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为什么孔子主张实行愚民政策:不告其原因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38
转发:0
评论:0
为什么孔子主张实行愚民政策:不告其原因,《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对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的一种思想:“民可使由之,不

  23654003.jpg

  《论语》中记录了孔子对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的一种思想: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就是说:可以让百姓按照指引的方向行事,不必告诉他们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如果按照这种理解,那么孔子主张实行的是典型的愚民政策。要知道,孔子一向主张“仁政”,并且作为大教育家,怎么会有这种鱼肉百姓的思想呢?

  其实,古代的文章是没有断句的,如果原文按照以下方式添加标点符号,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意思是说:对于良民,可以让他们自由自在;对于暴民,可以对他们进行教化,使其明事理。(当然,这里的“良民”与“暴民”都是相对而言,程度自己把握。)

  

为什么孔子主张实行愚民政策:指引百姓做事,但不告其原因


  照这样理解,就比较符合孔子的思想了,也符合大教育家的身份了,要爱民如子嘛。

  但是,孔子对民众的态度是这样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认为:百姓就是那种遇到困难不学习的下等人了(这里的下等人可以理解为三六九等的下等,也可以单独理解为百姓是遇到困难不学习的一个群体)。看了之后,可能就容易接受“可以让百姓按照指引的方向行事,不必告诉他们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的解释了。

  这里不仅是标点符号的问题,本质还是统治思想占主导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才的作用的建设国家,前提是维护政党。所以,即使是大教育家,站在统治国家、治理国家的角度,难免也会看重愚民政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老子主张愚民政策吗?主张去除奸智,提倡诚朴
历来不少人认为,老子是主张搞愚民术的,这主要源于对《老子》第三章、第六十五章的不同理解。老子成了主张搞愚民政策的罪人,这实在是一个冤假错案,应该给予纠正。《老子·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段话中,“贤”,敦本作“宝”字。《说文》谓:“贤,多财也。不尚贤,犹不尚多财”与下文“不贵难得之货……”一样,皆指财物而言,不是说不尊重有贤德的人。“虚其心”,民则无欲。“实其腹”,民则无饥饿,当然就会感到满足。“弱其志”,民则无欲望、不争,不受外物之迷惑。无知,意谓没有什么意见,能安居乐业,对生活现状感到满意。可见,老子在这章里是对现实社会中的物欲横流和道德沦丧进行批判,他认为,统治者[注:统治者tongzhizhe〖theruler〗所谓统治者,是一...
· 龟厌不告
龟厌不告龟厌不告龟厌不告的意思龟厌不告是什么意思龟厌不告什么意思龟厌不告的近义词龟厌不告的反义词龟厌不告的拼音【成语意思】:指屡加龟卜,致使龟灵厌恶,不再以吉凶告人。比喻很有效的东西,过度使用也会失灵。【用法分析】:龟厌不告作定语、分句;指劝诫人。【成语来源】:《诗经·小雅·小旻》:“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褒贬解析】:贬义成语【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使用程度】:生僻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guīyànbùgào【成语声母】:GYBG【近似成语】: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告朔饩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一只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告老还乡:年老辞职,回到家乡。告老还家:告老:因年老而告退;还:回,返;家:故乡、故里。因年老而辞职回归故乡安度晚年。告贷无门:告贷:向...
· 古代人其实并不主张早婚
现代人,往往对古代人有诸多的“误会”,譬如一直认为古代男女是“早婚”,一般十七八岁就结婚成家了。《孔雀东南飞》说,刘兰芝十七岁就嫁给了焦仲卿:“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也许是事实,可是,如果仅凭此便断定古代人都是早婚,那未免太片面、太武断了。其实,古人并不主张早婚。据有关史料记载,男子三十岁、女子二十三岁是“适婚”的年龄。《礼记》上说,西周时期,“男子二十而冠,始学礼,三十始有室,始理男事;女子十五而笄,二十三而嫁。”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义》中,对男三十女二十三的适婚年龄,也作了十分科学的阐述:“男三十筋骨坚强,任为人父;女子二十三,肌肤丰盈,任为人母。”我国的中医典籍《内经·素问》中有更明白的解释:“男二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三十,五腑大定,肌肉坚固,血脉满。”而女子到了二十三,才“肾气平均,肌肉丰满”。可见,古代应该并不主张早婚,因为他们已经认识...
· 孔子不姓“孔”却姓“子”?
我们都知道的,古人名字比现在复杂多了:姓、氏是分开的,名、字是分开的,此外还有号。比如孔子就是: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他没号。姓是一个部落共用的,一直嫡传下去“千万年而不变”。随着部落的发展,细分出现了氏,氏是可变的,随你怎么取。因为孔子的祖先姓子,所以孔子其实不姓孔而是姓子。那么,孔怎么来的呢?那是后来他的一个祖辈叫孔父嘉,字孔父名嘉(春秋时人们喜欢把字放在名前面这么叫),是个出名的人物。他是宋国的一个大夫,在宋国有封地,曾做过大司马。因此,他的后人就把孔作为他们的氏了。那么,为什么不把孔子叫作子子呢?因为古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你把他叫子子的话就是骂他了。所以,孔子不姓孔,记住咯,以后有机会也许可以得瑟一下。至于名与字,跟现在差得也有点多。“婚生三月而加名”,孩子生下来能活满三个月,父亲才给他取名。不像现在的,女朋友都还没有,孩子名字都想好了。“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等他...
· 唐朝实行募兵制的原因究竟是因为什么?
募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它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吴起。到底什么是募兵制呢?唐玄宗画像在春秋时期,国家征兵只是针对于世家子弟中的男丁。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这已经无法满足国家战争的需要。于是便开始向普通大众征壮丁,但是这些从普通百姓中征来的壮丁,并没有军饷可拿,甚至于粮食和武器的问题也需要他们自行解决。同时这些从普通百姓中走出来的壮丁,如果在战争结束后,他们依旧还存活于这个世界,那么接下来的时间他们并不是继续接受军事操练,而是回家继续种田,即从普通百姓中走出来的士兵,并没有专门的军事训练,作战能力相较于正规军是非常低下的。什么是募兵制,他是在征兵制度已经不适用于当时社会时,为了能够顺应历史潮流而重新建立起来的选拔制度。关于此征兵制度,首先要求全副三层衣甲,“上身甲”、“股甲”和“胫甲”。其次是从百姓中选拔出来后成为了正式的士兵后,国家就会给予他们军饷,并且在战争结束后,他们也不用解甲归田,会继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