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解析宇文觉为什么只有谥号没有庙号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5
转发:0
评论:0
解析宇文觉为什么只有谥号没有庙号,孝闵帝宇文觉孝闵帝宇文觉的父亲是宇文泰,母亲是北魏孝武帝的妹妹冯翊公主。

  孝闵帝宇文觉

  孝闵帝宇文觉的父亲是宇文泰,母亲是北魏孝武帝的妹妹冯翊公主。了解孝闵帝宇文觉的生平经历得知,宇文觉生于公元542年,卒于公元557年,享年16岁。宇文觉是宇文泰第三个儿子,同时也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开国皇帝。宇文觉的父亲宇文泰是西魏朝廷重臣,宇文觉七岁时,被封为略阳郡公。

  

宇文觉(左)


  宇文觉(左)

  当时,有一位善看面相之士来给宇文觉看相,私下里这位看相人告诉家人说,宇文觉是大富大贵之相,但可恨的是,宇文觉不长命。宇文觉14岁时,便娶了西魏文帝的第五个女儿晋安公主为妻。公元556年,时年14岁的宇文觉被宇文泰立为世子。同年4月,宇文觉被封为大将军。宇文觉的父亲宇文泰本想夺取元氏政权自立为帝,但在11月份时,宇文泰在北巡途中因病去世。当时,宇文泰的侄子宇文护是他的心腹,宇文泰临死之前,叮嘱宇文护辅佐年幼的宇文觉打理朝政。

  宇文泰去世后,拓跋廓封任宇文觉为太师,并让他袭承父亲宇文泰的爵位。不久之后,宇文觉被晋升为周公。公元557年,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护发动了政变,他逼迫西魏皇帝拓跋廓将皇位禅让给宇文觉。同年2月15日,在宇文护的辅助下,宇文觉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为北周。宇文觉登基后,一直想要亲政。随即和宇文护爆发了政权之争,年幼的宇文觉根本不是宇文护的对手。随即退位被杀。

  宇文觉为什么没有庙号

  公元557年,时年15岁的宇文觉在宇文护的拥护下登基称帝,开启了南北朝时期北周政权。宇文觉登基不久后,因政权之争和权臣宇文护发生了冲突。宇文护为了成为北周的统治者,便逼迫宇文觉禅位于宇文毓,宇文毓登基一月后,宇文护便杀害了宇文觉。北周武帝宇文邕登基为帝后,下令为宇文觉追赠谥号。此后,世人便将宇文觉称呼为孝闵皇帝。

  

宇文觉


  宇文觉

  通过资料得知,宇文觉只有谥号,没有庙号。那么,宇文觉为什么没有庙号呢?只要了解庙号发展史,便能得知宇文觉为什么没有庙号。唐朝之前,只有对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皇帝,才能拥有庙号。皇帝想要获取庙号的话,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即使老百姓对这位皇帝有高度赞誉,他也不能轻而易举的获得庙号。举个例子来说,汉景帝和汉文帝开启了文景之治,从贡献来说,汉景帝的贡献是突出而杰出的。但是,纵观汉景帝的生平简介,并没有庙号之说。

  就连雄韬伟略的汉武帝都是费尽了一番心思才获得了庙号。所以,由此来看,普通的皇帝一般是没有庙号的。虽然宇文觉是北周的开国皇帝,但是宇文觉并没有很大的成就。宇文觉登基时,年仅15岁。当时,宇文觉是宇文护的傀儡皇帝,对北周社会来说,宇文觉没有起太大的作用。虽然登基后的宇文觉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但是他和宇文护的权力之争,无异于以卵击石。宇文护不但禅位给了宇文护,同时还被宇文护给杀掉了。所以,宇文觉并没有获得庙号。

  宇文觉怎么死的

  从宇文觉生平经历来看,宇文觉去世时只有16岁。那么,宇文觉怎么死的呢?历史书籍《周书》详细记载了宇文觉的生平轶事以及宇文觉怎么死的。说起宇文觉之死,不得不提的就是北周谋臣宇文护。话说,宇文觉登基后,一直不满宰相宇文护目中无人的傲慢态度。宇文觉为了夺回政权,经常和身边的近臣密谋推翻宇文护一事。

  

宇文觉


  宇文觉

  当时,朝廷大臣李植、孙恒、乙弗凤和贺拔提等人都看不惯宇文护的做法,便让小皇帝宇文觉除掉宇文护。宇文觉非常赞成李植等人的提议,但却不敢贸然行动。李植等人担心势单力薄干不过宇文护,便把宫伯张光洛拉入宇文觉阵营。随后,张光洛偷偷向宇文护告了密,宇文护深知李植等人难成气候,便没有杀死他们,只是把李植贬为梁州刺史,把孙恒贬为潼州刺史。宇文觉想召回李植、孙恒二人,但遭到了宇文护的阻止。

  在宇文觉身边的乙弗凤担心时间一长,除掉宇文护一事就会化为泡影。于是,乙弗凤加紧密谋策划,当宇文觉宴请群臣期间,会找准时机除掉宇文护。没想到张光洛又将此事告诉给了宇文护。宇文护立马召集同党贺兰祥、尉迟纲等人商讨应对措施。贺兰祥让宇文护废掉宇文觉,重立新帝。到时候只要灭掉宇文觉同党,宇文护便可高枕无忧了。宇文护让尉迟纲了乙弗凤,随后逼迫宇文觉退位。一个月后,宇文护杀掉了年仅16岁的废帝宇文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谥号庙号的由来古代皇帝的谥号庙号怎么来的
谥号庙号的由来:中国古代帝王,除了他们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后都有庙号、谥号。所谓“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在上古时,帝王在生前死后都用的是同一个名字。后来,人们觉得直接称呼已死的先帝、不大方便,祭祀时直呼名字也有些不妥。所以,商时祭祀时就用每个王生日的天干来称呼他,不再用他的名字了,以表示恭敬。如夏、商两代的王,习惯上就是以庙号相称的,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譬如,周武王,因为他灭商朝有武功,死后谥他为“武”,后人就不叫他周姬发,而叫周武王了。周文王因为发扬文化,重视本国的农业生产,关心内政,就谥他为“文”,后人亦就不叫他周姬昌,而叫他做周文王了。这种谥法一直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才跟着清王朝一同消失了。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这些字都有...
· 谥号和庙号的区别谥号和庙号有什么不同?
以清朝皇帝为例:先说“庙号”,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庙号是什么意思?辞海里庙号有一个解释,它这么说:“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始于殷代,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就是说庙号起源于殷代,一直到清朝,庙号的特点是皇帝死了之后才有,皇帝死之后他要进太庙,或者家庙,奉先殿。庙里头有一个神主,一个木牌位来祭祀他,这里头要给他一个称号,叫做庙号。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庙号“太祖”,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庙号“太宗”,第三个皇帝顺治庙号“世祖”,第四个皇帝康熙庙号“圣祖”,第五个皇帝雍正庙号“世宗”,第六个皇帝乾隆庙号“高宗”,第七个皇帝嘉庆庙号“仁宗”,第八个皇帝道光庙号“宣宗”,第九个皇帝咸丰庙号“文宗”,第十个皇帝,同治庙号“穆宗”,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庙号“德宗”,在清朝如果把皇帝的庙号说错了,那是要犯弥天大罪。譬如说努尔哈赤他庙号是太祖,如果说...
· 庙号、谥号、尊号、年号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
· 年号、庙号、谥号和尊号
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从汉武帝刘彻正式使用年号"建元"首创年号纪年,至清宣统3年,前后共经历2051年中,我国历史上建过600多个帝王号。又据统计,我国史籍中的年号达800多个。庙号和谥号都是在帝王死后才有的。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
· 庙号、谥号、尊号、年号知识
百科知识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1、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2、谥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