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揭秘唐朝历史上太监宦官们杀死了哪些丞相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9
转发:0
评论:0
揭秘唐朝历史上太监宦官们杀死了哪些丞相,晚唐苏鹗所著《杜阳杂编》中记载,“安史之乱”后,被架空为太上皇的玄宗,莅临勤

  晚唐苏鹗所著《杜阳杂编》中记载,“安史之乱”后,为太上皇的玄宗,莅临勤政楼,被长安市民发现,人们看到这位从他们视野里消失已久的曾开创开元盛世的皇帝已苍老如此,不禁百感交集,欢呼万岁,声泪俱下。那一刻玄宗万言难表。这情景叫专权的宦官李辅国很不高兴,他以此为借口,将玄宗强制性地牵居到西内宫。  

1_副本5.jpg

  网络配图

  《杜阳杂编》还有这样一句记载:“时肃宗大渐,辅国专朝,意西内之复有变故也。”这句话的深意似乎是:玄宗皇帝最终不是病死,而是被李辅国害死。只是这条记载没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玄宗皇帝真的是为李辅国所弑,那么唐朝被宦官杀害的皇帝,就达到了四人之多!说起来,肃宗之后即位的唐代宗对付宦官是有一套的,很有手腕:先是派遣刺客刺杀了李辅国,又诱杀了此后专权的鱼朝恩,并且流放了另一名著名宦官程元振。一位皇帝解决了三大宦官,这一胜利记录可谓唐朝之最。

  但进入9世纪后,面对新专权的宦官俱文珍、梁守谦、仇士良、鱼弘志等人,越来越孱弱的皇帝就没办法了。此时宦官已直接掌握作为禁军的神策军。这一制度始于唐德宗建中四年即公元783年的“泾原兵变”。当时,经长安奔赴前线的的士兵发生哗变,德宗在宦官的保护下仓皇出逃。这一痛史让他做出一个并非明智的决定:皇帝身边的禁军即神策军的两名司令官即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直接由宦官担任。

  这样的决定演变的结果是:皇帝身边的宦官不再是家奴,而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唐文宗大和九年冬爆发的“甘露之变”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事变过程在《唐朝的黑夜1》中有详细描写,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四名宰相及其他大臣和家属共计两千多人,被仇士良、鱼弘志所率的神策军扑杀,造成唐朝第一痛史。

2_副本5.jpg

  网络配图

  “甘露之变”后,胜利的宦官仇士良、鱼弘志作为神策军护军中尉,取得了直接参与延英殿朝会的资格。至于唐文宗李昂,按《杜阳杂编》记载,事变后郁郁寡欢,“瞠目独语,左右莫敢进问”。有一天,在宫中散步,题诗道:“辇路生春草,上林花满枝。凭高何限意,无复侍臣知!”又曾在观赏牡丹时忽吟《牡丹赋》:“俯者如愁,仰者如语,合者如咽。”吟罢才想起这是遇难宰相舒元舆的作品,“不觉叹息良久,泣下沾臆。”

  就在宦官专权达到登峰造极时,文士李玫写了一篇志怪作品影射“甘露之变”,并对事变中遇难的四位宰相进行了追忆与纪念,可谓奇文:会昌元年春,孝廉许生下第东归,次寿安,将宿于甘泉店。甘棠馆西一里已来,逢白衣叟,跃青骢,自西而来,徒从极盛,醺颜怡怡,朗吟云:“春草萋萋春水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人,犹唱开元太平曲。”生策马前进,问其姓名,叟微笑不答,又吟一篇云:“厌世逃名者,谁能答姓名。曾闻三乐否,看取路傍情。”生知其鬼物矣,遂不复问……(《纂异记》)

  故事以唐武宗会昌元年之春为背景。故事中,许生考进士不中,东归家乡。路过安阳寿安山,欲投宿于前面的甘泉店。未至店,遇一白衣叟,在随从簇拥下,乘青骢马自西而来,并吟诗道:“春草萋萋春水绿,野棠开尽飘香玉。绣岭宫前鹤发人,犹唱开元太平曲。”许生催马跟进,问其姓名,白衣叟笑而不答,随即又吟诗一首:“厌世逃名者,谁能答姓名。曾闻三乐否,看取路傍情。”许生望着此人,知他是鬼,遂跟踪在后面。走了二三里,天色已晚,来到一个叫“喷玉泉”的地方。喷玉泉在寿安山下,白居易曾有诗《题喷玉泉》:“泉喷声如玉,潭澄色似空。练垂青嶂上,珠泻绿盆中。溜滴三秋雨,寒生六月风。何时此岩下,来作濯缨翁。”此时,白衣叟回头道:“我听说有几位名士,会在今晚于此泉下追忆旧事。我昨天被通知参加这一聚会,你不可再跟着我了。”

3_副本5.jpg

  网络配图

  许生好奇,执意跟随,白衣叟不语而去。许生尾随,见前面有很多侍从,他穿插其间,侧身而过,侍从们像没看见他一样。随后,他来到喷玉泉边,下马后,伏于草丛,屏气窥视。有四位男子现身于泉边园林中,一位神貌昂然,一位短小精干,一位高大少须,一位清瘦机警,四人皆“金紫”。“金”指“金鱼袋”,“紫”指“紫色官服”。按唐时规定,朝臣的官服分四种颜色:紫色(一、二、三品)、绯色(四、五品)、绿色(六、七品)、青色(八、九品);同时,佩带相应的“鱼袋”。

  此制度开始于唐高宗上元年间。“鱼袋”用彩帛制作,到武则天时废除,后于唐睿宗景云年间又恢复。按规定,一、二、三品官佩“金鱼袋”(四、五品佩“银鱼袋”),以此推断,上面四人的官职都在三品以上。他们坐于喷玉泉北面的石矶上。这时候,白衣叟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唐朝历史上太监宦官们杀死了哪些丞相?
晚唐苏鹗所著《杜阳杂编》中记载,“安史之乱”后,为太上皇的玄宗,莅临勤政楼,被长安市民发现,人们看到这位从他们视野里消失已久的曾开创开元盛世的皇帝已苍老如此,不禁百感交集,欢呼万岁,声泪俱下。那一刻玄宗万言难表。这情景叫专权的宦官李辅国很不高兴,他以此为借口,将玄宗强制性地牵居到西内宫。《杜阳杂编》还有这样一句记载:“时肃宗大渐,辅国专朝,意西内之复有变故也。”这句话的深意似乎是:玄宗皇帝最终不是病死,而是被李辅国害死。只是这条记载没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玄宗皇帝真的是为李辅国所弑,那么唐朝被宦官杀害的皇帝,就达到了四人之多!说起来,肃宗之后即位的唐代宗对付宦官是有一套的,很有手腕:先是派遣刺客刺杀了李辅国,又诱杀了此后专权的鱼朝恩,并且流放了另一名著名宦官程元振。一位皇帝解决了三大宦官,这一胜利记录可谓唐朝之最。但进入9世纪后,面对新专权的宦官俱文珍、梁守谦、仇士良、鱼弘志等人,越来越孱弱...
· 历史上的太监名将:宦官杨思勖为唐朝平定越南
说到太监这个名词,就总是会和“作威作福”、“累家败国”之类的贬义词联系起来,浮上人们脑海的也总是什么“十常侍”、“九千岁”一类的大反派。如果说太监这种“皇帝家奴”的群体中还存在着什么正面人物的话,大家能想到的恐怕也只有蔡伦与郑和这两位罢了。至于在军事上,太监的作用就更是被后人所轻视了。其实在历史阴影的深处,我们会发现令人吃惊的史实……武则天退位后,唐中宗上台,其间曾发生太子率领禁军逼宫的政变。叛军势大,宫廷方面却没有将领敢挑大梁,中宗都吓得开始哭鼻子了,杨思勖见状为主分忧,请缨上阵。宛如关云长杯酒斩华雄一般,杨思勖在战场上一刀将叛军先锋砍死,严重打击了敌方的士气,最终造成叛军自行溃散,杨公公就这样完成了自己华丽的初阵。不久,中宗的侄子、一代雄主唐玄宗登基。他开创了开元盛世,也开创了太监领兵出征的先河。开元初年,越南酋长梅玄成起兵叛唐。在给自己起了个相当威猛的封号——“黑帝”后,老梅与林邑、...
· 历史上唯一被太监吓死的皇帝是谁?唐朝专政宦官
历史上唯一被太监吓死的皇帝是谁?泱泱中华大国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曾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宦官(即太监),尤其以东汉、唐朝和明朝时期出现的宦官最多,且危害至深。东汉帝国的太监嚣张跋扈,经常受到外戚的制约,略有收敛;而明朝的太监更是肆无忌惮,像刘瑾、魏忠贤等奸佞宦官动辄就蛊惑皇上乱杀忠臣,误国误民。最后还是被皇帝解决了。所以,这两个朝代的太监终究还是奴才,经不起什么大风大浪。可是唐朝的太监就与众不同了,尤其以李辅国最牛。李辅国到底是个啥人物?为什么说他牛?李辅国,唐玄宗时期入宫做了太监,本名李静忠,原是主管宫廷的马匹簿籍的一个小官,后因尽心侍奉唐肃宗李亨而成为了他的心腹,又拥立其称帝,肃宗对他的这份恩德是铭记于心的。因此肃宗在登基之后便赐他名“护国”,(后又改名“辅国”),被加封为元帅府行军司马,把军政大事都委托于他。从此,李辅国就牛了起来,而且牛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李辅国...
· 古代后宫谁来管理内宫的太监们?中国宦官历史
谁来管理内宫的太监们?紫禁城如此之大,紫禁城里的主子们数量如此之多,打理起来可是不易,这需要大量的仆役,以供差使。俗话说:“人多的地方是非多。”此话不假,数量众多的宦官集中在一起,出现的是非一定不会少,如果不加以管理,事情难免会向着失控的方向发展。那么,究竟有没有专门的机构组织和管理宦官们呢?紫禁城里,宦官可是为数不少的一个群体,为了能够更好的管理和约束这群人,明清两代都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明代专门的宦官机构统称为内府衙门,因包括十二监、四司和八局,故通常称为二十四衙门,职能是管理内廷各种生活事务。其中,十二监包括:司礼监,御马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根据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规制,十二监每监设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此后历代有修改。四司包括:惜...
· 揭秘: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名声好的太监?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太监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太监这个词语似乎总是给人们留下阉人、横征暴敛、飞扬跋扈、残害忠良等不好形象。中国古代的太监,虽然名声不好的很多,但是其中也不乏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名声好的太监们。首先是东汉的蔡伦。许多人只知道蔡伦改进了民间造纸术,却不知道蔡伦其实也是个太监。蔡伦在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当了太监,后来又因为有功于太后,升为了中常侍。蔡伦本出生于铁匠世家,他曾经在一处被称作石林的乡学启蒙读书,学习《论语》和《周礼》。但年幼的蔡伦对周边的环境十分感兴趣,他在这段学习时光中不仅变得满腹经纶,还对养蚕、冶炼、铸造、种麻等活动有了深入的了解。蔡伦在负责监管宫中各项器物的生产与制造时,开始着手改进造纸术。在蔡伦的造纸术发明之前,纸的制造工艺复杂,材料贵重。因此纸是平常百姓家不可企及的贵重物品,只有上层阶级才能使用。蔡伦却用破布、麻绳、渔网等废料制作成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