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南宋名臣陈亮一生主张抗金 曾到南京观察地形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35
转发:0
评论:0
南宋名臣陈亮一生主张抗金曾到南京观察地形,历史上的南京,不仅长期作为首都,在南宋时期也曾为“陪都”。在南宋时期南北对抗

  历史上的南京,不仅长期作为首都,在南宋时期也曾为“陪都”。在南宋时期南北对抗的形势下,南京是出兵中原的“前敌指挥部”。这座城市定位与发展的或扬或抑,被当时政坛上战、和两派视作外交方针变化的风向标,双方就此斗争不休。本期专栏的主人翁陈亮就与这段历史密切相关。

  因极力主战,三次吃官司

  因为金国军队南下,宋朝皇室南渡最初落脚南京,皇帝恐惧南京紧邻前线,加之秦桧等主和派把持朝政,9年后移驾临安府(今杭州),南京成为“陪都”。

  但主战派请求皇帝重返南京的呼声一直没有消减,陈亮就是其中一支“强音”。35岁时,还是年轻后生的他“诣阙上言”,批判了自秦桧以来,朝廷苟安东南一隅的国策,以及儒生、学士拱手端坐、空言性命的不良风气。此时秦桧已被打倒,但陈亮慷慨直言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但也得罪了一批上层官僚,被刑部以“言涉犯上”,逮捕施以酷刑,“笞无完肤”。所幸皇帝得知后,指示免死。

  陈亮回乡后,因自己的家丁杀人的事,被仇家为陈亮所指使,陈亮之父被囚于州狱,本人被下大狱,这次蒙难因为辛弃疾等人营救,又得免死。

t01d7f6c67865c46aa7_meitu_31.jpg

  陈亮确实被一些人“盯上了”。有一次参加乡人宴会,有人在酒中放了胡椒末,同座的人回家发病,他的家人诬告陈下了毒,陈亮再吃官司,下了大狱。其后因同僚在皇帝面前求情,第三次免于死。陈亮出狱后感慨,“亮滥膺无须之祸,初欲以人残其命,后欲以受赂残其躯,拒狱反端,搜寻竟不得一笔之罪……可谓吹毛求疵之极矣。”

  他的词作为爱国志士传唱

  宋代文坛“明星”辈出,但陈亮也留下精彩的一笔。在《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中,他对奉命前往北京,代表国家为金国皇帝祝寿的友人说道:“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陈亮认为,沦陷的北方,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发源地,那里应该会有几个不甘心向金国人屈服的遗民吧?也许有人问,这些土地已经被外族占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重彰先辈英灵。但陈亮坚信,侵略者的运数总是长久不了的,自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后世评价他以连珠式的短促排句领头的、全篇最激烈的文字:“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矛头直指朝中“主和派”,直抒胸臆,气势磅礴。

  赴南京上任前病逝

  尽管受到一系列打击排斥,但陈亮从未改变恢复中原之志。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他亲自到南京观察地形,作词《念奴娇·登多景楼》,有如下描写“一水横陈,连罔三两,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他认为,不要把长江天险仅仅当做是隔断南疆北界的门户,而要把它作为北伐中原,恢复失地的跳板,长驱直入,不须反顾。并且再次上疏,建议皇帝“由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天下锐意恢复”。但此次上书不但未到皇帝之手,反而因其内容指陈时弊,触怒了许多官僚。

  51岁时,他参加礼部的进士试,考中了状元。朝廷将他派往挂念多年的南京任职。但天不遂人愿,终因长期“忧患困折,精泽内耗,形体外高”,在出发前就病逝了,年仅52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南宋陈亮一生主张抗金救国学术上与朱熹对着干
在绿树成荫的永康市马铺山卧龙岗,有一座南宋古墓,墓前两侧有八字形石质翼墙,右刻“光昭日月”,左刻“书上中兴”。这座大墓的主人名叫陈亮,他一生反对议和,主张抗金救国,具有积极的用世精神。学术上卓著独到的见解,使他成为朱熹理论上的对手。陈亮(1143年-1194年),号龙川,婺州(即今金华)永康人,南宋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他才华横溢,气慨豪迈,却一生坎坷。孝宗时,朝廷让各地推荐人才,婺州官府以解头荐陈亮,因他上《中兴五论》,反对和议,力主抗金,当权者认为其为人处事过于极端而“奏入不报”,与入选为官的机会失之交臂。淳熙五年他又上书议论国事,言辞铿锵激烈,引起了主和派的恐慌和怨怒,竟被罗织罪名,先后两次下狱。直到光宗绍熙四年五月,陈亮终于以举进士第一,授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不幸的是次年末就去世了。陈亮的思想属于“浙学”中的永康学派,对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全祖望等人的学术走向有相当大的影...
· 南宋名臣陈良翰
陈良翰(1108-1172),字邦彦,临海人,南宋绍兴五年(1135)进士。历任会稽主簿、慈溪知县、瑞安知县、衢州教授、检法官、监察御史、右正言、左司谏,建宁知府、福建转运副使、提点江东刑狱、提点浙西刑狱,兵部侍郎、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太子詹事兼侍讲等。卒赠大中大夫,光宗即位后又谥献肃,入祀乡贤祠。历朝历代的官员,总希望自己在任期间,天下太平,风调雨顺。谁知良翰到慈溪任县令的那一年,天遇大旱,民遭饥荒。按常规,县令只要把灾情往上报,能争取到上级赈济就算尽心尽责了。但是,良翰却认为,老百姓挨饥受饿可是个燃眉之急呀!有一次,他微服察访,发现一些富裕人家的粮价还在不断地上涨,穷人只能唉声叹气!良翰看到这种情况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边走边谋求救灾的良策。他回府不久,即派人对全县富户人家的储粮数和百姓的缺粮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核实。而后,他决定发给灾民一定数量的救灾粮券。并要求富户开仓放粮,以平价卖...
· 南宋抗金名臣李纲生平简介李纲是怎么死的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官。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南宋抗金名臣李纲生平简介早年经历李纲祖籍邵武,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今江苏...
· 联金抗辽到联蒙抗金:南宋重蹈了北宋的战略错误吗?
两宋在外交上,有惊人相似的地方,北宋联金抗辽,辽亡了之后,北宋就被昔日盟友金所灭;南宋联蒙抗金,金被灭了后,南宋也没能逃过蒙古的铁蹄,那么同样的错误,赵家人为什么会犯两次呢?为什么南宋没有吸取北宋的教训呢?是南宋昏庸所致吗?仔细分析,我们发现,结果和我们想的不太一样。南宋的诞生就伴随着北宋的血泪,与金可以说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在两方一百余年的对峙过程中,除了时不时的摩擦外,大多数时间,南宋和金以叔侄相称,南宋每年向金缴纳岁币,“孝敬”金人,以维持两方脆弱的和平。这大概是中原王朝最屈辱的一段历史吧?靖康之乱,是南宋挥之不去的梦魇随着蒙古崛起,再加上与金的世仇,联蒙抗金似乎是个必然选择,但是从大的战略上考虑,蒙古比金人更加凶悍,所谓唇亡齿寒,金亡了,也就意味着南宋也不远了。那么南宋真的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吗?并不是,联蒙抗金是南宋经过慎重考虑,不得已做出的相对最优的决策。早在1129年,南宋洪皓...
· 仇家村与抗金名臣仇愈
●仇茂礼仇彭才仇斌华每逢佳节倍思亲。清明节是我国民间的重大节日,不管离家有多少路程,不管祖墓有多少高远,大家都会以各种方式祭祀先祖。宁海仇氏的最早祖先是仇愈,今年清明期间,仇愈后裔聚居村——梅林街道仇家村,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纪念这位抗金民族英雄、清正官吏。仇愈本是山东青州人,北宋末年,因金兵侵境,他随康王赵构南渡,任沿海制置使,镇守浙江。当福建告急,朝廷又急调他任福建制置使,镇守闽区。由于他忠勇义信,得到宋廷的重任,把淮西军的重权交给他,下旨要他主管淮南西路马步军。那时岳飞在淮东掌兵,与仇愈一东一西联手抗金,保卫国土。仇愈镇守庐州(合肥)时,金四太子兀术又犯边境。仇愈的上司张琦受秦桧指使,派武士数千持刀威逼仇愈弃城出走。仇愈不屈,立志誓死守城。他神色镇定地说:“你们不负责保卫国土,我当以死殉国。敌人还没来,就仓皇逃走,老百姓靠谁来保护?”当地军民感激痛哭,立誓要与仇愈坚持到底。仇愈在...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