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北周大将军于谨生平 于谨与武帝的关系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08
转发:0
评论:0
北周大将军于谨生平于谨与武帝的关系,于谨生平于谨是西魏、北周的大将军,因为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朝堂上

  于谨生平

  于谨是西魏、北周的大将军,因为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朝堂上很有威望,于谨是当时西魏的八柱国大将军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那么于谨生平又是怎样的呢?

  

于谨画像


  于谨画像

  在北伐平乱的过程当中,于谨还是一个名气不大的将领,但是在战场上,面对着如狼如虎的叛军,于谨的沉着冷静让人眼前一亮。在于谨的指导之下,这次平定叛乱的过程非常顺利。他在战争当中的优秀表现受到了贺拔岳的赏识,贺拔岳开始提拔于谨,这是于谨生平的一个转折点。

  随后,于谨在军队的地位不断提升,他随着贺拔岳四处征战,在出征的过程当中,于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帮助西魏进行领土扩张,让西魏的实力不断地提升。后来,于谨被封为了八柱国大将军,这是于谨生平最辉煌的。


  得到了名利和财富以后,于谨多次想退出朝堂,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宇文觉继位以后,受到了中山公宇文护的托付,于谨再次担当大任,为了北周的江山社稷而出谋划策,在武帝宇文觉的倚赖下,于谨被封为了燕国公。

  因为武帝的推崇,于谨一直没有告老还乡,坚守在朝廷上。宇文护出兵东伐的过程当中,虽然此时的于谨已经病倒了,但还是随兵出征。最后于谨死在了出征的路上,他的一生,尽心尽力的辅佐君王,因此也受到了君王的信任。

  于谨是哪族人

  于谨出生在河南洛阳,是南北朝时期的战略家,,八柱国将军之一。他的前半生都在战场上打仗,为国家,为主公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死后于谨被追封为燕国公。那么于谨是哪族人?

  

于谨像


  于谨像

  在西魏时期,和于谨走的很近的一个将军叫做侯莫陈崇,侯莫陈崇是鲜卑族人,而因为他和于谨走的很近,所以很多人都以为于谨也是鲜卑族人。作为鲜卑族的侯莫陈崇在战争当中异常勇猛,让敌人闻风丧胆。而他的好友于谨在战场上的表现也非常也让人拍案叫绝,但其实,于谨并不是鲜卑族人,他是汉族人。

  很多人对于谨是哪族人会产生疑问,是因为于谨生活的那个时代很特殊。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换非常快,而且常年都会发生战乱,乱世出英雄,于谨作为当时的一个大将,自然引起了很多关注。南北朝时期的很多将领都是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他们擅长骑射,精通指挥骑兵作战,也常常打胜仗,在这个错误观念的引导下,自然很多人就对于谨的民族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而不管于谨是那个民族的,汉族也好,鲜卑族也罢,于谨在南北朝时期,都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年轻时候,于谨在战场上保家卫国,晚年的于谨,受到宇文护的嘱托,依旧没有离开朝堂,兢兢业业,辅佐皇帝,因此,他受到了皇帝的信任,也受到了百姓的尊敬。

  于谨与武帝

  于谨是西魏时期著名的八柱国大将军,而武帝指的就是北周皇帝宇文邕,于谨和武帝宇文邕之间,除了普通的皇帝和大臣的关系,还有哪些牵连呢?武帝在位期间,于谨和武帝的关系又如何呢?

  

于谨画像


  于谨画像

  于谨跟随宇文泰以后,于谨因为心思缜密,行事果断受到了宇文泰的信任。后来武帝宇文邕继位以后,此时的于谨年纪大了,并且多次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但是因为朝廷上当时可用之人不多,因此,武帝宇文邕希望于谨能够继续为国家服务。

  于谨与武帝的关系里,以武帝推崇于谨的思想为主,而在武帝治国期间,于谨一直受到了武帝的优待,武帝先后赐予了于谨三老职位,让于谨帮助主持教化,并且还亲自赐予了于谨延年杖。为了向国民展示自己遵从孝道,武帝向于谨请教治国之道的时候,亲自为于谨馈食,这样莫大的殊荣可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

  保定四年,宇文护出征东伐,考虑到于谨征战沙场的丰富经验,因此请求于谨一同前往,在大军归来以后,武帝专门赏赐于谨钟磬一部,后来又赏赐了安车一乘,但是当时的于谨已经七十高龄,虽然赏赐丰厚,然而于谨已经是力不从心,他病倒以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而武帝为了纪念于谨对于北周政权的巩固立下的汗马功劳,不仅在葬礼上亲自吊唁,还为于谨追加了太师等封号,下令把于谨葬在了太祖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于谨的生平于谨与武帝的关系是怎样的
于谨是西魏、北周的大将军,因为在战场上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在朝堂上很有威望,于谨是当时西魏的八柱国大将军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那么于谨生平又是怎样的呢?于谨画像在北伐平乱的过程当中,于谨还是一个名气不大的将领,但是在战场上,面对着如狼如虎的叛军,于谨的沉着冷静让人眼前一亮。在于谨的指导之下,这次平定叛乱的过程非常顺利。他在战争当中的优秀表现受到了贺拔岳的赏识,贺拔岳开始提拔于谨,这是于谨生平的一个转折点。随后,于谨在军队的地位不断提升,他随着贺拔岳四处征战,在出征的过程当中,于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帮助西魏进行领土扩张,让西魏的实力不断地提升。后来,于谨被封为了八柱国大将军,这是于谨生平最辉煌的。得到了名利和财富以后,于谨多次想退出朝堂,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宇文觉继位以后,受到了中山公宇文护的托付,于谨再次担当大任,为了北周的江山社稷而出谋划策,在武帝宇文觉的倚赖下,于...
· 于谨是什么人?于谨北周名将生平简介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于谨出生,河南洛阳人。少年时代的他性情深沉,颇有见识,而且度量过人。喜好读经史书籍,尤其爱好《孙子兵法》。他早年隐居在乡里,没有做官出仕的志向。有人勉励他,于谨说:“州郡级别的官职,是前人所鄙视的,想要做到三公的职位,必须等待时机的到来。我之所以在郡邑悠闲自得,是暂且打发时光而已。”太宰元穆看到他之后,赞叹说:“他将来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北魏正光四年(523年),破六韩拔陵在北部边境起事,引柔然作为应援,大行台仆射元纂率军讨伐他。元纂一向听说过于谨的名声,就征召他任鉴曹参军事,让他从军北伐破六韩拔陵。柔然听说北魏军逼近,就逃出边塞。元纂命于谨率两千骑兵追赶柔然,追到郁对原,前后交战十七次,把柔然的兵众全都招降。后来他率轻装骑兵出塞窥视柔然军,碰上铁勒的几千骑兵突然来到,于谨认为寡不敌众,如要退军必然走不脱,于是分散他的骑兵,让他们躲藏在草木丛生的地方,又派人登山...
· 于谨
于谨(493―568.5.5),字思敬,小名巨弥,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著名将领、战略家。于谨出身官吏世家,六世祖于栗为北魏名臣;曾祖于婆为北魏怀荒镇将;祖父于安定为平凉郡守、高平郡将;父亲于提为陇西郡守,荏平县伯。北周保定二年(562年)时,因于谨的原因被追赠为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太保、建平郡公。史称于谨“性沉深,有识量”(《周书・于谨列传》)。于谨还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法》。于谨曾隐居不问世事,有人出来相劝,但于谨素有大志,说:“州郡之职,昔人所鄙,台鼎之位,须待时来。吾所以优游郡邑,聊以卒岁耳”(《周书・于谨列传》)。后北魏太宰元穆见到于谨,赞叹地说:“王佐材也”(《周书・于谨列传》)。北魏正光四年(523年)二月,柔然饥荒严重,求魏援救,未得满足,遂于四月入魏境剽掠。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境内)居民向镇将、武卫将军于景请求赈济,遭拒绝,遂怒杀于景。不久,...
· 于谨
家世六代祖于栗磾是北魏初期大将,鲜卑万纽于部落首领,因好持黑槊,被宋武帝刘裕遵称为“黑槊公”,北魏明元帝因此特授他为黑槊将军,封新安侯。五代祖于洛拔,北魏太武帝时期侍中、尚书令,袭爵新安公。有六子:于烈、于果、于劲、于天恩等。高祖于天恩,官至内行长、辽西太守。赠平东将军、燕州刺史。曾祖于仁生(于婆),祖父于安定。父于子提,出使敕勒,以功征北将军、陇西太守、茂平县伯。北周保定二年,以子谨著勋,追赠太保、建平郡公。生平年轻时从军镇压破六韩拔陵起义,大破柔然。又讨伐河北鲜于修礼、邢杲,后来依附宇文泰。被任命为阁内大都督,立有大功。转任大行台尚书,恒、雍二州刺史、柱国大将军,封常山郡公。又领军伐南朝梁,攻克江陵,杀死梁元帝,立萧察为皇帝,因功封新野郡公。宇文觉即位后,进封燕国公,任职太傅、大宗伯,立为三老,参议朝政,官至雍州牧,享年76岁。谥号文。九子:于寔、于翼、于义、于智、于绍、于弼、于简、于
· 于谨武帝尊崇
武帝尊崇孝闵帝元年(557年),宇文护拥立宇文觉为帝,建立北周,史称孝闵帝,于谨被进封为燕国公,食邑一万户。升任太傅、大宗伯,和李弼、侯莫陈崇等人参议朝政。到贺兰祥讨伐吐谷浑时,于谨遥领军队,教授策略。保定二年(562年),于谨因年老,上表请求辞去官职。北周武帝宇文邕下诏答覆说:“过去姜尚年过九十,召公]几乎接近一百岁,都为王室效劳,自强不息。如今元凶尚未铲除,九州还没有统一,正打算以您作为舟楫,广泛救助解脱艰难,岂能让您忘记姜尚、召公二公的美好情操,而有这样的请求。我为此感到惭愧。您如果再坚持谦逊,有关官员应当拒绝启奏。”保定三年(563年)四月,武帝下诏说:“树立元首,主持教化,让百姓遵奉孝悌,使仁者长寿。所以古代贤明的帝王,都按这种典制,设立三老五更,亲袒右膊切割牲肉举行敬老的礼仪。我以渺小之身,居于帝王之位,怎敢遗弃老人,不加以尊敬。太傅、燕国公于谨,品德淳朴,是国家的元老,给他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