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不用君子用小人——曹操的用人之道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71
转发:0
评论:0
不用君子用小人——曹操的用人之道,说起历朝历代的特务机构,大家都会想起明朝的锦衣卫及东西内厂。从明太祖朱元璋开

  说起历朝历代的特务机构,大家都会想起明朝的锦衣卫及东西内厂。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秘密刺探组织到朱棣的发扬光大,纵观276年的明朝统治史也是特务组织的最猖獗、社会最黑暗的发展史。然而,读过《三国志》的人,不难发现,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已经建立起一套非常成熟的特务政治体系了。

  三国时期是个乱世,群雄揭竿而起,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社会秩序、道德秩序,有武器就是草头王。当时在曹操的阵营里,人才来自各个方面,有投降过去的,也有各种背景的社会势力的代表,可谓是龙蛇混杂。再者,曹操疑心重,对谁都不放心。

12983.jpg

  怎么样才能充分发挥阵营里各路人马的力量,同时又能对他们进行有力的约束呢?又能让曹操用起来放心呢?“校事”就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一个类似于明朝锦衣卫、东、西厂的特务机构。也就是曹操建立起一套独特的监察制度,以特务政治的方式达到全面控制局面的目的。

  《三国志•魏书•高柔传》有记载:“时置校事卢洪、赵达等,使察群下。”说明卢洪是中国特务第一人。至于他们如何为所欲为、滥用权力、残害无辜,在古籍中的记录实属不多。但古籍中记有当时军中流传的谚语:“不畏曹公,但畏卢洪,卢洪尚可,赵达杀我。”足以说明曹操的“特务”都是鬼见愁一般的人物。

  在军事上,曹操为了确保每次出征的将领能够万无一失,以照顾为名,实则对将领和官兵的家属实施人质般的扣押,同时派出身边的近臣侍从随军进行监督。在民政方面,除了既有的体制传统之外,曹操还暗中建立了一套秘密的检查体系,把人事权和考察权集中在自己手里。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这种监察体制延续到曹丕称帝的时候还一直存在,俨然成为皇帝进行统治的日常手段。就在曹丕登上皇位的几年内,通过这种秘密监察系统查办的案件就多达上万件。

2278525031234028684.jpg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可以确定的有几个方面:一是校事有秘密监视和接受检举的权力,可不具体执行法律程序。也就是说,他们不对罪犯进行审判和定罪执行。二是他们只向皇帝做秘密报告,然后由皇帝转给相关官员进行系统审判和执行惩罚。三是这帮秘密机构的成员有固定的办公地点,全国军民,不管是谁,要是想告密,都知道去哪里找他们。说白了,这就是一帮只对皇帝负责的秘密机构,跟正常的官僚体系没有交叉关系。

  高柔,曹操时期的最高大法官。曾就“校事”严重破坏朝政与体制等向曹操进谏:“设法分职,各有所司。今置校事,既非居上信下之旨,又达等数以憎爱擅作威福,宜检治之。”曹操却回答:“卿知达等,恐不如吾也。要能刺举而辨众事(事无大小皆能侦悉),使贤人君之为之,则不能也。”

  曹操说得很坦然,如果将全部精力用在“刺举”上,贤人君子能做得到吗?一般出身名门的人,都希望自己光明正大的在正常的官僚体系里当官,没人愿意进入到这种不能见光的系统里去当秘密警察。所以当时担任这些秘密官员的,都是些出身不咋地的人。虽说是出身不好和人品不咋地不能画上等号,可是你想啊,这些人,平时那些名门望族都不拿他们当回事,一下子有了最高统治者直接赋予的权力,还没有任何监督。更要命的是,这些人做的事,还不能在阳光下进行。不管是谁,进了这种系统,想不为所欲为都难。事实上,这些人也确实是做了很多坏事。比如说过去被谁拿白眼看过,这时候随便找个罪名,就把这人给办了。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组织,也就很好的能够防止正常的官僚体系里的官员只报喜不报忧。

2612369258868952434.jpg

  这些校事是在曹操的默许下行事的,但曹操又根本没拿他们当人看,最起码没把他们跟贤人君子同等对待,这也是曹操对待“特务”的态度跟大明王朝统治者宠信特务的最大区别。毕竟,曹操是个做大事的人,他想的是重建国家和社会。不管什么时候,这样的抱负,都少不了士大夫也就是君子们的合作。曹操用这些小人,其实也是给这些精英们一个警告:我干大事少不了你们,可是你们也要明白,我也能治得了你们。否则像高柔那样的正直法官也会遭特务暗算。

  曹操明知道那些校事都是小人的情况下,还对他们加以重用,只不过是为了在当时的局势下保持系统的平衡,以便可以达到全面控制。待到曹操把江山事业做的越来越大的时候,为了网罗天下士人君子,就会把几个别恶名最大的校事给杀掉。

  你看,只对皇权负责的秘密机构虽然从汉武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但真正把它发扬光大并形成制度的,还是曹操,而且也是在曹操之后,才逐渐形成了一种政治套路:在局势混乱尤其是格局还不成熟的时候,任用小人组成秘密机构、充当政治打手的角色,等到局势稳定和格局形成之后,再把这些小人杀掉,来平定人心。由此看来,曹操不愧是三国时期的一代枭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曹操的用人独特方式——不用君子偏爱小人
说起历朝历代的特务机构,大家都会想起明朝的锦衣卫及东西内厂。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秘密刺探组织到朱棣的发扬光大,纵观276年的明朝统治史也是特务组织的最猖獗、社会最黑暗的发展史。然而,读过《三国志》的人,不难发现,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已经建立起一套非常成熟的特务政治体系了。三国时期是个乱世,群雄揭竿而起,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社会秩序、道德秩序,有武器就是草头王。当时在曹操的阵营里,人才来自各个方面,有投降过去的,也有各种背景的社会势力的代表,可谓是龙蛇混杂。再者,曹操疑心重,对谁都不放心。网络配图怎么样才能充分发挥阵营里各路人马的力量,同时又能对他们进行有力的约束呢?又能让曹操用起来放心呢?“校事”就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一个类似于明朝锦衣卫、东、西厂的特务机构。也就是曹操建立起一套独特的监察制度,以特务政治的方式达到全面控制局面的目的。《三国志•魏书•高柔传》有记载:“时置校事卢洪、赵达等,...
· 魏武帝曹操的用人策略:用“小人”来制衡“君子”
曹魏特色的特务三国时代是一个末世的社会,曹操以地方军阀崛起,创建自己的势力,并逐渐统一北方,重建了统一的国家政治。在这个乱世里,曹操收用的人才来自各种方面,既有失败的对手,也有各种背景的社会势力代表,《三国志》卷二十四载《高柔传》,因此,在这样一个遍地草头王,社会与道德秩序双重解体的时代里,如何维持和巩固统治,如何既能充分发挥体制内各种不同背景势力和野心人士的建设能量,同时又保持对这些势力的有力约束,乃至将其导入对新曹魏国家体制的制度化忠诚,这是曹操首先需要考虑的管制度的制度问题。曹操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非常简单明确,那就是独具特色的特务。传统管制臣下的监察制度分军民两个方面。军事方面,有护军监军制度,即出征时除精心选择统军将领,对将领和官兵实行家属实质上的人质制度,还选派可靠的大臣,一般是身边的近臣侍从担任护军职务,对派出的战役集群进行统一的政治领导与战地指挥监察。惯例上有多支部队参战...
· 朱熹究竟小人还是君子?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南宋宁宗庆元二年,一代大儒朱熹在一夜之间被整得斯文扫地,声名狼藉。身处骂名的朱老夫子没过几年就在一片“纳尼为妾”、“伪君子”、“假道学”的唾骂声中,悲怆地与世长辞。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就这样一个理学大师,满肚子的道德文章,究竟有没有做过如此不耻之事呢?那么就得从南宋的“庆元党案”说起。《宋史》卷三十七有载:“监察御史沈继祖劾朱熹,诏落熹秘阁修撰,罢宫观。”。即指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十二月(公元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十大罪状,如“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
· 晏子的用人之道
晏子的用人之道春秋时的齐相晏子,门下有众多幕僚。其中有个名叫高缭的,平日里,他对晏子十分尊敬,百依百顺,交给他做的事,均能完成;与同幕间相处,关系不错,人缘很好。转眼间,三年过去,高缭虽没大功劳,也无什么过错。同幕们都认可他的工作能力,看好他,估计他会得到晏子的提拔重用。可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高缭竟被辞退了。同僚们十分不解,有的还为高缭,并有几人相约去见晏子,要为高缭讨说法。晏子知道幕僚们的来意后,真切地说:“我之所以辞退他,是因为他几年内从来没有向我提过意见,更没有当面指出过我的缺点和在背后说过我的坏话。更没骂过我。”幕僚们不解,问:“难道这样倒是错了?”晏子继续说:“我这个人就像一根弯弯曲曲又有无数疙瘩的不成材之木头,需要能工巧匠用斧头劈,刀子削,刨子刨,锯子锯,凿子凿,精心制造后才能成为一件有用的器具。可是,{缭在我身边整整三年,对我的过错从来不讲,也不提什么意见,这样做对我没有丝...
· 备而不用
备而不用【成语意思】:备:准备。准备好而暂时不用;以应急需。【用法分析】:备而不用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告诫人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成语来源】:清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九卷:“虽说备而不用,到得那时候,听凭兵丁造一句谣言,开上几排枪,那人可就死了不少。”【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近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bèiérbùyòng【英语翻译】:keepsomethingforfuturepossibleuse【成语声母】:BEBY【备而不用的近义词】:有备无患、不时之需【备而不用的反义词】:直待雨淋头【近似成语】:用舍行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用其所长:使用人的专长。用行舍藏: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用管窥天:从管子里看天。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用兵如...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