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 袁隆平谈转基因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399
转发:0
评论:0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袁隆平谈转基因,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一生都在与水稻打交道,他发明的杂交水稻不仅

  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一生都在与水稻打交道,他发明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更为全世界温饱问题做出巨大贡献,网友们更是亲切的称呼他为“稻圣”。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

  从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技术以来,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他和团队培育的稻种被称为“超级种子”,不仅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突出贡献,更以温暖无私的中国形象走进了40多个国家。

  


  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技术,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中国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

  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中国是具有开创性的,不过并非世界首创,日本新城长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产。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袁隆平谈转基因

  袁隆平今天在京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就“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问题,用流利的英文发表了演讲。演讲之后,在回答中国经济网记者提问时表示:“我的观点讲了一千遍,转基因是好是坏不能一概而论。”

  在袁隆平看来,用来提高产量的转基因食品问题不大,但对用来抗病虫的转基因则要特别谨慎。

  袁隆平说,现在有些转基因的食品,比如大豆,每年进口几千万吨,大家都在吃。我们现在正在把玉米的基因转到水稻上面来,目的是提高它的产量,这类转基因是可以吃的。但另外一些转基因是抗虫抗病的,这来自一种毒蛋白基因,虫子吃了要死,那么人吃了会怎么样呢?这才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对于这类抗病虫的转基因食物,我们要特别小心,要反复做实验,在科学上证明它没有问题,才能够投放市场。“我的观点就是这样的,从来没有变。”袁隆平强调。

  袁隆平在与中国经济网记者单独交流时表示,为了科学要有勇于冒风险的人。他说:“我愿意吃转基因食品,来做这个实验,但是问题是我已经不能生育下一代了。如果有人自愿做实验,吃转基因食品,看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会不会受到影响。那样的实验做了,如果证明都是健康的,那才是安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袁隆平赴湖南零陵查看超级杂交水稻长势
2012年07月09日袁隆平赴湖南零陵查看超级杂交水稻长势。当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到湖南“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永州市零陵区现场会,查看超级水稻的长势,并对水稻目前的生长情况给予了肯定。“种三产四”工程由袁隆平院士在2006年提出,2007年正式实施,是指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用3亩耕地产出用常规技术种植的4亩耕地的粮食。这项工程将大幅度提高现有水稻的单产和总产,提高农民种粮的经济效益。
· 袁隆平称大马杂交水稻3年内商业化
中新社吉隆坡1月2日电刚刚荣获今年度马来西亚马哈迪科学奖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日在此间举办的“杂交水稻可否避免粮食危机”讲座会上指出,按照马来西亚目前杂交水稻的发展进度而言,该国可在3年内将杂交水稻商业化。他认为,该国种植杂交水稻的初步试验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果,而对马来西亚来说杂交水稻业将会有非常好的前景。他说,种植杂交水稻必须应付的不利条件包括旱灾、水灾及泥土素质等,这些因素都可影响水稻的种植进度及收成。这些问题马来西亚都可以得到解决。袁隆平表示,我将会尽全力协助发展中国家种植杂交水稻,其中包括马来西亚。据悉,马来西亚的水稻种植及产量仅占销售量的40%,发展水稻业有着很大的空间。马来西亚科学研究院副主席阿末再迪,出席并主持了当天的“杂交水稻可否避免粮食危机”讲座。
· 袁隆平率院士天团送上25个字的“五新”祝福!
近日,“最有排面的毕业祝福”冲上热搜,引发热议。在湖南农业大学2020届本科生“云端”毕业典礼上,袁隆平率“院士天团”来送祝福!这场“云”毕业典礼上,袁隆平、官春云、印遇龙、邹学校、刘仲华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湖南农业大学2020届毕业生送上25个字的“五新”祝福:奋进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引领新发展建功新农村逐梦新时代这一份特殊的礼物,让毕业生四年的学习生涯画上圆满句号。该校校长邹学校向所有毕业生承诺:今后每年都将安排专属通道,欢迎他们参加任何一届现场毕业典礼。有学生表示:原本非常遗憾没能返校,但看到毕业典礼视频,看到了自己被授予学位的名字,特别是收到五位重量级院士给我们送来的专属祝福,倍感骄傲和自豪,特别感谢母校!网友热议:祝毕业生们前程似锦
· 古代农业技术成就-籼型杂交水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农业科技上的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是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这项技术自1976年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以后,仅至1994年,就已使中国的稻谷累计增产达2400亿公斤。此外,该技术还被出口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杂交水稻的研究始于1964年。当时任职于湖南省安江农校的袁隆平最先发现了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便带领助手们开展了有关研究。他们利用野生不育株在中国首先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的重大突破(1973年),并解决了杂交水稻“优而不早”、“早而不优”等许多技术难题。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还在理论上建立了系统的杂交水稻学,对三系配套杂交水稻从育种、繁殖、制种,到栽培技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实践上,率先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1972年)和第一个强优组合(1973年),并通过大协作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应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水稻生...
· 明朝陈振龙为什么会会称为古代袁隆平?
很多人都不了解此人是古代版“袁隆平”,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养活我国上亿人,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粮食危机始终是悬在人类头上的一柄利剑,哪怕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上依然有许多人面临饥饿的威胁。袁隆平和他的团队研究出的杂交水稻,为解决人类饥荒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古代同样有一个人,他冒死从国外带回一根藤,养活了我国上亿人,堪称古代版“袁隆平”。这个人就是明朝书生陈振龙。陈振龙是福建省福州市昌乐县人,大约出生于公元1543年。他在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成功地考取了秀才。后来因为参加乡试失败,于是和家族里的其他人一起到吕宋岛经商。在吕宋岛,陈振龙发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农作物。这种农作物不怕旱不怕涝,产量还特别的高,哪怕是种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结出累累硕果。而且这种农作物还有一种好处,无论是生的熟的都可以直接吃。这种农作物被当地成为朱薯,不光是果实可以吃,甚至连藤蔓都可以吃,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