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康熙幼时的一件事 却让他抱憾六十年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9
转发:0
评论:0
康熙幼时的一件事却让他抱憾六十年,提到清朝皇帝中的明君,大家第一个先到的,应该就是康熙皇帝,在小编看来,康熙是

  提到清朝皇帝中的明君,大家第一个先到的,应该就是康熙皇帝,在小编看来,康熙是大清帝国的第一明君,虽然他的儿子雍正也不差,但是毕竟在位时间只有十几年,所能做的还无法和老爹相比;至于另一位乾隆,在小编看来,除了喜欢给自己脸上贴金以外(十全老人是个很无耻的举动),所建立的“功业”不过是承接了上两代人的运势罢了,要不然也不至于不久后,就开始走上不归路。话说回来,康熙的清朝第一帝王,但是看似辉煌的背后,却也有着自己的苦楚。

  玄烨的生母佟佳氏只是皇宫中一名不受恩宠的庶妃。玄烨降生时,父亲顺治皇帝正对满洲大臣鄂硕之女董鄂氏(即传说中的明末名妓董小宛)爱得死去活来,哪有精神顾得上这个不请自来的小儿子。出生不久,玄烨即遭到当时被人视如洪水猛兽般的天花的侵袭,命悬一线,尽管凭借顽强的生命力侥幸存活下来,却让后来的康熙大帝从此留下一脸不太好看的麻点。不幸接踵而至,他八岁丧父,十岁时疼爱他的母亲又死了。两年之间父母双亡,形影相吊,这给他留下很深的心灵创伤。康熙后来回忆到,那年母亲生病的时候,他日夜守候在床边,滴水不进。母亲去世时,他日夜啼哭,不思饮食。直到晚年,康熙回忆起这一幕幕还不无悲伤地说,他在父母的膝下没有得到一天的欢娱,“此朕六十年来抱憾之处”。

  但玄烨又是幸运的。他有一位宽仁博大的祖母孝庄皇太后,十分关心他的成长。这位富有政治头脑、品性贤良的祖母,对玄烨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为他成为一代明君打下了坚实基础。她经常给小孙儿讲述祖父当年披坚执锐、艰苦创业的故事,激励他将来要秉承祖先英烈之风,成为有抱负、有作为的人物。她一直以帝王的标准严格训练孙儿,教育他要“宽裕慈仁,温良恭敬”,甚至连一举一动都要“俨然端坐”,中规中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幼年的不幸,砥砺玄烨更加勤奋地学习。从五岁发蒙开始,他早出晚归,无论严寒酷暑,从未中断。父母双亡后,他更加发奋努力,系统学习治国安邦之道,认真研读儒家经典,还拜武艺高强的侍卫阿舒默尔根刻苦练习骑射技艺,纵马射猎,十矢九中,英武非凡。他常常虚心地咨询左右,甚至不耻下问于身边的太监。繁重的学业差点儿压垮了他的身体,他累得咯血,仍然坚持手不释卷。后来不得不发展到需要针灸治疗的地步,以至于多年后康熙皇帝一闻到灸条的艾味还心有余悸。

  康熙一生既受到满洲骑射文化的训练,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还受到汉族儒家文化的影响,可谓“全能皇帝”。正是这种严格认真的教育,形成了康熙雄浑博大的学识修养,培养了康熙果断坚韧的人格力量。

  公元1669年,康熙正式亲政。这位蓄势待发的少年天子,一旦坐上至高无上的王权宝座,就显示出不可遏止的治国雄心。他十四岁时就亲自谋划铲除了位高权重、专横跋扈的鳌拜,一生先后平定三藩之乱,东北反击沙俄,西北扬威平叛,修德中外一家;对内则治河安邦,富国裕民,肃清吏治,开创出“康乾盛世”的繁盛局面。康熙的一生,既能纵横疆场、运筹帷幄,又能经世济民、安邦治国,达到儒家标准的“内圣外王”境界。这样的帝王,如果不是处于一个终结蒙昧的专制王朝,也许算得上“千古一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康熙皇帝厚葬他母亲为何却让他死无葬身之地
清朝的康熙是一个非常让人不好研究的皇帝,许多事情都让人费解。其中有一件事一直让人们研究不透,那就是他厚葬了一个汉臣的母亲,却让这个汉臣死无葬身之地。这到底为什么呢?这名汉宦名叫周昌,字培公。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被炒得火热。事实上,周培公并没有那么热,而是很冷。网络配图周培公是荆门人,其父母死于明末李自成军攻荆门。清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举进士,入翰林院授庶吉士。康熙十四年(1675)七月入兵部,次年随振武将军吴丹入潼关,因献计有功,以七品官录用,遂为图海幕僚,劄授参议道,入平凉劝降王辅臣。六月六日,王辅臣降,周培公授云南土司布政使。因周培公劝降王辅臣有功,图海于康熙十五年六月戊寅日(公元1676年8月6日)向康熙帝上表,请求旌表孙氏。《清圣祖仁皇帝实录》:“伏乞皇上俯念周昌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敕谕该部旌表周昌之母,优加恩恤,以酬周昌之功,则人知鼓励,远近咸服矣。”康熙御批:...
· 他二临帝位却让位三次,家里人全都让了遍,却让出个太平盛世
作为一个皇帝,唐睿宗一生中竟然两次登基即位,而且三次分别将皇位拱手相让给母亲、兄长和儿子,这种看似奇怪的举动实则是一种无奈的权谋。在那个宗亲倾轧的多事之秋,唐睿宗每每能够自保平安并得以善终,靠的就是恭俭退让。唐睿宗一生中两次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春二月初七,当时高宗皇帝已经驾崩一年,唐睿宗的皇兄唐中宗被武则天废黜,所以年幼的豫王李旦就被立为新君,成为继唐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唐睿宗的即位不同于寻常的皇帝登基,他是被母亲武则天故意扶立的傀儡皇帝,因为当时武则天称帝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就故意将年幼的李旦拥立称帝。唐睿宗虽然坐上了皇位,却有名无实。身为皇帝,他不但不能在正宫上朝听政,而且只能住在别殿,这显然不符合礼制。但是当时武则天称帝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她虽然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但其实所有的国家政令都是出自她手。在唐睿宗即位的同一天,武则天将他的王妃刘氏立为皇后,将他的长子永...
· 汉高祖临终预言他五十年内必反,五十年后他果然反叛了
汉高祖十一年,刘邦亲自率军征讨淮南王英布,交战中“为流矢所中”,在班师的路上病情加重。回到长安后,刘邦拒绝治疗,不久就病死了。在刘邦临终前不久,他做出了一项重大安排,同时也作出了一个不祥预言,谁也没想到预言在42年后成真,并引发天下战乱,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后,考虑到东南地区的形势,“吴、会稽轻悍”,需要一位成年的刘姓宗室来镇守,但自己的儿子又太年幼了。思来想去,刘邦想起了一个人,此人论身份是自己的至亲,论年龄已经二十岁,论武功堪称勇冠三军,他就是刘濞!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有四个儿子,长子刘伯、次子刘喜(也称刘仲)、三子刘邦、四子刘交,而刘濞是刘喜的儿子,也就是刘邦的亲侄子。刘濞时年20岁,比刘邦长子齐王刘肥还要年长5岁。另外刘濞作战勇敢,在平定英布的叛乱中,“以骑将从破布军蕲西”。为了汉室江山的安定,病重中的刘邦最终做出一项决定,册封沛侯刘濞为吴王,管辖东南三郡五十三...
· 一代智者范增为何抱憾而终?项羽因何不能用他?
一代智者范增:70岁之前的漫漫长夜,范增喜欢呆在家里,默默无闻,爱好琢磨问题,研究奇谋诡策,有机会就给周围那些深陷困境的人们出点好主意,指出哪里的路有坑,哪里的路走过去没事儿,帮助大家过好日子。日子长了,大家都知道这人很有主意、脑子相当好使,对于同样的事儿,他总是看得更透彻,当别人想破脑袋只看到一步时,他却能轻描淡写地看到两步、三步甚至更远,属于传说中未卜先知、掌握大势的仙人。由于年龄偏大、背景惨淡、身处偏远,在天下一统、需要和谐、讲求规矩的秦帝国里,即使拥有身怀绝技、通天感地的半仙之体,史书上也很难给他闪动身影的机会。除非他能帮着秦始皇活得更长,乃至于使皇上成仙得道,最好能使其活成千年不死的妖精。当然,身逢秦帝国摇摇欲坠、造反有理的年月,范增的好日子就来了。从此,他不用想着忍心屈志混入帝国的公务员队伍,成为掌握特权的贵胄;也无需通过向皇帝进献奇丹妙药,获得豪宅广地。在他面前延伸出一条不失...
· 这位皇帝一生浑浑噩噩,临死一件事却让他青史留名
历史上有这么一个皇帝,一生信任太监,被俘是因为太监,登上皇位也因为太监,一生被太监蒙蔽却死不悔改。杀害忠良却不思悔过。临终才做一件好事。他就是朱祁镇。大明朝宣德皇帝的嫡长子,是明朝第六位和第八位皇帝。,由于宣德皇帝长期无后,所以朱祁镇出生四个月就被立为太子,未来皇位的继承者。可谓是真真正正的含着金钥匙长大的。1435年,仅仅当了10年皇帝的宣德帝驾崩去世了。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正统帝,试想一个九岁的孩纸他知道个屁啊。所以九岁的小孩一夜之间变成了帝国的统治者,在我看来,最高兴的应该是他的亲近者了。果不其然,扶持朱祁镇上位的张太后成了大明朝实际的掌权者。当然啦,这个张太后可不是我们的慈禧太后,人家还是一本正经的。张太后重点提拔能力非同一般的“三杨”来辅佐小皇帝,并时不时的打击一下后宫的宦官。在张太后和三杨的治理下,大明朝焕发了第二春,蓬勃发展。按照这个模式走下去的话,我相信大明朝说不定还能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