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徐光启:四百年来中国开眼接纳世界第一人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3
转发:0
评论:0
徐光启:四百年来中国开眼接纳世界第一人,徐家汇,如今上海地图上最重要的地名之一,和这个城市最重要的先贤、明末爱国科学

  徐家汇,如今上海地图上最重要的地名之一,和这个城市最重要的先贤、明末爱国科学家徐光启名字相联。400多年前,上海还远不是大都市时,因徐光启而闻名的徐家汇拉开上海近代文明的大幕。在政治浑浊的晚明,徐光启卓尔不群,学习西方新知识、新思想,将中国在农学、天文学、数学、军事思想等领域的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缅怀先人,关照当下,徐光启超前的眼光、开放的态度、求变的精神和学以致用的科学理念,对于当今的上海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来说,仍具有现实价值。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字子先,号玄扈,镒文定。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徐光启(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10日),字子先,号玄扈,镒文定。明朝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今年4月24日,是徐光启诞辰450周年纪念日。当天,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所教授、朱维铮先生的弟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方面著述颇丰的李天纲举行徐光启纪念讲座“徐光启与近代中国文化”,细致梳理徐光启的功绩,并将徐光启称为“四百多年来最杰出的上海人”。此外,此次系列纪念活动的推动者之一、徐汇区文化局副局长宋浩杰也接受了早报记者的,在他看来,徐光启身上具备的品质——容易接纳新事物,已经成为继承者的特征。

  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军事思想等领域拥有跨时代的成就:主持历法修订和编译《崇祯历书》,引进了圆形地球的概念,提供了第一个全天性星图;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为中国引进世界近代科学奠定重要基础;其一生关于农学方面的著作甚多,著名的《农政全书》共60卷,70余万言,其中关于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的论述,极大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军事思想上以“求精”和“责实”为核心,并提出“极求真材以备用”,是中国军事技术史上提出火炮在战争中应用理论的第一人。

  李天纲

  徐光启是“向西方寻找思想的第一人”,比一般大家所说的林则徐(史家所谓“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要早二百年。有人质疑徐光启的成就是建立在翻译之上,其实,翻译也是一门学问,比如说对于几何二字的翻译,用明代的上海方言念,“Geo”听起来就像是“几何”,还能让人联想起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而徐光启对于亚里士多德哲学著作的翻译,则精准地对应了宋明理学的术语。徐光启有一个著名的主张:“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先翻译。”

  1600年在南京遇到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改变了徐光启的人生轨迹。当时的西方,耶稣教会掌握最先进的思想、科技,而意大利贵族后裔利玛窦来到发达的中国,自然会用西方最前卫的科技来证明自己的文明,加之明朝一批学者的实学风潮兴起,徐光启便通过利玛窦“开眼看世界”。

  让一天“变成”24小时

  “一天24小时”,是最天经地义的事情了,但是在徐光启之前,一天不是24个小时,而是12个时辰。

  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时,礼部向朝廷奏称:明朝的观象台年久失修,地面凹凸,仪器摆放不平,星相测不准,导致历法与“天度不合”。当时的钦天监里,只有几个人稍稍懂得历法,大多数天象预测都不准确,皇历也编得很烂。天子不知天象,导致百官议论,百姓不服。礼部想借用徐光启和耶稣会士的天文历算知识,用欧洲的《儒勒历》,修订明朝的《大统历》。然而,就在明朝的万历十年(1582年),罗马教廷颁布了一部更新了的历法——《格里高利历》,采用了最新的天文学计算技术和观察数据,将一天分为24个小时,精确性大大超过明朝的《大统历》。

  年过半百的徐光启毛遂自荐修订历法。1612年上疏修历拖延很久,一直被其他的事务打断,1627年,崇祯继位。年轻气盛的崇祯,求教身怀绝技的“三朝老臣”徐光启,重新启动已经搁置了16年的“修历”计划。

  徐光启等请耶稣教会对《格里高利历》作出翻译,然后由钦天监中国学者对传统历法进行比较。西方历法符合中国传统的加以引进,中国历法不符合实际运行的部分就加以删除。比如,中国传统的天算,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百刻。西方的时间划分则是每天24小时,一小时4刻,合共96刻。东西换算的话,“十二时辰”对“24小时”真好对等,把每个“时辰”一分为二,称为“小时辰”(简称“小时”)就可以解决了。但是,中国的“每天一百刻”,和西方的“每天96刻”就无法换算。更大的困难在于,西方的“每天96刻”是“24小时”乘“4”得到的,两者之间,可以通算。中国的“十二时辰”和“一百刻”则是两套计算方法,“时辰”与“刻”不能除尽,因此也不能合并。一定要合并的话,得出的结果是每小时4.166刻的时间划分。徐光启、汤若望最后断然采取西方历法的方法,废除了一天百刻的计算法,让中国历法和世界上其他多数民族的计时方法保持同步。

  徐光启负责修历四年,大致已经完成了《崇祯历书》的编定。他去世后两年,李天经、汤若望已经完成了徐光启的未竟事业。面对这样一部全新历法,崇祯皇帝又没有了主意。到底是沿用祖宗留下的《大统历》,还是变法维新,改弦易辙,颁布这部革命性的历法,他很犹豫。生性多疑的崇祯终于在1644年下令刻印《崇祯历书》,向全国颁布。可是,太晚了。这部完美的历法,并没有能够挽回明朝。清朝奠基人努尔哈赤将自己的年号定为“天命”,1616年是满清的“天命元年”。满洲人很早就与明朝争夺“天命”,而明朝的“天学”混乱,似乎也真的是被清朝夺去了“天命”。清军入关以后,将士在北京的胡同里找到了“通玄教师”汤若望。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崇祯历书》。顺治皇帝把它改名为《西洋新历》,颁布全国,施行至今。

搜狗截图16年10月17日1049_34.jpg

  把番薯带到中国

  明代中国的人口仅5000万,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则飙至3亿,明末清初的人口爆炸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徐光启的那折《甘藷疏》。

  番薯十六世纪由西班牙人从美洲引种到菲律宾,殖民当局严格控制,西班牙人不让一块番薯出领地,以防传给中国人后夺了他们自己的种植利益。在南洋一带谋生的福建闽南移民陈振龙,设法把番薯藤藏在船里,靠几根青藤繁殖起来,才冒死把这种神奇的粮食作物带到台湾,再传入福建,于是活人无数。徐光启是内地士大夫当中“第一个吃番薯的人”。1607年徐光启回上海为父亲守孝,在家三年,他年年都请在福建莆田经商的一位徐先生带种子回上海,试验移植,当时人们认为番薯是南方植物,不可能在长江流域引种,江南平原地区种植番薯,最难“传种”。播种季节,茎块不是霉烂,就是冻僵,或者温湿过度,甫经越冬,已经发芽。

  为找到薯种“冬藏”技术,徐光启用窖藏保温,铺稻草防湿,在霜降前收种以避冻,在清明前下种不发芽等方法,终于成功了。他总结出“传种”、“种候”、“土宜”、“耕治”、“种栽”、“壅节”、“移插”、“剪藤”、“收采”、“制造”、“功用”、“救荒”等一整套做法,称为“松江法”,把番薯种植地图,往北方推进,直到山东、河北、朝鲜和满洲。“松江法”,是高纬度地区的番薯种植技术。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拉丁美洲到亚洲,海疆万里之外的异国作物,落户江南,并没有发生生物学上严重的“退化”(degeneration)现象。徐光启不无得意地说:“庶几哉,橘逾淮,弗为枳矣。”

  徐光启的心思和一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士大夫有所不同,他并不是消极地“辞官归田,告老还乡”,他是要完成自己的一生志向,完成那一场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之为“科学试验”的“农业革命”。据说徐光启的天津南郊的农庄有1500亩到2000亩,都是从盐碱荒地里开垦出来的土地,他试验把水稻引种到华北平原,徐光启改进的水利灌溉和造肥施肥技术,解决了北方旱地水稻种植的难题,使得水稻种植在天津扎根。明朝开始培植的天津“小站水稻”,后来享誉全国。

  《农政全书》共60卷,12目,约50万字。这部著作和历代的农书是一种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按陈子龙在《农政全书》的《凡例》中说的,徐光启是“杂采众家,兼出独见,有得即书,非有条贯”。《农政全书》中,完全由徐光启个人写作的,约有6万字,只占全书的十分之一,其余篇幅是对历代农家著作的征引,据统计,交待了书目来源的共有250种。因此,我们可以说《农政全书》是中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

  自掏腰包,练炮救国

  万历四十七年(1619),离清军入关还有26年时,徐光启已经察觉到明朝危如积卵,满族在关外虎视眈眈。然而巡视一下营中军械,都是嵩山少林之长棍,河南田间之镰刀,山陕农民之长耙,还不能人人都配齐。徐光启决定采用先进火器,避免冷兵器肉搏。他自掏腰包,从澳门购买大炮,却被告发私办军火,一路受阻,三年后,红衣大炮最终到达北京,当时的北京城,会造炮的,都是上海的天主教徒,长城上一炮打出去,击中了一个人,此人三月后离世,此人便是努尔哈赤。多年后,多尔衮才打进中原。

  文官练兵,虽有魄力,却遭致朝廷各种言论。徐光启逝世前一年,几十年来一直追随在他左右的学生,同他一起带兵的孙元化在冤案中被朝廷杀害,徐光启有心救国却无力回天,次年于忧愤中病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徐光启:中西文化会通的上海第一人
明朝并非始终是一个闭塞的王朝。明成祖朱棣曾派郑和率宝船“七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中外交流史上的盛事。但由于倭乱等问题,明朝之后又几度实行海禁。嘉靖年间尤甚,甚至到了闭关锁国的境地,外国人无法轻易入境,中国人也不得西行。徐光启石像与此相对,同时期的欧洲迎来了“大航海”时代,各国争先恐后地前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耶稣会来到中国,开启了一次浩大的文化交流与碰撞。而作为当时勇于突破传统观念、敢于拥抱新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徐光启在“新世界”的经历与执着,值得后人细细品味。一张地图带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徐光启于嘉靖四十一年出生于松江府上海县,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不仅为明末重臣,还被誉为“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为西学东渐、中西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徐光启接触西学、认识新世界的契机是一张世界地图。万历二十一年,因会试屡试不第,徐光启受友人介绍前往韶州教书。两年后的某一...
· 徐光启:中西文化会通的上海第一人
明朝并非始终是一个闭塞的王朝。明成祖朱棣曾派郑和率宝船“七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中外交流史上的盛事。但由于倭乱等问题,明朝之后又几度实行海禁。嘉靖年间尤甚,甚至到了闭关锁国的境地,外国人无法轻易入境,中国人也不得西行。与此相对,同时期的欧洲迎来了“大航海”时代,各国争先恐后地前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耶稣会来到中国,开启了一次浩大的文化交流与碰撞。而作为当时勇于突破传统观念、敢于拥抱新世界的中国知识分子代表,徐光启在“新世界”的经历与执着,值得后人细细品味。一张地图带来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徐光启于嘉靖四十一年出生于松江府上海县,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不仅为明末重臣,还被誉为“中西文化会通第一人”,为西学东渐、中西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徐光启接触西学、认识新世界的契机是一张世界地图。万历二十一年,因会试屡试不第,徐光启受友人介绍前往韶州教书。两年后的某一天,他信步...
· 大陆杜氏宗亲四百年来首次赴台
中新网2010年10月29日电据台湾《中华日报》报道,大陆杜氏宗亲会28日上午赴台拜会台南市湾里地区杜氏族亲。据悉,这是大陆杜氏宗亲四百年来首次赴台。福建厦门马銮组团前来台湾旅游的宗亲四十多人,昨天至湾里拜会,杜氏宗亲的南区市议员参选人杜妈政和宗亲会理事长杜明辉等人,在湾里路台南杜姓宗亲会宗祠热忱迎接,除了举行祭祖仪式外,理事长杜明辉也代表台湾宗亲会,致赠外型象征“同心、胜利”的琉璃纪念碑,由厦门马銮杜氏宗亲会理事长杜振义代表接受。来源:中新网
· 徐光启
生平徐光启祖宅——九间楼徐氏祖居苏州,以务农为业,后迁至上海。徐光启的祖父因经商而致富,及至父亲徐思诚家道中落,乃转务农。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徐光启出生于太卿坊(今上海市黄浦区乔家路)。万历朝少年时代的徐光启在龙华寺读书。万历九年(1581年)应金山卫试中秀才后,他在家乡教书,并娶本县处士吴小溪女儿为妻。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光启赴广东韶州任教,并结识了耶稣会士郭居静(LazzaroCattaneo)。二十四年(1596年)年转至广西浔州任教。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徐光启因考官焦竑赏识而以顺天府解元中举。次年会试他未能考中,便回到家乡教书。中文版《几何原本》中的插图:利玛窦和徐光启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他赴南京拜见恩师焦竑,并首次与耶稣会士利玛窦晤面。三十一年(1603年),在南京由耶稣会士罗如望(JeandeRocha)受洗入天主教会,圣名为保禄(Paulus)...
· 徐光启是什么人徐光启的简介
徐光启是什么人徐光启的简介说到徐光启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这个人在历史上还是非常知名著名的,最近很多人都在问这个人是什么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分析看看,话说这个徐光启真的挺厉害的,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个徐光启的一生吧,看看徐光启的简介吧!人物简介徐光启(1562.4.24-1633.11.8),字子先,号玄扈,天主教圣名保禄,汉族,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徐光启毕生致力于数学、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奋著述,尤精晓农学,译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农政全书》等著书。同时他还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徐光启病逝,崇祯帝赠太子太保、少保,谥文定。人物生平徐氏祖居苏州,以务农为业,后迁至上海。徐光启的祖父因经商而致富,及至父亲徐思诚家道中落,仍转务农。明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