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 齐桓公和管仲的关系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78
转发:0
评论:0
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齐桓公和管仲的关系,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但鲍叔牙

  齐桓公即位后急需找到有才干的人来辅佐,因此就准备请鲍叔牙出来任齐相。但鲍叔牙称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齐国称霸,必要用管仲为相。

  管仲与公子纠一伙认为公子小白已死,再没有人与他争夺君位,也就不急于赶路。六天后才到齐国。一到齐国,没想到齐国已有国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鲁庄公得知齐国已有新君后气急败坏,当即派兵进攻齐国,企图武装干涉来夺取君位。双方在乾时会战,管仲建议当趁小白人心未定速攻,但鲁庄公却说:“如果一切如你所料,小白早就被射死了。”不听管仲的话,结果遭遇伏击,鲁军大败,公子纠和管仲随鲁庄公败归鲁国。齐军乘胜追击,进入鲁国境内。

齐桓公

网络配图

  齐桓公为绝后患,遣书给鲁庄公,叫鲁国杀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否则齐军将全面进攻鲁国。鲁庄公得知后与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认为齐国要管仲不是为了报仇雪恨,而是为了任用他为政。因为管仲的才干世间少有,他为政的国家必然会富强称霸。假如管仲被齐国任用,将为鲁国的大患。因此施伯主张杀死管仲,将尸首还给齐国。但鲍叔牙用计称齐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杀管仲。且鲁庄公新败,闻齐国大兵压境,早吓得心颤胆寒,没有听施伯的主张。在齐国压力下,杀死公子纠,并将管仲和召忽擒住,准备将二人送还齐桓公发落,以期退兵。

  管仲清楚这是鲍叔牙的计谋,于是让押运工人快马加鞭赶去齐国,最后平安到了齐国,经鲍叔牙的建议,齐桓公同意选择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礼节,亲自去迎接管仲,以此来表示对管仲的重视和信任。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齐桓公的贤达大度。齐桓公迎接管仲后,一连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机,三日,拜了管仲为相,并称管仲为“仲父”。

  二千六百年前,曾经有过一次君王与大臣的对话,它影响了二千多年的中国政治,意义深远。那就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关于有道君主与无道君主人格的一次“君臣对”。

  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即位为君,率军击败助公子纠争夺君位的鲁军,纳大夫鲍叔牙之谏,释怨于管仲,以其贤能重用为相。一天,齐桓公与管仲进行了一次对话。

  齐桓公问道:何为“有道君主”?管仲回答了七条“有道君主”的标准。其一,崇敬山川、宗庙、社稷,依礼祭祀。其二,对有功旧臣要抚恤救济,使其富有。其三,团结武臣,使其为国效力。其四,重用贞廉、正义的良臣,使上下得到修治。其五,刑政明察,四时无失误,人民不忧,五谷丰登。其六,国内外和谐相处,四邻诸侯臣伏,国家安宁,不用战争。其七,接受邻国来聘的币帛,以怀其德,接受以制令来告者,以为法式。

齐桓公

网络配图

  管仲与齐桓公的这番“君臣对”,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统治方法的讨论。

  管仲,史称管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管仲另有《管子》一书传世。《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儒、道、阴阳、名、兵、农的观点,其中一些篇章被学术界认定是记述管仲言行的著述。《管子》一书既显露了春秋时学术多元,又表现了管仲学派的综合意蕴,其论道讲德,不离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话题——道德之意。《管子·四称》篇章中的“君臣对”,论述了君主应该具备哪些优秀人格、应该摒弃哪些恶劣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国家的兴亡,君主的人格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君主人格,还具有极强的教臣育民的导向功能,直接感染着民众的行为倾向。

  在这场“君臣对”中,管仲从多方面论述了君主人格的道德规范和执政理念,意义深远。其一,君主应是高尚道德的楷模。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的君主,治国安邦必须尊崇礼,提倡礼,在其人格上,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性。其二,君主应是“为民除害兴利”的正义化身。作为统治者,君主要实现其自身的人生目的,就要为民兴利除害。要想治民安邦,君主就要具备为民兴利除害的人格。不以一己之好恶而治天下,要以天下之心治天下。其三,君主应有“不失其常”、“不易其则”的稳定和统一的言行。君主的道德品性应具体体现在其稳定和统一的言行中。君主稳定和统一的言行直接影响着民众的行为,所以君主的言行要具有一致性。

  春秋时代的齐文化崇尚礼义道德,重视社会的道德教化。

齐桓公

网络配图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支的齐文化,其崇尚的礼义,其根本所在也是要构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宗法关系。齐文化的特点是十分重视君主在社会人伦宗法关系中的核心作用。所谓“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上失其位则不逾其节。上下不和,令乃不行。”君主不像君主的样子,臣子当然就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的样子,儿子当然就不像儿子。君主不按照他的身份办事,臣子就会超越应守的规范。上下不和,政令就无法通行。君主必须有立君道的自觉意识,君主失德而不知立君之道,大臣必然作威作福,国家权力就掌握在大臣手中;百姓必定各趋其利而不讲义。管仲在“君臣对”中对齐桓公例举以往无道君主的过失,来以资为鉴。

  管仲在“君臣对”中,非常强调君主人格具有的教臣育民导向功能。所谓“圣人在前,贞廉在侧,况称于义”,就是这个道理。首先,君主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要担负起教臣育民的社会职责。有道的君主,在上面设立官吏而治理人民,民众就不敢越轨行事了;在下面设立负责纠察的官吏,官吏就不敢背离法制而行使职权了。

齐桓公

网络配图

  人君据法而出令,官吏奉命而行事,百姓顺从而成见,这样日久形成常规,如果有违犯习俗背离礼教的,人们就会共同加罪于他,做君主的就可以安逸无事了。其次,君主的好恶引导着社会民众的心理倾向。民众具有以君主的好恶作为己之好恶的社会心理。再次,君主自身道德品性的高低,决定着民众的道德品性的高低。又所谓“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道德定而民众有可遵守的轨道和规范,社会就会有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管仲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一直被当做君主知人善任,不计前嫌与臣子誓死报恩,权利辅佐的典型,一直为后人所称赞。齐桓公与管仲之间和谐的君臣关系也是极为难得的,不过这种关系的形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齐桓公的心里也未必毫无芥蒂的,只是管仲是真的有才,齐桓公为了图谋霸业必须要用上管仲,管仲能为他抵挡来自旧贵族的很大阻力,因为管仲出身平民,没有什么背景,也跟朝廷中各势力之间都没有交际,所以任用管仲所遇到的阻力要小一些,管仲改革的时候也不会顾及那些反对者的意见,所以齐桓公用着放心,这也是齐桓公能够善任的一种很重要的原因。从后来齐桓公与管仲的相处情形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的,管仲一开始并不被重用,后来管仲借着齐国动荡的机会向齐桓公进谏,才有了展露头角的机会。管仲趁机向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帮助齐桓公称霸,这真迎合了齐桓公想成就千秋霸业的梦想。所以说下属有时候不光要能琢磨事,还要能琢磨人,摸透领...
· 齐桓公和管仲是什么关系齐桓公和管仲之间有什么故事
历史上多用“管鲍之交”来形容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刻的友谊,后人也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两人之间要好的关系。而齐桓公和管仲的关系很神奇,或者说他们两人的相遇就是个意想不到的安排。管仲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和政敌成为朋友,而齐桓公也没有想到,当初自己的一次宽容和放手一搏,竟会成就他的霸业。管仲,名夷吾,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出生于颍上,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被尊称为“春秋第一相”。《论语》、《史记》、《管子》、《左传》、《管仲传》等都有大量关于管仲的记载。他有多重的身份,他既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又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还是公子纠的家臣,齐国的强盛可以说跟管仲是分不开的。而公子小白也就是齐桓公,他是姜太公的孙子,他出生在一个庞大的家族里,作为统治齐国的齐襄王来说,也许姜小白的出生并没有引起他太多的注意,但偏偏就是这个最小的幼子,却足以改写齐国的命运。一个是至高无上的公子,一个是普通的平头百...
· 齐桓公和管仲是什么关系齐桓公和管仲之间有什么故事
历史上多用“管鲍之交”来形容管仲和鲍叔牙之间深刻的友谊,后人也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两人之间要好的关系。而齐桓公和管仲的关系很神奇,或者说他们两人的相遇就是个意想不到的安排。管仲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和成为朋友,而齐桓公也没有想到,当初自己的一次宽容和放手一搏,竟会成就他的霸业。管仲,名夷吾,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出生于颍上,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被尊称为“春秋第一相”。《论语》、《史记》、《管子》、《左传》、《管仲传》等都有大量关于管仲的记载。他有多重的身份,他既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又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还是公子纠的家臣,齐国的强盛可以说跟管仲是分不开的。而公子小白也就是齐桓公,他是姜太公的孙子,他出生在一个庞大的家族里,作为统治齐国的齐襄王来说,也许姜小白的出生并没有引起他太多的注意,但偏偏就是这个最小的幼子,却足以改写齐国的命运。一个是至高无上的公子,一个是普通的平头百姓,...
· 齐桓公和管仲
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无疑是成功的,他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第一人,尊王攘夷,终成天下霸业。然而,这等殊荣与齐桓公麾下一位大臣——管仲却是密不可分。周庄王十一年,齐襄公亡,两个儿子纠和小白都想抢先一步回到城中以继承父位。当时,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管仲欲纠先回城,便用计接近小白,张弓搭箭,一箭射中小白心窝,之后,管仲看见小白吐血,急忙逃走。其实管仲这一箭只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怕管仲再射,咬破舌尖,这才躲过一劫。后来小白即位,就是齐桓公,而管仲被鲁国掳去。齐桓公不计前嫌,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设法救出了管仲,并择良辰吉日亲自来到郊外迎接,这在当时的中国,是前所未有的,一时间齐国百姓纷纷为之动容,回到宫里,齐桓公与管仲促膝长谈,“连语三天三夜,字字投机,全不知倦”,又依管仲所言,重用五人,并拜管仲为相,尊其号曰仲父,恩礼在高国之上。其实,管仲名夷吾,字仲,齐桓公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下命...
· 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是怎样的管仲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一直被当做君主知人善任,不计前嫌与臣子誓死报恩,权利辅佐的典型,一直为后人所称赞。齐桓公与管仲之间和谐的君臣关系也是极为难得的,不过这种关系的形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齐桓公的心里也未必毫无芥蒂的,只是管仲是真的有才,齐桓公为了图谋霸业必须要用上管仲,管仲能为他抵挡来自旧贵族的很大阻力,因为管仲出身平民,没有什么背景,也跟朝廷中各势力之间都没有交际,所以任用管仲所遇到的阻力要小一些,管仲改革的时候也不会顾及那些反对者的意见,所以齐桓公用着放心,这也是齐桓公能够善任的一种很重要的原因。从后来齐桓公与管仲的相处情形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的,管仲一开始并不被重用,后来管仲借着齐国动荡的机会向齐桓公进谏,才有了展露头角的机会。管仲趁机向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帮助齐桓公称霸,这真迎合了齐桓公想成就千秋霸业的梦想。所以说下属有时候不光要能琢磨事,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