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晁错的良策保全了大汉江山 却把自己送上不归路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48
转发:0
评论:0
晁错的良策保全了大汉江山却把自己送上不归路,汉景帝刘启刚继位的时候,就经受过一场政治风暴——吴楚七国叛乱。而七国叛乱缘起

  汉景帝刘启刚继位的时候,就经受过一场政治风暴——吴楚七国叛乱。而七国叛乱缘起景帝最宠爱的大臣晁错出台的“削藩策”,个中故事极为精彩,大家不妨领略一下。

  话说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的冬天,楚王刘戊顶着凛冽的寒风,来京觐见天子。每年按时入京觐见皇上,是每位诸侯王必须交的“家庭作业”,然而,刘戊不会知道,他这次入京,竟点燃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国叛乱”的导火线。

  刘戊是景帝的堂弟,他的祖父是元王刘交。刘交在楚地称王二十多年,重用名士穆生、白生、申公三人,一时间国泰民安。刘交死后,儿子刘郢继承了他的王位,仍然重用这三位名士,依然国泰民安。刘郢去世后,儿子刘戊继位。刘戊却是个贪酒好色、胸无大志之辈,一上任便不把三位“老古董”放在眼里。穆生、白生、申公三人在相劝无效的情况下,先后告老还乡。

  没了三老的约束,刘戊变得更加放荡起来。汉景帝刚继位不久,薄太后便一命呜呼,全国一片,但刘戊却依然过着声色犬马的放纵生活,仿佛一切与自己无关。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刘戊的一举一动没有逃过晁错的火眼金睛。此时刘戊千里迢迢来上朝,正是晁错表现的大好时机。

  晁错是汉景帝的谋士。早在汉文帝时,匈奴人对中原一直虎视眈眈,弄得当时以和为贵的汉文帝大为头疼。正在施行“与民休息”政策的他,不愿与匈奴大动干戈,再起祸端。但是,如果总是忍气吞声,边境又会乱成一锅粥,无法收拾。

  在这种“战也不行,不战也不行”的情况下,当时还是太子谋士的晁错站了出来,提出了“募民实边”的策略。汉文帝照着他的建议去做,果然,边境问题得到了很大改观。

  景帝上任后,晁错由汉文帝时的中大夫一跃成为内史(掌民政之官)。他为人刚正,直言敢谏,为发展西汉经济和巩固汉政权,制定并主持实施了许多政策。他在景帝面前一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景帝对他一直言听计从。

  一天,晁错上报的奏章现了“削藩策”三个大字。这一政策直指吴王。那么,这个吴王又是何许人也呢?

  大汉朝从高祖刘邦建国时起,便开始分封诸侯王国。到汉景帝时,全国分封的诸侯王国共有二十多个,而其中实力最强大的就是吴国。

  吴国的国王刘濞非等闲之辈,他是汉高祖刘邦的二哥刘仲的儿子。大汉刚立国时,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带兵亲征,刘仲刚满二十岁的儿子刘濞为了替父亲立功赎罪,主动请缨随刘邦出征。在征战过程中,刘濞一马当先,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对此,刘邦大为赞赏,封刘濞为吴王,让他管辖沿海富裕的三郡五十三城。

  都说饱暖思,已富甲一方的刘濞不但思,而且还思权欲,他已不满足仅在一方为王了。加之他儿子刘贤入京朝见时,和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因为“赛棋”(一种智力游戏)发生了争执。争执到最后双方都骑虎难下。恼怒之下,刘启拿起棋盘对准刘贤的头就是一招“泰山压顶”,刘贤倒下后就没有再站起来。

  对儿子的死,刘濞很生气,从此他再也没有入京,吴国和中央朝廷的关系也进入了长久的“冷战”阶段。刘濞开始大规模铸钱、煮盐和养兵。前两者都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后者是自卫的需要。

  汉景帝上任后,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冤有头债有主,刘濞心中的疙瘩如蚕蛹吐丝般越结越大。

  对此,晁错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主动站出来,上奏景帝道:“若再放任刘濞等诸侯王这样下去,各诸侯国的实力将越来越强,如此割据一方,大有分裂国家的迹象,只有削夺他们的封地,才能维护朝廷的统治。”

  景帝早已对刘濞长年累月的“因病不能上京朝觐”的借口深感不满了,此时晁错的提议正合他意,于是开始实施削藩政策。

  晁错果然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他随后又向汉景帝打了一个小报告:薄太后丧葬期间,刘戊与人通奸,依律当斩。

  景帝接到报告后却很为难,这通奸一罪,说大则大,说小则小,怎么处置刘戊令他十分头疼。权衡利弊,念手足之情,景帝免了他的死罪,只削夺了他楚国的东海郡作为惩罚。

  晁错初试牛刀,刘戊光荣地成了削藩的奠基石。首战告捷后,晁错再接再厉,找了点芝麻大的小罪过,鼓动景帝削去了赵王刘遂的常山郡,然后又以“卖爵罪”削去了胶西王刘卬的六个县。

  就在晁错准备大刀阔斧地削藩时,刘濞不干了。他认为与其这样坐以待毙,倒不如豁出去了。他心一横,决定造反。

  要造反,就得联合众王。思来想去,刘濞把首选的目标停留在了胶西王刘卬身上。刘卬刚刚被削了封地,他的一口怨气正没处发,此时正好可以火上浇油。而且刘卬素来勇猛,敢作敢为,是典型的“武力派”,找到他就等于找到了一个好帮手。

  打定主意后,刘濞派中大夫应高去胶西说服刘卬。结果应高不辱使命,成功说服了刘卬。

  刘卬办事雷厉风行,毫不含糊。他定下来的事都是铁板钉钉,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他不顾手下重臣的坚决反对,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汉的道路。他不但自己上了贼船,还主动联系了齐、菑川、胶东等国。

  就在吴王刘濞和胶西王刘卬各自忙碌准备起兵时,削吴国会稽、豫章郡的“削藩书”被送到了刘濞手上。他不用再等什么了,也不用再找什么借口了,一万个理由太多,只要这份“削藩书”就足够了。

  春风吹,战鼓擂。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菑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共七国,率二十万大军,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口号,高举反汉大旗,从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向最近的梁国进军。一场“七国之乱”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景帝听说七国叛乱后,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于是招来罪魁祸首晁错询问对敌良策。晁错似乎早已胸有成竹,他自信满满地说了八个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景帝问:“那派谁出征呢?”

  晁错答:“天子若亲率大军去平乱,叛军一定闻风丧胆,不战自溃。”

  如果是在平时,晁错这样拍景帝的马屁,景帝自然会很受用,但此时的景帝已被七国叛乱的声势吓倒,岂是几句甜言蜜语就能被蒙混住的?

  景帝反问道:“朕如果亲征,京城由谁来把守?”

  景帝的意思已经很明确了,他是堂堂一国之主,怎么能够亲自出征冒险呢?万一他有个三长两短,这大汉岂不是要亡国了?可惜当时的晁错对自己太过自信,他连想都没想,便接道:“陛下亲自去出征,微臣愿守京城。”

  景帝的心一下子掉进了冰窟窿,他多么希望晁错说的是“微臣愿带兵出征,陛下在京城静候佳音便是”。景帝平时最信任晁错,况且这次七国叛乱又是因他而起,关键时刻他应该主动站出来挑大梁帮景帝分忧才对。现在竟然让景帝冒死亲征,他留下来吃香的喝辣的,简直太不像话了。于是,景帝破天荒地没有采纳晁错的建议,并且对晁错的人品产生了怀疑。

  就在景帝焦头烂额时,他突然想起了父皇的遗言:“天下有变,可用周亚夫为将。”于是,周亚夫被景帝直接提升为太尉,成了“平乱大元帅”。

  接下来,周亚夫率军攻打吴、楚这一路叛军主力部队;郦寄攻打赵国;栾布率兵攻打齐国;窦婴驻扎荥阳,一来为监军,二来可随机应变,出兵支援。

  就在景帝派出四路大军,准备静候他们的捷报时,朝中的重量级人物御史大夫袁盎主动站出来了景帝分忧解难,他对景帝说了这样一句话:“臣有一计,不用一兵一卒一刀一枪,便可平定七国之乱。”

  此时,汉景帝已被造反的寒风吹得头疼心疼哪里都疼,见了袁盎就像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般,直问他有什么好办法能解七国之乱。

  袁盎的回答只有六个字:“斩晁错,可平乱。”他的意思很明确,七国之乱是因为晁错的削藩惹起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斩了晁错叛乱自然便会平息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然而,如果真要斩了晁错,景帝又有些不舍,毕竟他在自己还是太子时就跟随左右,是恩师也是谋士。斩,有弑师之嫌;不斩,又如何平乱?

  斩还是不斩,这是个问题。

  袁盎见景帝还在犹豫,再次劝道:“臣听说吴、楚等诸侯联手,是因为晁错擅作主张削减王侯的封地,危及整个刘氏江山。他们起兵无非是想诛杀晁错,要回原本属于自己的封地。如果陛下能将晁错斩首,再赦免吴、楚各国,让他们各归各国,他们必定罢兵谢罪,对陛下您感恩戴德,不敢再生反叛之心。如此天下太平,百姓安居。陛下怎可因为一个人而误了天下呢?”

  形势逼人,形势迫人,形势压人。汉景帝默然良久,决绝地说道:“我不会因为溺爱一个人,就弃天下百姓于不顾,就对不起天下。”

  不久,丞相陶青、廷尉张欧、中尉陈嘉联名上了一封弹劾晁错的奏章,指责晁错提出由景帝亲征、自己留守长安以及作战初期可以放弃一些地方的主张,是“无臣子之礼,大逆无道”,应该把晁错腰斩,并杀他全家。

  景帝为了求得一时苟安,不顾多年对晁错的宠信,昧着良心,批准了这道奏章。这时,晁错本人还完全被蒙在鼓里呢!

  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传达皇命,骗晁错说让他上朝议事。晁错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车走了。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忽然拿出诏书,向晁错宣读。忠心耿耿为汉家天下操劳的晁错,就这样被当街腰斩了。忠臣无罪,惨遭杀害,这真是一个悲剧啊!

  晁错在历史上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他的优点很明显,同时,缺点也很明显。但是,不管怎样,在那个时代,他的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此,明代李贽曾说“晁错不善谋身,但不可以说他不善谋国”,以此赞扬了晁错为了国家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

  值得一提提,汉景帝挥泪斩晁错后,马上封袁盎为“和平大使”,去吴国进行“议和”谈判,结果没有成功。最后还是靠“平乱大元帅”周亚夫力挽狂澜,打败了刘濞和刘戊,平息了七国之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他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却把西汉送上了不归路
当代汉学研究中普遍流传着“汉室盛衰,当以宣、元为界。”的说法。认为汉元帝在位时期,宦官外戚竞相专权,纲纪紊乱,汉朝内部不断内耗,已伤国本,大汉盛世自此由胜转衰。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汉元帝要不是昏庸之辈,就是残暴之徒。网络配图但是,其实不然,他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后人对其评价还多有赞美之意。客观地说,汉元帝要是生在平常家不失为一位多才多艺、品行不错的好人。但是出身帝王的他,确实十分的不合适,皇帝这个职业不是一个好心就能当好的,还要有一定手段。跟明朝的建文帝一样,性格太文了,具体表现为软弱可欺,不能驾驭局势。建文帝时被叔父篡位,而他是听任宦官专权,败坏纲纪,掏空大汉帝国的百年基业。网络配图为了平衡从大汉建国开始就常伴大汉的外戚问题,其天真以外宦官没有家室,不会缔结“外党”,所以开始重用宦官,来平衡朝政。刚开始还好,这项举措遏制了外戚的嚣张气焰,在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势力间出现了相对的平衡稳定,朝...
· 他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却把西汉送上了不归
当代汉学研究中普遍流传着“汉室盛衰,当以宣、元为界。”的说法。认为汉元帝在位时期,宦官外戚竞相专权,纲纪紊乱,汉朝内部不断内耗,已伤国本,大汉盛世自此由胜转衰。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汉元帝要不是昏庸之辈,就是残暴之徒。网络配图但是,其实不然,他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后人对其评价还多有赞美之意。客观地说,汉元帝要是生在平常家不失为一位多才多艺、品行不错的好人。但是出身帝王的他,确实十分的不合适,皇帝这个职业不是一个好心就能当好的,还要有一定手段。跟明朝的建文帝一样,性格太文了,具体表现为软弱可欺,不能驾驭局势。建文帝时被叔父篡位,而他是听任宦官专权,败坏纲纪,掏空大汉帝国的百年基业。网络配图为了平衡从大汉建国开始就常伴大汉的外戚问题,其天真以外宦官没有家室,不会缔结“外党”,所以开始重用宦官,来平衡朝政。刚开始还好,这项举措遏制了外戚的嚣张气焰,在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势力间出现了相对的平衡稳定,朝...
· 颜真卿是怎么死的?怎么被阴险小人卢杞送上不归路的?
颜真卿我们都知道,大书法家,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极大。其实除了这个身份之外,颜真卿还是位高官,四朝元老,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所以又人称“颜鲁公”。那么这样一位人物是如何走向生命终点的呢?换句话说,将其送上绝路的人又是谁呢?答案就是被《新唐书》和《旧唐书》都列为奸臣系列的卢杞。这卢杞是名门之后,其祖父卢怀慎当过宰相,虽说没啥大的政绩,但为人却是清廉简朴,以至于过世后,唐玄宗还曾眼含热泪为其撰写碑文。其父卢奕曾任御史中丞,安史之乱中因拒绝投敌最终遇害。有着如此的家庭背景,卢杞的官路焉能不顺?最后在唐德宗的赏识下,一步步爬到了宰相的高位。不过这卢杞长相却甚是丑陋,这让他从小有了自卑的心理,就怕被人瞧不上,否则一定要报复。所以在他巩固相权,独揽朝政的过程中,每一步都踏着的鲜血,宰相杨炎、张镒、御史大夫严郢等人,都先后死在他手上。卢杞在除掉后,又主动向唐德宗推荐了自己的同党,时任...
· 郭圣通帮他打江山,为什么刘秀登基后却把她废了?
此女给刘秀带来十万精兵,帮他打江山,为何刘秀还废她皇后位。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光武帝刘秀能得天下,最初要靠妻子郭圣通给他带来十万精兵。可是为何功成名就以后,他却废掉了郭圣通的皇后之位呢?刘秀是刘邦九世孙。不过,到了他这一辈也就徒有虚名,别说封王进侯,就连个县令也没有他做的份,只能卷起裤腿,在泥地里种庄稼。西汉末年,群雄四起,刘秀想匡扶汉室,也摩拳擦掌,在老家南阳郡起兵。刘秀是个穷汉,起兵的时候,别说人不多,连马都没搞到一匹,还是骑牛出战,因此又被人笑称为“骑牛皇帝”。后来通过数次征战,也不过才数万人追随。正在此时,术士王郎自称是汉成帝之子刘子舆,在河北称帝。刘秀在攻打王郎前,得知手握十几万人马的真定王刘扬已归顺王郎,有心想拉拢他,找他借兵。于是派心腹刘植做说客,成功地说服了刘扬。不过,刘扬毕竟是一方霸主,再说实力也比自己强,怎么样才能巩固双方的同盟关系呢?经过打听,刘秀得知...
· 曹操是怎么被自己的谋士司马懿抢了自己的江山的?
你们知道一代枭雄也有失误,竟让自己请来的谋士颠覆了江山?悲催,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这两个人呀,既可以说是君臣关系,也可以说是仇家,那仇家一说又是如何来的呢?这就要从曹操把司马懿逼出山时开始说起了。建安六年时,乡间共同举荐司马懿,曹操也听说这个人的名字,很感兴趣,于是派人去征召。当时是以汉室的名义去找司马懿的,当时的司马懿病看不起汉室。不想去为毫无希望的汉室服务,所以,他在家装病不肯出来。但当时司马懿才22岁,要说有病使者怎么都不会相信,所以在白天夜里都对他进行监督,但是司马懿却是个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