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作为第一谋士的刘伯温 为何却斗不过朱元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9
转发:0
评论:0
作为第一谋士的刘伯温为何却斗不过朱元璋?,今天给大家说说明朝的那些事,鉴于之前说了那么多的明朝皇帝了,这次就不讲他们了

  今天给大家说说明朝的那些事,鉴于之前说了那么多的明朝皇帝了,这次就不讲他们了。还是把露脸的机会交给明朝的那些大臣们吧,当然这次露脸的大臣可不一般,他可是号称朱元璋第一谋士的刘伯温。说刘伯温是朱元璋身边的第一谋士一点也不夸张。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作为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常常拿来和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做比较。不可否认,他们俩在很多方面确实很像,比如都是出身草莽——刘邦是混混,朱元璋是和尚。再比如他们身边都有一个被民间神话了的军师——刘邦身边的那位是张子房,而朱元璋身边的则是刘伯温。

  就连朱元璋也曾经对手下的大臣们说过这样一句话——“刘伯温就是朕身边的张子房。”由此可见,刘伯温的明初第一谋士的名号并非是浪得虚名。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帮助朱元璋打下江山的军师,后来竟然被自己的主公猜忌,以至于最后稀里糊涂地就死掉了。看到刘伯温这样的人生结局,小编也不禁感叹:伴君如伴虎啊!出言要谨慎啊!咦?为什么要说“出言要谨慎啊”?难不成刘伯温是,以至于惹上了杀身之祸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真相到底如何呢?且听小编娓娓道来吧。

1.png

  公元1370年,也就是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给那些帮助自己打下江山的功臣们论功行赏。按照刘伯温的功劳,朱元璋封他一个公侯都不为过,但是谁也想不到的是,朱元璋只是封了刘伯温做了一个“诚意伯”。而且这个爵位还是所有伯爵里面最低的。光这么干巴巴地说,大家可能觉不出这里面有啥奇怪的,现在小编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估计各位就能立刻察觉出这里面的不同寻常之处了。这个鲜明的例子就是与刘伯温功劳不相上下的李善长此时却被朱元璋看作是第一功臣,不仅封了他做了“韩国公”,而且还让他做了百官之首的丞相。

  一个是伯,一个是公;一个是第一谋士,一个是第一功臣。本来不分伯仲的俩人此时的地位却有了天壤之别。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刘伯温的薪水是二百四十石,李善长的薪水是四千石。都说薪水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同样是创业骨干的刘伯温和李善长,为啥最后的分红却差那么多呢?原因很简单,这一切都是大BOSS朱元璋的特意安排。目的也只有一个,他要刘伯温。作为第一谋士,刘伯温太聪明了,虽然朱元璋口口声声称他是“吾子房也”,但是比起刘邦来,朱元璋的猜忌心更重,心胸也更为狭窄。

  人家刘邦只是对功高震主的武将进行了,而朱元璋不仅对武将下手,还对文臣和谋士“动起了刀子”。当然李善长最先被朱元璋猜忌,先是找借口免去了他的丞相之位,后来又以很奇葩的理由杀了他。等收拾完第一功臣,朱元璋又把矛头指向了第一谋士。可惜刘伯温没能接住招,因为几句话就为自己惹上了杀身之祸。话说当初李善长的丞相之位岌岌可危时,朱元璋却不露声色地找来了刘伯温,问他对丞相之位的看法。

  刘伯温知道这是一个圈套,于是很机警地说:“这得由陛下您亲自决定!”朱元璋一听,心想你这老小子不肯上套啊,得再问你一问,于是朱元璋又搬出来三个大臣,问刘伯温他们适合不适合做丞相。这三个大臣分别是杨宪,王广洋和胡惟庸。前两位刘伯温给出的评价都很中肯,唯独到了这第三位,刘伯温说了这么一句话:“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此话一出,朱元璋心想可算让我逮到你的把柄了。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这句话就传到了胡惟庸的耳朵里。

2.png

  此事后来为刘伯温的暴死埋下了伏笔。就在朱元璋找刘伯温谈过话不久,胡惟庸就做了丞相。刘伯温寻思自己要是再不告老还乡岂不更加尴尬吗?于是就向朱元璋上交了辞职报告,告老还乡了。虽然刘伯温不在朝廷了,但是朝廷上的皇帝还是不放心他。洪武八年,刘伯温生了一场病(偶感风寒),这个病并非多么严重却惊动了朱元璋。他特意让胡惟庸带着御医给刘伯温看病。

  结果就在胡惟庸看望过刘伯温后,老刘就一病不起了。过了没多久就撒手人寰了。据说刘伯温的病亡在当时一直是一个谜,不过要是把出场人物串联起来,前因后果都稍加推理一下,即便没有福尔摩斯附体,想必各位也都能猜出杀掉他的凶手是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刘伯温神机妙算,为何却斗不过朱元璋
话说,在明朝的所有开国功臣中,刘伯温是名气最大的一个,甚至,有各种民间故事的版本都足以表明他是就是一个智慧的化身。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神机妙算的刘伯温,为什么就没有斗过一个放牛娃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呢?网络配图首先,回首真实历史,刘伯温并没有民间故事传说的那样神奇,可以点豆成兵,呼风唤雨。甚至,就连“西湖望云”的那个传说,即:刘伯温早在投朱元璋之前就发现了南京有所谓的“天子气”,也纯属是无稽之谈。事实上,在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他的功劳也并不是很大。因为,在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他其实始终就是一个随军参谋,连参谋长都算不上。所以,在明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大封功臣,他仅仅也就被封了一个极具象征性的“诚意伯”。那么,既然是这样,刘伯温又怎会在历史上如此出名呢?其实,这都是出于朱元璋在当时“打天下”过程中的一种政治需要,故意让人替刘伯温吹牛,要知道,古往今来吹牛本身就是一...
· 传奇谋士之死:朱元璋为何要除掉刘伯温
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然而,明朝开国后,刘基只被封了个次一等的爵位――诚意伯。虽然他执法如山,并且在与淮西派首领李善长的争斗中占了上风,最终却被李善长的心腹、奸臣胡惟庸所害。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主宰他的命运,直至生命的终结。1、淮西派与浙东派拉开争斗序幕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李...
· 刘伯温和朱升谁更厉害?朱元璋身边第一谋士是谁?
历史上最厉害的帝王师是谁呢?在熟知历史的毛泽东看来,不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因为张良尽管帮助刘邦夺取了天下,但他从未提出过纲领性的国策。也不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因为诸葛亮虽有纲举目张的《隆中对》,但并没有使刘备统一天下,只是三分天下有其一,还是鼎立之三国中最弱的一方,自己也最后落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更不是被民间高度神化的刘伯温,因为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并无太大的作为,朱元璋1370年大封开国功臣的名单中就没有刘伯温的名字,直到封赏完毕后的二十天,才补封了两位三等伯,其中的最后一名才排到了刘伯温。朱升(1299~1370年),安徽休宁人,字允升,号枫林。元末的1357年举乡荐,为池州学正,弃官隐石门,朱元璋得知朱升遁居石门,亲自到朱升家去拜访他。朱升就给他提了包含了一整套策略的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就是的根据地,不要让根据地丢掉;“广积粮”就是...
· 刘伯温号称第一谋士,他为什么会不被重用?
刘伯温号称第一谋士,对明朝开国有很大功劳,为何朱元璋不重用他,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懂历史的朋友一定很清楚刘伯温这个人物,他是明朝开国功臣,同时又是一位经天纬地的政治家。后世的人们总是将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由此可见,刘伯温的才能确实不凡。刘伯温不但熟读四书五经,还精通周易,善用卦象算命。除此之外,刘伯温还是个文学家,他做的诗词多是同情贫苦百姓的作品。朱元璋造就听过他的名声,在创业初期,花了一番功夫才将他请到身边。刘伯温刚做朱元璋的下属就将统一天下的作战方针告诉了他。朱元璋大喜,认为有这样的人才为自己效力,平定天下指日可待。朱元璋出征之时,常常要刘伯温伴随其身旁,要他帮自己制定战术。因为刘伯温的效命,朱元璋将周围的敌人逐一消灭,并最后得到天下。刘伯温既为明朝开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他精通周易,擅长算命。按理说,这样一个人才在建国之后,应该得到皇帝的重用。即使不重用,朱...
·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为何斗不过三国谋士司马懿?
《三国演义》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看过的大多数人认为司马懿是诸葛亮的手下败将,其实不是这样的,看过得都知道诸葛亮无论是兵法谋略还是智慧都胜司马懿,诸葛亮的空城计让司马懿后退三十里,在诸葛亮死后诸葛亮让士兵做了一个假的替身还能把司马懿十万雄兵吓退,说的诸葛亮这么的牛北伐常常失败,还是么有北伐成功。诸葛亮这么的神机妙算为什么斗不过司马懿呢?司马懿总是将蜀汉的大军挡在国门之外呢?其实是这几个原因:网络配图第一点:诸葛亮看的正义,身上满是正义之气,身受儒雅的气质,他的谋略多用在了战场的对阵方面,他的心思从来很少在自己的身上多下心思,《出师表》中诸葛亮说了这么的一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绝不是自己突然想到随口而说的,这句话而是受到了曹操的“宁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这句话的影响,他总是考虑的是生前身后以及战争的成功以及失败。第二点:诸葛亮受刘备的知遇之恩,可以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管是平常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