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明朝开国猛将徐达为何擒贼不擒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59
转发:0
评论:0
明朝开国猛将徐达为何擒贼不擒王?,擒贼先擒王,纵马驰骋疆场,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这是古时为将者平生难得的快意

  擒贼先擒王,纵马驰骋疆场,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这是古时为将者平生难得的快意事迹。可是,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的盖世名将徐达却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他不稀罕这项属于武将的至高荣誉。这是为什么呢?

u=1196316273,3966905041&fm=23&gp=0_副本.jpg

网络配图

  明代有这样一件野史传闻:洪武元年(1568年),徐达和常遇舂率军北击元军,眼看就要追上元顺帝了,徐达忽然传令班师,令追击计划功亏一篑。突遭此变,猛将常遇春大怒,马上派人急速禀告朱元璋,说徐达要谋反!但是,料事如神的徐达很快就引军归队,私下里和常遇春通报了自己对此事的看法,他只说了八个字就把常遇春的火气压住了:“若执以归,将焉用之?”就算你本事大,能抓住元顺帝,那又该如何处置他呢?

  清朝史学家为考证此事费了很大的工夫,仔细研究了明军作战和元顺帝北撤的路线图之后,发现两者根本没有交集——当徐达进攻通州(今北京通州)得手后,元顺帝就从北京溜之大吉了。也就是说上述记载只是个传说。但传说不一定就没有价值,徐达没说过这八个字并不代表他不秉持这样的理念,传说的出现是以一定的史实为基础的。

u=4227611674,3161533019&fm=11&gp=0_副本.jpg

网络配图

  素称勇武的徐达其实还有个在朱元璋看来比勇武更优秀的特点,就是他功高不矜,能唯上命是从。元至正二十五年(1565年),他率军攻打朱元璋的死对头张士诚的大本营平江城(今苏州)时,张军将士防御之顽强远胜于后来的元军,徐达屡次强攻不下。正当战局陷入胶着状态时,徐达的部下胡德济违令出击致败,若按军法处置则当斩首。精明的徐达此时留了个心眼,他并没有自作主张,而是把胡德济戴械送往南京朱元璋处发落。此刻尚称吴王的朱元璋对徐达这种谨慎的行为颇为满意,他得意地将徐达比做汉武帝时的卫青——要知道,卫青不仅有远征匈奴取得大捷的盖世功勋,而且曾因不擅斩部下苏建而让汉武帝倍感放心。后来,徐达每次率军出征时,有事情便派遣使者请示,当了皇帝的朱元璋为嘉奖其忠心,将“将在外,君不御”这六个字赠给了他。可即便如此,徐达还是不敢自断军政事务。《明史》上说,明军攻克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朱元璋龙心大悦,亲自到汴梁劳军。徐达故作神秘地问皇帝:

  “元顺帝如果北逃回草原老家,我们有必要穷追他吗?”朱皇帝笑着回答:“元运表矣!行自澌灭,出塞之后,固守封疆,防其侵扰耳。”有了皇帝这句话,徐达自然知道该如何处理接下来的事情了。其实就算朱皇帝不说此语,徐大将军也一样会纵敌远遁,因为他知道没有比生擒敌方元首更大的荣誉了——不过,若真做到了这点,自己也就离生命的尽头不远了。正因为如此,后人才在野史中给他虚构了上述纵敌的传闻。

u=1621634328,1546818119&fm=23&gp=0_副本.jpg

网络配图

  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看,屡统大军转战南北的徐达在事实上坚持擒贼不擒王的原则、避免功高震主局面,给他带来的是远比俘获敌酋更实在的好处。虽然民间有他因吃了皇帝赏赐的蒸鹅而病发身死的传闻(仅是传闻而已,非史实),但相比于胡惟庸、蓝玉、李善长等开国功臣被举家屠戮、株连上万人的悲剧,朱皇帝对他的手段还是颇为仁慈的。能在“以天下奉一人”的专制皇权下,用谦恭隐忍的方式换取事业的成功和余生的平安,徐大将军真可谓煞费苦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擒贼先擒王
【成语】擒贼先擒王【成语】擒贼先擒王【出处】《前出塞其六》【拼音】qínzéiqínwáng【释义】比喻作事要抓住要害。【背景典故】擒贼擒王,语出唐代诗人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蛇无头不行,打了蛇头,这条蛇也就完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的谋略。擒贼擒王,就是捕杀敌军首领或者摧毁敌人的首脑机关,敌方陷于混乱,便于彻底击溃之。指挥员不能满足于小的胜利,要通观全局,扩大战果,以得全胜。如果错过时机,放走了敌军主力和敌方首领,就好比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气焰嚣张,连连大捷,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勇将尹子奇率十万劲旅进攻睢阳。御史中丞张巡驻守睢阳,见敌军来势汹汹,决定据城固守。敌兵二十余次攻城,均被击退。尹子奇见士兵已经疲惫,只得鸣金收兵。晚上,敌兵刚刚准备...
· 三十六计故事全集:第十八计擒贼擒王
第十八计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①。【注释】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卦。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引本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争斗在田野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按语】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攻之亏也。舍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昔张巡与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识,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解析】战争中,打败敌人,利益是取之不尽的。如果满足于小的胜利而错过了获取大胜的时机,那是士兵的胜利,将军的累赘,主帅的祸害,战功的损失。打了个小的胜仗,而不去摧毁敌军主力...
· 徐达常遇春同为明朝开国功臣为何命运不同
徐达、常遇春二人跟随朱元璋数十载,分别列于明朝开国功臣的一、二名。历史上对于这二人的英雄事迹流传甚多,据了解,徐达用兵如神,多有谋略,常遇春骁勇善战,仿佛生于沙场。两人都被封王,但结局却大有不同。图片来源于网络常遇春性情孤傲,且嗜好杀戮,在沙场上战无不胜,却常常杀降,即杀掉投降过来的士兵。后世对他的这一行为颇有微辞,古有云“杀降不详”。继而常遇春英年早逝,其大儿子常茂死于龙州,二儿子常升在朱棣靖难之时战死沙场,三儿子常森也不知所踪,常遇春戎马一生,在胜利即将到来的前夕,死于归途,其子孙也未能享受到开国功臣该享受的荣誉。与常遇春恰恰相反,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不仅骁勇善战、治军严明,还足智多谋,善于学习,懂得采纳不同意见,拥有大局观。徐达不仅得到朱元璋的重赏,富贵一生,其子孙后代也在徐达的庇荫下,享受了无上的荣耀。史载,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并世代沿袭;次子徐添福早年就死了;三子徐膺绪世袭...
· 徐达常遇春同为明朝开国功臣为何命运不同
徐达、常遇春二人跟随朱元璋数十载,分别列于明朝开国功臣的一、二名。历史上对于这二人的英雄事迹流传甚多,据了解,徐达用兵如神,多有谋略,常遇春骁勇善战,仿佛生于沙场。两人都被封王,但结局却大有不同。图片来源于网络常遇春性情孤傲,且嗜好杀戮,在沙场上战无不胜,却常常杀降,即杀掉投降过来的士兵。后世对他的这一行为颇有微辞,古有云“杀降不详”。继而常遇春英年早逝,其大儿子常茂死于龙州,二儿子常升在朱棣靖难之时战死沙场,三儿子常森也不知所踪,常遇春戎马一生,在胜利即将到来的前夕,死于归途,其子孙也未能享受到开国功臣该享受的荣誉。与常遇春恰恰相反,作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不仅骁勇善战、治军严明,还足智多谋,善于学习,懂得采纳不同意见,拥有大局观。徐达不仅得到朱元璋的重赏,富贵一生,其子孙后代也在徐达的庇荫下,享受了无上的荣耀。史载,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并世代沿袭;次子徐添福早年就死了;三子徐膺绪世袭...
· 徐达怎么死的?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墓在哪
徐达怎么死的?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墓在哪徐达生于1332,1385卒,汉族,中国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民族英雄,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元末,加入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从此开始征战东西的沙场生涯,因为大败陈友谅,立下战功无数遂被任为左相国,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农家出身,土里刨食。他性情刚毅,不甘屈居人下。他长得面貌清癯,颧骨稍高,身材魁伟。自幼习武,练得一身好功夫。和朱元璋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郭子兴举义,濠州人汤和率壮士10余人参加。应汤和之邀,朱元璋也投身郭子兴部。至正十三年(1353),朱元璋奉郭子兴命回乡募兵,徐达欣然。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郭子兴与一同举事的孙德崖等人不合。占据徐州(今属江苏)的赵均用、彭大兵败,投奔濠州而来。不久,赵、彭称王,郭子兴受制于下,并险遭杀害。朱元璋见在濠州难成大事,遂于至正十四年(1354)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