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王直为何成明朝通缉令第一人:在海外俨然帝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1
转发:0
评论:0
王直为何成明朝通缉令第一人:在海外俨然帝王,核心提示:“绯袍玉带”的王直,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和明朝分庭抗礼的海上帝王

  核心提示:“绯袍玉带”的王直,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和明朝分庭抗礼的海上帝王。

u=4255162236,1834601827&fm=23&gp=0_副本.jpg

网络配图

  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四月的一天,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赫然发现往日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突然升起无数的桅杆,林列的海船上站着髡头鸟音手持弓刀的日本人。

  倭寇大至!

  “(王直)纠岛倭及漳、泉海盗,巨舰百艘,蔽海而来,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这一幕嘉靖年间最大规模的倭寇来犯,明朝史书称为“壬子之变”。而倭寇数量暴然增加的原因是,当年肥前庄稼歉收,大量日本饥民无法生存,索性追随倭寇来中国掳掠。

  此后两年间,以王直、徐海为首的倭寇集团,对浙江、南直隶、广东、福建和山东等沿海地区甚至内地肆行劫掠,官军连连惨败。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几乎处于一种无处无倭的糜烂状态,整个明朝的半壁江山都被动摇了。

  王直从这一刻,完成了从徽州落魄少年到海贼王的蜕变,让自己上了明王朝黑名单的第一位。

  明王朝悬赏王直人头的榜文,贴满了东南沿海的城市乡村:“但有能主设奇谋擒斩王直者,封伯爵,赏万金,授以坐营作府管事。”

  明朝的公、侯、伯三种爵位皆位列一品,用来封赠外戚或功臣。明朝开国功臣、著名的刘伯温也不过封伯爵,戚继光戎马一生战功赫赫都没有封爵。而擒斩一个王直,居然开出了“封伯爵赏万金授高官”的厚赏,可见明王朝对王直之忌恨已到何等地步。

  不过,王直可不是那么容易“擒斩”的。

  王直航行于海上的大船能容纳数百人,据说可以“驰马往来”,而他的船队拥有二百余艘之多,“官军莫敢撄其锋。”

  对这个乘巨舰往来于茫茫东洋、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倭寇首领,明朝的大小官员除了恐惧痛恨外,还有一种无可奈何的佩服。《明史》里有一段少有的人物形貌描述:“直乃绯袍玉带,金顶五檐黄伞,头目人等俱大帽袍带,银顶青伞,侍卫五十人,皆金甲银盔,出鞘明刀,坐定海操江亭,称净海王,居数日,如履无人之境。”

1483965505485477.jpg

网络配图

  “绯袍玉带”的王直,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和明朝分庭抗礼的海上帝王。

  关于王直,官方的《明史日本传》里“嘉靖倭乱”几乎一半全是他的记录,民间的图编、考源、倭纂、纪略、文集、方志、小说更是浩如烟海。一直试图从茫茫史料中找出一个真实的王直,但最后还是流于平面化,甚至连他的姓都模糊不清,汪直还是王直?

  也许是汪直——王加上三点水,才是海贼王。而当“汪直”决定离开大海上岸投降的那一刻,他就从海上霸王成了任人宰割的囚徒“王直”。

  王直是被老乡胡宗宪诱杀的。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东南沿海的抗倭统帅职位落到了徽州绩溪人胡宗宪的身上。和几个前任以剿为主、“四处救火”不同,胡宗宪上任后决计剿、抚并施,并把最大的目标毫不迟疑地对准了王直,面对茫茫大海,他冷静地发出这样的声音:“海上贼惟(王)直机警难制,其余皆鼠辈,毋足虑。”

  同为徽州人,胡宗宪对于他的倭寇老乡有着深入骨髓的认识:王直骨子里还是一个商人,他不愿意看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海上财富梦被战火毁于一旦,更没有与明王朝彻底决裂的勇气,用招抚之计完全可行。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胡宗宪派特使蒋洲、陈可愿远赴日本说降王直。这是一次艰难的万里劝降,历经千辛万苦,两位使者成功到达日本,见到了王直。

  很难想象王直第一眼见到两位朝廷特使时的复杂心情。但是很快,冰山化冻了。

  除了许诺免罪,胡宗宪手中还有张王牌:王直的老母和妻儿。一上任,胡宗宪就意识到王直家属的利用价值,把他的老母妻儿从金华的监狱里释放了,安置在干净住宅中,在生活上给予优厚的待遇。一直以为家人早已受株连的王直得知亲人无恙,顿时喜极而泣。

4134970a304e251fe2b5ee10a586c9177e3e5393_副本.jpg

网络配图

  王直对两位特使诉苦道:“我本非为乱,因俞总兵图我,拘我家属,遂绝归路。”一直到现在,王直还深恨俞大猷,可见俞大猷在烈港的那把大火,在他胸中从来就不曾熄灭。

  投降可以,但是有条件。王直派养子王滶护送陈可愿回国面见胡宗宪,明确无误地提出了投降条件:“乞通贡互市,愿杀贼自效。”这就明摆着要求,我要成为红顶商人。胡宗宪满口答应。

  王直之所以答应投降,其实有一个重要原因:他的根据地已经不稳了。当时日本九州的强藩岛津贵久崛起,开始平定南九州,已经占领大隅、日向两国的大部分。身为“唐人”,王直在九州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加上连年对抗明朝,兵员和财物的来源日益减少,就连王直占据的五岛,当地日本人连年跟随王直作战,多有死伤,有的甚至全岛没有一个活着回来的,死者家属十分怨恨王直。

  倭寇集团的瓦解倒计时开始了。

  徐海、陈东、叶麻相继被擒杀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月初,王直应胡宗宪之邀,带着属下“骁勇之倭”千余人,包括四十多个日本随从,乘“异样巨舰”返回了舟山群岛的岑港,投降只有一步之遥。

  胡宗宪曾对属下说过:“王直越在海外,难与角胜于舟楫之间,要须诱而出之,使虎失负隅之势,乃可成擒耳。”现在,王直送上门来了。

  为了坚定王直的投降决心,胡宗宪让王直的儿子王澄写下血书,让王直老母亲按上手印,叙述胡军门不杀之恩,劝王直早降。

  王直不是笨蛋,接到血书后,笑道:“笨儿子,朝廷不杀你们,是因为我的缘故。我要是归顺,连你们都跑不掉。”不过,此刻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王直为何成明朝通缉令第一人:在海外俨然成王
“绯袍玉带”的王直,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和明朝分庭抗礼的海上帝王。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四月的一天,中国东南沿海的居民赫然发现往日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突然升起无数的桅杆,林列的海船上站着髡头鸟音手持弓刀的日本人。倭寇大至!网络配图“(王直)纠岛倭及漳、泉海盗,巨舰百艘,蔽海而来,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这一幕嘉靖年间最大规模的倭寇来犯,明朝史书称为“壬子之变”。而倭寇数量暴然增加的原因是,当年肥前庄稼歉收,大量日本饥民无法生存,索性追随倭寇来中国掳掠。此后两年间,以王直、徐海为首的倭寇集团,对浙江、南直隶、广东、福建和山东等沿海地区甚至内地肆行劫掠,官军连连惨败。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几乎处于一种无处无倭的糜烂状态,整个明朝的半壁江山都被动摇了。王直从这一刻,完成了从徽州落魄少年到海贼王的蜕变,让自己上了明王朝黑名单的第一位。明王朝悬赏王直人头的榜文,贴满了东南沿海的城市乡村:...
· 明朝第一通缉犯王直在海外俨然帝王
导读:“绯袍玉带”的王直,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和明朝分庭抗礼的海上帝王。网络配图嘉靖三十二年(1552年)四月的一天,倭寇大至!“(王直)纠岛倭及漳、泉海盗,巨舰百艘,蔽海而来,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这一幕嘉靖年间最大规模的倭寇来犯,明朝史书称为“壬子之变”。而倭寇数量暴然增加的原因是,当年肥前庄稼歉收,大量日本饥民无法生存,索性追随倭寇来中国掳掠。此后两年间,以王直、徐海为首的倭寇集团,对浙江、南直隶、广东、福建和山东等沿海地区甚至内地肆行劫掠,官军连连惨败。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几乎处于一种无处无倭的糜烂状态,整个明朝的半壁江山都被动摇了。网络配图“绯袍玉带”的王直,事实上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和明朝分庭抗礼的海上帝王。王直被老乡胡宗宪诱杀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东南沿海的抗倭统帅职位落到了徽州绩溪人胡宗宪的身上。和几个前任以剿为主、“四处救火”不同,胡宗宪上任后决计剿、抚并...
· 明朝共有十六帝王为何北京只有“十三陵”呢?
大家知道,明朝自太祖皇帝朱元璋开国,到崇祯皇帝殉国,一共经历了十六位皇帝。但在北京的“明十三陵”中,却只埋葬了十三位皇帝,其余的三位皇帝埋在了哪里呢?第一位没进十三陵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朝立国时,首都定在南京。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安葬在了南京东郊紫金山的明孝陵。第二位没进十三陵的皇帝,是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因为太子朱标早逝,所以朱允炆直接继承了爷爷朱元璋的皇位。网络配图朱允炆登基后,急于削藩,结果引发了燕王朱棣的叛乱,史称“靖难之役”。朱棣一路凯歌,最终打进了南京城,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南京被攻破后,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一直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他在皇宫里被火烧死了。但这个说法并没有牢不可破的证据。因为被指认为建文帝的尸体,当时已烧得面目全非,完全无法辨认。另一个说法是,建文帝并没死,而是化妆成和尚,逃出了南京城。建文帝为何要化妆成和尚呢?据说这是朱元璋...
· 明朝大臣王直简介王直是怎么死的?
王直是明朝中期大臣,官至吏部尚书,曾经历土木堡之变和夺门之变,是当时政局动荡,风云多变之时,群臣的领头人之一。王直生于公元一三七九年,自幼就显现出了超乎同人的成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许是因为家境贫寒的缘故,他自小就端庄稳重。为了日后能够有一个好的前程,光宗耀祖,同时读书也十分努力勤奋。永乐二年,王直入京参加进士考试,成功考中进士,并且还选为庶吉士,入翰林院读书。王直文采不错,写的文章受到朱棣的赏识,最后被召入内阁,帮助起草诏书,后授修撰职位。历仕明仁宗、明宣宗两朝,升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正统三年,参与编撰的《明宣宗实录》完成,王直因功升任礼部侍郎,兼任学士。正统五年,礼部尚书胡濙几乎将所有事务都交给处理,管理礼部事务。正统八年,升任吏部尚书。十一年的时候,因为户部侍郎奈亨依附宦官王振而诬陷赵敏,王直受到牵连被下狱,王直等被明英宗宽恕。正统十三年,瓦剌军对大举入侵。王振为了本人的利益和军功,...
· 明朝名臣刘伯温为何一心只想当帝王师?
刘基,字伯温。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生,他的家乡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今属浙江文成),按元朝当时的行政区划,属于江浙行省的处州路。网络配图《明史》上说,刘伯温“幼颖异”,特别聪明,他的老师即对其父亲说,刘伯温不是池中物,长大后必然光宗耀祖。《明史》还记载,“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可见史书已经把他定位成一个摇鹅毛扇的“谋主”。然而刘基一直想做一个儒者,乃至帝王师。23岁的刘伯温参加元王朝的科举考试,考中进士。儒家知识分子那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几乎与生俱来,但他在江西做了五年的小官,最后只能抑郁求退。元至正十九年十一月,朱元璋的部队攻占了浙江处州(今浙江丽水),因为在故乡的声望,刘伯温和另外三个当地著名知识分子—叶琛、宋濂、章溢,一起被朱的兵士送到应天(今南京)去见朱元璋。刘基归顺朱元璋后,刘伯温在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的作用,虽然不像传说中那样神奇,但他和其他知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