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邓艾偷渡阴平关为何灭了蜀国?
导读:很多人认为,邓艾偷渡这件事情是一种运气成分占优的一场战役,如果当时刘禅固守,等到姜维回来,结局就会很不一样,那么这事是真吗?我们一起看看吧。
从白水到成都,刘备时期就开始休整交通,从江由直接进犯成都,这对蜀国是致命的。但是由于阴平道人迹罕至,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可行之路,更何况是军队通过?因此蜀汉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动作(只有刘备在平武放了“三校”人马,还被钟会派田章扫除了,因此这条路没有人认为它能行军。
网络配图
但是“非常人建非常功”。当时的局势是:钟会十三万人的主力部队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挡住,进退两难,粮草殆尽,运粮困难,钟会甚至想过退兵。一旦退兵,此次战役将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可是要说进兵,面前雄关是他难以逾越的。邓艾很明确当前的形势,于是他大胆的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江由走左儋道进攻绵竹”的大胆计划。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三国志》邓艾传应该说,邓艾这个计划有很大冒险成分:1、阴平道“七百馀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部队行此险地,一旦敌人有所察觉,那将是全军覆没。即使敌人没有察觉,自己能不能从险地中从出来仍然是个问题。2、既然是“偷渡”,不可能用太多人,最多几千精锐而已。这几千人将面对江由守军,绵竹守军和成都蜀汉的中央部队,如果蜀军临威不乱,固守待援,那么邓艾这几千人后无援军,内无粮草,能有作为吗?恐怕很难。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三国志》邓艾传阴平就在现在的甘肃文县,至今那里还有邓艾入蜀时修的栈道。
网络配图
“路”算是过来了,但是此时他们已经精疲力竭,腹中无食了。前面就是江由,可以说这个城的守军对双方都至关重要。因为,一旦这座江由城失守,邓艾的精兵将得到补充,恢复战斗力,进而直取成都。但是如果江由城据城死守,那么邓艾的这数千疲师将成为军事史上典型的反面教材。
老天眷顾邓艾,蜀汉十分腐朽,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不容假设,因为历史是蜀军江由守将马邈投降了。这一来,形势对蜀汉急转直下。江由的失陷,使这座城成为了邓艾的补给基地。邓艾部队从死地中恢复,进可取成都,退可夹剑门。可以说江由的占领,宣告邓艾的计划已经实现了一半。
邓艾能兵不血刃的占领江由,我们说有很大运气成分,但是他的主观作用才是决定性因素,那就是“奇”。可以想象,马邈一直听说北线曹魏大兵南下,汉中失守,姜维在沓中战败(8),退守剑阁。蜀汉已经到了危亡时刻。此时任何蜀汉地方官都知道平时自己的皇帝和官员是如何的昏暗,他们是心中更多的是惴惴不安。而此时魏军象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出现在自己面前,那么马邈肯定得慌神。也许他是在慌乱中不明不白的投降了邓艾的“先登”;也许他压根认为蜀汉就要亡了,干脆明哲保身;又或者他在慌乱中觉得是魏军打败了剑阁主力,直接攻到了江由,所以只有投降。
但不管哪一种,“奇”字才是轻松取胜的根本原因。就象邓艾自己说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蜀国在此根本就没有多少人马。虽然诸葛亮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但看来蜀汉后代并没有会意。
蜀汉暂时没有灭亡,它还有成都全师在,完全可以一战。但是邓艾没有给蜀人任何机会。诸葛瞻率领最后的力量要“力挽狂澜”,曾经击败邓忠和师纂,但是邓艾明白,自己是没有退路的,必须勇往直前。终于破了蜀军前锋,进而攻破成都之前最后的防线----绵竹。一般认为,诸葛瞻此时应该固守,不应出战。实际上此时蜀汉已经基本被邓艾这好似“剜心一刀”的计划“刺死”了。
网络配图
因为邓艾的“神兵天降”使蜀汉上至君臣,下至将校已经胆裂(9)。要想守,必须要有一场胜仗,起码是一场不胜不败的战斗来稳定军队的士气,然后固守。诸葛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才奋死出战,谋求一胜。他能击败了邓艾的前锋应该是出于这种精神推动。但令他史料不及的是,邓艾军队立刻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这次蜀汉的军队终于崩溃了,诸葛瞻也战死了,蜀国的都城成都,彻底暴露在邓艾的兵锋之下。之后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献成都,投降邓艾,至此,蜀汉灭亡。
其实在这里边,邓艾用的计谋就是背水一战,将士们进才有一线生机,退将死无葬身之地。在这个时候,士兵作战勇猛,相反,成都一方却士气低迷,不失败才怪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