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疼爱的十七弟 被受命宣读乾隆即位诏书
康熙晚期,各大阿哥展开夺嫡大战,被人熟知的“九王夺嫡”中的各大皇子各显神通,忙的不亦乐乎。而此时无心帝位的康熙第十七子胤礼,却在纵情诗画,俨然是一位面容清秀,气质卓然的翩翩世家公子。
十七阿哥生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原名胤礼,雍正皇帝即位以后为避皇讳改为允礼。他的生母陈氏是满清包衣二等侍卫之女,地位卑微。在生下了十七阿哥以后,仍然不受重视,直到陈氏将胤礼抚养成人以后,才被康熙晋封为“嫔”位。
母亲的地位注定了胤礼在争夺皇位上毫无优势,虽然八阿哥胤禩的生母地位也不高,但胤禩有抱负也有手段。所以胤礼乐的做一个闲散阿哥,把一腔热情全部投入到佛经研究和诗文书画上。
康熙皇帝对这位皇子也看在眼里,知道他无心政事,只是在塞外狩猎的时候才会带着胤礼,所以在康熙后期的记录里,很少出现这位十七阿哥,而胤礼直到康熙去世还只是个皇子的身份,没有任何封号亦无任何官职。
在“九王夺嫡”的斗争中,几乎所有阿哥都卷入其中,至于胤礼是否也参与,因为史书中没有记载,便不得而知,但小编猜测,这样一个地位不高又无心政治野心,也没有任何权势的阿哥,想必四爷和八爷都不会费力气拉拢吧。
据记载,胤礼自小醉心于佛法,喜欢参读佛经,和十三阿哥胤祥的关系很好。雍正皇帝即位以后(之后就称胤为允了),曾打算惩罚允礼,但是允祥极力保荐,说他“居心端方,乃忠君亲上,深明大义之人”。雍正听取了允祥的谏言,对允礼特加任用。
毕竟雍正和允礼没有什么感情,起初对允礼还是颇为不放心,只分配给他一些修缮皇陵之类的小事,但允礼做事情非常仔细认真。雍正对他的工作能力十分欣赏,不久便封允礼为果郡王。
成为了果郡王的允礼深感皇恩浩荡,也激发了他多年来藏于心底的政治热情。雍正即位之初便严惩贪污舞弊,允礼常常以密奏的形式上书将一些朝臣的不法之事上告雍正,雍正帝核实后一一查办。允礼在游历时,察觉江浙一带民间赋税沉重,上书雍正请求为百姓减免赋税,雍正帝同样照准。
雍正三年(1725年),允礼接替隆科多掌管理藩院事务,理藩院是专门管理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允礼上任以后,不敢有丝毫懈怠,事必躬亲,即便是生病也要坚持亲自过问雍正亲自交代的事情,务必每一件事不出任何差错。
理藩院尚书是一个肥差,常有蒙古王公及各少数民族贵族向允礼行贿,但都被允礼拒之门外,一向最痛恨贪污的雍正皇帝见允礼办差尽心尽力,廉洁奉公,对他越来越欣赏,亲自下旨宗人府,说果郡王为人清廉,又要经常御驾走动,为皇帝办事,用钱之处很多,所以郡王府的俸银按照亲王标准执行。而允礼的生母也在雍正四年从嫔升为了勤妃。
雍正六年(1728年),允礼正式受封亲王,称和硕果亲王,雍正在谕旨中称赞允礼“为人直朴谨慎,品行卓然,为朕之子弟及世世子孙之表范”。这个曾经不被人重视的十七阿哥,在经历了康熙末年复杂的政治风云和雍正皇帝的一些列考验之后,凭借个人的聪明才智和自持不怠,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肯定。
果亲王允礼在雍正皇帝当政期间,一直兢兢业业,小心做事,在雍正皇帝弥留之际,将守护紫禁城的重任交给了允礼,并委任他在自己驾崩以后,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取出传位遗诏,当众宣读。
雍正在他的遗诏中提及允礼时,说他“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但是允礼身体一直不好,不能过于疲劳,雍正特旨“诸王大臣当体之,勿使伤损其身”。
乾隆皇帝即位以后,起初也重用允礼,让他和张廷玉一起辅政,但不知为何,乾隆下旨停发了允礼的俸银。身体羸弱的允礼闻听消息以后,忧惧在心,身体每况愈下,在乾隆三年病逝,终年41岁,他死后谥“毅”,所以后来人称他为果毅亲王允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