔当曹操,都不是朱允文愿意看到的。所以,削蕃的确是其必须的也是最佳的选择,只不过他操作的能力太差了。

2.png

  再说朱棣,在已知的历史中,三个大一统时代的开创者都无力保证自己指定继承人的安全和强大,这显然不是什么偶然事件。 第一个稳定大一统时代汉朝是由刘邦开创的,刘邦的太子汉惠帝首先是受到了来自吕后的压力,最终不理政事,并理所当然地绝嗣,被吕后声称为惠帝儿子的少帝并未得到功臣集团的承认,并在汉文帝上台的前夜被诛杀。

  在第二个大一统时代唐朝,李渊开创了南北朝之后的鼎盛稳定时代,而他的太子李建成被唐太宗李世民发动军事政变诛杀,而跟随李世民的军功集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第三个大一统时代明清阶段,开创了明清时代的朱元璋似乎彻底遏制了所有反对力量,杀光了他认为所有可能重演历史的功臣,但是结果如何呢?结果是,太子朱标死得很早,而太孙上位必然要借助没有在建国战争中树立功勋的文人。结果是,明太祖虽然杀光了功臣,但是防卫蒙古却依然需要能力很强的人,这个人,在第三个大一统时代,变成了朱棣。结果是,汉文帝上位,依赖功臣的政变,李世民上位,依赖秦王的精兵,朱棣上位,则直接发动了内战。但是,结局是一样的。

  大一统时代的高皇帝们,你们是指定不了继承人的。三个大一统时代都是从惨烈的农民战争废墟中开创的,汉受困于匈奴,唐屈膝于,明战栗于蒙古,所以,无论太祖高皇帝(汉高皇帝刘邦,唐高皇帝李渊,明高皇帝朱元璋)有着多么高大上的权威,他们都不可能彻底杀光真正知兵之人。因为,边患还很严重。所以,陛下会把真正看起来稳重而能打的人,留下来。对于高皇帝来说,让太子即位固然重要,但是江山比这,要更重要。

  所以,至少要留下一个能打的。这个能打的人,要看似很忠诚。在汉,这个人是周勃,他和背后的陈平组成了功勋集团的领袖。虽然汉文帝在诛灭吕家时作用很隐晦,但是,我只提醒一点,他,是,代,王。不知道代国在哪儿的人,请自己翻书。在唐,这个人就是李世民自己。他是秦王。

1.png

  在明,是朱棣。他是燕王。这三位,都是戍边的王。身上肩负着最重的国防责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吕后也好,李建成也罢,建文帝也好,他们最恐惧的,是什么?是高皇帝的左膀右臂。这些人的能力,他们清楚。这些人的忠奸,他们却不清楚。所以,这种新君和功勋集团的矛盾,必然爆发。依附于法理权威的,新上台的一批人,注定要死。至于是否削藩,这其实是最后的一个因素,不过是导火索罢了。帝国需要一个真正能打的二代,真的需要。为了这个目的,让挡路的人去死,无论。。。你是谁。姚广孝说,我知天道,不论民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如果是朱标继位也着手削藩朱棣还会造反吗
由于皇太子朱标死在朱元璋前面,朱元璋便立朱标的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承继大统,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继位为帝,是为明惠帝。图片来源于网络明惠帝继位后,感觉自己的叔叔们权利过大,尤其是兵权,为中央政权威胁过大,于是开始着手削藩,却逼得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清君侧,靖国难”扯起造反大旗,且朱棣认为,太祖驾崩后,自己是诸王之长,皇位原本是属于他的,最终经过四年时间,朱棣成功夺取皇位。试想,如果是朱标继位,也着手削藩,朱棣还会造反吗?还能造反成功吗?朱标和朱棣曾经关系很不错!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封其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封其他的儿子各自为王,其中朱标之四弟朱棣被封为燕王。朱标与朱棣的性格和才能大不相同,在民间传说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朱元璋举行阅兵式,朱标、朱棣陪同在侧。阅兵场上万马奔腾,那些马尾巴由下垂而飞动。朱元璋见景生情,龙颜大喜,随口说了“风吹马尾千条线”,作为上联,令朱标和朱棣对出下联。朱...
· 削藩
?韩信本就是个聪明绝顶的人物,再加上这些年在江湖上的闯荡,让韩信变得有些油滑,懂得如何在人生游戏的规则之内来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虽然在有些事情上,韩信做得并不完美,比如两次逼刘邦封他为王并加实地,导致刘邦对韩信的好感度大幅下降。其实韩信并非不知道乘人之危而要挟是非常不明智的行为,但韩信两次这么做,只能有一个解释:他完全把刘邦当成自己的亲人,就像在父亲面前撒娇耍赖的儿子一样。不过韩信对刘邦的信任,在灭楚之后,刘邦跑到定陶大营强夺韩信兵权时,基本上烟消云散了。在这个时候,韩信已经基本摸清了刘邦对他的态度,在刘邦眼中,他不过是个高级打工仔,论私交是没有的。韩信不是傻子,他早就从刘邦屡夺其兵权上看出刘邦对他的防范心理,只是韩信太重感情,依然相信刘邦还把他当成自己人,“韩信犹豫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多”。结果刚灭掉项羽,刘邦就耍了两个手腕,一夺其军,二改齐为楚,削弱了韩信的实力。刘邦分封韩信居楚,表...
· 削藩政策
汉朝刘邦建立汉朝后,推行“郡国并行制”,除了皇帝直属的“王畿”以外,并将其他的领地分封给各个兄弟成为诸侯王;而刘邦驾崩后,吕后家族发动“诸吕之乱”,虽被平定,但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引起祸根。汉景帝纳晁错之言削藩,引发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即将诸侯封地在其死后分封各子,而不再由一个王子继承,造成诸侯数量大幅增加但各人的封地面积则大大减小,于是有效削弱了地方势力。晋朝淝水之战后,晋孝武帝司马曜拜自己的亲弟弟司马道子为司徒、录尚书事,委以朝政大任,排挤把持朝政并占据扬州战略要地的陈郡谢氏家族。司马道子与太原王氏家族的王国宝等人联手谤毁谢安,迫使谢安离开朝廷,出镇广陵。不久,晋孝武帝又乘谢安派出的北伐军被慕容垂击败之机,削夺谢安的军权,任命司马道子为扬州刺史、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原来谢安卫将军府的文武部属皆拨入了骠骑将军府。再后来,谢安之侄谢玄的北伐军在中原因丁零人翟辽的势力而陷入胶着...
· 如果太子朱标没有病逝,那么朱棣还会谋反吗?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棣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朱元璋打算迁都开封,让朱标去勘探开封情况的时候,太子朱标突然病逝,从此大明朝失去了一个伟大的帝王。朱元璋为了表示对朱标的思念,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储君,并且将天下传给了他。然后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那就是朱棣为了称帝,在北平起兵南下反抗建文帝的朝廷,并且成功夺取了帝位。如果朱标没有死,按照大明法律正式登基为帝的话,朱棣还会谋反吗?答案很简单,一定是不会的,朱元璋从小就把朱标当做是继承人来培养的,在朱元璋还是吴王,还不大的时候,朱标就被朱元璋立为世子,一直到朱标病逝,二十七年的时间里,朱元璋一直拿朱标当做是自己的继承人,没有想过一次把朱标换掉。他不仅仅自己亲自辅导,还让当朝的国学大师宋濂教导,等到朱标成为太子的时候,各个功勋卓著的老臣都被调到太子的东宫,意思就是如果朱元璋有事不在,那么这些老臣可以辅佐太子监国。朱标二十二岁的时候,朱元...
· 揭秘:宁王朱棣为什么不愿做藩王却要起兵谋反?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朱元璋为了把皇太孙朱允炆推上皇位,把各个儿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规定他们不能随意进出封地。一来可以帮助建文帝固守边疆,二来可以防止藩王们起兵造反。这看上去,似乎是个完备无缺的方案,但是不料,建文帝登基的那年七月,公元1399年,朱棣便以“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为理由,在北京起兵反叛,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朱棣放着这堂堂的藩王不做,却要铤而走险,走上反叛的道路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吧。第一,姚广孝的鼓舞。马哲里面说外因(周围环境)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先来看看朱棣身边的谋士姚广孝吧。姚广孝,史书上记载此人三角眼,面若病虎,乃是相貌丑陋,狡猾凶狠之人。他是朱元璋安排给朱棣的主录僧人,平时帮助他做一些法事。姚广孝的法名叫道衍,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了,说此人在84岁临死之前,要求朱棣放了建文帝的主录僧人宗泐和尚,朱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