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历经五朝侍奉多个皇帝 他靠啥成为官场不倒翁?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9
转发:0
评论:0
历经五朝侍奉多个皇帝他靠啥成为官场不倒翁?,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

  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期间,契丹人灭了后晋以后,也曾对中原实行过短暂的统治。“五代”时期是一个形势极不安定的乱世,政权皇帝更迭频仍,官场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在这样一个动荡变乱的年代,连皇帝都坐不稳,冯道却营盘铁打,先后经历五朝,侍奉十一君,无论谁家天下他都做高官,朝朝为公卿,而且三次拜相,居相位长达二十余年。他为官时间之长,历任朝代之多,出任职务之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遍寻中国历史,冯道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官场不倒翁”。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人。其父亲熟读诸子百家,受唐朝尊崇道家风尚影响,对道家极为推崇。冯道出生不久,父亲便依据《道德经》开篇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其取名为道,字可道。年轻时,冯道曾做过幽州刘守光的参军幕僚。刘守光败后,他又转事大宦官、监河东军张承业。张承业任用他为巡官,以其颇通文学推荐给晋王,任河东节度使掌书记,多年声名不显。后唐庄宗李存勖即位后拜冯道为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李存勖死后,明宗李亶即位,因李亶想文治国家,又因冯道“劝进”有功,于是提拔冯道做了宰相,冯道从此开始发迹。明宗死后,愍帝李从厚即位,冯道继续担任愍帝时期的宰相。不久潞王李从珂在凤翔造反,愍帝出逃,冯道率百官迎潞王入京。李从珂登基,即唐末帝,冯道继续担任宰相一职。后来,石敬塘与李从珂发生冲突,石敬塘不惜出卖国土和自称儿辈,换取了契丹的支持,灭掉了后唐,自己当上了皇帝,是为后晋。冯道在后晋任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后又加封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石敬瑭死后,冯道出任后晋出帝石重贵的宰相。契丹南下中原灭晋后,冯道又主动去投靠契丹,被封为太傅,跟从辽太宗耶律德光北归至常山(今河北元氏)。后来,契丹在人民反抗下北撤,后晋大将刘知远建立了后汉政权,冯道又跑到后汉,官至太师。不久,郭威造反,冯道又率百官迎郭威进入汴京(今河南开封),加入后周政权,被拜为太师兼中书令。冯道死后,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

  通过以上史实可以看出,无论政权和皇帝怎么走马灯似的轮替,冯道的官运却一路亨通,长兴不衰,并且在这种不断的变换更迭中,一直泰然自若,久居禄位,而且每次均能进退得当,从未倒下过一次。他不但多年位极人臣,死后更被追封瀛王,五代末年其声望一度达到顶峰,实为历朝历代所罕见,他的过人之处在哪里?他的“官场不倒翁”秘诀又是什么呢?

  一是不讲忠义,善于改变立场。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也是道德大滑坡的时代。以往人们所推崇的忠义廉耻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时兴了。武将们骄横跋扈,割据自雄,眼里根本没有中央,一个个都虎视眈眈的盯着皇位;文臣们唯唯诺诺,漠然居职,心里只想着保存自身,没有几个敢于出谋划策直言谏君的。大家都是和皇帝搭帮过日子,应付一天算一天,今天你给我俸禄我上班,明天换了主子还照样,君臣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忠义可言。李从珂起兵时,李亶没有来得及告诉大臣们,就匆匆逃到姨夫石敬塘的军中。第二天早晨,宰相冯道和大臣们上朝一看,皇帝没了,才知道李从珂马上就要进京了。按说李亶把冯道一手提拔起来做了宰相,于忠于义冯道都应该忠于李亶,但他不这么想,在换来换去的主子面前,你如果强出头硬是要忠于旧主子,难免招来杀身之祸;如果臣服于新主子,没准还能捞上一官半职。在认清形势、权衡利弊之后,冯道放弃了忠义,及时改变立场和观念,率领百官一起到洛阳郊外列队迎接李从珂,并献上了请李从珂当皇帝的“劝进”文书。就这样,冯道由前朝的元老重臣摇身一变,又成为新朝的开国元勋。

  二是善于钻营,积极寻求靠山。

  既然没有了道德廉耻,那么投靠一个主子并为其卖命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实力。有奶便是娘,谁的奶多、奶好,就可能在乱世中立得长久,也就能靠得住。当时,北方军事实力最强的是契丹。石敬塘当了皇帝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兑现对耶律德光许下的诺言,一是要割让“幽云十六州”,二是要上表契丹自称“儿皇帝”。割地还好说,但自称“儿皇帝”,这实在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至于派人去契丹当“册礼使”递交国表,更是一件既要忍辱负重,又要冒生命危险的事。谁知,一贯善于钻营的冯道居然毛遂自荐,表示自己愿意去蹚这一道浑水。其实,冯道心里很明白,只有出使契丹,趁机巴结好耶律德光,取得更大的靠山,他在石敬塘那里的位置才能保得稳,把“爸爸皇帝”笼络好了,这“儿皇帝”也就好对付了。冯道在契丹被阻留了两个多月,经过多次考验,耶律德光认为冯道非常忠诚可靠,就决定让他回国。冯道故意说不愿意回去,并多次上表,表示对耶律德光的忠诚,想留在契丹。越是这样,耶律德光就越觉得应当让他回去,好让他为自己在石敬塘那里办事。冯道园满完成了这次外交任务回国后,连石敬塘对他也万分恭敬,因为冯道的背后靠上了契丹这棵大树。后晋末期,耶律德光率30万大军南下,占领了汴京。冯道看到后晋政权大势已去,便主动来投靠耶律德光。面对耶律德光的指责和嘲讽,冯道装憨卖傻,卑辞以对,低声下气,弄得耶律德光哭笑不得,不但没有难为他,反而给他高官厚禄。

  三是居安思危,预先铺就退路。

  一味的不讲廉耻,不讲忠义,一味的钻营投机,见风使舵,不遭天谴,必有人报!冯道深知,犯了众怒的人很少有机会存留下来。所以,冯道看似点头哈腰,但对局势的判断,又有清醒独到的地方。走这步棋时,同时也要考虑到下一步棋该往哪里走,为以后做好打算。契丹人南下后,一味的残暴统治,破坏生产,根本就没有长久在此统治下去的意图。居安思危的冯道也看到这种残暴统治是不能长久的,就开始为自己的后路着想。他想方设法的保护了一批被迫投降契丹的汉族官员,并向耶律德光进言,保存了干千万万中国百姓,早早的为自己日后的仕途留下了退路。他的这种做法,就连后来一直对冯道不满的欧阳修都认为“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冯)道一言之善也。”(《新五代史》) 后来,在人民的反抗之下,契丹人被迫退出中原,撤回北方。当时在契丹做官的冯道随契丹军队撤到恒州(今山西大同),趁契丹败退之际,逃了回来归顺刚刚建立的后汉政权。作为一个外族政权的高级官员,冯道之所以敢回来,就是因为新朝中有很多他曾经救过的官员,民间有无数他曾经救过的百姓,他料定这些人定会感恩图报,为他保全。果然,冯道回来后,众人纷纷上言他的好处,不久就做上了后汉的太师。

  冯道是五代时期的一个“异类”,是官场上的一个“精灵”,他历任五朝,甚至还做过契丹人的“伪官”。在常年的为官经历中,冯道摸索、积累、运用、发展了自己的做官经验,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官场秘诀,那就是“不讲忠义,只看实力;见风使舵,另投新主;预留后路,有官长乐”。冯道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官场不倒翁”,同时也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临难不赴,遇事依违两可,无所操决,唯以圆滑应付为能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官场不倒翁”冯道:一生侍奉五朝十三帝
冯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个家族)、十三帝,前后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余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人称“官场不倒翁”。历史上,多数人对冯道这个人非常不齿,史料中每每提到他,往往都只有负面的评价。宋代的欧阳修曾在《新五代史》中骂冯道“不知廉耻为何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也说他“乃奸臣之尤”。然而在近代民主思想传入中国后,有些历史学家对冯道做出了不同的评价,如南怀瑾、樊树志等,认为冯道“见风使舵”的行为在的五代十国中,无论是对于历史的发展,还是文化的保留,都是功大于过。那么,冯道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究竟是有道还是无道呢?冯道一生曾侍奉五朝、八姓(八个家族)、十三帝,前后为官四十多年,拜相二十余年,而且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人称“官场不倒翁”。说他无道,大抵有两点原因。首先,认为他没有政治道德,所谓“有奶便是娘”,不忠不义,没有一点儿中国古代读...
· 他历经三朝皇帝,扶立两朝皇帝成为一代名相
古代文人最幸福的朝代莫过于宋朝,据说宋太祖赵匡胤篡周建立大宋王朝后,立下了三条誓言,其中有一条就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所以,宋朝的皇帝基本上对待大臣都是很温和的,就算惹皇帝不高兴或者是党争失败,最多也就是发配而已,很少有被杀头灭族的,因此,造就了宋朝文人盛世,大臣都敢上述直言。尤其是像包拯包青天这种犯言直谏人,或许真的只能在宋朝出现,同时宋朝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宰相,这与皇帝温和的对待大臣有关,今天就来说一说北宋名相韩琦。韩琦,是官宦世家出身,祖上三代都是当官的,他是老爸与丫鬟结合所生的,在三岁的时候父母就死了,他是被两个哥哥养大的。从小就刻苦读书,在20岁的时候他考中了进士,开始踏入仕途,那个时候宋朝皇帝是宋仁宗。刚开始是做了一个掌管宫室建筑、管理钱财的小官,几年之后升任为开封府推官,三年后又被任命为谏官。从这个时候开始,韩琦开始在朝廷崭露头角,就在他担任谏官的时候,因为他的一封...
· 王珪历经三朝,官运恒隆,如何做好官场不倒翁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一语之错,一言之差,都可能罢官乡里,永不录用,甚至人头落地。但有的人却能高高在上,终生屹立于朝廷而不倒,散发着他们独有的人格魅力,让君主为之倾倒。他们总是能想君主之所想,思君主之所思,有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陷害别人以取悦君主,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首先要说有“不倒翁”之称的貌疏宰相王钦若。此人虽饱读诗书,文采斐然,甚至在太宗淳化三年考中进士,据说差点中了状元,但人品低下,为人狡诈圆滑,曲意逢迎是手到擒来,鬼话连篇是毫不脸红,陷害同僚于无形之中。凭着他那狡诈圆滑、曲意逢迎、鬼话连篇的本事,曾三任宰相,历经太宗、真宗、仁宗三朝而不倒。人送外号“不倒翁”。▲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宋真宗不知那天,鬼使神差的做了一个梦,梦见有神人在五岳之尊的泰山赐于他一部天书。王钦若知道此事后,丝毫没有放弃这...
· 揭秘:大才子纪晓岚为啥是官场上的“不倒翁”?
但是不管怎样,纪晓岚做官做到死,在学术盛兴的乾嘉时期,这种选择也是耐人寻味的。“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这是纪晓岚自作的挽联,也是对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的这句词道出的是传统心底的英雄梦:帮助君王,留下美名世代传扬。到了清代中期,情况出现了变化——乾隆皇帝要思想文化,于是疆场厮杀转为文化清理,风云际,纪晓岚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成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此前,这位大名鼎鼎的学者曾点评过许多学术典籍与名家诗歌,也撰写过家喻户晓的《阅微草堂笔记》,然而这些都无法与《四库全书》相媲美。《四库全书》成为纪晓岚一生最大的荣光。这荣光的背后,是一个学者型官员载浮载沉的人生道路。网络配图1724年,纪晓岚诞生于河间府献县(今河北沧县)崔庄。他的出生被附会了种种神奇之说:祖父纪天申梦见一道火光闪入楼中,随后纪晓岚出生;还有...
· 揭秘:大才子纪晓岚为啥是官场上的“不倒翁”?
但是不管怎样,纪晓岚做官做到死,在学术盛兴的乾嘉时期,这种选择也是耐人寻味的。“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这是纪晓岚自作的挽联,也是对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的这句词道出的是传统中国人心底的英雄梦:帮助君王,留下美名世代传扬。到了清代中期,情况出现了变化——乾隆皇帝要思想文化,于是疆场厮杀转为文化清理,风云际会,纪晓岚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成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四库全书》”)的总纂官。此前,这位大名鼎鼎的学者曾点评过许多学术典籍与名家诗歌,也撰写过家喻户晓的《阅微草堂笔记》,然而这些都无法与《四库全书》相媲美。《四库全书》成为纪晓岚一生最大的荣光。这荣光的背后,是一个学者型官员载浮载沉的人生道路。网络配图1724年,纪晓岚诞生于河间府献县(今河北沧县)崔庄。他的出生被附会了种种神奇之说:祖父纪天申梦见一道火光闪入楼中,随后纪晓岚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