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明朝将领沐英传 沐英家族发展情况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289
转发:1
评论:0
明朝将领沐英传沐英家族发展情况,《沐英传》全名《明史沐英传》,是明史的一个人物传记,全篇文章写的是明朝黔宁王

  《沐英传》全名《明史沐英传》,是明史的一个人物传记,全篇文章写的是明朝黔宁王沐英的生平事迹。

  

沐英伐滇雕塑


  沐英伐滇雕塑

  《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它的修撰是清顺治二年,由御史赵继鼎提出的。顺治帝恩准开设修史馆,到乾隆四年才成稿,前后历时九十四年,是中国历史编写时间最长的史书。《明史》编写期间由于各种原因,才耗费了这么长的时间,有很多文人为此送了命,那些死去的文人都是因为《明史》的编写没有按照官府的要求而获罪的。所以,现存的《明史》有很多成王败寇的言论,他对于前明皇室成员的描述多有失偏颇。

  《明史沐英传》,是明史中为数不多的比较公正的关于明朝皇室的传记。《沐英传》第一段是对沐英的一段简介,简单的介绍了他的出生,成长历程,为官历程。

  后面几段详细地介绍了沐英的一生的经历。沐英18岁晋升为校尉,开始掌握实权,后来在朱元璋的手下屡立战功。朱元璋称帝之后,沐英帮助朱元璋平定四方,后来又平定云南之乱,治理云南的沐英,运用自己的才学,把整个云南治理的非常不错,得到了朱元璋的夸奖。后来,沐英病逝于云南府衙之中。

  最后一段是对沐英的评价,都是赞美之词。《沐英传》对于沐英的评价主要是“纯勤不二,以儒雅见重”,这句话主要说的是沐英志虑忠纯,勤勉自律,学识渊博,为人儒雅。作为一个明朝的开国皇帝之子,在清朝编写的《明史》之中得到这样的评价,是很罕见的了,可见此人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沐英家族发展情况

  沐英,是明朝著名开国将领,后为大明镇守云南边境十几年。沐英虽为朱元璋养子,但是他的家族也有着了不起的过去。

  

沐英画像


  沐英画像

  相传,沐英的祖先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又叫子贡,后来其后人为了躲避仇家,又改姓为“木”,到了沐英的时候改姓为“沐”。端木氏的得姓始祖即是子贡,也就是说从子贡以后才有了端木的姓氏才正式流传下来。

  沐英去世之后,他的长子沐春继承爵位,代父镇守大明的西南边疆。后来沐氏子孙世代镇守西南边陲,直到明朝灭亡,前后共有两百六十余年,共计12代,14任。在大明王朝统治的时期,整个沐氏家族可谓是显赫至极。不但在明朝藩王之中拥有着最大的封地,在明朝官场之中也拥有着一席之地。

  明朝历代皇帝对于沐氏家族子弟都非常的关照,对于嫡长子让其继承爵位,那些没有能继承爵位的次子,皇帝一般都会将他们放至军中历练。而这些家族子弟虽然没有祖先沐英的智慧,但是他们都继承了沐英的勤勉好学的品质,也遵循了沐英的谨慎做人的家训,在军中的表现都没有让历代皇帝失望。

  明代的沐英家族,代祖先世代镇守大明的西南边境。在统治云南期间,沐氏家族子弟对于云南的民生建设非常的关注,他们继承祖先的遗志,勤勤勉勉的治理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沐氏家族对于云南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正是因为他们对云南的大规模建设,现在的云南才有那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云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沐氏家族的贡献。

  沐英墓在什么地方

  沐英去世之后,云南百姓非常悲痛,连那些非大明臣子的蛮夷都为之悲痛异常。朱元璋在听到沐英去世的消息之后,忙命人将沐英的遗体运回帝都,随后被葬在距离中华门20里的观音山,观音山也因此被改名为“将军山”。

  

沐英墓


  沐英墓

  沐英的墓由于多次被盗,至今以保存的不是很完整了。近年来,国家开始修复沐英墓,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沐英墓不是以前的样子的,墓里面的陪葬品大多保存在现在的南京博物院,其中沐英墓内的一只梅瓶还是博物院的“镇院三宝”之一。

  盗沐英墓的盗墓贼名叫康永海,当时他是整个江宁盗墓群体的老大,后来因为盗墓被抓枪毙。据康永海交代,沐英墓是他在1949年的时候带人挖掘开的。当时他们掘开沐英的墓穴的时候,除了拿走了墓内的金银财宝,还撬开了沐英的棺椁,拿走了沐英遗骸上所有能拿的东西。

  康永海被抓完全是因为一只梅瓶,梅瓶是古代比较高级的陪葬品,除了皇室藩王,其他人都没资格用梅瓶陪葬。康永海在盗完沐英墓之后,开始低价销赃,赃物中就有这只梅瓶。巧的是这只梅瓶被一位收藏专家,用了高价买了下来。此人经过鉴定,发现这个梅瓶就是陪葬沐英的那只梅瓶,于是他将此事上报给了政府,当时地南京市市长是刘伯承,他下令彻查此事,并严办盗墓贼,彻底肃清南京周边的盗墓之风。最后,公安机关根据梅瓶,顺藤摸瓜,查到了康永海,随后实施,经过审判,康永海被判处死刑,康永海死后,南京的周边的盗墓之风也得到了遏制。

  后来,国家组织对沐英墓的发掘,由于墓室被破坏严重,已失去了考古价值,考古队又发掘了沐英后人的四个墓葬,得到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文物。

  沐英后代都有谁

  沐英死后,他的后代承袭黔宁王的爵位,世代镇守云南,《鹿鼎记》中的沐王府就是以此为原型的。

  

云南沐王府


  云南沐王府

  沐英的子孙在其死后,开始对云南进行进一步的控制,主要的手段就是周边少数民族,多做民生工程,然后纳贡朝廷,与各个大臣皇亲搞好关系,以便自己的统治更加的稳定。

  沐英的后代比之沐英差了好多,不过他们对于祖训是非常的忠诚的,这也是其能在云南延续几百年的重要原因。要知道,朱元璋在皇位稳固之后,开始铲除之前的功臣,虽然没有做的很过分,但大都是没有了实权,只有沐英不但封王,还让自己的后代世袭王位,在云南过过起了土皇帝的生活。

  沐氏子孙在明朝中叶曾陷入到了一次统治危机,那时的黔宁王府和朝廷关系不是很好,又加上周边少数名族的反叛,使得沐氏子孙差点灭亡。万幸的是当时地皇帝念其先祖的功劳,加上黔宁王府对于云南的控制力度非常大,所以没有对其动手,没有了朝廷的威胁,沐氏后人很快的就解决了叛乱。此后的沐氏子孙对于朝廷,都是敬畏有加,本本分分的为大明镇守边疆。

  明朝灭亡之后,沐英的后人为了保护皇室,与清廷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沐英的嫡系后人大都死于抗清的斗争之中。但是,当时的沐英的第十二世孙沐中罕为了保全沐氏传承,不得不和其儿子一起降清。但是由于后来云南的反清复明斗争非常的多,清廷开始对云南进行,以剿匪不力的罪名处死了沐中罕父子,至此,沐氏嫡系全灭。

  沐英和明成祖的关系

  沐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义子,他是朱元璋义子中成就最大的,也是最有才的。朱棣,太祖朱元璋亲子,太祖即位之后,被封为燕王,赐地燕京。后来朱元璋死后,传位皇孙朱允炆,朱棣借着削藩的借口,打着“靖难”的旗号,举兵攻入帝都,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即位为帝,后世称其为明成祖和永乐大帝。

  

明皇帝所赐石塔


  明皇帝所赐石塔

  沐英比朱棣早出生16年,由于沐英是马皇后的干儿子,所以他和太子的关系非常的亲密,两人和亲兄弟没有多大的不同。沐英和朱棣的关系,由于两人的年龄差距太大,所以两人的关系没有那么的亲密,再说后来两人一个镇守云南,一个在燕京做着逍遥的王爷,没有什么利益冲突。所以,沐英和明成祖之间的故事不多,这要说这两人的联系的话只能从沐英死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说起。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之后,开始大肆支持朱允炆的大臣和将军,以及之前和自己不对付的藩王,但是沐英的后代依然稳稳的坐镇云南,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朱棣不动沐英的后人原因有三个。

  一是沐英死前没有和他有着什么利益冲突,沐英对于大明朝廷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沐英对于大明不仅仅是为了大明征战四方,最重要的是他为了大明镇守西南边境十几载,从没出过任何差错,朱棣在立足未稳的时候,不想看到边境不安。

  二是当时的沐王府对于云南的控制非常的厉害,可以说是云南的“地头蛇”式的人物。当时的大明朝廷由于“靖难之役”受到了极大的创伤,国力大幅削弱,边境小国虎视眈眈,朱棣是不可能对为大明守国门的沐家后人动手的。

  三是当时的沐家后人行事低调,沐家后人谨遵祖训,不和朝廷大臣结党营私,为国尽心尽力,不管皇帝是谁,他们守的只是大明的江山。

  沐英和明成祖朱棣的关系,也就仅限于朱棣和沐英后人的纠葛。

  明朝将领沐英简介

  沐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养子,明朝著名开国将领,今安徽定远县人。

  

沐英戏剧像


  沐英戏剧像

  沐英12岁参加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大军,开始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后来被朱元璋的原配马皇后收为养子。十八岁的沐英因为军功卓著,被提拔为实权校尉,开始进入朱元璋的中层军事领导机构。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沐英开始为他征战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32岁的时候,沐英被任命为征讨吐蕃的副帅,他率军接连大捷,后来被封为西平侯,朱元璋亲赐“免死金牌”。37岁的时候,沐英又被任命为征南元帅,与另外两位将军领兵30万远征云南。沐英在平定云南之后,被朱元璋命令镇守云南。

  沐英在镇守云南期间,表现出了他除了军事方面外,其他方面的才能。镇守云南期间,沐英开始进行屯田建设,他让军队在空闲期间开垦荒地,进行农业活动。沐英还大修水利工程,扩大滇池,疏浚河道,修建灌溉渠,保证农业所需的水利灌溉。由于云南山高林密,致使运输不发达,沐英开始大肆的修整道路,打开云南与外界的联系。道路整理之后,他便开始对外招商引资,运用赋税的,来吸引大量的商人在云南开设店铺和小作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他还大规模的开设学堂,对于优秀的学生,每月都会有相应的奖励,沐英自己也在空闲的时间读书充实自己。

  明洪武十五年,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皇后因病去世,得到消息的沐英,感到非常的悲伤,甚至吐血卧床数日。十年后,又因为自己的好兄弟太子去世,遭受到了更大的打击,后来就一病不起,两个月病逝于云南,时年48岁。

  得知沐英去世的消息。朱元璋非常的悲痛,命人追封黔宁王,牌位入太庙,沐英的后代子孙可以世袭王位,继续镇守云南,将沐英葬于京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沐晟
生平建文年间沐晟面容凝重,少言寡语,深受朱元璋喜爱,后历任后军左都督。建文元年(1399年),承袭其兄的爵位。此时,少数民族刀干孟再次叛乱,明惠帝遂拜何福为征虏将军。何福继而攻破敌寨并擒拿刀干孟,招降叛军七万余人。当时诸少数民族分割占据刀干孟属地,沐晟将他们全部平定,分为三府二州五长官司,又在怒江以西设置屯卫千户所戍守,麓川地区得以安定。岷王朱楩被分封到云南府,多有不法之事,建文元年六月,建文帝将他削藩囚禁。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即位,释放岷王归籓,岷王回到与云南之后更加肆无忌惮,沐晟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岷王。岷王愤怒,向明成祖说沐晟的坏话。明成祖因岷王的缘故训诫沐晟,并赐书给岷王,称沐晟的父亲有大功于朝廷,不要开罪与他。永乐年间永乐三年(1405年),八百大甸进犯明朝边境,中断进攻,沐晟会同车里、木邦讨平八百大甸。永乐四年,明成祖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沐晟为左副将
· 沐(mù)姓
沐(mù)姓【摘要】系承端根,始祖为端木赐。沐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二:①源自以水名为姓。沐水在青州一带(今山东德州附近),居住在此地的人遂以这条河流名称沐作为姓。②源自端木赐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沐氏状》记载,为春秋时孔子门人端木赐之后裔,为避难改为沐姓。〔郡望〕沐姓的郡望有河间郡。河间郡,汉高帝初年置。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名人〕《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沐氏14例,系承端根,始祖为端木赐。沐姓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风俗通·姓氏篇》。〔姓源〕其姓源主要有二:①源自以水名为姓。沐水在青州一带(今山东德州附近),居住在此地的人遂以这条河流名称沐作为姓。②源自端木赐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沐氏状》记载,为春秋时孔子门人端木赐之后裔,为避难改为沐姓。〔郡望〕沐姓的郡望有河间郡。河间郡,汉高帝初年置。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名人〕《中国人名大辞...
· 带有沐字的诗句沐歌诗词
带有沐字的诗句沐歌诗词一、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译文:何进此人不过像一只披衣戴帽的猴子,没什么智慧却又想谋划诛杀宦官这等大事。出处:(汉)曹操《薤露行》二、顾无馨香美,叨沐清风吹。译文:看看自己没有讨人喜欢的馨香美,白白承受了清风吹沐。出处:(唐)李白《赠友人三首》三、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译文:太阳出来照着晨雾余露,苍翠松树宛若沐后涂脂。出处:(唐)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四、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译文:我刷帽沐浴禀告国子监祭酒,如此至宝文物世上能存几多?出处:(唐)韩愈《石鼓歌》五、重来休沐地,真作野人居。译文:又一次来到您这休假之地,真使人觉得这是庶民百姓居住的地方。出处:(唐)杜甫《重过何氏五首》沐歌静婉,浅笑浮生。这句诗的出处?谢谢出自《爆发吧,蜜糖女王》这句话表明了一种淡然的人生态度。描绘了一种恬然的沉浸在歌声里,笑看人生百态、世态炎凉的景象。出自:喜欢行走,喜...
· 土龙沐猴
【成语】土龙沐猴【成语】土龙沐猴【拼音】tǔlóngmùhóu【解释】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出处】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李公神道碑》:“时俗方标榜门户,征逐声利,以为土龙沐猴,非所以自树立,视之蔑如也。”
· 王宗沐
生平秦鸣夏对其器重,嘉靖十八年(1539年)以女妻之。嘉靖十九年(1540年),王宗沐府、县考试,均获第一。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举秦鸣雷榜进士,授刑部主事,与李攀龙、王世贞有往来。嘉靖二十七年(1548),升署刑部员外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二月辛亥,迁广西按察佥事,整修宣成书院,建崇迪堂。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任广东参议。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任江西提学副使,整修白鹿洞书院,亲自讲学。嘉靖四十年(1561年),升山西右布政使。隆庆元年(1567年)撰成《宋元资治通鉴》,时人称“其事核,其旨该质”。隆庆五年,给事中李贵和请开胶莱河,宗沐认为“其功难成,不足济运”,建议利用海运。隆庆六年(1572年)三月,运米十二万石自淮入海,五月抵天津。南京户科给事中张焕上疏云:“比闻人言啧啧,咸谓海运八舟,米三千二百石,忽遭风漂没,渺无影响。宗沐盖预计有此,令人赉银三万两籴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