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曹操年收入过亿:薪水加定期赏赐加封地税收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5
转发:0
评论:0
曹操年收入过亿:薪水加定期赏赐加封地税收,在分析曹操的年薪之前,让我们先翻开《三国志·魏书》。《魏书》里说,曹操20岁

  在分析曹操的年薪之前,让我们先翻开《三国志·魏书》。《魏书》里说,曹操20岁做官,66岁去世,在政坛混了47年,先后做过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骑都尉、典军校尉、司隶校尉、骁骑校尉、大将军、武平侯、丞相、魏公、魏王。其中武平侯、魏公和魏王是爵位,剩下的都是官职。

  彼时洛阳是首都,分东、西、南、北、中五部,每部相当于一个市辖区,洛阳北部尉就是掌管洛阳北区社会治安的行政长官,类似现在北京市某个区的公安局局长。在曹操做过的那么多官职里面,这是最小的官职。

曹操

网络配图

  曹操做过的最大官职是什么呢?是丞相。东汉本来不设丞相,最大的官就是“太傅录尚书事”,人称“上公”,曹操晚年功高权重,汉献帝特拜他为丞相,总揽军政大权,位在上公之上,论政治级别,除了皇帝就是他了。

  东汉工资制度和现在是一样的,干部级别越高,工资级别也越高。曹操做过的最小的官是洛阳北部尉,所以那时候他的工资最低;曹操做过的最大的官是丞相,所以那时候他的工资最高。

  洛阳北部尉属于四百石级别,“四百石”就是年薪相当于400石粮食。实际发工资的时候,并不是全发成粮食,而是“半钱半谷”,就是工资的一部分发成钱,另一部分发成粮食。曹操作为四百石的洛阳北部尉,朝廷每月要发给他2500枚五铢钱、15斛脱过壳的大米。按照东汉官方标准,1斛大米等价于100枚五铢钱,15斛大米则等价于1500枚五铢钱,所以曹操每月的薪水约有4000枚五铢钱。

  “斛”是容量单位,汉朝一斛是10斗,折合现在20升,装米16公斤。16公斤米,当时买得花100枚五铢钱,现在买则得花60元人民币,所以从购买力角度讲,100枚五铢钱相当于60元人民币,1枚五铢钱则相当于6毛,4000枚五铢钱呢,自然相当于2400元。每月2400元,年薪自然是28800元。

  再看曹操做丞相时的薪水。

  丞相属于万石级别,薪水也是半钱半谷,具体说,就是每月能领17500枚五铢钱、175斛脱过壳的大米。按照1斛米等于100枚五铢钱的原则,把实物工资折成货币工资,曹操每月合计能领35000枚五铢钱。按1枚五铢钱等于6毛钱计算,曹操这时候的月薪是两万一千元,年薪约25万元。

  您会说:曹操做丞相,年薪不过25万,这跟题目上说的“曹操年薪上亿元”完全不吻合嘛。

  别急,咱们慢慢来。曹操作为丞相,薪水只占他总收入的极小一部分,他还有一部分收入来自赏赐。

曹操

网络配图

  东汉赏赐很厉害,卢植等人平定黄巾,汉灵帝一赏就是黄金百斤。在东汉后期,1斤黄金可以折成1000枚五铢钱(当时黄金纯度极低,很多文献所说黄金其实就是黄铜),100斤黄金就有10万枚五铢钱,折成人民币,相当于6万元。曹操一生东征西讨,战功无数,汉献帝给他的黄金究竟有多少,恐怕谁也说不清。

  战功赏赐属于不定期的赏赐,这个不可考,姑且不论,我们看看定期的赏赐都有哪些。

  据《后汉书》卷43注引《汉官仪》,朝廷每年两次赏赐百官,一次叫“春赐”,凡三公及以上官员赏钱20万;另一次叫“腊赐”,标准与春赐等同。曹操身为丞相,位在三公以上,每年有40万枚五铢钱的定期赏赐,折成人民币,约合24万元。

  年薪加上定期赏赐,曹操现在每年收入就有49万元了。

  曹操除了“丞相”这顶帽子,同时还戴着“魏公”、“魏王”的帽子。“魏公”是公爵,“魏王”是王爵,公爵、王爵都有采邑。所谓“采邑”,就是朝廷划给你的一块区域,允许你在里面收税,并把收来的税归为己有。曹操的采邑都有哪些呢?《三国志·魏书》里写得明白,曹操采邑包括冀州十郡: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巨鹿、安平、甘陵、平原。又据《汉书·食货志》,有封爵者一年从采邑里每户居民那里平均征收相当于200枚五铢钱的赋税。著名经济史学者梁平仲先生统计过,冀州十郡在东汉后期共有91万户居民,按每户每年给曹操贡献200枚五铢钱估算,曹操从采邑里一年能拿到一亿八千万枚五铢钱,折成人民币是一个亿多一点。

  采邑赋税、定期赏赐、固定薪水,再加上皇帝时不时赏给的黄金,曹操做丞相时的年收入远远超过一个亿。这就是我把题目定成“曹操年薪上亿元”的原因。

  回过头来检查前面的计算过程,您会发现其中的不严谨之处:我们把东汉大米价格当成了一个常量,每斛等价于100枚五铢钱。这跟史实肯定不符,因为粮价不会一直不变。按《中国物价史》,东汉丰年粮价极低,5枚五铢钱能买1斛米;而荒年粮价极高,最高时1斛米竟然卖到1万枚五铢钱!如果按照最低米价,曹操年收入至少有20亿元;可是如果按照最高米价,曹操年收入不过100万元而已。

  既然用粮价来折算不完全合理,我们不妨再看看当时普通百姓的收入是多少,这样就能很合理地判断出曹操的薪水是高是低了。

  我摘抄过汉朝居延地区两户百姓的财产清单,一户户主叫徐宗,家里6口人,拥有1所房子、50亩耕地、两头牛、4个奴隶,共折价13000枚五铢钱。另一户的户主叫礼忠,家里7口人,拥有1所房子、500亩耕地、两辆牛车、3个奴隶,共折价114000枚五铢钱。

曹操

网络配图

  我们这里不考虑曹操的实物工资,只汇总其货币工资、定期赏赐和采邑赋税,每年合计就有18061万枚五铢钱,是徐宗一家总资产的一万多倍,是礼忠一家总资产的一千多倍。

  曹操不是商人,是官员,或者吹大一点儿说,他是政治家。政治家靠老百姓养活,为老百姓办事,收入高些无可厚非,但是高到曹操这个地步,就只能说明当时的老百姓太冤了,花大价钱雇了个吸血鬼。不过这也没办法,因为东汉是专制政体,专制政体的政治家都是自己给自己定收入,谁也挡不住他们变成吸血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曹操年收入竟过亿:薪水加定期赏赐加封地税收
在分析曹操的年薪之前,让我们先翻开《三国志·魏书》。《魏书》里说,曹操20岁做官,66岁去世,在政坛混了47年,先后做过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骑都尉、典军校尉、司隶校尉、骁骑校尉、大将军、武平侯、丞相、魏公、魏王。其中武平侯、魏公和魏王是爵位,剩下的都是官职。彼时洛阳是首都,分东、西、南、北、中五部,每部相当于一个市辖区,洛阳北部尉就是掌管洛阳北区社会治安的行政长官,类似现在北京市某个区的公安局局长。在曹操做过的那么多官职里面,这是最小的官职。网络配图曹操做过的最大官职是什么呢?是丞相。东汉本来不设丞相,最大的官就是“太傅录尚书事”,人称“上公”,曹操晚年功高权重,汉献帝特拜他为丞相,总揽军政大权,位在上公之上,论政治级别,除了皇帝就是他了。东汉工资制度和现在是一样的,干部级别越高,工资级别也越高。曹操做过的最小的官是洛阳北部尉,所以那时候他的工资最低;曹操做过的最大的官是丞相,所以那...
· 薪水加定期赏赐加封地税收:曹操年收入竟过亿
在分析曹操的年薪之前,让我们先翻开《三国志·魏书》。《魏书》里说,曹操20岁做官,66岁去世,在政坛混了47年,先后做过洛阳北部尉、顿丘令、议郎、骑都尉、典军校尉、司隶校尉、骁骑校尉、大将军、武平侯、丞相、魏公、魏王。其中武平侯、魏公和魏王是爵位,剩下的都是官职。网络配图彼时洛阳是首都,分东、西、南、北、中五部,每部相当于一个市辖区,洛阳北部尉就是掌管洛阳北区社会治安的行政长官,类似现在北京市某个区的公安局局长。在曹操做过的那么多官职里面,这是最小的官职。曹操做过的最大官职是什么呢?是丞相。东汉本来不设丞相,最大的官就是“太傅录尚书事”,人称“上公”,曹操晚年功高权重,汉献帝特拜他为丞相,总揽军政大权,位在上公之上,论政治级别,除了皇帝就是他了。东汉工资制度和现在是一样的,干部级别越高,工资级别也越高。曹操做过的最小的官是洛阳北部尉,所以那时候他的工资最低;曹操做过的最大的官是丞相,所以那...
· 揭秘古代公务员薪水:包拯年薪超过一州税收
中国古代的“秩禄”制度,等级森严,不允僭越。秩是官秩,是官位的高低;禄是俸禄,是朝廷发给官吏的薪饷。官秩品在秦汉时以谷物多少计算。西汉从万石到佐史分为二十级,曹魏时以一品至九品定分为九级,南北朝逐渐改为正从九品十八级,隋唐沿袭南北朝的秩品等级,以后各朝也大抵如此。汉代的官俸以谷物计算,最高秩万石月俸350斛(一斛相当于14公斤),最低秩月俸仅为3.6斛。两者相差近百倍。唐代官俸有职田、禄米、钱货。京官一品、外官二品授田12顷,京官八品、外官九品授田2顷50亩。武德初年,正一品禄米700石,从九品禄米50石。贞观时一品官月俸钱6800文,九品官为1300文。唐后期,俸禄厚外官、薄京官。宋朝百官的俸禄在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优厚,月薪饷最高达400贯(一贯为千文),是汉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除俸钱外,还有禄米,宋朝大小官员锦衣美食,生活奢华。正一品官,月领禄米150石,俸钱12万文,外加每年...
· 庚戌土断: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增多
土断是东晋废除侨置郡县、使侨管土著编入所在郡县户籍的办法。东晋曾在其管辖地区内用北方地名设立郡县(即侨置郡县),安置北方士族,保持其封建特权。当时侨置郡县无一定的边界,不征租税徭役。这些士族广造田园,兼并激烈,影响朝廷财政收入。咸康七年(公元341年),晋成帝司马衍为了整理户籍,增加财政收入,命侨寓的王公以下都以土著为断,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户籍。东晋大司马桓温(312—373)执政时,又于兴宁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日(初一)行土断法,史称“庚戌土断”。这次严厉清查户口,对隐匿户口的贵族地主也予以惩处。土断之后,国家控制的户口大量增加,赋税收入也增多了。康宁元年(公元373年),桓温死后,此法不行。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刘裕再行土断,诸侨置郡县多被裁并。
· 加丹加省
参见加丹加国上加丹加省欣科洛布韦矿区(SkinkolobweMine)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