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夺位后开启永乐盛世 还得归功于这位大管家
说起通过“靖难之役”篡逆而起的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除了“篡逆”的行为后世颇多指摘,以及登基之后,大肆建文旧臣的行为招致抨击外,对其在位二十二年的评价还是甚高的。
而纵观朱棣执政的二十二年,也可谓丰功赫赫:重开大运河,编修《永乐大典》,经营边疆,西部建哈密卫,东北设努尔干都司,册封蒙古三部,西南改土归流,册封活佛,往吐鲁番,伊梨,哈密派驻署理宗教事务的“僧纲司”,巩固发展大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外遣陈诚通西域,派郑和七下西洋,通好外邦,向大明称臣的属国多达八十余个,最远抵中非地区。派军平安南,不战而威服日本,五次北征蒙古,平鞑靼,克瓦剌,大展天朝军威……文治武功,伟业赫赫。因而《明史》在承认其“,惭德亦可掩哉”的同时,也赞道他“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而这“卓乎盛矣”的时代,自然英杰辈出,文有编修《永乐大典》的大明三大才子之一解缙,操持国事,开大明内阁先河,创“阁体诗”的“三杨内阁”,武有平安南的名将张辅,以及五次亲征漠北的朱棣本人,还有“威服四夷”的杰出外交家郑和,陈诚。然而诸多光辉夺目的人物,却掩映不住一个人的光辉-——永乐朝户部尚书,被海内外诸多明史学家赞为“永乐盛世大账房”的名臣---夏元吉。这全因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这个集列朝所有“鸿业”于一身的时代,列列伟绩,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一个字---钱。
为这最简单的道理,且让我们看看他默默无闻,却值得尊重的一生吧。
夏原吉,字维喆,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生人,生于江西德兴,后随做教谕的父亲迁居湖南湘阴,据说其母生他时,梦见屈原来到房中,故称他是三闾大夫(屈原)转世。看似出身“高贵”,却自幼家境贫寒。十三岁时父亲过世,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小夏元吉“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但刻苦读书,更兼在附近教蒙学以贴补家用。他学苏东坡之法,将每月的工钱分三十份悬挂在墙上,每日取用一份,微薄的收入,竟能被他支配得井井有条。其师知道后惊叹道:小小年纪,尤善理财,来日必理大明天下之财。数年之后,身担大明朝户部尚书重任的夏元吉,果然实现了老师的这一预言。
洪武年间,夏原吉考取举人,为节省学费,他进入了大明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其刻苦态度颇得执掌翰林院的宋濂的赏识,经宋濂推荐被选入翰林院负责抄写文稿,别人时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上班时间”嬉笑打闹,唯独夏原吉正襟危坐,安心抄录,每次都既快又好的完成任务。其兢兢业业的态度也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随即破格提升为六品户部四川司主事,从此,在这个掌控大明朝财政大任的部门里,夏原吉开始了终其一生的辛劳。
和大明朝首任户部尚书杨思义相比,夏原吉为人低调沉默,但一语既出,必切中要害,与喜好旁征博引,口才卓越的杨思义全然不同。但两人都是“通才”,不拘泥于四书五经,于算学和工程制造都多有研究,更重要的是,两人也都有过“贰臣”经历,建文皇帝朱允文即位后,升他为户部右侍郎,“靖难之役”三年间,他操持国家财政,供应前线军粮,费心费力。
后建文帝事败,永乐皇帝大兵入城的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1403年),不知城中变故的夏原吉正在值房“上夜班”,连夜点算城防所需用度,却被最先卖身投靠朱棣的兵部尚书茹常率兵闯入,绑了交到朱棣面前,声言夏原吉在靖难之役中“助纣为虐甚多”,激得朱棣也颇为恼火,问夏原吉有何辩解,夏原吉却不慌不忙答道:“君上殉难,臣子理当死节,只是请殿下容臣三天。”朱棣一愣:为什么?夏原吉答:“户部尚有账目未点算完毕,此事关乎黎民生计,请容臣三天内做完,再随先君赴死。”这个临危不惧且至死还“牵挂工作”的能臣,终于打动了朱棣,当即下令将夏原吉释放,官复原职留任,两个月后又提拔为户部左侍郎,事实证明,他没有看错人。
就在升官为左侍郎数月后,永乐元年(公元1404年)四月,夏原吉得到了他任上的第一个重要差事:赴江南治水。彼时江南,是大明朝物产最为丰富之地,但是税收的主要财源。可自洪武三十一年以来,连年暴雨成灾,导致粮食减产,国家赋税大损,此事朱棣颇为重视,早在入主南京初期,就先后派遣工部侍郎吴中,兵部侍郎方宾于建文四年八月,十二月两次下江南治理,可这两位跟从朱棣北来的“老班底”不通南方水情,以至徒耗民力,劳而无功。因而夏原吉此行,朱棣甚为重视,行前专门派督御史俞士吉送水利书籍给夏原吉。
两个月后,又派户部右侍郎李文郁前往协助,夏元吉到后,先反复考察水情,然后力排众议,更改传统治水方法,提议从吴淞河至太湖之间开凿运河,并在沿途设置水闸,控制流量,以求“涝则分洪,旱则灌溉”之效,动用民工10万人,夏原吉以身作则,布衣麻服吃住在工地,亲自督工,旁人劝他注意休息,他却答道:民工都在辛苦,我怎能独享安逸。众人闻之感奋,工程大进,次年,他又督造了连通白秋河至太湖的工程,将江南两大河流贯通起来,至永乐二年九月全线竣工,从此“苏淞农田大利”。值得一提的是,西方采用相同的治水方法,则还要等到二百年后的美国田纳西水利工程时。其江南治水功绩,连朱棣的第一谋士姚广孝也为此称赞夏原吉道:古之遗爱也。
初建奇功的夏原吉自此得到朱棣荣宠,归南京后愈加器重,不久后升为户部尚书,正式担当“大账房”。他更借此劝谏朱棣废除“文字狱”,并为朱元璋时代因文招祸的文人们“平反昭雪”。一番开导,终令朱棣下达了“大明朝不因文杀人”的,一批之前蒙冤几十年的文人,诸多被封杀的诗文著作,均从此重见天日,而明朝此后文化繁荣,百家争鸣,更从此开始。
而夏原吉在永乐时代的最重要作用,却是和永乐时代一系列“大功业”紧密相连的:造宝船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南征安南动兵三十万,五次北征蒙古,平均每次动兵五十万,经济花费更是天文数字,对比前朝后世,号称“丰庶”的隋朝炀帝时代,后人赞为“富宋”的北宋徽宗时代,累积“十大武功”的清乾隆时代,上述的“大动作”仅进行了一两样,便招致国库空虚,苛捐杂税丛生,百姓负担激增,以至变乱四起。但永乐时代,虽说难免劳苦百姓,却终能将这些“大动作”一一完成。个中的奥妙,正在于夏原吉的“理财之能”,清朝历史学家赵翼曾赞叹说:历朝论理财能者,唯桑弘羊夏原吉二人也。将之与西汉经济学家桑弘羊相比,评价可谓甚高。
而夏原吉之所以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正在于他高人一筹的经济眼光,朱棣的历次“大动作“中,不断有人提议用增加赋税的办法解决筹款问题,每次夏元吉都坚决反对,他的诀窍,可以概括成一句话:“裁冗食,平赋役,严盐法,钱钞之禁,清仓场,广屯种,以给边苏民,且便商贾”。
这些方法中,“裁冗食”最难办,其内容涉及到“机构精简”,减少皇室开支用度,甚至限制朱棣本人花费等问题,夏原吉知难而上,永乐四年,借筹措下西洋经费为由,请旨裁剪中央到地方闲散衙门200个,分流近千人。朱棣每年给诸皇子的赏赐,也经其谏劝,每年俭省近三分之一,朝廷禁军,经其核算淘汰大量老弱残兵,建成兵少战力精的“三大营”,这件件事情都是“得罪人”的,曾有人向其贿赂以图“方便”,夏原吉将众人的贿赂之物尽数挂在家中屋檐下,以表清廉之意。接着流言四起,不断有人在朱棣面前进谗言,好在朱棣对其信任有加,多次告诫群臣:“构陷夏原吉者,处重罪”。
其他的几条也开展起来,“平赋役”,增加对富户阶层的税收,减免贫民阶层税收,并允许乡民出钱代劳役,“清仓场”,即清理各地仓库,严查贪污,每遇贪墨要案,他亲自核算,屡屡揭穿贪官伎俩。“广屯种”,招募内地无地乡民去边塞耕种落户,却不是朱元璋时代的“强制迁移”,而是国家出台“优惠”,用免税政策和经济补助吸引农民前去落户,结果九边各地二十二年来“户口增倍”,最早从内地“闯关东”的人,也恰是这一时期。而各个政策里,最关键也最难办的却是两样---“严盐法”,“钱钞之禁”。
“严盐法”,即洪武朝时杨思义倡导的“开中法”的再调整,“开中法”自洪武年间实施以来,对巩固国防,加强边地防务起了重要作用,但到永乐时期却情形大变,自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起,朱棣开始主动出击,先后五次大规模对蒙古用兵,虽捷报频传,但每次出师都在30万人以上,加上“下西洋”“开运河”“通西域”等大动作同时进行,财用自然捉襟见肘。
无奈之下的夏原吉“跳跃性思维”,变“开中法”为“严盐法”,即由每年商人向九边输粮换取盐引,变为商人仅向北征蒙古的“出发地”集中输送粮食换盐引,这小小的调整,虽减少了九边其他边镇的收入,却保证国家可以短时间集中大量钱粮,打好北征之战。后来迁都北京时,也故伎重演,解决了大明迁都的经济难题,虽说是“权宜之计”,可毕竟解决了问题。“钱钞之禁”却是朱元璋时代的“历史遗留问题。”
洪武时代,朱元璋发行纸币,即“洪武宝钞”,但当时明朝发行纸币并无“准备金”,导致纸币贬值,物价飞涨。到永乐时代,虽出台禁令,严禁民间金银交易,但老百姓依然对宝钞采取抵制态度,具体方法是,每到用宝钞交易时,就故意哄抬物价,每到用铜钱交易时,便恢复常价,虽时常重惩,却屡禁不止,以至一度“纸不如铜”。夏原吉却反对用强,反而对症下药,一方面紧缩银根,保障宝钞信誉,另一面让宝钞价格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食盐挂钩,以维持宝钞经济价值。“经济手段”确是管用,不久后物价渐趋稳定,国家财政日益平稳。
身为“大账房”,又面临国家每年“花费如流水”的情景,自然养成了夏原吉“用度谨慎”的特点,每年他“谏阻奢靡事百件”,甚至包括宫廷开支和藩王用度等行为,永乐时代的各式“大活动”,如接待外国使节,修筑河道,乃至练兵设防,样样用款,但凡是由他负责,皆小心百倍,认真核算,做到能省则省,为此也时常与兵部,户部等部门的官员发生争执,由此得了一个绰号:夏刺头。所谓“刺头”,在当时民间方言里,是“小气鬼”的意思。
而这“刺头”也终于刺得朱棣龙颜大怒。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欲发动第三次北征,一举平灭鞑靼太师阿鲁台。但深感国家财政日益吃紧的夏原吉竭力阻止,触怒了朱棣,加上一直深恨夏原吉的国公张辅以及汉王朱高煦的争相挑拨,夏原吉被解除职务,送“内宫监”长期关押。幸好深知其才的太子朱高帜从中调解,方才保住了他的性命。抄家的时候家中仅布衣和瓦器,朱棣闻之感叹:“果然刺头也”。而北征的结果也不幸被夏原吉所言中:朱棣连续发动远征,“严盐法”渐被滥用破坏,国家财税捉襟见肘,国库空虚,从夏元吉下狱的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朱棣病逝于第五次北征归途的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仅大米的价格,就从一石一贯宝钞,上升到五十贯宝钞。
朱棣病逝后仁宗朱高帜登基,赦夏原吉出狱官复原职,首任要务还是解决这“通货膨胀”问题,夏原吉殚精竭虑,再改“严盐法”,允许商人用宝钞直接换盐引,规定以三百贯换一引,另外继续对皇帝“刺头”,禁绝宫廷奢靡消费。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后,夏原吉主持改革商税,减少国内关卡,鼓励商品流通,削减收税比例,做到“税少而财增”,经永乐时代日益空隙的国库,终重新充裕起来。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夏原吉退休,数月后病逝于家,赠太师。这位历事洪武,永乐,洪熙,宣德四朝的“大账房”,堪称“永乐盛世”“仁宣之治”两大黄金时代的关键人物。
补充一点的是,素来被认为“刺头”的夏原吉,也有大方的时候,比如每年划拨给各地收养孤寡老人的养济院的经费,从来都是逐年增加。但凡有各地闹灾,划拨救济粮米均大大超过预算,私生活方面,其亲弟弟从老家来看他,他仅赠米两石,但京城周边乃至老家的孤苦学子,却时常得其无私资助。在这位“大账房”眼里,钱用在老百姓身上,也就用在了“刀刃”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