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伐齐势如破竹 为何攻不下最后的两座城?
在战国时期,齐国和楚国、秦国并成为三大强国。不过,在吞并宋国后,齐国一下子成为了众矢之的。公元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在济西击败了齐军主力后。乐毅一鼓作气,连续攻克了齐国七十二座城池,并占领了齐国的都城临淄。但是,对于齐国剩下的莒、即墨这两座城池,乐毅围攻了三年,依然打不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笔者看来,如同二战时德国的闪电战,国力弱小的燕国之所以可以吞并强大的齐国七十二座城池,靠的也是以快打慢。但是,攻城容易,守城难。对于齐国的老百姓来说,你们燕国赶跑昏庸的齐王还是可以接受。不过,你们燕国要统治我们齐国的百姓,那绝对是不可能的。所以,在最后的即墨和莒这两座城池,齐国百姓众志成城,奋力抵抗燕国军队,毕竟,这已经是处在亡国的边缘了。而对于燕国来说,本来人口和军队就不多,再加上长途奔袭,后勤给养都是个大问题。
其次,乐毅伐齐,也是战国七雄博弈地的结局。一方面,燕国如果真的彻底消灭了齐国,自己肯定是消化不了的。另一方面,既然燕国不能有效占据齐国的资源,那么谁来占领呢?韩国和魏国在战国中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而靠近齐国的赵国和楚国,极有可能成为乐毅灭齐的最大得利者。进一步来说,赵国和楚国地壮大,秦国自然很不高兴了。所以,乐毅如果真的彻底吞并了齐国,秦国肯定就不愿意了,很有可能来出兵帮助齐国复国,促使齐国能够继续牵制赵国和楚国。在这一点上,想必燕昭王和乐毅都应该了然于心。
再者,对于乐毅来说,正处在一个十分尴尬地位置。尽管燕昭王对于乐毅非常信任和重用,但是,老迈的燕昭王一旦去世的话,拥兵在外的乐毅,无疑成为新任国君的巨大威胁。在此背景下,乐毅自己也是处在矛盾中,再打下去,很可能功高震主,在新任国君心中留下阴影。由此,前有田单,后有一个不确定性的燕国王室,乐毅当时的选择,或许就是象征性攻打下残齐,避免自己引起燕国王室地清算。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对于齐国最后的莒、即墨这两座城池,是齐国从春秋时期就开始经营的重镇,也是齐国的经济、军事中心之一。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虽然莒、即墨不是齐国的都城,但是其地位和现在的南京、广州差不多,储备了强大的兵力和物质基础,而这也是田单复国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在乐毅终于在猜忌下被撤职后,田单用火牛阵打败燕国军队趁势复国,而乐毅则担心被杀,于是投奔了赵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