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揭秘:皇帝为什么会诛杀开国功臣?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44
转发:0
评论:0
揭秘:皇帝为什么会诛杀开国功臣?,导读:中国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英雄,而这些英雄之所以被人们铭记,除了战功赫赫,还有那

导读:中国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英雄,而这些英雄之所以被人们铭记,除了战功赫赫,还有那些令人惋惜的经历。中国历史中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魔咒,皇帝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诛杀开国功臣,这是为什么呢?

1.jpg

网络配图

  “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国家,必须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下,皇帝给功臣们高官厚禄,对他们的要求是勤奋工作,为皇帝效命。不过皇帝最主要、最关心的还是要求功臣们不得造反。

  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们绞尽脑汁来解决的问题。解决功臣们造不造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到底谁会造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是奸臣,谁是忠臣。

  宋太宗有一段名言,大意是国家要么有外患,要么有内忧。外患是有形的,而内忧则无法察觉(原文是奸邪无状)。一个奸邪无状的自白道出了皇帝们的无奈:他必须有什么方法可以鉴别出谁是奸臣,谁是忠臣。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功臣们必须发出一个信号或皇帝必须用一个信号来确定一个分离条件,来使忠臣、奸臣可以分离而不混同。

  皇帝们只能简单地根据某个信号直接判断,那有什么信号又能让皇帝识别出奸臣呢?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强惩罚威胁力度,诸如灭九族、凌迟等处罚手段,这样有风险规避行为的人会选择不造反。不过当皇帝的收益是如此之高,风险爱好者在有机会时总是会去尝试一下的。而功臣,尤其是开国功臣本身就意味着他们是风险爱好者,若不然谁会去“提着脑袋干革命”呢?所以,事后惩罚的威胁对以冒险为业的功臣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震慑意义。

2.jpg

网络配图

  那么以亲戚关系来识别呢?从吕后到李世民,从多尔衮到雍正,亲戚的血缘、亲情约束对争夺帝位来说只是很小的成本,成大事者从不会将其放在心上,分我一杯羹更是千古名言。那能否根据对皇帝是否恭顺这个信号来识别奸臣呢?毫无疑问,真正要造反的人对皇帝也照样会毕恭毕敬,安禄山对唐明皇的肚里只有一颗赤心的绝对服从令人记忆犹新,这个信号没有任何意义。

  那能否逆向思维,认为敢和皇帝争辩的就是忠臣,不敢争的就是奸臣呢?可惜,历史上的权臣是敢和皇帝争辩的,不敢争的依然是忠奸难辨。凡此种种,我们用尽心机也无法为皇帝们找到可从功臣中实施忠奸分离的合理信号,当然更不可能找到分离条件。

  每个开国皇帝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无法从功臣集团中分离出忠臣和奸臣,但他又必须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儿孙能顺利继承皇位。为此,皇帝们自然有自己的分离信号来进行分离,将可能造反的人清除出去,确保江山永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在不能辨别忠奸时,皇帝们选择了实际上也只能是这样一个分离信号: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的。对于皇帝来说,只要把有能力造反的杀掉,剩下的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了。

  每一代皇帝都面临同样的困境,面临着同样唯一的选择,最后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让我们后人了见识了一幕幕闹剧。不要问你想做什么,而要问你能做什么,功臣们天然有罪,谁让他们有能力造反呢。学者们说中国是外儒内法,至少在对待功臣上这话是对的,所有的皇帝奉行的都是防功臣像防贼一样的人性本恶的哲学思想。

  功臣们如果交出兵权,功臣们就丧失的能力,这样皇帝们可安枕无忧,大家也就相安无事,历史上“杯酒释兵权”就是这一方案的经典案例。应该承认,这一方案是极好的,让很大一部分功臣丧失的能力。但对一个掌握过权力的人来说,这种政治生命的自杀却不是一件容易选择的事情。而且,对那些有极高威望的开国功臣来说,只是交出兵权仍然不可能让上头放心。

  比如韩信,汉朝建国之初他就被废为淮阴侯,兵权尽无,呆在长安无所事事。即使这样,韩信最后也被灭三族。又如李世民,由于唐朝实行府兵制,李世民平定天下后回到长安其实也没有什么兵权,他在长安的实力不如李建成。在李建成被杀后,李建成的人马差点把秦王府攻破,后来靠扔出李建成的人头破坏对方的军心才奠定胜局。但是,李建成可没有因为这样放松对李世民的警惕。为何功臣交出了兵权还要被呢?

  功臣们的资产除了官位、兵权这些有形资产外,还有不可与其肉体分离的威望、才干、人际关系和势力集团这些无形资产。功臣们交出了兵权,但这些无形资产却无法一起上交。韩信、李世民等的无形资产足够让上头睡不安枕了。比如韩信,虽然赋闲在家,类似,但他到刘邦的另一大功臣樊哙家作客时,樊哙还是毕恭毕敬,说“大王乃肯临臣”。樊哙在刘邦功臣中位列第五,又是吕后的妹夫,刘邦的老相识,对韩信如此态度,足见韩信在刘邦集团中的威望了。

3.jpg

网络配图

  在历史上,交出兵权应该说抬高了造反的门槛,使皇帝们使用能造反和不能造反信号进行甄别时只能分离出一小部分威望极高如韩信、李世民之类的功臣,大部分功臣在没有兵权后倒真的丧失的能力,也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象刘邦,他杀的就是韩信、彭越、英布等自己曾经独当一面的功臣,还囚禁过独自镇守过后方的萧何,而周勃等战将就逃过了,因为刘邦很明白没有独当过一面是很难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

  对于韩信、李世民这类级别的开国功臣来说,没有任何信号可以让上头放心,除非上交自己的无形资产,当然这就意味着消灭自己的肉体。如果韩信自杀的话,相信刘邦不会灭他的三族,相反会到韩信的墓前掉下几滴眼泪,说不定还会给韩信的儿子封官,并招为驸马。

  李世民就很聪明,没有任何幻想,果断地发动了军事政变,杀了自己的哥哥、弟弟和侄子,囚禁了自己的父亲,霸占了自己的弟妹,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国功臣夺取天下的唯一例证(要严格按儒家的标准,被称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绝对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儒家的双重标准由此可见一斑)。不过李世民能成功恐怕也因为他是皇族的缘故,遇到的反抗较小,异姓的开国功臣做此事成功的机会就小得多,象英布就失败了。

  这就是身为功臣的悲哀,自己没有实力当皇帝,还要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替皇帝卖命。不过当了皇帝后为了提防昔日的兄弟篡权,皇帝只好这么做,结果就变成了一个不是规律的历史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皇帝为什么会诛杀开国功臣?
中国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英雄,而这些英雄之所以被人们铭记,除了战功赫赫,还有那些令人惋惜的经历。中国历史中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魔咒,皇帝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诛杀开国功臣,这是为什么呢?“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国家,必须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下,皇帝给功臣们高官厚禄,对他们的要求是勤奋工作,为皇帝效命。不过皇帝最主要、最关心的还是要求功臣们不得造反。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功臣们造不造...
· 朱元璋为什么诛杀开国功臣刘伯温?
导读:刘基一生足智多谋,为明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他对形势判断准确,思维缜密,能预测事情的发展方向。但是太聪明反而对皇帝构成了威胁,所以最终落得个惨死的下场。网络配图淮西派与浙东派拉开争斗序幕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他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的劳顿,后...
· 开国功臣刘伯温为何惨遭诛杀?
导读:刘基,号伯温,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是朱元璋夺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谋士。然而,明朝开国后,刘基只被封了个次一等的爵位诚意伯。最后还惨遭朱元璋杀害。这其中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事情,我们一起去看一下。网络配图淮西派与浙东派拉开争斗序幕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得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分成两派,以地域为区分,开始了新的争斗。这些所谓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死去的常遇春等人,可以说这些人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此人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如果把刘基比作张良,那么李善长就是萧何...
· 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为什么会放过得罪自己的郭德成?郭德成究竟做了什么
朱元璋还没有发迹的时候,路过郭山甫的家,郭山甫为他相面,发现他的面相贵不可言,日后必成大器。于是就带着几个儿子一起跟随了朱元璋,还把女儿嫁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封郭山甫的女儿郭氏为宁妃。郭家也因从龙之功满门尊贵,郭山甫直接被封为营国公,郭兴、郭英都以战功封侯。而很早就跟随他的郭德成,却没有像两个哥哥一样被封侯,仅仅是一个骁骑舍人这样的小官。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郭德成虽然立下不少功劳,但是他有个大缺点,就是嗜酒如命。朱元璋因为宁妃的缘故,也召见过郭德成,表示要封他一个大官。郭德成却推辞掉,说自己的脑袋不灵光,只知道喝酒,怕做了大官饮酒误事,害了自己,只想留着性命得到很多的钱,能够每天喝酒就满足了,其他的都不是我想要的。朱元璋见他辞官坚决,心里也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将大量好酒和钱财赏给郭德成,还经常邀请郭德成来后花园陪自己喝酒。一次,郭德成到后花园陪朱元璋喝酒。时间一长,郭德成便喝得...
· 揭秘三国何进为什么要引兵才能诛杀宦官?
诛杀十常侍实际上是党锢政争的最后结果。长大后的小皇帝,拉着太监搞外戚和士人,结果,皇权+宦官被全灭,外戚也被全灭,士人怎一个爽字了得。另外,西苑八校尉本来是皇帝设立的直属部队,归宦官统领,何进夺权杀人,并不是他得到了军心,而是健硕自己要当忠烈(非要立汉献帝,这是灵帝的意思,问题是你要当忠烈,何太后往哪里摆),结果被宦官集团出卖。网络配图当时窦武要全灭宦官,第一,这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的,私自调兵,绕过皇帝私自清算宦官集体,这是作死,这也能够看出桓帝才是太监们的真正后台。所以当时有一些太监就极其不爽,提出太监犯法可以走司法程序,全灭我们,你还有王法么?所以在东汉后期,窦武的行为是按照军事政变未遂处理的,直到董卓要拉拢士人,才给他平反。好嘛,现在到了何进这里,又要全灭宦官。同样,这仍然是谋反行为。问题是尚比较靠谱的灵帝已经死了,现在真正的皇帝是何太后,何太后虽然清醒,但是何进是他弟弟,这就麻烦的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