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雍正帝即位后采用何种强硬措施肃清吏治?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8
转发:0
评论:0
雍正帝即位后采用何种强硬措施肃清吏治?,雍正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收,存留藩库,从中提取“

  雍正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收,存留藩库,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意思是说得了这笔钱,就应该廉洁奉公,不再贪赃剥民。这是雍正时的一项重要改革,这一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使雍正在位时期成为清朝吏治最好的时期之一。

  清王朝的兴起和康乾盛世的出现,得益于顺治到乾隆前期的统治者推行了较为得当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政策,其中政治的清正廉明也是清朝迈向盛世的关键因素。但是就在国家鼎盛之际,统治阶级放弃了文治武功的进取精神,反而因富而奢、因盛而骄,使盛世滑向衰落。

  与康乾盛世伴随的是恣意横行  

1_副本2.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年间,官员的贪污现象已相当严重,一些大权在握的大官僚肆无忌惮地贪污公款,收受贿赂,如满族大臣索额图、明珠,汉族大臣徐乾学兄弟、高士奇等。当时的民谣说:“九天供赋归东海(徐乾学),万国金珠献澹人(高士奇)。”康熙皇帝也觉察到情况的严重,曾经惩办了一批贪官,还大力表扬于成龙、张伯行、张鹏翮等一批廉官,作为各级官员的榜样。但康熙渐渐发现不但贪污无法肃清,就连自己树的廉洁典型也并不真是两袖清风,像张鹏翮在山东兖州当官时就曾收受过别人的财物;张伯行喜欢刻书,每部至少得花上千两银子,光靠官俸无论如何是刻不了的。晚年的康熙已是心力不济,不仅不再致力于肃贪,反而认为“若纤毫无所资给”,则“居官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为生?”此论一出,各级官员自然更加无所顾忌了。

  雍正皇帝继位后,决心改革积弊,打击贪污,整顿吏治。他令各省在限期内补足国库的亏空,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当时雍正对一些大臣的惩办显然还有政治上的复杂原因,但也确实起了打击贪污的作用。与此同时,雍正解决了官吏俸禄过低和地方政府开支没有保障的问题。具体办法就是实行“养廉银”。雍正期间,吏治有了明显改善。

  但自雍正离奇暴亡,乾隆接过权杖后,便一改其父严厉冷峻的处事行为,转为平和放任的风格。尤其乾隆晚期,贪污之风盛行,吏治废弛。乾隆皇帝照康熙之例六度南巡,而“供亿之侈,驿骚之繁,将十倍于康熙之时”。为了维持奢靡的生活,乾隆巧立名目,勒索官吏、商人和百姓的钱财。乾隆帝规定,官员犯有某些过失或不尽职责,可向皇帝交纳罚银或赎罪银,以换取宽恕或免罪。交纳的银两,收归皇帝私囊。乾隆帝的宠臣和珅,任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执政20多年,深受乾隆帝倚重,嘉庆时被责令自杀,抄没家产。人谓其家财八万万,敌清朝当时岁入十年以上。与官僚们骄奢淫逸生活相伴随的,是贪污的风气盛行,贿赂公行,政以贿成。各级官吏层层贪污中饱,整个官场弥漫着贪赃枉法、惟利是图、阿谀奉迎的恶劣风气。各级官吏过着犬马声色、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置国计民生于不顾。 

  历朝历代灭亡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但是贪污腐败,如蚁噬柱,久而久之,柱朽如渣,常常成为历朝由盛转衰的重要因素。对这一历史现象,统治者应该说还是有所认识的。清代开国皇帝顺治曾说:“朝廷治国安民,首在严惩贪官”。基于此种认识,清朝的统治者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廉政措施。  

2_副本2.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论何人“不法”,都察院均可直言不隐,并且“即所奏涉虚,亦不坐罪”

  清初的统治者接受历代封建政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深知以廉政为主要目的的监察制度对于维护封建政权的重要性。康雍乾的监察制度在明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建立了多元多轨的监察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监察网络,形成一套周密严格的监察制度。其监察制度之完善在其成文法《台规》中有完整的体现。

  清朝把监察机构作为一支特殊的政治力量,给予相当高的地位与权力。在设立都察院时,就指出无论何人“不法”,都察院均可直言不隐,并且“即所奏涉虚,亦不坐罪”。康熙十一年上谕又指出:“一切吏治民生,得失利弊,皆宜殚忠极虑,据实直陈。”

  为周密严格地监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机构及大小官吏,清王朝建立了遍及全国的监察网。它在设置上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中央与地方并举。都察院是监察机构最高机构,地方督抚大吏均是中央监察系统的一部分,对地方各级各类官员有监察权。这样,从监察体制上,形成了上下相维,中央与地方交互为用的网状结构,使各级官吏均置于它的监督之下。二是科道合一。雍正元年,清廷将六科归属都察院。科道合并,加强了监察队伍,扩大了监察范围,把提高政府机构办事效率、维护正常运转的职责也归入了监察系统。三是设立稽察、巡察御史。据《台规》记载,清代除对在京各机构及各地形成系统的监察机构网外,一度曾对一些重要机构及特殊系统和边远地区,另设有专门的监察御史,以补其不足。 

  清政府是将全国政府、军队、司法、文教、财政等机构全部置于监察机构的监督之下,使科道官员具有上可谏君下可纠臣之权力。其任务主要有:拾遗、补阙、规谏君主。这在《台规》规定的任务中占有极大比重。历代皇帝反复要求科道官员留心政事得失,极言直谏。尽管清代实行封建专制,敢于犯颜直谏者极少,但最高统治者力图广开言路、听取不同意见、纠正执政中失误的意图还是可取的。另外还有监察吏治,严禁结党、稽核财政收入、监督各级考试、稽察刑名案件等任务。  

3_副本2.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雍正倡立“养廉银”制度

  清朝施行低俸禄制,正一品官年俸180两,七品知县一年才45两俸银。当国家财政困难时,还要在官吏的俸禄上打主意,要他们减俸或捐俸。还有地方上存留的公费,本属地方办公开支,数额本就很少,清初因军需一再裁减。康熙说“从前各州县有存留银两,公费尚有所出。后议尽归户部,州县无以办公。”这样,官吏们不但生活费用无保证,连办公费用也被克扣,因此不得不从老百姓身上进行搜刮。这种体制实际上就是鼓励各级官吏的层层剥削。

  上谕中也承认:“今部中每遇事,辄令地方官设法料理,皆掩饰美名,实则加派于地方耳。”另外,“远则西征之雇车,北口之运米(指征讨噶尔丹时的后勤供应),近则修葺城垣,无不责令设法。”所谓“设法”就是贪污勒索的别名。官僚本性加上俸禄过低,决定了官吏必然大肆贪污。

  雍正为了清理财政,杜绝贪污,从赋税和俸禄制度的改革入手,实行“耗羡归公”。所谓“耗羡”,是指征收赋税、交纳钱粮时,对合理损耗的补贴,例如熔铸银两时会发生零星损失,粮米收放也会有一些亏损,所以允许地方官在收税时每两银子加征二、三分,称为“火耗”、“耗羡”。雍正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收,存留藩库,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意思是说得了这笔钱,就应该廉洁奉公,不再贪赃剥民。这是雍正时的一项重要改革,这一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使雍正在位时期成为清朝吏治最好的时期之一。

  严管八旗子弟,高官、高官子弟实行任职回避制度

  清朝旗人在政治与经济上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受到朝廷多方面的关照。但八旗子弟中有相当一部分由暗中贪污、盗窃到公开明火执仗地抢劫,给清朝社会风气造成严重影响。清朝多数帝王为了维持其统治,除了频繁申谕,加强教育外,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是迁居。清初统治者对于屡教不改的八旗子弟,尤其是宗室子弟,令其到东北地区观摩满洲旧俗或移置东北,长期定居,重习满洲淳朴旧风。这样可以一举两得:虽然清政府口头上说移驻宗室70户都是安分朴实可以造就之才,实际上是将不安守本分的人撵出京师,减轻京师治安压力。这一做法确实对加强宗室教育,改变奢侈风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是严惩。对于触犯刑律的八旗子弟坚决绳之以法,甚至处以极刑。清朝前期,对腐化堕落的官员,哪怕是宗室、将军、亲王、公伯之爵,查处也是很严厉很及时的。乾隆末年,杭州将军富春,由于每日听戏,自求逸乐,被革退所有职衔。这些官员,被革职后,还恐其在原地仍扰害地方,常常向边区艰苦地方发遣。  

4_副本.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是取消旗籍,这是对旗人的一个较重的处分,它意味着不再享有旗人待遇,不再是统治集团一员。八旗子弟因奢侈、唱戏等多有被削去旗籍者。

  在任职制度上,清朝对高官及高官子弟任职有明确规定。清代对官员任职有外官避籍(包括本籍、祖籍和寄籍)、同官避亲(即亲属,特别是直系亲属)、京官不得在同一衙门、外任官不得在同一地区任职、科考监试官员子弟回避在本地考试以及禁止内外官员交结的一整套规定。监察官员不仅要带头执行这些回避制度,而且鉴于其工作性质,又为其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回避制度。比如在科考官员的人选上,《台规》有明确规定,对于御史也规定“应回避本省”。御史本为京官,不在回避本省本籍之例,但因职司稽察,特于乾隆十三年明令回避本省。《台规》中这类特殊的回避内容颇多,应该说定制较为合理且非常严密。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雍正即位后用何措施肃清吏治?雍正如何整顿吏治
导读:雍正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收,存留藩库,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督抚大吏每年一二万两,知县一二千两。意思是说得了这笔钱,就应该廉洁奉公,不再贪赃剥民。这是雍正时的一项重要改革,这一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吏治,使雍正在位时期成为清朝吏治最好的时期之一。清王朝的兴起和康乾盛世的出现,得益于顺治到乾隆前期的统治者推行了较为得当的政治、经济和民族政策,其中政治的清正廉明也是清朝迈向盛世的关键因素。但是就在国家鼎盛之际,统治阶级放弃了文治武功的进取精神,反而因富而奢、因盛而骄,使盛世滑向衰落。与康乾盛世伴随的是恣意横行康熙年间,官员的贪污现象已相当严重,一些大权在握的大官僚肆无忌惮地贪污公款,收受贿赂,如满族大臣索额图、明珠,汉族大臣徐乾学兄弟、高士奇等。当时的民谣说:“九天供赋归东海(徐乾学),万国金珠献澹...
· 雍正如何肃清吏治:对贪官严惩不贷手段毒辣
雍正在位一十三年,雍正勤政是出了名的,而其暴戾阴鸷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尤其对待贪官污吏他绝对是严惩不贷,手段毒辣,这也招的大臣记恨所以这也是他在史上风评不好的重要原因这一。网络配图要说清代皇帝那个争议最多,那一定是雍正皇帝。有人说他勤政爱民,革除积弊,勇于改革,尤其是摊丁入亩、改土归流意义重大;有的说他心狠手黑、刻薄乖张,对自己的亲弟兄不仅不放过,还起名侮辱。其实人都有两面性,这些性格集中在一个拥有最高权力,同时又面临巨大挑战的人身上也算是正常。很多官员士大夫之所以对他极尽污蔑之词,其实与他对待官员极其严苛有关。在康熙后期,朝政的腐败就已经很严重,雍正即位后,决心改革积弊,打击贪污,整顿吏治。1723年正月初一,继位不过40天的雍正没有给自己放年假,而是一口气下了11道诏书,历数官场积弊、痛斥官吏贪污的严重罪行,要求采取一切手段,对查实的贪污官员严加惩处,追回赃款,抄没家产。自雍正三年起,...
· 雍正帝即位后残害手足为何放过十三弟允祥?
熟悉清史的朋友都知道,雍正在即位前和即位之初,都面临着相当大的政治压力。而这些政治压力,主要来自于他的八弟允禩。为了对抗这股政治力量,雍正也必须要组建自己的政治联盟。于是,为人老实本分、没有权利欲望的十三弟允祥,就成了他的最佳人选。其实,最早从康熙四十七年,皇太子允礽第一次被废开始,八阿哥允禩就纠集了允禟等三兄弟、以及数位朝中重臣和自己结成了政治同盟。依靠着自己独特的手段和允祥的帮助,雍正终于在皇位大战中成功晋级。然而,此时他的皇位坐的还有些不牢靠,就必须继续拉拢包括允祥在内的一批亲信,来巩固自己的皇位。于是,即位不久后的雍正,就对允祥多次给予格外的恩典——先是封他为亲王,然后又把他已经死去二十四年的母亲追封为敬敏皇贵妃,陪葬康熙帝景陵。要知道,允祥的母亲生前只是康熙帝的一个普通妃子,雍正即位后不仅给她连升两级,而且还可以永久的陪伴在丈夫身边。能够在死后和丈夫陪伴在一起,这是很多妃子的梦想...
· 中国吏治史
周朝《国语·鲁语上》:“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故大者陈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魏晋南北朝严耕望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各级地方官自由任用本府属吏,上级和中央政府绝不干涉。”当时“刺史府官,则命于天朝。其州吏以下,并牧守自置。”唐朝唐朝士子读经书,诵疏文,不习政务,赵匡在《选举议》中说:“及临人决事,取办胥吏之口而已。”柳宗元《封建论》中说:“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旧唐书》一百六《杨国忠传》:杨国忠历、兼四十余官,事务“皆责成胥吏”。近代学者瞿同祖认为:“秦汉法律为法家系统,不包含儒家礼的成分在内。儒家以礼入法的企图在汉代已开始。虽因受条文的拘束,只能在解释法律及应用经义决狱方面努力,但儒家化运动的成为风气,日益根深蒂固,实胚胎酝酿于此时,时机早已成熟,所以曹魏一旦制律,儒...
· 祁藻整饬吏治
整饬吏治,扶正去邪道光年间,官吏腐败愈来愈烈。为了整顿吏治,通光帝制定了不少加强官吏廉政的制度,但受贪官污吏的阻挠,每项制度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仍然越治越腐败。一些清廉官员常给道光帝上疏揭发某些贪官的事实,因此,道光帝常派身边的要员出去查办,祁藻就是其中一员。道光二年,榆次东双村发生了一桩案。受苦者叫赵二姑,因判案不公,赵二姑一气之下,在大堂以剪子刎颈自毙,当即震动朝野。祁藻听后很气愤。当时他正在南书房服侍皇帝,承办各地送来的奏章,当他看到御史梁中靖写的为赵二姑申冤的奏章后,便急转呈皇帝。皇帝批示即派梁中靖赴晋查办。一下撤了贪赃枉法的榆次、清徐、太原三个县的知县及并州知州、太原知府、山西布政使、按察使等七个赃官,负有责任的山西巡抚邱树棠也被道光皇帝斥责,受到降职处分,一时民心大快。民间至今流传着:“赵二姑,剪子硬,一下戳翻七颗印。”按照道光皇帝的旨意,榆次县为赵二姑建立牌坊,旌表赵二姑,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