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王安石自视甚高:藐视诸葛亮没造就 只配隐居隆中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50
转发:0
评论:0
王安石自视甚高:藐视诸葛亮没造就只配隐居隆中,核心提示:王安石自视甚高,惟我独尊。不仅瞧不起现实中的人,就连古代圣贤他都藐

  核心提示:王安石自视甚高,惟我独尊。不仅瞧不起现实中的人,就连古代圣贤他都藐视。他罢相回到金陵后,住在刘相故宅。竟然在小厅写下“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做卧龙”的诗句,有数十处之多。意思是诸葛孔明也没啥造就,只配一辈子隐居隆中,远不能和他王安石相比。

王安石_副本.jpg

网络配图

  王安石自视甚高,惟我独尊。不仅瞧不起现实中的人,就连古代圣贤他都藐视。他罢相回到金陵后,住在刘相故宅。竟然在小厅写下“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做卧龙”的诗句,有数十处之多。意思是诸葛孔明也没啥造就,只配一辈子隐居隆中,远不能和他王安石相比。

  王安石很讨厌《春秋左传》,称为“断烂朝报。”

  王安石是个充满了报复欲的心胸狭窄之人。他长着难以容人的小肚鸡肠,打击报复所有忤逆他的人。

  王安石中进士后,枢密使晏殊赞赏其才华,豪宴请之。在高度赞扬王的同时,嘱咐他以后一定要宽容别人,那样别人才会容得下你。本是一片好意,但王安石却大不以为然。此后他一直瞧不起晏殊,指责道:晏公为相臣而教人这样的琐碎小事,还喜欢填写小词,哪能治理国家?

  王安石担任的第一任官职是扬州节度府办公室主任(签书扬州判官厅公事),扬州帅臣韩琦(前参知政事)随口说了句“王安石颇识怪字”,事后他早忘记这句玩笑话了。

  但王安石没忘记,以为韩在嘲笑他,所以把仇记得很深。等他主持朝政后,马上挑动皇帝把宰相韩琦赶出朝廷。

  呜呼,老韩宰相做梦也没想到,当年一句话招来多年后祸端。

  名士欧阳修十分欣赏王安石,总是在士大夫面前盛赞。但是王安石却恩将仇报,在皇帝面前贬低欧阳修的文章。

  等王安石爬上宰相位置,利用皇帝对他信任,将提携抬举过他的老领导如富弼、欧阳修等,同事司马光、苏轼等,全部扫地出门,贬出东京。

  王安石是个任人唯亲,践踏规则的人。

  王安石一旦上任,马上露出了真实的面目。刚当上参知政事,马上设置执行他命令的特别机构,“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

  这个吕惠卿在认识王安石之前,仅仅是个江苏仪征法院的审判员(真州推官)。任满后进京述职时候,见到王安石,一见如故,两人十分投机。正巧此后不长时间,王安石主持朝政,马上抬举吕惠卿进三馆(编校集贤院书籍),这可是高升前的序曲,就如同现在的干部进党校培训一样。

王安石1_副本.jpg

网络配图

  更另人做呕的是,王安石用极其肉麻的语言,在神宗皇帝面前吹捧夸赞吕惠卿,说吕同学伟大程度休说当今,就是古代的大儒圣贤都无法和他相比。能够学习之道而熟练应用者,惟独吕惠卿一个人。

  宋朝的三司就像当今发改委,掌管全国经济。王安石设制置三司条例司,这个临时机构凌驾于三司之上。重要机关自然要使用亲信,王安石任命吕惠卿参与各类机要事务,负责文字奏章(检详文字,事无大小必谋之,凡所建请章奏皆其笔)。就这样,一个至多副科级干部青云直上,变成改革主持的头号人物。

  几天后,王安石又把吕惠卿提拔为判司农。正直的司马光对皇帝说,吕是个奸佞,必将连累王安石。皇帝不以为然,没有听他的。司马光又劝王安石,说这是个十足的小人,现在你有权势,他巴结你。等你没了势力后,必将出卖你。

  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吕惠卿栽倒后,一直没有重新回京,就连蔡京这样的特级奸臣都不该使用他,害怕被他玩死。而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相公就敢那样吹捧提携他,什么动机?

  王安石是爱听好话,并大力提拔说他好话的人。

  邓绾在熙宁三年时期担任宁州(如今的甘肃宁县)通判。他看到王安石如日中天,马上施展马屁大法,给皇帝山了一道奏章,大意是陛下您得到了古代超级大贤臣(指王安石)的辅佐,进行青苗等各项改革,老百姓个个欢天喜地,歌颂圣上的恩德。我根据宁州观察,知道一路都是这样。根据一路观察,知道天下都是这样。您实行的是千古未有的优良政策,千万别因流言蜚语而半途而废。

  王安石主持朝政,自然会看到这个奏章。他心里那个欢喜,缘分啊!马上八百里特快,将这个马屁精召到京城重用。

王安石2_副本.jpg

网络配图

  王安石重用吕惠卿等奸佞,祸害内政;又重用王韶败坏外交,大宋衰矣。

  王韶本是一县令,后来辞官不做,独自一人到西北边境考察侦探,将西夏吐蕃等情况摸了个透彻。然后回京上奏章,竭力鼓吹大宋朝完全有能力荡平吐蕃,进而扫清西夏,一劳永逸地解决西北边境安全问题。好大喜功的王安石岂能放过这个天赐良机?马上将王韶下放到西军,先担任个小官。镀金两年后,任命为征西大将军,率领精锐大军扫荡吐蕃,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王韶开熙河”。结果是把本来的盟友吐蕃推到西夏那边去了,还给北宋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的牺牲和损耗。

  王安石火箭提拔附和他的年轻干部,重磅打击反对他的老干部,就连极力举荐他的老丞相曾公亮,也因他没像屁精那样拍马,因此被王安石收拾的干不下去,不得不请求退休。

  他就像赵佶一样,长副文人脑子,政治方面有点菜。正如三朝元老韩琦警告宋神宗所言:王安石可以做个优秀的翰林,绝对不是个合?的宰相。经王相公培养提携的高干除了吕惠卿、王韶、邓绾外,还有章惇蔡确、曾布、李定、蔡卞等一大批。这帮同学绝大多数都是奸佞小人,残酷整治司马光等旧党士大夫。到了宋徽宗朝,以蔡京为首的奸臣们打着发扬神宗朝的新政,大力不与他同流合污的士大夫,一概扣上奸党帽子。如此折腾,大伤了大宋元气,最终招致亡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诸葛亮隆中隐居地新论
诸葛亮隆中隐居地实际上应位于目前的隆中的北面,位于古襄阳城的西北。一、相关史料1、《三国志%26#8226;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称:《蜀记》曰:'晋永兴中(公元304-305年),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诸葛)亮故宅,立褐表闻,命太傅禄李兴为文: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拭诸葛之故乡。……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今我来思,觌尔故墟。"这篇碑文是诸葛亮死后70年写的。据《晋书%26#8226;刘弘传》:"太安(公元302-303年)中,张昌作乱,转……荆州刺史,率前将军赵骏等讨昌自方城至宛、新野,所向皆平。……进据襄阳。"可见,上引《蜀记》李兴文中的前三句乃记刘弘受命平张昌事,时刘弘"自方城至宛、新野",即在"沔之阳"。而后两句记刘弘"进据襄阳...
· 自视甚高
自视甚高【成语意思】:把自己看得很高(多指身分,学识等)。【用法分析】:自视甚高作谓语、定语;多指身分,学识等。【成语来源】: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6回:“我暗想这个人自视甚高,看来文字总也是好的,便不相强。”【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近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zìshìshèngāo【英语翻译】:thinkhighlyofoneself<beself-important>【成语声母】:ZSSG【自视甚高的近义词】:自高自大【自视甚高的反义词】:谦虚谨慎【近似成语】:高瞻远瞩:站得高;看得远。多形容目光远大。高耸入云:耸:直立,高起。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高山景行:高山:比喻道德崇高;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指值得效...
· 诸葛亮隐居地赘考
1.《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汉末依荆州牧刘表,刘备三顾其隐居草庐。亮建议刘备乘刘表年老昏聩而占有荆州,乘刘璋暗弱而夺取益州,并结好孙权,以北抗曹操。“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汉室可兴矣!”宛,当今南阳市;洛,当今洛阳市一带。这话是诸葛亮隐居地望绝不可能是当今南阳市之强证。因为诸葛亮本隐居刘表统治之荆州,既建议夺占此荆州,则下面紧接所说由一上将所统率“荆州之军”的“荆州”,自指夺占成功后之荆州,亦即这时诸葛亮与刘备正促膝密谈时所在地之荆州,而绝不可能指别的地方。如果这一隐居地是在宛,则诸葛亮怎么会说由一上将统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呢!说“向”,便表明诸葛亮隐居地亦即亮、备密谈之地,与宛决非一地。联系时贤所考可知,只有二人密谈之地当今襄樊市,“宛、洛”远在北方,说“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方才符合地理方位。而且,...
· 诸葛亮隐居地赘考
诸葛亮隐居地当今湖北襄樊市,而不在河南南阳市,时贤论述备矣[1]。兹不惭续貂之讥,再赘考数事。1.《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汉末依荆州牧刘表,刘备三顾其隐居草庐。亮建议刘备乘刘表年老昏聩而占有荆州,乘刘璋暗弱而夺取益州,并结好孙权,以北抗曹操。“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汉室可兴矣!”宛,当今南阳市;洛,当今洛阳市一带。这话是诸葛亮隐居地望绝不可能是当今南阳市之强证。因为诸葛亮本隐居刘表统治之荆州,既建议夺占此荆州,则下面紧接所说由一上将所统率“荆州之军”的“荆州”,自指夺占成功后之荆州,亦即这时诸葛亮与刘备正促膝密谈时所在地之荆州,而绝不可能指别的地方。如果这一隐居地是在宛,则诸葛亮怎么会说由一上将统率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呢!说“向”,便表明诸葛亮隐居地亦即亮、备密谈之地,与宛决非一地。联系时贤所考可知,只有二人密谈之地当今襄...
· 论诸葛亮《隆中对》之成败
关键词:隆中对诸葛亮荆州引言“历稽载籍,贤相林立,而名高万古者莫如孔明。”(1)千余年来,诸葛亮以其非凡的智慧、忠贞的信念一直受着封建统治阶级的赞扬和尊拜。“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规,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2)是“古来贤相中第一奇人。”(3)其中,犹以他所作的《隆中对》为世人所称赞。公元207年,刘备屯新野,因徐庶推荐,“先立逐诣亮,凡三往,乃见。”(4)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阐述了东汉末年天下形势和立国大计的一番谈话。在古往今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儒林学者中广为传颂,显示了他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当时诸葛亮只有27岁,他是如何作出《隆中对》的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诸葛家族。诸葛亮本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5)“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汉末为太山郡丞,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6)其兄诸葛瑾,“汉末避乱江东,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