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叔孙通:因溜须拍马成了名垂千古的圣人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83
转发:0
评论:0
叔孙通:因溜须拍马成了名垂千古的圣人,刘邦手下能人良将众多,出谋献计溜须拍马者更是不计其数。但有一人虽然当时看起来

  刘邦手下能人良将众多,出谋献计溜须拍马者更是不计其数。但有一人虽然当时看起来很不起眼,但综合最后结局你会发现此人显得异常特别。此人其实很聪明,曾多次抛弃信仰、改变立场,甚至为了迎合刘邦,连代表身份的衣服也不敢穿,改成平头老百姓的装束,在汉营小心翼翼,多余的话一句都不说,看起来是个谨小慎微的老实人,却在关键时刻崭露头角,在合适的机会凭一两件事扬名立万,不但生前得到刘邦、吕雉等人的宠信,就是死了以后,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越来越高,最后都成了名垂千古的圣人。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呢?

  没错,他就是叔孙通,先后当过侍诏博士、博士、奉常,最后官至太常、太子太傅,号稷嗣君,以后被司马迁称为一代儒宗,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他,儒学也许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就消亡了,因为当时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都很看不起儒学,认为儒学不过是虚妄之说,没有实际用途。

6-161116141UJ02_副本.jpg

网络配图

  叔孙通是鲁地薛县人,薛县就是现在的山东藤县,鲁是儒学的发源地,因此叔孙通很精通儒学,秦朝的时候,就因为精通儒学被招进朝廷,封了个侍诏博士,过去的博士也就相当于现在的顾问吧,顾问而且还是侍诏,等候君王的召唤,地位显然是很不起眼的。

  大家都知道,秦朝主要依靠法学治国,对儒学一向都看不起,当时掌权的赵高、李斯都是法家的崇拜者,叔孙通在这样的环境下当官,身份自然非常尴尬,可他也聪明,进朝廷后一看这种情况,于是立刻抛弃信仰,对自小学到大的儒学只字不提,张口闭口都是法家的道理,因此就能侥幸的存活下来,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都没有想起他。

  他还是老老实实的当自己的侍诏博士。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继位,这时候国家大权全握在赵高手里,赵高原本是赵国遗民,他之所以净身入宫,就是奔着灭亡秦国去的,掌握大权后自然是种种,终于搅得天下大乱,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了,赵高本来压着这件事,可后来陈胜吴广闹的动静越来越大,一度时间都打到秦朝腹地的武关。

ee_副本.jpg

网络配图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些风言风语就传到秦二世胡亥耳中,有一天,秦二世就把他们这些侍诏博士叫过来问:听说有个叫陈胜吴广的闹的动静很大,你们对这件事怎么看啊。

  皇帝终于问到了侍诏博士,于是有些人就认为盼到了春天,纷纷激动的献计献策,很多人都认为,天下百姓都是秦朝的子民,子民竟敢反抗皇帝,那就是大逆不道,应该赶紧派兵。

  这些话虽然很有道理,但秦二世听见以后,面色却越来越是难看,终于,大家伙儿的意见都表达完了,但秦二世注意到,有个叫叔孙通的侍诏博士竟然从始到终一句话都没说,于是对叔孙通扬扬下巴,言下之意是,你有什么高见呢。

  叔孙通就很恰当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了,你猜他怎么说,叔孙通说:“他们说的那些都是谬论。如今天下归为一统,各郡各县的城池都已铲平,民间所有的兵器都已销掉,这就早已向天下人宣布用不着这些东西了。当今又上有英明的皇帝,下有完备的法令,派出去的官吏都效忠于职守,四面八方都像辐条向着轴心一样地向着朝廷,在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什么人敢造反呢!所谓的陈胜吴广之流,不过是一群偷鸡摸狗的盗贼,哪里还值得一提呢!各地的郡守郡尉们很快就可以把他们逮捕问罪了,有什么可担心的!”

  这几句话可真说到秦二世心里了,于是很开心的认为叔孙通是忠臣,对天下局势有正确的判断,而那些说有人造反的,一定是心怀叵测,想达到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

r_副本.jpg

网络配图

  于是表彰了叔孙通,赐给他二十匹丝绸,一套新衣服,并提升为博士,然后把说造反的人都抓起来,交给廷尉治罪。

  散朝之后,皇帝面前屁都不敢放一个的博士们立刻有了忧国忧民的勇气,纷纷指责叔孙通说:“天下已经混乱到这般地步,你不赶紧想着出个好主意,怎么还拍皇帝的马屁呢。”

  叔孙通白眼一翻:“你懂个屁,我刚才差点掉火坑里。”

  说完就回家收拾行李逃跑了。为什么逃跑,不刚刚受到皇帝的嘉奖吗,讨的皇帝的欢心,以后一定是前途无量,可叔孙通呢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出乎意料的逃跑了。原因无他 ,是因为他已经看到,秦朝已经无药可救,自己犯不着为秦朝陪葬。

  而那些继续留下来当官,准备为朝廷效命的同事们今后什么下场就不得而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叔孙通:因溜须拍马竟成了名垂千古的圣人
刘邦手下能人良将众多,出谋献计溜须拍马者更是不计其数。但有一人虽然当时看起来很不起眼,但综合最后结局你会发现此人显得异常特别。此人其实很聪明,曾多次抛弃信仰、改变立场,甚至为了迎合刘邦,连代表身份的衣服也不敢穿,改成平头老百姓的装束,在汉营小心翼翼,多余的话一句都不说,看起来是个谨小慎微的老实人,却在关键时刻崭露头角,在合适的机会凭一两件事扬名立万,不但生前得到刘邦、吕雉等人的宠信,就是死了以后,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越来越高,最后都成了名垂千古的圣人。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呢?网络配图没错,他就是叔孙通,先后当过侍诏博士、博士、奉常,最后官至太常、太子太傅,号稷嗣君,以后被司马迁称为一代儒宗,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他,儒学也许在楚汉相争的时候就消亡了,因为当时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都很看不起儒学,认为儒学不过是虚妄之说,没有实际用途。叔孙通是鲁地薛县人,薛县就是现在的山东藤县,鲁是儒学的发源地,因此叔...
· 溜须拍马
【成语】溜须拍马【成语】溜须拍马【拼音】liūxūpāimǎ【解释】拍马:拍马屁。比喻讨好奉承。【出处】浩然《艳阳天》第128章:“跟在李乡长的屁股后边,溜须拍马,可神气啦。”【成语释义】【溜须】“溜须”源于古代中原。宋朝寇准有一门生叫丁谓。一次二人共同进餐,寇准的胡须上不小心沾上一个饭粒,丁谓瞧见忙上前将其从寇准的胡须上小心顺下并将老师的胡须梳理整齐,极尽奴媚之像,旁人看了大打喷嚏,后来称丁谓这种行为是“溜须”。《宋史》中另一种说法:丁谓在宋真宗时即在中央政府的监察、财政部门担任领导职务,他伙同王钦若大营道观,屡上祥异,以迎合帝意,不久升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时宰相是寇准,丁谓对之毕恭毕敬,唯寇准之言是听。某日,中央政府开办公会议,宰相、副宰相等在一起用工作餐,汤污寇准的胡须,丁谓起而为之揩拂,即溜其须,寇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说得丁谓既羞又恼,从此对寇准怀恨在心,...
· “溜须拍马”是怎样来的
“溜须拍马”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对他人阿谀奉承,对他人不切实际甚至虚妄地夸大、“赞扬”,以博取对方好感。很明显,这是一个贬义词。其实,这个词原是由意思相同的两个词——“溜须”与“拍马”构成。“溜须”与“拍马”二词,一个出现于中国中原地区,一个出现于中国北方游牧地区,由于“志同道合”,所以“和亲”,组成了“一个家庭”。“溜须”之“须”,可不是普通人的胡子,而是指北宋宰相寇准之“须”。寇准,北宋著名大臣,以正直敢言著称,宋太宗时被封为参知政事(副宰相)。有一回,寇准向宋太宗奏事,“语不合”,宋太宗气得起身就要走,寇准却敢于逆鳞犯上,上去拉皇帝的龙袍,“令帝复坐,事决乃退”。此外,还有一人不得不提,他便是寇丞相的副手,在真宗朝任参知政事的丁谓。丁谓可是个奸臣。一次,两人一起在朝房用饭,寇准不小心将几粒米粘在了自己的胡须上。丁谓见状,立马上去为寇准拂去,还不失时机地赞美寇宰相的胡须“好好漂亮”。寇准见...
· 叔孙通
叔孙通,又名叔孙何(生卒年不明),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事秦叔孙通是薛县人,因有文才而被秦朝朝廷征召。陈胜起义的消息传到咸阳后,秦二世征集所有儒生,商讨对策。除了叔孙通外,其它人均据实回报。秦二世把其它儒生处罚,而正式委任叔孙通为博士。叔孙通在回答秦二世的询问时阿意逢迎,引起了同僚的不满。叔孙通表示这样做只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随后逃亡回家乡薛县,其时薛县已被起义军占领。叔孙通先后跟随起义军领袖项梁、熊心及项羽。前205年,刘邦率军攻入彭城,叔孙通向汉军投降。后来项羽回来打败刘邦,叔孙通跟随刘邦回到关中。汉高祖亦委任叔孙通为博士,并赐封号「稷嗣君」。辅汉1、制订礼仪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汉高祖。他把秦朝的礼仪废除,力求简易。当时大臣们在朝堂上经常做出失礼的行为,如饮酒争论、醉后喧哗,甚至拔剑击打宫殿的支柱。汉高祖对...
· 叔孙通
历史背景秦得天下后,知识分子(尤其是精通《诗》,《书》的儒家知识分子)不再倍受重用,他们的意见很少被采纳。秦始皇定法学为一尊,重用批懂法的“吏”,以至“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后来上演了一幕“焚书坑儒”的人间惨剧,对文化和儒家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次严酷摧残与。汉朝是一个政治、思想大一统的时代,尤其在西汉,经济的繁荣让学术重见生机,黄老之学尤为兴盛。在文化方面,汉朝受齐、楚文化影响颇深。在制度上,汉承秦制,虽然表面上废除了秦代严苛的刑罚,知识分子阶层得以稍微安身,但实际上自汉高祖以来,政治是为“外宽内深”,表面上高祖,文帝,景帝等显得宽厚无量,内心深处还是充满着对儒生的仇视,就是士人阶层也无法直言献策。在这样的环境下,叔孙通游刃有余地侍奉“十主”,颇有战国时期苏秦、张仪连横合纵的味道。他利用种种机智圆滑的手段,配上不俗的才学,辗转于各主之中。叔孙通其人叔孙通,姓叔孙,名通,又名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