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明朝胡惟庸的介绍 胡惟庸是怎么死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413
转发:0
评论:0
明朝胡惟庸的介绍胡惟庸是怎么死的,明朝胡惟庸胡惟庸对于明朝来说是一位开国功臣,也是最后一任的中书省丞相。曾

  明朝胡惟庸

  胡惟庸对于明朝来说是一位开国功臣,也是最后一任的中书省丞相。曾经一度权倾朝野,不过最后因为被怀疑发动叛乱,爆发出了胡惟庸案,最后被朱元璋处死。

  

明朝胡惟庸像


  明朝胡惟庸像

  胡惟庸他在明朝的时候,是一个权倾朝野的人,当时的那些文武百官全都是敢怒不敢言,还有许多人是要看他的脸色行事,就算是对胡惟庸不满也不敢说什么,反而是要去巴结胡惟庸,以便让自己的官途更加的顺利。

  不过在胡惟庸坐到左丞相这个位置上之前,他也是需要去巴结其他人的。为了和那时的太师李善长搞好关系,他就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这就是有点联姻的意思在。能靠这样得到李善长的推荐也就是一件不亏的买卖。

  因为胡惟庸的性格是有事就想要掌握在手中的那样,还容易猜忌其他人、做事也是急躁的。在和明太祖朱元璋有一些政见上还有选取贤能上的不同意见的时候就会不是以很适合的方式处理,因为这样胡惟庸是不被刘基这些人看好的。不过太祖是不介意。还是把胡惟庸升为左丞相。

搜狗截图16年10月24日0935_23.jpg

  朱元璋在元朝灭亡的教训里面看到了一些不利于他长久统治的东西,那就是臣子的权力太大的话就会威胁到自己的权力的集中,他怕“宰相专权”、“臣操威福”的这件事会发生到自己的身上。就换了一个又一个的丞相,但还是不放心,就在最后拿了胡惟庸当靶子,处死了他,结束了丞相制度。

  胡惟庸怎么死的

  胡惟庸是被朱元璋处死的,他的死不止是他一个人死还株连了九族,不仅是株连九族还害死了那些和他有关联的官员,有些甚至只是有一小点的联系。总之胡惟庸的死是明朝政局变化的一大关键点和转折点。

  

处死胡惟庸示意图


  处死胡惟庸示意图

  胡惟庸是以谋反这个罪被朱元璋处死的。在胡惟庸死后,他那些谋反的“罪状”才被陆陆续续的揭发,比如让他属下的林贤去下海招倭;还派了封绩代表他去向元嗣君称臣,并下令出兵做为元嗣君的外应;不念提拔的恩情,命令李存义、杨文裕他们说李善长谋反;还有下毒害死刘基;在外面去收一些亡命之徒做自己的属下这些事。这件事牵连到了韩国公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延安侯唐胜宗这些人,他们都是开国的功臣。

    这让朱元璋很生气,为了彻底查清那些胡惟庸的“逆党”,朱元璋也是连一丝一毫都不放过,因为这件事他杀了的人达到了三万多人。当然朱元璋也是把那些被胡惟庸害死的人或是靠着胡惟庸的人,或是追加、或是夺去爵位的开国功臣就有李善长、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宁侯这些一公、二十一侯。

搜狗截图16年10月24日0936_24.jpg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就免去了丞相这个职位,并且去掉了中书省这个部门,还严格规定了要是有臣子敢再提立丞相这件事的人就马上对他施展很重的刑罚。在丞相被废除后,中央集权就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这就是胡惟庸的死带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惟庸
人物简介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与张昶为友。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生平官拜左相龙凤元年(1355年),胡惟庸投朱元璋于和州,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吴元年(1367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骄纵跋扈自从杨宪被诛后,朱元璋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朱元璋欢心,进一步获得朱元璋的宠信。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朱元璋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
· 胡惟庸是怎么死的,胡惟庸为什么难逃被杀的命运?
胡惟庸是明朝开国功臣,明朝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大一统王朝的丞相。胡惟庸作为丞相曾为皇帝分担好多事情,为什么朱元璋还是杀了他呢?早年间胡惟庸也曾跟着明太祖四处征战,立下大功。能够成为宰相,可见他当时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不过可惜的是后来朱元璋以“谋不轨”罪,诛杀胡惟庸,还株连九族。胡惟庸很早就投奔了朱元璋,虽然他也是开国功臣,但是与李善长、刘伯温甚至那些领兵打仗的大将,还是有些差距的。但是他的爬升速度却不是那些其他功臣可比。在洪武三年,这才见过没有多久,胡惟庸就成为了中书省参知政事。要知道中书省可是明朝早期的行政中枢,左右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总理天下政务。而参知政事便是其中的从二品,辅佐相国。当时的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李善长离职后,举荐了胡惟庸,于是他便短短的三年时间,就由参知政事成为了,任右丞相,几年后又成为了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胡...
· 胡惟庸案
背景洪武六年(1373年)正月,右丞相汪广洋被贬为广东行省参政。明太祖因丞相人选难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设丞相。胡惟庸于是独专中书省事务。七月,任右丞相,不久,升任左丞相,汪广洋又被任为右丞相。杨宪被杀后,明太祖认为胡惟庸有才干,很宠信他。胡惟庸也自觉奋进,曾以遇事小心谨慎博得明太祖欢心,进一步获得明太祖的宠信。他为此当了多年独相,生杀废黜大事,有的不报告明太祖便径直执行。内外各部门的奏章,他都先拿来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热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职位的功臣武夫,竞相奔走于其门,贿送金帛、名马、玩好之物,不可胜计。徐达对他极其厌恶,密报明太祖;胡惟庸于是诱惑徐达的守门人福寿谋害徐达,但被福寿揭发。御史中丞刘基也曾说过他的短处,认为胡好比劣马,叫它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后来刘基生病,明太祖派胡惟庸带医生探视,胡惟庸便对刘基下毒。刘基死后,他更加无所顾忌。胡惟庸将哥哥的女儿嫁太
· 胡惟庸为何谋不轨?胡惟庸真的造反了吗?
丞相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职位,一般而言为天下臣子之首,居于君王之下,有极高的权利。丞相、宰相最开始源自商周时期的家臣宰职,到战国时期各大诸侯国基本都有宰相一职,秦统一天下之后仍设左右丞相,相府为丞相的办事机构。秦朝最开始设置丞相,是为了加强皇权。丞相制度的确立,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然而初始丞相有选用百官、执行赏罚、参与军国大政最高决策之权,随着时间的发展,则成为威胁皇权的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历史,同时也是皇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历史。作为官僚机构枢纽的丞相,它的演变发展到逐步废除,都是皇帝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丞相在明太祖时期被废,中国最后一位丞相是明朝开国功臣胡惟庸。众所周知胡惟庸的结局十分凄惨,由他引发的“胡惟庸案”更是牵扯出一大批人,让京城血流遍地。我们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以“谋不轨”罪诛胡惟庸案九族,由此案牵连至死者达三万人。那么大家又是否知道此案...
· 明朝胡惟庸案的真相揭秘胡惟庸案牵扯多少人
明朝胡惟庸案明朝胡惟庸案可以说是明朝一大奇冤案件,对于胡惟庸案的说法历来也都是莫衷一是的,有很多史学家都对于胡惟庸案中胡惟庸谋反提出了相关的质疑,但是朱元璋依旧是推动了胡惟庸案的发生。明朝胡惟庸案并不是单纯地一场君臣以下犯上的案件,更是一场君臣关乎权利的案件。明朝胡惟庸案大捕杀明太祖朱元璋成为皇帝,可以说是十分不容易的,在成为皇帝之后,他的猜忌心理便有了十分鲜明的体现,对于国中的权利也一直都事不安心的,尤其是对于宰相的权利过大,朱元璋也有过很多次的削减,但是宰相依旧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可以说宰相的存在对于朱元璋本人而言一直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与此同时,朱元璋一生中的宰相大多都是贤能宰相,可以说基本上都找不到作奸犯科的罪行,因而捕风追影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削减权利的手段了。朱元璋即位十三年的时候,胡惟庸的家中发现了一口泉,由于受到了当时的封建思想的影响,胡惟庸认为这是一个吉兆,想要让朱元璋前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