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曹魏为何未能与汉唐宋明一样成为百年强盛王朝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6
转发:0
评论:0
曹魏为何未能与汉唐宋明一样成为百年强盛王朝,之前写了一篇石亭之战对曹魏政治格局影响的文章:三国哪一战让曹操嫡系丧失了军权

  之前写了一篇石亭之战对曹魏政治格局影响的文章:三国哪一战让曹操嫡系丧失了军权,从而让司马懿更快崛起?有位读者留言:“司马懿深通兵略,又是著名士族,连曹操都忌惮!后来带兵培养众多人才将领,为日后的司马兄弟铺平了政治、军事上的道路,又怎么推到寿命上去呢?”  

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首先感谢读者,其次我说明一下,这里说的“寿命”,是文中提出的一个观点,认为曹魏未能与汉唐宋明一样最终成为百年强盛王朝,很大程度上与曹操以后的最高掌权者及“诸夏侯曹”过早离世有关。

  读者的这个批评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不是由帝王将相和英雄人物随心所欲创造的,无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融合为一个总的合力,形成一个总的结果,这才是历史,几个历史人物寿命的长短与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之间显然只能算是一种偶然,不能改变已有的结局。不过反过来想,假如——只是假如,几位关键人物的寿命真的可以延长一些的话,对历史进程真的不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吗?

  这里说的关键人物主要是曹丕和曹睿,他们是父子俩,父亲活了40岁,儿子只活了35岁,尽管当时的平均寿命不高,但这个年龄比“英年早逝”还要早,跟曹操的66岁更没法比。做个假设,假如曹丕和曹睿也都活到了66岁,会是怎么的局面呢?曹丕生于187年,66岁时是253年,72岁的司马懿已经死2年了;曹睿生于204年,66岁时是270年,司马师、司马昭都已经不在了。

  曹魏中道式微,曹睿的接班人曹芳和他的辅政大臣曹爽受到的批评最多,当然他们负有重大责任,尤其是曹爽。然而,在生命的赛道上不仅要跑得精彩,还要跑出耐力,半途倒下的选手不是好选手,更何况这是一场接力赛,一个接力棒,父传到子、子再传到孙,一棒没跑好就会影响下一棒,如果前面有两棒选手都出现了意外,还怎么跑?

  历史是复杂的,简单的类比不仅失于简单,而且容易片面,比如你即使跑赢了司马,也许会再出来个欧阳;你打败了张三,也许背后杀出来的是李四,曹魏气数已尽,几个偶然因素即使可以重新来过,也不会改变既定的轨迹,这就是历史的必然性。  

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曹魏的失败或者说未成功是不是“气数已尽”呢?如果从魏文帝黄初至魏明帝正始年间的天下格局和政治形势去看的话,不仅不是,而且相反。

  先说地盘。东汉有13个州,重要的州基本上都在北方,汉桓帝时做过一次人口普查,这个时间点距三国最近,有各州、郡的人口数、户数,如果用这些数字做一张人口密度图,就会发现人口密度大的地方基本都集中在黄河流域,关中、河洛、河北和徐兖等地是人口密集区,而整个江南人口都很稀少。

  再说人口。根据汉桓帝时的那场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总人口数为5648.7万人,随后开始了长达近百年的混战,战乱、疾病、逃亡、,非自然原因的死亡使人口数量税减。减到什么程度?由于这段时间不可能组织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普查,没有权威的数字,所以有争论。

  一般常引用的几个数字是:(1)蜀降魏时(263年),蜀尚书郎李虎呈上的民簿显示,蜀有28万户,人口94万,其中带甲将士10.2万,官吏4万;(2)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称,魏景元四年(263年),魏蜀通计有94.3万户,人口537.3万,如果减去蜀国数字,魏有66.3万户,人口443.万;(3)吴降晋时(280年),孙皓呈上图籍显示,吴有52.3万户,官吏3.2万,兵23万,人口230万。上面这组数字有被低估的可能,主要是蜀和魏,汉桓帝时益州有人口700多万,蜀国再弱也不会降到不足百万。还有魏国,经济有一定恢复,很多州已多年没有大的战事,人口被低估了。但仅就这些数字来说,魏国人口也比蜀、吴的人口总和多。人口对应的是军队数量,魏的军队数量自然比蜀、吴之和多。  

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说内政。曹丕不是政治强人,军事才能也一般,但还算不上是昏君,他很聪明,不仅文章和诗写得好,政治上也有一些手腕,有父亲打下的基础,禅代后对政局保持着绝对的控制力,在位期间内部鲜有公开反对者,这一点甚至强过其父。北部、西北部各族纷纷来朝,除辽东未定外已无后顾之忧。至于曹睿,虽然早年较少露面,有些神秘,但其人天资绝顶,更不是一个庸人,裴松之称他为“一时明主”,可能有些夸张,但大致不错。曹睿在位时也没有人敢跳出来向皇权发起挑战,司马懿虽然势力不断增长,但也都在曹睿控制之下,曹睿一纸诏书司马懿就得离开经营多年的荆州去关中,如果假以时日,曹睿在军中培养起自己的嫡系,司马懿恐怕只得淡出军界。

  曹操有25个儿子,到了曹丕只有曹睿这一个儿子,而曹睿竟然没有儿子!人丁不旺造成了曹魏事业后继乏人,虽然曹睿之后可以另找他人代理,但正统性和号召力已大打折扣,新人上位后,对权力基本丧失了把控能力,政局陷入辅政大臣恶斗的被动局面,高平陵政变时曹魏一派在斗争中彻底失利,曹魏政权也就名存实亡了。

  身体不仅是革命的本钱,也是政治资本和江山社稷的基础,锻炼出一身好肌肉不仅可以扛揍,更能把对手耗死在跑道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西汉功臣陆贾为何未封侯
前面我们一直在讲高帝六年十二月、正月的两次大规模的批量封侯,这两个月中,刘邦共封列侯二十九人。在这一章中,我们来讲一些未得封侯的有功之臣,甚至是大功之臣,他们为何会被刘邦“忽略”呢?文臣的尴尬前面我们曾提到,十六国时期匈奴汉国的创建者刘渊曾对刘邦这两次封侯点评道:“吾常耻随陆无武,绛灌无文。随陆遇高帝而不能建封侯之业,绛灌遇文帝而不能兴庠序之教,岂不惜哉?”“绛灌无文”是说绛侯周勃与颍阴侯灌婴文化修养不到位,无法在文帝一朝倡导文治;那么“随陆无武”具体作何解释?“随陆遇高帝而不能建封侯之业”又是什么意思呢?“随陆”是指高祖时代两位重要的外交家,随何与陆贾。随何曾在刘邦彭城之败后成功策反黥布,陆贾是汉初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二人都以辩才著称于世。刘渊对两人在高祖时代均未得到分封感到很疑惑,他的评判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他们有什么功劳?二是他们为什么没有得到封侯?我们先说陆贾,他可是西汉初年...
· 六百年的明朝小官古墓!揭秘明朝强盛的底层原因!
六百年的明朝小官古墓!揭秘明朝强盛的底层原因!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明朝人敖英在其《东谷赘言》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明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其朝鲜、安南……奉法尤谨……呜呼,盛哉!”虽有“王婆卖瓜”之嫌,却也是对明朝强盛的真实折射。过去我们将明朝的强盛常常归结于朱元璋、朱棣这些雄才大略的君主和刘基、杨士奇等名臣的倾力辅佐,今天我们换个角度,从一位底层武官讲起,通过小人物来见证那个伟大的时代。2009年4月,江苏太仓一处建筑工地在施工时,意外挖出了一座距今600余年的明朝古墓,为夫妻合葬,随葬品简陋。根据墓志铭碑文显示,墓主是大明昭信校尉、太仓卫世袭百户陈贤。明朝实行卫所制度,按照卫所编制,陈贤任职的太仓卫百户为千户所下属军官,管辖兵力112人,而昭信校尉则是明朝正六品武散官名。显然,墓主生前...
· 历史上很多王朝都修建长城为何唐宋却不修?
长城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有着深远的文化意义。比如我们的国歌中,就写道“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但在古代来说,他的实际用途是远远大于文化意义的。我们先来说一下长城的修建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为了防止异族侵略和抵御敌人,很多诸侯国就开始修建长城。比如赵国的赵武灵王,在他当政期间所修建的长城,从现在的河北省蔚县境内开始,一直修建到现在的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这就是历史上的“赵北长城”。网络配图而秦始皇的所修建的长城,是在统一六国之后,将诸多诸侯的所修筑的长城连接在了一起。而当时长城最大的功能就是抵御匈奴人的入侵。然而我们都知道,秦朝的长城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实秦长城在战争和时间的洗礼中,早已经不能肩负他的历史使命。所以无论是汉朝还是隋朝,都曾经对长城进行修修补补。而中国历史上唯一少闻修补长城的,大概就属于唐王朝了。网络配图唐王朝我们都知道,唐太宗实行多民族融合制度,被各族人民拥戴...
· 这件珍贵拓本,“因”字未损版本,为何能成为特级国宝?
小编在开篇,首先讲一个雷劈荐福碑的故事。当年范仲淹在饶州作官时,他有个学生名叫张镐,这个张镐真的有才华,可是家境却非常贫寒。范仲淹是个清官,赚的银子不多,自顾尚且不暇,为了让张镐凑足进京赶考的路费,他就给张镐买来了几千张宣纸,还有大量的墨汁,让他到荐福寺,去拓欧阳询书写的荐福碑碑文,可是一切准备好,就在当天夜里,天降大雨,一个震天撼地的焦雷,将荐福碑击毁。悲催的张镐,没有路费,自然无法到京城施展才华,他一生默默无闻,可谓倒霉至极。上问有一个关键词,就是“拓本”,拓本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要知道,一块名家书写的石碑,加一张纸,再加墨汁,就等于一块白花花的银子,这生意只有傻子才不干。明代有人在一块名叫“曹全碑”的石碑上,拓下了一个拓本,几百年后的今日,这个拓本竟成为新中国的特级文物,这件事,完全可以被称为是超级幸运了。您要想知道这份《曹全碑》“因”字未损版本,为何能成为特级国宝,还是让小编给您从...
· 黄权背叛蜀汉投降曹魏为何成为刘备最愧疚的人
一部三国史数十载,英雄能人辈出,留下无数耳熟能详的故事。今人或敬其忠勇,或叹其谋略,似乎都很向往那个年代。但亦感其生不逢时,或哀其一生无奈。回首这段历史,纵然你是千里之驹,有着百般能耐,也得遇上伯乐。在那乱世之中,遇上了伯乐也可能有家难回,有国难赴,有志不能报,依旧如沧海一粟罢了。怪不得苏老在赤壁想起周郎破曹操而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有志难报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少年时在郡里担任小吏,益州牧刘璋召为主簿。主簿,郡县属官,负责典领文书,办理事务,地位仅次于别驾、治中,因为常在州牧左右办事,职任更加亲近。可见早期的黄权是很受重用的。当时益州将士骄横,又有汉中张鲁作乱,刘璋生性“温仁”,拿他们没办法。别驾张松建议请刘备过来讨伐张鲁。(别驾,常与州牧外出巡视,并监督州属各郡。)黄权率先请谏:“刘备枭雄之辈,你把他当部将他不满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