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薛举:第一个打败李世民的起义军领袖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73
转发:0
评论:0
薛举:第一个打败李世民的起义军领袖,李渊在成为太原留守后,积极备军,准备做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等到儿子们,包括李

  李渊在成为太原留守后,积极备军,准备做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等到儿子们,包括李建成、李元吉从河东进入太原,李渊杀死太原副留守王威和武牙郎将高君雅,正式宣布起兵。当部队进入霍邑县境内后,遭到了宋老生的强力阻击,同时部队缺粮,还遇到了连日的大雨,大本营太原也遭到了刘武周的威胁。在这个时候,李渊和李建成、李世民等人,显示了身为统帅,应有的军事素质,没有慌乱,尽可能提升部队的士气,最后等到雨停的那天,粮草也准时到达,同时,军司马刘文静,从,拉来了强大的骑兵。利用消息传达的延时性,在宋老生还不知道骑兵增援时,李渊派遣李建成引诱宋老生出兵,同时李世民切断宋老生和霍邑城的联系,前后夹击,攻陷霍邑城。

blob.png

网络配图

  此后甩开另一支部队屈突通的追击,打入潼关后,围攻长安,公元617年12月,长安留守、杨广的孙子杨侑投降,第二年的八月,李渊自立称帝,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唐朝,建立。

  夺取长安后建立的唐朝,势力范围仅仅是关中和河东一带,但是在西边,却迅速崛起了一支新生的力量,他们的老大,叫薛举。

  和一般的农民起义不同,老薛的家庭条件很好,他的父亲叫薛汪,祖籍在河东的汾阴,现在的位置大概在山西万荣一带,杨坚之后,东和大隋的关系变得紧密起来,关系好、不打仗,带来的,就是双边贸易的增加。

  即使是战争年代,无论草原和中原关系多么的恶劣,两边的人民总会拿一些物资,进行交换,小规模贸易不会停止,何况现在这种相对稳定的局面,于是薛汪举家老小,来到兰州金城,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兰州附近,做起来了生意,几年时间,薛家在兰州再次成了大家族。

  说到薛家,很容易联想到的,是河东薛氏,这是一支从四川外迁至河东的豪门望族,刘备建立的蜀汉灭亡后,薛氏就开始了外迁工作,经历西晋,来到五胡乱华时代,老薛家既不南迁,也不接受胡人的招安,而是自建堡垒,依靠没有南迁的流民,共同抵御五胡入侵。

  一直到了北魏,薛家才渐渐融入官场。

  这支家族有个特点,势力庞大,但崇武不尚文,家族世代出的以武将为主,随着东西魏,薛家也分裂了,最后跟随北周的强势,薛家再次统一和强盛起来,到了唐朝初年,名将薛仁贵就出生在这个家族。

  根据薛氏家族的传统经验,薛汪对儿子的读书问题,也没抱什么希望,直接请了一大帮师傅,练功夫吧。

  有了武功,胆子就大了,好打抱不平,爱交朋友,薛举成了远近闻名的豪侠。功夫、名望、财富,当拥有这一切后,进入仕途也就变的顺理成章,公元605年,也就是杨广继位的第一年,薛举担任金城府校尉,也算有了稳定的工作,这一干,就干了十来年,直到大业十三年。这一年,甘肃遇到饥荒,加上连年的兵荒马乱,兰州附近,出现了大量的盗匪、乱民。这样的局面,金城府县令郝瑗坐不住了,他准备建立一支民兵部队,作用当然是保护家乡,乌纱帽和性命一样也不想丢,薛举是金城校尉,而且又是富豪家的公子,武艺高强,自然,部队的领导职位,交给他,最放心。

blob.png

网络配图

  远在东汉末年,就有为了应付声势浩大的黄巾军,各郡各县都组织民兵,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铠甲、武器,一样也不会少,郝瑗很清楚中间的步骤,所以民兵的招募很顺利,但是当军队成形之后,出事了。

  薛举有个儿子,叫薛仁杲(读gao,不是日天,是日木),有了老爹做榜样,薛仁杲也是武艺高强,史书上给他的评价是“万人敌”。

  当时天下大乱,到处都在起义,薛举、薛仁杲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们也希望,凭自己的才能,开创一番事业,于是薛举父子把县令郝瑗,绑票了。

  (这场绑票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因为薛举起义后,担任部队军师职位的,就是这位县长大人)

  郝瑗是金城县的最高领导,绑架了他,等于间接控制了这支军队,加上薛举在金城的地位,也没人怀疑,于是薛举拿着县令的委任状,直接进驻部队,给他们下达的第一道命令是,金城县有人谋反,要平乱。

  谋反?那年头就有自己抓自己,贼喊抓贼的事情,薛举同志也算开了先河!

  但是他抓的肯定不是自己,薛举父子带领民兵,冲进了县衙,把一干官吏都抓了起来,然后打开粮仓,收买民心,李密不是靠这招,成就了几十万的部队了么,薛举是差了点,粮仓也没那么大,至少民心是到手了。

  公元617年4月,薛举自称西秦霸王。

  等抓了官吏,开了粮仓,那帮民兵才赫然发现,自己从官兵,变成了乱民,完了,一世英名就这么毁了,现在老大都宣布自己当皇帝了,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干。

  幸好金城这地方,在当时,属于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民风剽悍,靠近草原,多少也沾染了草原人民强悍的作风,而且战斗力相当高。

  薛举叛乱,首先遭殃的,就是附近的县衙,周边的城池一个个沦陷,薛举的声望也是越来越高,部队要发展,要壮大,最快的途径,就是兼并,薛举也不挑剔,什么山贼、马匪,来者不拒。

  仅仅十天时间,薛举就征服了秦国的兵源地,陇西,兵力也达到了十三万。

  有了地盘,也算保住了初期的创业成果,薛举在兰州召开了一个军事会议,会上讨论了,今后部队的方向性问题,企业要发展,起义队伍要壮大,就必须走出去,但是去哪呢?

  会议上,薛举的儿子薛仁杲和薛仁越,积极发言,同时刚刚投诚的宗罗睺、常仲兴,都表达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去关中,长安。薛举布置了具体的进军路线,分成三路,第一路由薛仁杲领队,进攻甘肃重镇,秦州,也就是甘肃天水;第二路,由薛仁越领队,经剑口,进攻河池郡,大概在陕西凤县附近;第三路常仲兴带队,跨过黄河,进攻李轨。李轨出生于河西豪门,就在薛举起义没多久,李轨也宣布了独立,常仲兴的作用就是牵制李轨,别来捣乱;薛仁越呢,阻止官军,因为薛举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薛仁杲的秦州。等到薛仁杲占领秦州,薛举的目光,就瞄向了长安,同时兼并了一个由唐弼领导的地方割据势力。长安的战略作用,不仅李密看到了,李渊看到了,薛举也看到了,但是他的路途太遥远,一路披荆斩棘,等薛举还在招降唐弼的时候,李渊已经进驻长安了。

blob.png

网络配图

  于是,薛举和李世民在陕西长武开始了正面的交锋,历史上称这次战役,叫浅水原之战

  这一次战役,总共分成两个部分。

  上半部,公元618年6月,薛举进驻安定郡,向陕西长武进军的过程中,因为缺粮,两支偏师向东北和西南方向,抢劫官府,要粮草去了,7月4号,李世民来到长武。

  在兵力上,李世民的部队占有优势,但是,从长安一路跑到长武,士兵的体力也跟不上,所以没急着和薛举硬碰硬,你不是缺粮么,我有粮草,耗死你。

  薛举呢,也不傻,对付这种主力部队,需要突然袭击。

  这时候,李世民很配合,不知道是吃错了东西,还是受了风寒,居然生病了,看不到主将,导致的结果,就是军心不稳,防守松懈,7月9号,也就是李家军来到长武不到五天,薛举发起了突袭。

  史书记载,这次战役的结果:大败。

  李世民输的很惨,带去的八大总管,被俘虏了仨,其他士兵更是溃不成军,非常狼狈的逃回了长安。

  失败不可怕,只要总结经验,下次再赢回来就是了,李世民也通过这次失败,学到了珍贵的实战经验,这是兵书上,所不能体会到的,总结到孙子兵法中,只有一句话: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话是这么说,但是薛举是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的,薛老大也不客气,点齐人马,准备向长安发动总攻,消息传到关中,老百姓慌了,因为薛举的名声,实在不大好。

  薛举的部队,很多是土匪、马贼,甚至还有人,攻陷的城池,不好管理,城镇是这帮人拿命换来的,不能因为拿点金银珠宝、解决点个人问题什么的,就把人家给杀了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所以一直以来,薛举的作战方式,都是以战养战,粮食没了,抢么。

  老百姓很害怕,李渊父子呢,也很慌张,不管怎么样,薛举的战斗力还是很强悍的,真要打到长安,先不说能不能守得住,肯定是场硬战。

  但是没过几天,形势就变了,薛举生病了,而且很严重,严重到直接去阎王爷那报道了。

  没了老领导,身为太子的薛仁杲,自然成为新一任的老大,但是面对资历很深的部下,那些因为薛举的名声,才来投靠的江湖人物,薛仁杲也很头疼,资历不够,整合是个大问题。

  对于李渊父子来说,有一件事时可以确定的,那就是薛举忽然退兵了,长安暂时安全了,稳住阵脚的李渊,也行动起来。

  第一步,当然是消弱薛仁杲的力量,他派人去甘肃,联络李轨,作为老对手,李渊几乎不用动员,李轨就同意了,当然,事后瓜分薛举地盘这种事情,李轨自然要占大头,无利不起早么;

  第二步,就是坚壁清野,把周边能控制的乡镇,都保持高度警戒,居民入城,粮食全部囤积县衙;

  第三步,和薛仁杲决战。

  吸取了上次教训的李世民,这次是坚决的执行防守反击战略,你不是骑兵厉害么,我用步兵、用车阵、用城墙,组成一道严密的防守体系,就是不让你攻进来,也不跟你打,就拖着进攻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薛仁杲的缺点就开始暴露出来。小薛的作战方式,和他父亲是一脉相承,也没个粮食储备,现在食堂关门了,没东西吃,士兵们开始闹情绪了。打仗也是份工作,现在工资待遇问题都解决不了,导致的结果就是,离职、跳槽。当然,薛仁杲依旧是一个猛人,要不然也不会有万人敌的美名,士气低落是一定的,但是战斗力依然存在,李世民需要给他最后一击。

blob.png

网络配图

  就在相持了2个多月后,李世民行动了,他命令行军总管梁实出城,在浅水原扎营,还是这个地方,上一次被薛举打的溃不成军,这一次要连本带利的讨回来。

  薛仁杲很清楚自己的问题,现在军队士气低落,急需一场胜利的刺激,当探子回报,李世民的部队已经进驻浅水原的时候,薛仁杲立刻派遣了手下大将宗罗睺,前去挑战。

  两支主力部队,在等了60多天后终于可以好好的打一仗了,各自都很兴奋,然而宗罗睺的这种高兴,很快就变成了郁闷。

  因为一支由李世民亲自统帅的大军,从背后,夹击了宗罗睺。

  也就是在这一仗里,李世民的玄甲军开始登场,他们担负的是最重要的攻坚任务,横冲直撞,宗罗睺的阵型被打乱。

  赢了,李世民面对最精锐的陇右骑兵,终于取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此后继续追击,公元618年,11月8号,薛仁杲投降,同时接收的,还有薛仁杲的一万多名精锐骑兵,11月22日,薛仁杲在长安被杀,薛举起义结束。

  薛举起义,是李世民第一次,独自领军,面对实力强大的起义军领袖,通过失败总结经验,将所有军事理论,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军事体系,此后面对任何强大的对手,李世民都有了可以战胜的信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李世民传奇——薛举西进
?(1)公元617年6月,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一年后,李渊称帝建唐,改年号为武德,定都长安。虽然灭隋建唐成功,可这李唐江山能否保住,别说唐高祖李渊,就是所有建国功臣,心里都在打鼓。他们知道,灭隋建唐只是第一步,虎视眈眈盯着李唐江山的,大有人在。李密、窦建德、宋金刚、刘武周、王世充、薛举……枭雄林立,割据一方。叛乱,成了他们亟待解决的事。可是,如此多的枭雄,如此多的割据势力,要先向哪一家下手呢?唐高祖李渊的头都想炸了,还是没有头绪。于是,他将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召进宫,商量此事。“儿臣觉得还是先打薛举父子为好!”李世民说。“二郎何出此言?”李渊有些吃惊,以他对这个二儿子的了解,应该建议先打李密或窦建德才正常:李世民喜欢将最难啃的骨头放在最前面。而在这些枭雄里,李密和窦建德最强大,也是最具威胁的。可他为什么要提议先攻打薛举呢?“薛举父子近期势头很猛,我们必须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李世民说,“何...
· 李世民传奇——薛举之死
?(5)高墌似乎是个不祥之地,李世民来了后,生了疟疾,卧病在床;而当薛举将李世民赶出高墌,自己占领这块地方后,又在进军长安途中,生了病。公元618年8月,薛举兵分两路,一路由儿子薛仁杲带兵,向宁州(今甘肃宁县)进发;另一路则由他亲自带兵,沿着李世民逃回长安的路线,一路追击。薛举这么做,依然有炫耀自己大胜李世民之意。然而,天不遂人愿,他既没能追上李世民,也没能到达长安,他生了病。刚开始的时候,薛举只以为自己得了场小感冒,没什么大碍,并没有多在意,可随着病情越来越重,连喝药都不起作用时,他慌了。莫不是自己触犯了神灵?抑或是碰到了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这病生得奇怪!”薛举对郝瑗说,“怎么迟不生病,早不生病,偏偏要在进攻长安途中生病呢?”那时的薛举,有些像李渊起兵太原,直驱长安途中遇上大雨时的惶恐,总感不妙。也有退缩之意。难道天命难违?自己直驱长安的做法是错误的?是会给自己,以及西秦带来灾难的?“陛...
· 薛举
生平生年没有记载。薛举武勇豪迈,家中巨富,在地方上结识了许多豪杰人士。后担任金城的校尉。大业13年(617年),隋朝衰落,各地大乱,金城一带饥民众多,盗贼蜂起,金城令郝瑗募兵镇压。薛举在出征前的宴会中劫持郝瑗,以他的名义发兵逮捕地方官,开仓救齐灾民。他号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击败隋的地方军队,占领陇西地区,随即称帝于兰州。其后欲进攻关中,为李世民所败,薛举因此有降唐之心。但郝瑗反对,于是欲联合突厥莫贺咄设合攻长安,但因莫贺咄设被李世民所怀柔未发兵而失败。618年再度与唐朝军队作战,主帅李世民以及唐朝将领刘文静、殷开山等因轻敌而被薛举击败,欲顺势进攻长安时病死,由他的儿子薛仁果继任,给他谥号武帝。史书上记载薛举性格较为残忍,对战俘加以杀害,甚至使用割舌鼻等酷刑,因此无法获得人民广泛的支持。家庭妻子鞠皇后子女秦帝薛仁果晋王薛仁越其余诸子,失名部将宗罗睺:兴王锺利俗:羌族部落酋长常仲兴郝瑗褚亮仵
· 隋末第一个起义军领袖王薄见证隋朝灭亡的活化石
杨广在老爹死后,进行了两项比较大的动作,第一个是建造东都洛阳,解决了国都长兴城,因为远离江东,而使政令不通的问题;第二个是同期建设的隋朝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终点,南至杭州,北达北京,可以在富裕的江南,将粮食源源不断的运往洛阳,再进运河,或流向长兴城,或运往北方前线,既解决了粮食的运输问题,更可以将部队,快速开往北方或者江南。在运河建成之后,隋朝国力达到顶峰,国家储存的粮食,到了唐太宗那会,还没吃完,在洛阳附近的含嘉仓,1972年发掘的时候,还剩下50万斤已经碳化的小米。网络配图葛优在《甲方乙方》里说“地主家也没余粮”,很明显,杨广家余粮很多,同时,隋朝又进行了新一轮的人口普查,人口达到了四千万,如果算上漏报的,人口甚至更多,粮食有了,人口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接下来做的事情,就变的顺理成章:打仗PS:昨天的文章,出了一个小错误,邗沟不是孙权那会修的,早在春秋时期,为了北上争霸,吴国在扬州...
· 清朝起义军领袖:窦尔敦的生平事迹简介
窦尔敦(1683~1717),河北省献县人,原名窦开山,乳名二东。他上有长兄,排行第二,长得虎背熊腰,故又叫窦二敦。他出身贫苦,其父窦志忠系明朝(公元1368-1644)末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下的将领。为清代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全传》和《彭公案》、京剧《盗御马》和《连环套》中的豪侠。最后被清政府处死。关于窦尔敦这个人物,在清代正史中两大基本史书《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都没有记载,只是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清史料》及《古城瑷珲》和《献县志》等地方志中有文字涉及。窦尔敦从十五岁开始,就为地主扛活种田为生。一次,他在集市上见数名流氓欺侮一老一少卖枣者,欲打抱不平,被一韩姓老者阻挡,此人是流落民间的一名起义军头领。他深爱窦的为人,便出手将流氓打倒,收窦为徒,授艺三载。后来,窦尔敦杀死作恶多端的知县父子,为躲避官府缉拿,流浪四方,遇静慈和尚,学得软、硬气功、轻功和护手双钩等技艺,武功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