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刘备诸葛亮君臣典范 但刘备临终前的话能当真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3
转发:0
评论:0
刘备诸葛亮君臣典范但刘备临终前的话能当真吗,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自古被视作君臣关系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

  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自古被视作君臣关系的典范,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鞠躬尽瘁”——“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是“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士人们梦寐以求的两代“帝师”稀世之遇。能够达到这种鱼水境界的君臣,只有此二人。

  可是,舌头和牙齿这么亲密的关系都会有不合的时候,何况是人呢?因为主张连吴的诸葛亮不赞成刘备对东吴用兵,被刘备留在成都,而且诸葛亮也不得不留:本来蜀国的人才就少,加上关羽败亡,张飞被刺,“凤雏”庞统、法正早死,他留居成都除了监护太子刘禅,也有“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的作用。若是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师,情况或许不一样,因为刘备是“常败将军”,他“连营七百里”的排兵布阵,连军事水平并不高的曹丕都指出其必败。

  刘备小瞧了吴国年轻的统帅陆逊,以致遭到惨败,在永安(奉节县)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召益州犍为太守李严到永安,拜尚书令;章武三年二月(公元223年),刘备急招诸葛亮到永安;四月,刘备对托孤于诸葛亮。

  凄然托孤。“托孤”是古代“家天下”政治几乎不可避免的重大政治现象,它往往发生在先君早逝、嗣君年幼的情况下。孔安国说:“六尺之孤,幼小之君。”又说:“临终之命曰顾命。”因此后世受托孤之任的大臣常被称为顾命大臣。

  托孤的对象应该是满足忠诚度足够深、能力足够强、威望足够高、与先君关系足够好等几个条件的大臣,其中忠诚是第一条件。无疑,诸葛亮是最适合的人选。

  第二个人选李严,刘备就煞费苦心了。李严其实是荆州南阳人,因兵乱入蜀在刘璋手下任区区的成都县令,常有屈才抱憾之感,刘备一来,正好另择明君。善于识人的刘备将其提升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犍为是蜀国要郡,毗邻成都,物产丰茂,刘备入蜀国后铸造的“直五百铢”钱币,背左有直书“为”字,就是铸造于犍为郡。李严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回报以耿耿忠心。刘备登基时有异象“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大家因此都说“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所谓的“黄龙”,其实就是李严为了劝进所炮制的异象,这对刘备来说当然是大忠臣了。后来,这里成为刘备的“籍田”。李严的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曾经了土著豪族马秦、高胜及越嶲土著高定。

  《三国志》里历史上最著名的托孤是如何进行的呢?

  ——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传》)

  ——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年,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

  此时刘禅还在成都,没有见到刘备最后一面,这是历史的黑色幽默:如果刘备地下有灵,治国无能、不战而降的刘禅恐怕也无颜见刘备,相见不如怀念,徒增烦悲而已。

  托孤时诸葛亮自然是一号角色,那二号李严的地位如何理解?李严是尚书令(但不录尚书事),军职是“中都护”,相当于魏国司马懿的都督雍、凉等一或多个州的军事,蜀国只有一州,李严的中都护都督五个郡,实力远在郡守之上。

  刘备选择诸葛亮和李严,应该说是费了心思的:诸葛亮是可以信赖的荆襄老人代表;李严虽是荆州人士,但原是刘璋属下,是新人代表,所以刘备用他来平衡诸葛亮。

  刘备的托孤算是托对了人,比起同期魏国曹叡将曹芳托孤于司马懿和曹爽,东吴的孙权将孙亮托孤于诸葛恪等五人等以血淋淋收场的结局,尽管诸葛亮、李严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权利之争,如李严请求割益州东边五郡为巴州,诸葛亮没有许可;李严因为犯错被诸葛亮免职等,但总体而言,这是历史上最好的托孤了,因此流芳千古。

  托孤之谜。关于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历史上争议很大。有人说这一席话,困惑了中国二千年。

  刘备真实的想法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所以至今众说纷纭。择其要者,不外以下这几种说法:

  第一,真心说。陈寿也赞成这种说法,并且在《三国志·传》的评语里面高度评价说:“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赵翼也说:“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情流露?”卢弼《三国志集解》在反驳孙盛等质疑时也说:“有所感于中,不觉言之如是”。

  第二,权谋说。有人认为是刘备不得不托孤于诸葛亮,又怀有猜忌,于是“阴怀诡诈”出此言,逼诸葛亮表尽忠之态,“非剖心出血以示之,其能无疑哉”(王夫之《读通鉴论》)。孙盛也认为“(刘)备之命(诸葛)亮,乱孰甚焉!”—— “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

  第三,还有一种说法,所谓“自取”,不是“自代”,是指刘禅不肖无能,诸葛亮可以在刘备另外二子中选取立一个。但联系上下文就知道此说不通。如果是从刘备另外二子中选立一个皇帝,那何必拿曹丕出来说事、对比?

  争议主要发生在第一、第二种说法中。它是千古之谜吗?

  小编斗胆提出第四种说法:这是一句可有可无的客套话——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不必看重这句话。为什么呢?

  首先,这句话不稀奇。如果单独看这一节,不可避免地会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认为是“惊世骇俗”的一句话,基本会赞同陈寿的说法。但三国里六次托孤,几乎同样的话就发生过三次之多,另外两次分别是孙策托孤于张昭:“若仲谋(孙权)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吴历》)刘表托孤于刘备:“表病笃,托国于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魏书》)。”

  刘备两次遇上托孤之事,第一次是受托者;第二次是托付者;刘表之语与刘备之语同出一辙,还更明确。“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不可能无动于衷。所以刘表的托孤之语对刘备影响甚大,也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

  正因为这类话在不同场合反复出现,所以其真实的意思都一样,就是——“嗣子可辅,辅之”,这个问题看似是个二选一的问题,实际上只有一个答案,绝不会是要其取而代之,所以笔者以为它是一句客套话,并不一定具有深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其次,刘备不会真心让位于诸葛亮,因为自古就没人会甘心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白白送给别人,哪怕他是自己最信任的人,刘备也绝脱不了这个历史的惯性。同时他更不是有些人所说的一个阴谋诡计。如果这是诡计,那三次都是不足道的诡计?诸葛亮之所以表态尽忠,是出于他的忠臣本心,感刘备的知遇之恩,即使没有这句话,他也一样会尽肱股之力的。如果说这一句话有压力的话,那也是只会使得诸葛亮更加努力。

  其实,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或问令孔明自取之,为真话乎,为假语乎?曰:以为真,则是真;以为假,则亦假也。”此话说到点子上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刘备要是没有死的话诸葛亮北伐能成功吗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下三国的故事,虽然说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可是在刘备死后,诸葛亮虽然一直在坚持北伐,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如果分析一下,刘备没有死的话,诸葛亮的北伐能够成功吗?先来说一件事情,如果刘备不死,北伐就能够提前两年开始,在刘备死后,诸葛亮首先是回到了成都,巩固内部的权力,接下来就是休养生息了,诸葛亮利用这段时间,训练士兵,筹集粮草,补充兵员,而如果刘备不死,首先诸葛亮不需要的权力,其次在粮草方面、战备方面的时间也能够缩短,就算是两年吧。如果刘备不死,第五次北伐可以减少失误,因为当时李严对诸葛亮心存不满,所以才会故意不去做筹集军粮的事情,如果刘备在的话,军粮肯定就没有问题了,这种影响大局的事情也不会出现,而且也就没有司马懿什么事情了。又有《晋书》记载:魏军卸甲轻装,日夜兼程,在汉阳与诸葛亮相遇,司马懿派将军牛金率轻骑做饵,诸葛亮退兵至祁山,屯兵卤城,据南北二山,堵...
· 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真那么和谐吗?
在我们心目中,诸葛亮一直是刘备的头号军师。刘备集团打的所有神仙仗都是诸葛亮出谋划策的。不过我在真正了解三国这段历史的时候,我才发现: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其实很一般。诸葛亮对于刘备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著名的三分天下之计——“隆中对”。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刘备并不把诸葛亮作为自己第一军师的人选,甚至很少听他的意见。网络配图我们来看一下刘备在一系列重大军事行动中的部署:1、在取西蜀的战斗中,刘备选择了与自己军事思想最为合拍的庞统,而把诸葛亮留在了荆州。如果不是庞统战死(年仅36岁),诸葛亮是没有机会率军入蜀的。2、汉中之战,刘备又弃用了诸葛亮,而选择了另一位奇谋之士——法正。法正是刘备非常信服的一位军师,对之言听计从,如曹操之郭奉孝。结果法正4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以至于刘备连哭数日,悲痛万分。3、刘备称帝后,对于蜀汉的外交策略,刘备、诸葛亮两人又产生了严重的分歧。诸葛亮主张联吴抗曹,与孙吴修好,然...
· 刘备怎么知道马谡不可重用?可惜诸葛亮没听刘备的话!
刘备怎么知道马谡不可重用?可惜诸葛亮没听刘备的话!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马稷一直是被诸葛亮寄予厚望,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时,就派马稷担任统领驻守街亭。但马稷却刚愎自用,擅自违抗诸葛亮的指令,导致蜀军惨败,街亭失守。实际上刘备曾对诸葛亮说过,不可重用马稷,为什么刘备早早就看出马稷不适合予以重任呢?其实这便是刘备看人的能力要比诸葛亮更客观一些。诸葛亮认为自己已经十分了解马稷,实则在无意间戳中马稷的痛点。三国时期这段历史相信不少人都十分熟悉,而且这其中有一个人物更是家喻户晓,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两朝开济老臣心。无论是诸葛亮的忠心还是诸葛亮的计谋,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是诸葛亮也有犯糊涂的时候,在历史上如果他听从刘备的话,早早除掉这个人。那么诸葛亮或许可以改变三国的局势。可是历史没有如果,他没有听刘备之言,除掉的人便是马稷。都说刘备没有雄才大略,能够成就大业都是靠诸葛亮的功劳...
· 关羽败走麦城如何他不死的话刘备定能一统三国吗
诸葛亮《隆中对》给刘备的战略构想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荆益是蜀汉根基,缺一不可。但是当荆州在关二爷手上一丢失,刘关张一生纵横东汉末年矢志不渝的王图霸业之理想,都付笑谈中。这一切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便早有预言。在世人心目中,关羽是一个义薄云天、有万夫不当之勇的神人,民间称其为“武圣”,然而史家眼中,关羽的形象却与此完全不同。《三国志》中,陈寿对关羽是这样评价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关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之所以会这么说是有原因的。先来看看荆州之战前夕发生了什么,建安二十年,刘备攻占了益州,孙权以此为借口索要先前借给刘备的荆州,刘备则借口夺取凉州后再归还荆州。而东汉末年华夏十三州,荆州是其中之一,幅...
· 如果赵云是保镖的话刘备会让他去当太守吗?
在三国历史上,赵云可谓是争议比较多的武将。一方面,喜欢赵云的人极力神化赵云的勇武,将其个人形象无限拔高。另一方面,在部分人心目中,赵云只不过是一个“保镖”,和关羽、张飞等人比起来,那真的是地位和能力都差了几条街。其中,就赵云领兵作战的能力,就存在着非黑即白的争议。那么,赵云到底是一个“保镖”,还是一个“军事统帅”?网络配图首先,笔者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着赵云只是一个“保镖”的说法。正是因为将赵云描绘成一个保镖,所以确定他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评论不如关羽、张飞、张辽等武将。但是,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赵云自从跟随刘备后就担任骑兵指挥的职务。在长坂坡救阿斗后,赵云被刘备提拔为牙门将军。至于刘备在荆州站稳脚跟后,赵云以偏将军的身份担任桂阳太守。由此,如果赵云的主业是保镖的话,刘备会让他去当太守吗?网络配图其次,在简单说一说赵云带兵打仗的事迹。在刘备引兵攻打益州刘璋的时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