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刘备有多强 要让曹操孙权二打一斗他地主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62
转发:0
评论:0
刘备有多强要让曹操孙权二打一斗他地主,曹操、孙权、刘备在三国这个牌桌上斗地主,从实力对比上看,刘备无疑是最为娇弱、

  曹操、孙权、刘备在三国这个牌桌上斗地主,从实力对比上看,刘备无疑是最为娇弱、手里牌最烂的那个。

  从来都是贫农身份的刘备,在三国纷争的某一个阶段,居然也阔气起来,荣登地主身份,惹得曹操、孙权联合起来二打一斗他地主。

  那是刘备刚占据益州,关羽还在荆州北抗曹操、南拒孙权的时候。

  刘备先是在西线打败了曹操,攻取汉中,把益州的北门锁钥牢牢掌控在手里,将曹操架在自己脖子上的刀锋往后推到陈仓(即今天陕西宝鸡)附近。

  接着在东线先后攻取新城(今天湖北房县)、上庸(即今天湖北竹山县)、魏兴(即今天陕西安康)三郡,与荆州关羽遥相呼应。诸葛亮隆中对中规划的“跨有荆益”战略设计从梦想落地为现实。

  刘备的腰杆子终于硬起来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皇叔在成都山寨曹操拜魏王那一套招式,自称汉中王。

  按照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此时的皇叔,应该致力于整合内部,在南面处理好与孙权的关系,解除荆州问题上的隐患,继续保持孙刘联盟的局面。

  在北面,军事上取守势,顶住曹操的压力;政治上取攻势,全力批判曹操篡党夺权的狼子野心,营造刘备应天顺人、宗室嫡亲的伟光正形象。

  坐拥地利与人和的有利形势,耐心等待曹操翘辫子“天下有变”的天时。毕竟从后来看,曹操走在了刘备前头,皇叔如果不急的话,是可以熬死阿满的。

  刘备偏不,放着这么一手好牌不打太可惜了,万一过期作废就时不再来。夺取汉中的胜利治好了玄德公长期以来的“恐曹症”,信心大增,曹贼如今也不过尔尔。

  抱着这种心理,皇叔不但火力全开,而且一出手就是王炸——授命关羽率领荆州主力向曹操的南部防线襄樊一带猛攻。

  关二爷也真不是盖的,水淹七军,斩杀庞德,逼降于禁,各路大小义军也奉二爷号令,打黑枪,放冷箭。关羽威震华夏,一时竟逼得曹操要考虑迁都避其锋芒。

  南边孙权也主动捧上热脸去贴关羽的冷屁股,找人保媒拉纤给儿子娶云长女儿,被二爷一句“虎女焉嫁犬子”给蹶了回去。

  在三国鼎立的三角关系中,对任何一方来说,其他两方都是自己的敌人或潜在的敌人。

  刘备攻取房陵、上庸,益州与荆州在地理上连为一体。关羽围攻樊城,不但是对曹操的威胁,也是对孙权的震慑。一旦拿下樊城,关羽就解除了控长江而下的后顾之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这是处于长江下游的东吴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面对共同的威胁,曹操与孙权两个几乎不可能联合起来的人,各自调整了战略部署,开始二打一斗刘备的地主。孙权向曹操纳下抄关羽后路的投名状,“乞以讨羽自效”;曹操向孙权许下独占长江以南的美好诺言,“许割江南以封权”。

  本来实力就属于三国之中最弱的刘备,哪能招架住这样的组团挖坑。以后的战事就顺理成章了,关二爷败走麦城,刘备连失刚到手还没暖热乎的上庸、魏兴、新城三郡,“跨有荆益”的战略蓝图再也无法变现。就是仅剩的一条西出祁山的进军路线,也被曹魏死死摁住,终蜀汉之世,未能踏出陈仓半步。北伐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梦想,也只能成为梦想。

  读懂了三国,就读懂了当下。世界格局,国际形势,无非就是合纵连横,在经历艰难困苦终于抓到一把好牌,即将玉汝于成的时候,最为忌讳的就是得意忘形、志骄意满,试图两只拳头打人,甚至四面出击、大加挞伐,把盟友推向敌人怀抱。败走麦城的二爷,抱恨白帝的皇叔,已经用闭不上的双眼,明白的书写了这一切。

  静待时机,比主动出击,有时要稳妥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刘备有多强?要让曹操孙权二打一斗他地主
曹操、孙权、刘备在三国这个牌桌上斗地主,从实力对比上看,刘备无疑是最为娇弱、手里牌最烂的那个。从来都是贫农身份的刘备,在三国纷争的某一个阶段,居然也阔气起来,荣登地主身份,惹得曹操、孙权联合起来二打一斗他地主。那是刘备刚占据益州,关羽还在荆州北抗曹操、南拒孙权的时候。网络配图刘备先是在西线打败了曹操,攻取汉中,把益州的北门锁钥牢牢掌控在手里,将曹操架在自己脖子上的刀锋往后推到陈仓(即今天陕西宝鸡)附近。接着在东线先后攻取新城(今天湖北房县)、上庸(即今天湖北竹山县)、魏兴(即今天陕西安康)三郡,与荆州关羽遥相呼应。诸葛亮隆中对中规划的“跨有荆益”战略设计从梦想落地为现实。刘备的腰杆子终于硬起来了,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皇叔在成都山寨曹操拜魏王那一套招式,自称汉中王。按照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此时的皇叔,应该致力于整合内部,在南面处理好与孙权的关系,解除荆州问题上的隐患,继续保持孙刘联盟的...
· 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为什么大骂他?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曹操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公元220年十月,汉献帝在群臣的要求下,不得不将帝位“禅让”给曹操的儿子魏王曹丕。曹丕称帝(史称魏文帝),正式建立了魏政权。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封他四个儿子为列侯,追尊曹操为武皇帝。曹丕能够顺利登上皇帝的宝座,全靠曹操创造的条件,打下的基础。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任司空,开始控制朝政之后,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公元208年,曹操任丞相,公元213年被封为魏公,公元216年又晋爵为魏王,并立儿子曹丕为王太子,女儿皆称公主。魏公、魏王有王都,在邺城。魏国也有相国、御史大夫、尚书令、侍中等官,在形式上已经和皇帝没什么两样了,只是魏王在名义上比汉献帝要低一等,而实际上汉献帝已成曹操手中的傀儡,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实权都掌握在曹操手里。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直继续二十四年(公元196年-公元220年)之久...
· 刘备孙权早已称帝,为何曹操至死都不称帝?
历史上关于曹操的记载很多,但是在正史上关于曹操的评价大多偏向于他是一个奸臣。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他不想做皇帝?不是的,曹操早就有取代汉室的打算。而最终建立曹魏政权的是曹丕,刘协禅让给了他。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他又是怎么死的呢?事实上,曹操的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他要把这最后一步让给自己的儿子完成。曹操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呢?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孙权劝他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其二,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和拥汉派势力一个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其三,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
· 孙权向刘备两次求和他态度为何变了?
刘备称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给关羽报仇,率兵讨伐东吴,打自己的小舅子孙权,无论群臣怎么劝,都不听,诸葛亮也没有办法,感叹,要是法正还在,就好了。刘备称帝之前,曹丕已经篡汉,建立了魏国,刘备称帝,不去讨伐曹丕,执意去讨伐孙权,可见其给关羽报仇心切,而孙权害怕了,立即向刘备求和,刘备没有答应,但是,在孙权第二次向刘备求和时,刘备却答应了。以刘备的性格,他的态度为什么会变化呢?《三国志传》记载:初,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G蛮夷遣使请兵。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然后,以给关羽报仇为名,发兵讨伐东吴,这时,张飞被部下刺杀,刘备损失一臂。孙派遣使者求和,刘备非常生气,没有同意,吴将陆逊等屯兵秭归,被蜀将吴班击败。刘备军占据秭归,派遣马良联合武陵五溪蛮夷,共同作战。《三国志...
· 为什么诸葛亮在曹操、孙权、刘备中选了刘备?
在三国中诸葛亮是刘备帐下的一名军师,他学识渊博、料事如神,这样一位完美的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不投效曹操和孙权,而唯独看中了走投无路的刘备呢?诸葛亮最初为何不考虑曹操《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在隆中时经常把自己比作古代著名宰相管仲和著名将领乐毅,对此,邻居们都一笑了之。但是,他的朋友徐庶和崔州平等人相信,诸葛亮确实是一位天才。有这种眼光的还有两位长者——庞德公和司马徽。这两位都是诸葛亮的老师,也是当时名震荆州的学术领袖。他们的学生有很多,其中才智超群者不乏其人,但两位大师最欣赏的还是诸葛亮,称他为“卧龙”。图片来源于网络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投效强大的曹操?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对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