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宋仁宗为何推行庆历新政?什么导致最终失败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46
转发:0
评论:0
宋仁宗为何推行庆历新政?什么导致最终失败,庆历新政的导火线是1038年党项人元昊建立西夏,要求北宋承认西夏的合法地位,

  庆历新政的导火线是1038年党项人元昊建立西夏,要求北宋承认西夏的合法地位,至此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彻底破裂,民族关系骤然紧张。双方先后发生了三川口之战和好水川之战,但都以北宋的失败告终。经历了两次打败,北宋元气大伤,而已经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的辽国此时也来趁火打劫,威胁北宋。北宋王朝疲于应付,只好向辽输送了大量的岁币,才解决此事。与西夏的两次战役失败是庆历新政的导火线,之后产生了一系列对北宋不利的连锁反应,彻底激化了原本隐藏在太平盛世表面下的社会危机,一是积贫积弱,北宋建立以来就存在的积贫积弱现象日益加剧,社会贫富加剧,冗兵冗费冗员现象突出,财政入不敷出。二是内外交困,北宋庆历年间的民族矛盾日益加剧,而国内的土地兼并现象也十分突出,广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税负很重,由此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朝政只能派兵,但效果不佳。

  庆历新政的导火线在于北宋与西夏作战的惨败,这直接冲击了原本如一潭死水的朝局,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不断上书要求改革,而面对惨淡的社会局面,宋仁宗也不得不面临现实,于是启用范仲淹等一批改革派着手制定各项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历史上统称为庆历新政,由此庆历新政的序幕才正式拉开。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因为元昊前来求和,双方的矛盾有所缓和,北宋朝廷于是有精力开始对内改革。于是宋仁宗任命范仲淹、富弼等改革派开始着手改革,范仲淹提出十项改革措施,称为条陈十事,这构成了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

1.png

  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便是范仲淹提出的条陈十事,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澄清吏治,包括明黜涉、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这些措施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上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和冗员现象提出的。二是富国强兵,具体内容包括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这主要是针对北宋积贫积弱和冗兵现象提出的。三是厉行法制,这是针对当时朝廷政令朝令夕改,威信不高的情况提出的。范仲淹提出的条陈十事便是庆历新政的中心内容,可以看出,这十项改革措施针对性非常强,可以说是针砭时弊、切中要害,非常具有可行性,可以说就是完全针对北宋社会的弊端和矛盾提出的,而且在改革初期,范仲淹等人也是切实贯彻执行的,因此取得良好的效果。一时间朝廷风气为之改变,一派政治清明,欣欣尚荣的局面,受到百姓的欢迎。但是这十项措施并不完全实施,所遇到的阻碍非常巨大,虽然只是封建体制的自我改良,但是由于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最终还是失败了。不过随后一场更大的改革即将来临,这就是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封建体制固有的弊端,也有北宋朝廷激烈的朋党之争的因素,更有改革措施自身的原因。当然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封建体制的因素,总之在一系列的阻碍之下,庆历新政还没有开展多久就宣告破产了,这场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自我修复,像很多类似改革一样如昙花一现,很快就失败了。庆历新政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体制自身的弊端,在北宋社会的重重矛盾中要想推进一项改革,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必然会触犯到很多守旧派的利益,而他们必然也会千方百计地阻碍改革。范仲淹提出的澄清吏治、富国强兵等措施很明显就是针对当时社会上诟病已久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提出的,而且初期推行的效果也是很好的,但是那些保守派却根本不管什么国家利益,一旦改革威胁到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便疯狂抵制,导致很多改革措施还没有实施就被废除了,再加上宋仁宗的改革决心也不坚定,庆历新政迅速破产。

  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还有北宋朝廷的朋党之争,那些保守派攻击范仲淹等人结党营私,这恰好是宋仁宗最不愿看到的,因此范仲淹等人时刻战战兢兢,无法集中精力推行改革。再加上改革派的措施太过冒进,改革派任用的官员也往往敷衍了事,甚至与百姓发生冲突,诸多因素之下,庆历新政很快就失败了。庆历新政的影响一直在历史上评价不高,因为人们一直认为庆历新政只不过是对封建体制的微小改革,而且范仲淹提出的很多措施根本就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有的中途而废,有的只停留在诏书上,而且庆历新政仅仅维持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匆匆结束,一大批改革派纷纷被贬职罢黜,全部被驱除出朝廷。庆历新政就如昙花一现,很快就被人遗忘了。

2.png

  虽然庆历新政的影响一般,但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比如抑制土地兼并,提拔有实干精神的官员,限制恩荫官员等,都给当时的北宋政坛带来一股清风,一扫以往沉闷的政治气氛。当时的有识之士纷纷奔走相告,写文章庆贺,彷佛看到了改革的希望。虽然庆历新政由于种种原因很快就失败了,但是一场更猛烈更深刻的变革即将爆发,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庆历新政的影响确实有限,因为在改革后,社会上土地兼并现象并没有减少,各地的农民起义也没有减少,广大人民的生活也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国家的财政支出也没有减少。但是庆历新政毕竟给当时的有识之士以希望,认为可以通过变革来实现救国救民的抱负,所以庆历新政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人民的改革呼声越来越强烈,这对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庆历新政的影响还是比较广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仁宗庆历新政最终失败的原因
庆历新政的导火线庆历新政的导火线是1038年党项人元昊建立西夏,要求北宋承认西夏的合法地位,至此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彻底破裂,民族关系骤然紧张。双方先后发生了三川口之战和好水川之战,但都以北宋的失败告终。经历了两次打败,北宋元气大伤,而已经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的辽国此时也来趁火打劫,威胁北宋。北宋王朝疲于应付,只好向辽输送了大量的岁币,才解决此事。庆历新政的导火线好水川之战与西夏的两次战役失败是庆历新政的导火线,之后产生了一系列对北宋不利的连锁反应,彻底激化了原本隐藏在太平盛世表面下的社会危机,一是积贫积弱,北宋建立以来就存在的积贫积弱现象日益加剧,社会贫富加剧,冗兵冗费冗员现象突出,财政入不敷出。二是内外交困,北宋庆历年间的民族矛盾日益加剧,而国内的土地兼并现象也十分突出,广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税负很重,由此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朝政只能派兵,但效果不佳。庆历新政的导火线在于北宋与西夏...
· 解密:宋仁宗庆历新政到底是怎么最终失败的?
封建体制在中国封建社会,要改革封建官僚体制,说起来容易,然而要真正做起来,却似难于上青天,这对宋代来讲更是如此。因为在宋代,官僚地主阶级在官员丧失世袭爵位和封户特权的情况下,为了确保“世守禄位”,又参照唐制,制订扩大了中、高级官员荫补亲属的“恩荫”制度。通过恩荫,每年有一大批中、高级官员的子弟获得低级官衔或差遣,且宋代恩荫,不仅极广,而且极滥,每遇大礼,“臣僚之家及皇亲、母后外族皆奏荐,略无定数,多至一二十人,少不下五七人”,并“不限才愚,尽居禄位”(据朱瑞熙先生在《复杂多变的宋朝官制》一文中的统计,宋代的州县官、财务官、巡检使等低、中级差遣,大部分由恩荫出身者担任。这种等同于官僚世袭的制度,使官僚机构中充满了坐食禄米的权势子弟,导致了“荫序之人,塞于仕路”,“权贵之子,鲜离上国”。因此,要打破或限制官僚贵族这一特权,无疑会因触动官僚贵族的利益而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这就是为什么王安石变法首...
· 龙图阁学士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为何失败?
范仲淹所处的时代,宋王朝已经立国七八十年,虽还处于其较为强盛的时期,但仍内忧外患。北方的辽人和西北方的羌人对宋王朝的锦绣江山虎视眈眈。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辽国订立“澶渊之盟”起,宋王朝每年必须向辽国上贡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就像给大宋王朝的经济发展压上了一块沉重的巨石。而辽国并不满足,每当羌人在西北边一骚扰,宋王朝忙于应付时,辽人就会趁机勒索,要求增加上贡。这笔沉重的负担,严重地阻碍了宋王朝的经济发展。国内,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由于宋王朝已经立国七八十年,政府机构日益庞大,出现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三冗局面。唐朝名相魏征曾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宋太宗后期的王小波、李顺起兵造反,直到范仲淹生活的时代,承受不住生活重压的农民造反就一直不断。正如这一时期的另一名臣欧阳修在其《再论置兵御贼札子》中说的那样:“今盗贼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强如一火,天下祸...
· 轰轰烈烈的范仲淹庆历新政为何最终会失败?
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厉害的人物,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很广,因此人们知道他是大文学家,其实范仲淹骨子里是个政治家,尤其是曾经导演了庆历新政,让人记住这个人的确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好官员。范仲淹很幸福,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好皇帝,此人就是宋仁宗。宋仁宗对手下人很好,尤其是身边的大臣。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包拯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仁宗脸上,但仁宗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然没有怪罪这个铁面无私的人。有一次包公要拿掉三司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他平庸了些,张尧佐是仁宗宠妃的伯父,仁宗有点为难,想了办法,让张尧佐去当节度使,包拯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带领7名言官与仁宗理论,仁宗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7人中排名最末的唐介不客气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张尧佐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仁...
· 宋仁宗“新政”为何会夭折
景�v二年(1035)二月,知兖州范讽被人弹劾,李迪、吕夷简奉宋仁宗之命处理此案,然而吕夷简却暗奏宋仁宗,说李迪党庇范讽。没想到宋仁宗不分青红皂白,直接罢免了李迪的相职之位,复擢枢密使王曾和吕夷简同相,事实上,由吕夷简独揽大权。吕夷简竭力奉承宋仁宗天下大治的太平心理,极意粉饰,一味迎合,使宋王朝更陷人日益加重的统治危机之中。亲政后的宋仁宗,效法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的做法,广开仕路,每届科举人取名额竟多达上千人。也是从这时起,“殿试不黜落”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矩。由于取士人数的日益增多,恩荫无节,再加上外戚、内臣之类,进无辍止,使得本就多官多吏的局面日趋严重。在和西夏的交战中,屡屡战败的宋军,所任的边将却越来越多。为备辽御夏,又不停地扩充军队,让军员比真宗时的40万,猛增了一倍多。因此,忧国忧民的朝野之士越来越为国家的兴亡、宋王朝的前途而担心,他们纷纷上书,强烈要求变革图强。其中的突出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