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宋朝民间佩香风俗:宋徽宗赐名 太监引领流行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5
转发:0
评论:0
宋朝民间佩香风俗:宋徽宗赐名太监引领流行,古籍点校是非常烦难的工作,多种因素都能造成失误。障碍之一是,古人笔下的很多细

  古籍点校是非常烦难的工作,多种因素都能造成失误。障碍之一是,古人笔下的很多细节属于既往生活中曾经存在的现象,早已随着风俗的变迁而消失,在今天的人眼里,这些细节仅仅是些空洞的字眼,于是难免在理解上发生误差。

宋徽宗

网络配图

  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有一段涉及北宋末年“时尚”现象的记述,近年整理出版时,就曾被错点成:“政和、宣和间,织文及缬帛,有遍地桃冠,有并桃香,有佩香曲,有赛儿……”实际上,宋时文献中并没有“并桃香”这样一种香品名称,相反,倒是有一类颇流行的合香制品称为“佩香”。

  生活于两宋之交的蔡绦于《铁围山丛谈》中即谈到,政和四年,“时于奉宸中得龙涎香二,琉璃缶、玻璃母二大篚……香则多分赐大臣、近侍……每以一豆大爇之,辄作异花气,芬郁满座,终日略不歇。于是太上大奇之,命籍被赐者,随数多寡,复收取以归中禁,因号曰‘古龙涎’,为贵也。诸大珰争取一饼,可直百缗,金而以青丝贯之,佩于颈,时于衣领间摩挱以相示。坐此遂作‘佩香’焉。今佩香,盖因古龙涎始也”。

  按其说法,在宋徽宗时,由大太监们兴起了佩带异国名香的时尚,具体方法是把小块的珍贵香料截成小饼状,在当中穿孔——孔洞的边缘还镶上金或玉框——孔内串上蓝丝绳,挂在脖子上。他们还喜欢把所配的小香饼从衣领当中掏出来,用手摩挲着,彼此互相炫耀。这种带有穿孔、以绦子吊挂在身上的香料制品就叫“佩香”。 在太监们引领下,带佩香成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做法。

宋徽宗

网络配图

  《铁围山丛谈》中说,“今佩香,盖因古龙涎始也”,而在《陈氏香谱》中,恰恰有一条“古龙涎香”的制造方子,是将沉香、檀香、丁香等多种香料研成细末,调入苏合油、皂子白之后“浓煎成膏”,“造作花子、佩香及香环之类”。这一合香方与《铁围山丛谈》的记载互相印证,为宋代一种时尚风气的产生提供了解释:宋徽宗的时候,在内库中发现了前朝留下的珍贵异国香料。这种香料一旦焚炷起来,香气异常迷人,被宋徽宗命名为“古龙涎”。太监们流行把这种“古龙涎”佩在胸前,结果带动了民间带佩香的风气。同时,社会上还兴起了对所谓“古龙涎”的仿制,因而,民间大量使用的“古龙涎”,其实是宋人自己利用各种贵重香料调配而成的一种合香制品。

  由此可见,“佩香”是宋时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个词汇,专指带穿孔、吊挂在身上的人工合成小香饼。据《铁围山丛谈》的介绍,如此的香品出现于北宋政和年间。《老学庵笔记》涉及“佩香”的论述恰恰是指斥“政和、宣和”间的“服妖”现象,所以原文当为“香有佩香”——这个时期的香品现了佩香。并且,该书卷一提到:“徽宗南幸还京,服栗玉并桃冠……”可知北宋末年有一种头冠名为“并桃”。因此,《老学庵笔记》之文义应理解为:“织文及缬帛有遍地桃,冠有并桃,香有佩香,曲有赛儿。”

宋徽宗

网络配图

  佩香虽属微末细节,但却也证明,如果留心古人留下的丰富文献资料,一些看似空洞的名物词称并非不可以形成有效的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让香文化引领我们的写意生活
香道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对于香道文化,我们可能了解得比较少。说起香道,起初人们焚香是用来修身养性,享受高雅的生活,在宫廷贵族里香是显示身份的象征。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却渐渐遗忘了这种国粹,反倒是日本将从中国传来的香道继承发扬,与花道、茶道一起形成“三雅”,成为了日本引以为傲的文化传承。其实,香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流传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固然惋惜中国香道的没落,但是我们可以相信香道文化会逐步走出了普罗大众的视野。关于中国香道的发展历史古时候,人们的宗教的信仰很浓厚,对于很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觉得神明莫测,他们用熏香的礼仪形式来寻找一种和神明沟通的方式,以此表达对祖先神明的敬仰之情。随着香文化的发展,熏香被文人雅士所推崇,并且逐渐成为了他们修身养性的必备。古诗《焚香》中就有体现:“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
· 嘉兴民间蚕桑风俗
祀蚕神与谢蚕神蚕花菩萨是嘉兴各县(市)、区蚕农所礼奉的蚕神统称。解放前,嘉兴三塔茶禅寺有蚕神殿,蚕神被人们称为“先蚕福主”,群众祀蚕花菩萨,春天烧香的很多。蚕农对蚕神正式祭祀在庙中举行,有的成为地区性的庙会活动,平时在家中也多次祭祀,蚕事开始后几乎每一生产环节都进行祭祀。清光绪《石门县志》转引明代志书说:“民间蚕时,事蚕花五圣极虔,每眠必祀,至大眠或以鸭鹅祀之……”。后来多数人家对蚕神的迷信已经淡化,祭祀蚕神仪式每年只举行两次。一次在蚕事初始时,祭神祈求保佑;一次在蚕采茧后,祭祀“还愿酬神”,俗称“谢蚕神”。接蚕花嘉兴、桐乡、海盐、海宁等地解放前盛行的一种古老赕神仪式,都于春季在农户家中举行。其仪式皆由赞神歌手(赞神歌手俗称烧纸歌手,有的学者谓应称为骚子歌手)主持。在整个仪式中有一道“接蚕花”节目,由歌手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杆秤、一块红手帕、一张蚕花马幛(蚕神妈)和插在黄纸上的两朵红白纸花(枝...
· 宋朝文字介绍中国宋朝时期那种文字最为流行?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宋体,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一种汉字印刷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因从明朝传入日本,而又称为明体、明朝体。宋体在宋代就已经产生,但并不成熟,而且宋代崇尚仿书法字体的颜体、柳体、欧体。一直到明代,由于经济因素,占据版面较小的宋体逐渐流行,由于这种字体缺少变化艺术性,被明代文人诟为"匠体字"。宋体字东传至日本,被日本称作明朝体。今天成了汉字...
· 你适合佩戴沉香吗?
沉香真的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一大瑰宝。沉香具有自然而寂静的清幽香味,品香是一种高雅的享受。沉香的香气可以平复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的心情。除此之外沉香还可入药,对于某些疾病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平时也可达到养生的功效。除了品香、入药、收藏我们还可以直接佩戴,选择适合的沉香饰物,可以陶冶情操、沉淀心境。同样也可以体现出佩戴者不同的品味和修养。下面我们就来说说哪几类人群更加适合使用沉香:现代女性越来越懂得养生和保健,多数人都投身于运动的行列。她们会选择健美操、瑜伽、普拉提等等运动,在运动中配合沉香的熏香,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沉香饰品也深受她们的喜爱,沉香饰品不同于其他材质的饰品例如黄金、白银等等比较普遍,它会给佩戴者带来不同的气质,彰显她们不同的品味。现在亚健康的人群不在少数,他们大多数有熬夜、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再加上平时工作压力大,操劳很容易出现失眠的情况。佩戴沉香和使用沉香熏香都有安神...
· 董鄂妃死后,顺治帝为什么要赐死30名太监和宫女?
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文章,在这美好的一天中,遇见您是我的福气,遇见您是我的幸运,希望这篇文章“董鄂妃死后,顺治帝为什么要赐死30名太监和宫女?”能够给您带来一点生活中的趣味!顺治做过一件非常残忍的事,30人因此无辜丧命。从儒家讲有伤天和,从佛家讲是犯有重戒。仅从这件事来看,他离出家修行相距甚远,出家之说更像是一个讹传罢了。前文提到,顺治与董鄂妃的爱情。因为捆绑着别人的生命,这段爱情其实爱得很苦很沉重。先是他们的儿子夭折,顺治曾经想让这个儿子继承大统的。紧接着22岁的董鄂妃也因为过度思念儿子而薨逝,这对于顺治的打击相当之大,甚至让他万念俱灰。曾经有过出家念头的他,在董鄂妃逝去几个月后即得天花而死。但有好事者捕风捉影,揣测顺治布了一个局,火化掉了一具空棺,自己出家遁去。于是这位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径山禅师云:“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也。”如果一个人一心向佛甚至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