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之死:历史给大秦帝国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扶苏(前241—前210),秦始皇长子,嬴姓,赵氏,名扶苏。虽为嬴姓,却不叫嬴扶苏,又称公子扶苏,或扶苏公子,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扶苏”是古人用来形容树木枝叶茂盛的词语。秦始皇以此命名,显然是对这第一个儿子寄托着无限的期望:既希望他为自己的血脉开枝散叶,又希望自己的国家蒸蒸日上。的确,在扶苏的幼年和少年时期,秦国疆域正在无限扩大,国家形势一片大好。但他万万想不到,自己身为第一个皇子,待遇不但没有提高,而且遭遇比以前那些战国公子还要可怜。
网络配图
年少时的扶苏机智聪颖,深得始皇喜爱,但他却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让做皇帝的爸爸深感头痛。特别是扶苏长大后,常常在政见上与老爸背道而驰。最激烈的一次冲突就是那场著名的“焚书坑儒”。老子正在那里烧得快活,儿子却在一边拿着竹谏唠唠叨叨的说“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嬴政大怒,认为这个儿子性格软弱,不加以锻炼无法成才,于是下旨让扶苏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希望籍此培养出一个刚毅果敢的扶苏。
这个办法确实很有成效,几年的塞外征战使扶苏成熟了许多,他身先士卒、勇猛善战,立下了不少功劳;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指挥才能让众多的边防将领自叹不如;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更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大将军蒙恬也与他结下了深厚的情义。嬴政在咸阳,看着扶书送来的汇报信,听着蒙恬使者的讲述,越来越为这个儿子高兴,也越来越有信心将他培养成为嬴政第二,接下他“始皇”的名头,二世、三世……永世不绝。
不过,还是那句话,人算不如天算。“发配”扶苏到远方的秦始皇根本没料到死神会如此突然的降临,如果早知道,他就不会送扶苏到长城,或者早些将他招回。但是,一切都晚了,大概也是因为他杀戮太多,遭到天谴,还来不及唤回自己最喜爱的儿子便一命呜呼。
网络配图
接下来,赵高、李斯秘不发丧,假造诏书令扶苏自杀。胡亥和李斯的使者抵达上郡,扶苏接旨受命,开封读始皇帝赐书落泪,入内舍准备自杀。蒙恬劝阻扶苏说:“陛下在外巡游,没有册立太子,遣派臣下统领三十万大军镇守边疆,委任公子为监军,关系到天下的安危,国本的稳定。眼下有使者携书前来,马上自杀,何以知道是真是假?望公子上书请求复核,复核无误后再自杀,为时不晚。”蒙恬受始皇帝信任重托,是多年统兵在外的大将,凭他对当前政治局势的了解,对皇帝赐书的真伪有相当的怀疑。当年信陵君窃符救赵,杀大将晋鄙夺军权,正是使用诈称使者王命的手段;如今皇帝高龄多病在外,突然有诏书使者来,要皇长子和大将自杀交出兵权,实在蹊跷。蒙恬的判断和劝告,合情合理而又明智。
然而,令我们以外的是,扶苏竟然没有因蒙恬的劝告而有所省悟,他当即自杀了,留下了一句“父赐子死,何能复请”的话。为什么扶苏一如对手所愿,自杀身亡?难道就没有发现其中的蹊跷和端倪吗?
其实不然!当我们设身处地,想象一下自己就是扶苏,远在边漠;当他突然间看到使者拿着这份诏书来到你面前,迫你自杀。你这时会想到什么呢?你首先会想到的是,这份诏书的背后是什么?正如蒙恬所指出的那样,只有可疑。然而扶苏不能公开说出来,每一种情况都是无法公之于众的,他唯有如史书记载的那样默默地流泪。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绝望,因为为了国家,他只有一条路可走。如果为了自己,他完全可以选择其它的路。
网络配图
他对蒙恬说:“父赐子死,尚安复请!”难道这句话是他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吗?当然不是,根本不是;这只是他能够说出的正面理由而已。他不能说我是因为不想让秦帝国内乱而自杀(当然蒙恬也是完全可以想到这层的,这些人的智慧都是深如大海)。高尚的公子扶苏,他对秦帝国,已经做了自己能够做到的一切,因为他献出了一个人最为重要的生命;唯一希望的就是新君,善待民众,减少已经尖锐之极的国家内部矛盾,让秦王朝万世而存。他的心里,何其痛苦!又有几个人知道呢?
然而,历史给大秦帝国开了一个天大的笑话。扶苏自杀了,可他的仁厚与牺牲并没有换来秦帝国的万世平安强大,反而令横扫六合的秦帝国二世而亡。当然这不是他的错,而是人头畜鸣的二世与指鹿为马的赵高的滔天罪恶使然。后世唐太宗有玄武门之变,太子及齐王的身死换来的是中国历史上万载仅一见的贞观之治;而扶苏之死,却让大秦帝国迅速崩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