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敢于直言的东吴重臣张昭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35
转发:0
评论:0
敢于直言的东吴重臣张昭,  张昭在东吴群臣中,言辞亢直且有威仪,又是声望素著。早年,在家乡彭城(今江苏徐

    张昭在东吴群臣中,言辞亢直且有威仪,又是声望素著。早年,在家乡彭城(今江苏徐州),博览群书,精于《左氏春秋》,曾被州中陈琳称奇,陶谦曾举他为茂才(秀才),因不仕被拘禁,后被好友营救,时值战乱迭起,避难江东。

  当时正值孙策江东作战,发现张昭是人才,聘用他为长史(幕僚级官员,又称别驾)、抚军中郎将,文武诸事均予委任。孙策曾升堂拜母,可见对张昭倚重。建安五年(200年),孙策病重时,曾将孙权托付于他,甚至说“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又一次突显出张昭的地位。

  


  五月,孙策病故,孙权哀痛之际,张昭却说“况今奸宄竟逐,豺狼满道,乃欲哀亲戚,顾礼制,是犹开门而揖盗,未可以为仁也。”并要孙权易服,亲扶上马,巡视诸军。张昭的带头,对稳定大局与孙权的威望,起到关键性地作用。

  张昭在孙权执政时间,前后达三十七年,据《三国志•;张昭传》记载,他从政期间,主要概括有四个方面。

  第一,规劝孙权行为,张昭比孙权大二十五岁,又负有孙策嘱托,出语严厉,规劝中颇带教导,本传中记有两件事:一是孙权爱好狩猎,一次在射虎时,猛虎扑至马前,孙权奋力博击。张昭对他这种鲁莽行为很担心,事后严肃地说,“夫为人君者,谓能驾驭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孙权连忙向张昭认错说“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从此再狩猎时,孙权引以为戒。还有,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钓台,一次喝得酩酊大醉,以至泼水洒向群下,并说:“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张昭正颜避席,孙权叫回张昭说,“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张昭却说“昔纣为糟丘(指酿酒处)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孙权顿觉醒悟,因此罢酒。

  第二,维护孙权的威严,张昭常常据理辩争,切中要害。魏黄初二年(221年)十一月,曹丕派使者邢贞封孙权为吴王,邢贞入宫门不下车,显示大国之威。这时张昭凌言相对:“夫礼无不敬,故法无不行,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寡弱无方寸之刃故乎!”张昭的针锋相对,邢贞随即下车,拜张昭为绥远将军。

  魏青龙元年(233年)二月,辽东公孙渊,背魏归降东吴,孙权封他为燕王,并准备派张弥、许晏携重礼,去辽东见公孙渊。此时,张昭进言说“渊背魏拒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志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为此,孙权感到丢面子,以至手握刀柄说,“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张昭以太后托孤之嘱,提醒孙权。事后,仍未能阻止他派遣使者,为此,引出张昭“屯门”称病不朝。十二月,公孙渊果然投魏,并杀张、许二人,孙权这才向张昭认错。

  第三,张昭治内的才干,在辅佐孙权期间,据裴松之引证的《吴书》记载,“及昭辅权,馁抚百姓,诸侯宾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权每出征,留昭镇守,领幕府事。后黄巾贼贼起,昭讨平之。”裴注这条虽然简略,可见张昭从治理百姓着手,到领幕府事足食足兵,足见他负有全局的重任。仅裴注这一条,比其本传其他诸事,尤显得重要,张昭在东吴的作用,可见一斑。

  


  第四,关于在赤壁战前的主降一节,也是他敏感之处。张昭本传引裴注,他的当初主张是,“自策及权,才略足辅,是以尽诚匡弼,以成其业,上藩汉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张昭的这个作法,明显是修正了孙策临终所嘱:“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而孙权当初所报有的,“孤承父兄之业,思有桓文之功。”很可能就受到张昭的影响。张昭对鲁肃先鼎足江东,观天下之衅,而后据长江所极,建立帝王之业,并不热衷,并一直认为鲁肃年少粗疏不可用。

  建安十三年(219年)八月,曹操兵不血刃占据荆州,大军压境,东吴内部的主降派非常活跃。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淹有其地,刘表治水军,孟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还有,曹操十月致书孙权“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余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矛头显然是指向刘备。这也给主降派一种侥幸的错觉,他们以为劝降孙权,吴地就会化干戈为玉帛。这样,包括张昭一批人的这些议者,当时已形成主降思潮。以张昭的身份,自然在主降上,难辞其咎。

  张昭主降,分析其中的原因应该是,对曹操驾空帝权自成体系,看不深透;对孙权采纳的鲁肃建议,自立一方持有怀疑。当时由于曹操弄权,诸侯拥兵扩张,天下已成逐鹿之势,这正是乱世之像,张昭一厢情愿地以常理出发,“上藩汉室,下保民物”事实上已行不通。乱世法则,就是诉诸武力相互吞并,很难有自保的道路。张昭以他的想当然,末免是书生气!这也许与他读书多,不注重实践有关。在强敌压境,张昭以畏惧而妥协,主降是不奇怪的。

  赤壁之战,挫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这对张昭的主降派,也是当头一棒,张昭在震撼之余,必有所悟。而孙权对张昭也并非因此而轻视,不久孙权攻合肥,同时命事张昭征讨匡琦,接着又用他督领诸将,攻破豫章(今江西南昌)的率周凤等,表明了孙权的态度。

  还有,有关张昭主降一事,在其本传正文中不见记载,只有裴注引证《江表传》中,孙权称帝后大宴群臣时,颇似调侃地说,“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也说明主次问题。至于说,后来两次提名他为丞相人选,孙权不同意,主要还如孙权所说“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可见与张昭议事,他的严肃神态,让孙权感到不自在。

  在《三国演义》中,对张昭的主降,却宣染成入木三分,明显地矮化了张昭。演义第四十三回、四十四回,是张昭鼓吹主降的重头戏,从诸葛亮舌战群儒(历史上不存在这一场景)前后,到张昭急于说服周瑜,已将他的投降意图,瞄绘得淋漓尽致。历史上议者所云,到演义中成了张昭的独白。而哪些议者反为陪衬,演义在刻画典型人物上,张昭是艺术形象的成功。但在历史上,张昭却被小说的嫁接与剪裁,改变了不少的真实。

  


  总结张昭的四点,将他的一念之差,与其多年中政绩相比,应该说正面作用是明显的,张昭在东吴,依然是一名重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魏征简介,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故事
魏征简介:(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后移居内黄。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征少年孤贫,胸怀大志,不事产业,却通晓经典书籍和方术。隋末,魏征历经坎坷,曾经五易其主。他先是从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李密爱其文才将之招至麾下。但魏征在李密手下并不受重用,李密覆败,魏征随李密投唐。魏征主动请缨,帮助李渊去平定山东,并用一纸书信招降了李绩。但不幸当时恰逢窦建德攻陷黎阳,魏征遭擒,又被窦建德收入帐下,作了夏王的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以后,魏征和裴矩一起入关二次投唐。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欣赏他的才能,引荐他为太子冼马。玄武门之变后,继任的太子李世民没有追究他的责任,先引为太詹事主簿,即位后又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直到贞观十七年病卒于任。魏征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
· 东吴重臣三国张昭尽心辅佐君主为何最后遭冷眼
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字子布。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成年后曾经被举孝廉,但是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看不起自己,于是将张昭囚禁,后被好友赵昱所救。尽管如此,在陶谦死后,张昭还是为他写了悼文。可见,张昭的人品还是很好的。图片来源于网络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张昭随着难民一起逃到江南。被孙策看中并得到重用,官拜长史和抚军中郎将。东吴的大臣们也都很尊敬他,被他的才华所深深折服,就连一向狂傲的祢衡都对他称赞有加。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声望不能太高,这样容易被主上忌惮,从而他。但是孙策并没有这样做,反而还很开心的将张昭之于自己比作管仲之于齐桓公。可见,张昭在吴国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公元200年,孙策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并对他说若是孙权不能够担此重任,求张昭取而代之。连家族的江山都可以拱手相让,可见孙策对张昭看的是有多重要。孙...
· 东吴重臣张昭满腹治国之道为何不受孙权重用
张昭,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公元156年出生于徐州彭城,字子布。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成年后曾经被举孝廉,但是张昭拒绝了。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也被张昭拒绝了。陶谦认为张昭这样做是看不起自己,于是将张昭囚禁,后被好友赵昱所救。尽管如此,在陶谦死后,张昭还是为他写了悼文。可见,张昭的人品还是很好的。图片来源于网络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张昭随着难民一起逃到江南。被孙策看中并得到重用,官拜长史和抚军中郎将。东吴的大臣们也都很尊敬他,被他的才华所深深折服,就连一向狂傲的祢衡都对他称赞有加。我们常说一个人的声望不能太高,这样容易被主上忌惮,从而他。但是孙策并没有这样做,反而还很开心的将张昭之于自己比作管仲之于齐桓公。可见,张昭在吴国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公元200年,孙策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并对他说若是孙权不能够担此重任,求张昭取而代之。连家族的江山都可以拱手相让,可见孙策对张昭看的是有多重要。孙...
· 张氏名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张昭
简要介绍:张昭(156年-236年),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张昭作为辅佐孙策、孙权两代的重臣,对于江东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一直施行着“稳定豪强”政策。在孙权初即位、四方叛乱迭起之时,张昭与江东诸将尽力辅佐孙权,使得局势趋于安定。张昭年少时便好学,擅长隶书,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与琅琊人赵昱、东海人王朗一道闻名又互为友好。张昭成年后曾被举荐为孝廉,但他推辞没有接受,与王朗一起讨论以往君王避讳之事,州里才士陈琳等对他颇为称赏。徐州刺史陶谦慕名察举他为茂才,被张昭拒绝。陶谦认为张昭轻视他,因此将张昭监禁。后经好友赵昱援救才被释放。即使这样,在陶谦病逝后,张昭还是为他写了悼文。东汉末年中原,张昭随其他难民逃到江南,受到孙策的重用,官拜长史和抚军中郎将,同他一道登堂拜见张昭的母亲,像同辈的密友一样。孙策的领地上几乎所有重要的事务都由张昭经手,他为孙策打平江东做出了很大贡献。因而他...
· 揭秘曹操为什么以不孝之名杀敢于直言的孔融
孔融是孔子的传人,是我国古代非常著名的文学家,最后因为太过于直言和不会收敛锋芒等原因死于曹操之手。孔融有很多故事流传了下来,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孔融让梨的故事。图片来源于网络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说的是当时只有四岁的孔融,在父亲让他和其他兄弟选梨子的时候都会选择最小的那一个,孔融的父亲感到很奇怪,就问孔融原因。孔融说我最小,应该拿最小。父亲笑着说弟弟比你还小,应该让他吃最小的。孔融认真地说,弟弟比我小,我应该照顾他,所以把大的梨子给他。父亲很满意地笑笑,心想这孩子长大了肯定会有才能。孔融让梨的故事告诉大家要懂得尊老爱幼,懂得礼仪。孔融让梨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但是其中的寓意非常深刻,这个故事告诉后人,要尊老爱幼,不争不抢。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会让梨,说明的不仅仅是他尊老爱幼,更多的是他的聪慧。孔融年幼便能懂的这样的道理,也难怪他的父亲会说他日后成就不小。不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并不能完全的代表孔融的品性,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