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劝君莫谈陈寅恪:陈寅恪学术造诣为达到一定高度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09
转发:0
评论:0
劝君莫谈陈寅恪:陈寅恪学术造诣为达到一定高度,陈寅恪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富盛名的学者之一,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

  陈寅恪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最富盛名的学者之一,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等多个文学身份于一身,更有知名学者赞誉其学问,近三百年来仅其一人,可见才学博古通今,实为集大成者。 

1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25年,清华国学研究院的成立创造了近现代中国学术研究之路上里程碑似的影响,研究院秉持着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培养国学人才为宗旨,大胆引用西学来建设中国的文化。国学研究院成立之初,聘请了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在研究殷商史上著有成效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领导人梁启超,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毕业远渡重洋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而这最晚到任的第四位导师就是陈寅恪。虽然当时陈寅恪先生的学术名声并不及前三位导师的名满天下,但他的才学很快令其在清华园里名声大噪。

  一位兼顾幽默与博学的老师必定深受学生的喜爱,陈寅恪便将如此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清华园的讲堂上,陈寅恪如此称呼他的学生,“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此话怎讲呢,因为当时四位导师中梁启超是冠有南海圣人之称的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则在晚清末期担任了末代皇帝溥仪的读书先生,故而如今清华园里的学子不正是与康有为有师徒关系,与晚清皇帝有同窗之名了吗?

  陈寅恪的课堂在风趣幽默之余,他的广博学识也令学生醉心其中,甚至连清华的教授也来旁听他的课,众人皆称其为“活字典”。

  陈寅恪作品

  陈寅恪晚年从开堂布学转为著书立作,将其毕生所学尽数倾注于史学研究之中,但当时,陈寅恪的眼疾已到了几近失明的状况,创作条件极为艰辛,在其妻子唐筲、学生黄萱的帮助下,日夜为其朗读材料,并誊录其所述,共整理了上万卷的书稿,工程极其浩大。 

2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艰辛的时期莫过于文革期间,陈寅恪与其妻子唐筲在造反派的刻意刁难与折磨之下,仍未放弃研究史学,只恨不过自己的身体状态每况愈下,加之生活条件的恶劣,陈寅恪的一生都在学术研究中度过,临终也未曾歇笔。

  陈寅恪对于中国隋唐历史的贡献是难以泯灭的,他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通过切身实地的考察,撰述了两部举世名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以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开创了属于他的研究典范,在中古研究学中,注意到了对文化种族的关注与家族的关注,克服了众多研究学者绕不开的课题。陈寅恪开创独有的历史剖析方法从礼仪、职官、刑律、音乐兵制、财政等历史构成要素来分析隋唐制度,并且上溯到汉魏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古历史衍变的过程,并对唐代历史作出了堪称典范的论述。

  陈寅恪所著的另一部作品《元白诗笺证稿》以论及元稹与白居易的诗作为主要内容,全书共八章,约十六万字,该书特色为以诗证史,剖茧抽丝,愈辩愈明,从诗词中所蕴含的中唐世风、习俗、政治等诸多要素入手,窥得中唐社会的真实面貌。

  陈寅恪评价

  陈寅恪对于中国隋唐历史的贡献是难以泯灭的,他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通过切身实地的考察,撰述了两部举世名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以及《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开创了属于他的研究典范,在中古研究学中,注意到了对文化种族的关注与家族的关注,克服了众多研究学者绕不开的课题。  

3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剑桥史》在国际汉学界具有深刻的影响,书中对陈寅恪的介绍表现了超乎寻常的褒奖,“中国史学家陈寅恪对解释这一时期政治和制度史的贡献是突出的,他所提出的关于唐代政治制度的观点远比以往发表的任何观点实际与严谨,令人不得不信服。”

  牛津大学曾正式聘请陈寅恪担任其汉学专业的教授,并在此后数年虚位以待,以表聘任陈寅恪的诚心,他们认为陈先生数得上是当时最为优秀的中国学者,如此的认可已摒弃了国籍差异与地域文化的差异。

  当然陈寅恪不仅在国际上极富盛名,作为清华研究院“四大国学导师”之一,倾慕陈寅恪才学的人之中不乏当时已声名在外的知名学者教授,当时同样作为国学导师的梁启超便称颂陈寅恪道:“我梁某即便是著作等身,但也不及陈先生寥寥数语所涵盖的内容有价值。”

  而历史学家傅斯年对陈寅恪的评价更能高度评价其博学通识,论其才学近三百年无人能与之相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陈寅恪
姓名读音关于“恪”的读音,常读作“què(确)”,根据是陈寅恪先祖原居福建上杭,属客家系统,客家人读“恪”作“què(确)”。有人对此持异议。如金文明在《守护语林》中考证,认为这是以讹传讹之谬。他认为,上杭的客家话里,没有q这个声母,凡普通话q声字在客家话里多读作/kʰ/。另1980年代初期《李氏中文字典》用“课”注“恪”的国音,而用“确”注“恪”的粤音。“确”的粤音为/kʰɔk/,据陈寅恪助教王钟翰回忆,陈老所用的英文署名是TschenYinKo(Ko一作Koh),因此有观点认为“恪”并不读“què”,惟其粤音注音字“确”的普通话读作“què”,而因此就给“恪”编一个新音。另据陈寅恪家乡方言怀远话(江西修水客家话,较之福建上杭客家话受赣方言影响更大),恪与确同音,“确”在怀远话中应读quò,所以也有人认为,恪实读quò。陈寅恪认为,用普通话时,“恪”当读作“kè(课)”。根据目前官方标准...
· 如何评价陈寅恪?陈寅恪的故事
陈寅恪,字鹤寿,生于公鸭云1890年,去世于公元1969年,世代书香世家出身。陈寅恪的祖父为陈宝箴,晚清维新派政治家,官至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著名的诗人,清末进士,曾任职吏部主事,有“清末四公子”之称。母亲俞明诗是山阴俞明震的妹妹,也是著名的才女,能诗而擅鼓琴,有《神雪馆诗集》。其妻唐筼,为台湾巡抚唐景崧之女。陈寅恪自幼在家塾学习四书五经、算学等知识,后来随父亲依据金陵,又因为其父开办思益学堂,聘请国学大师教授学生的关系,陈寅恪自幼时起就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年长之后,又曾经游历各国,在各国诸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柏林大学等学习,所以眼界开阔,对西方知识也有着很深的认识。因为对东西方文化的理解远比他人更深,且往往能有不同的理解,所以被国内外学者所推崇。陈寅恪文学素养很高,是历史上很牛气的人物,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曾经评价他:“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清华大学改制之后,陈寅恪被聘...
· 陈寅恪的婚姻
1926年,35岁的陈寅恪结束了国外求学生涯,回国出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因无家室,便住到了同事赵元任的家中,吃饭也在赵家搭伙,日常一些生活琐事也都由赵元任夫妇代管。陈寅恪对此显然很满意,他说:“我愿意有个家,但不愿意成家。”这样的状况维持了好长一段时间。陈寅恪习以为常、安之若素,赵元任夫妇也毫无怨言。但是,这样总归不是个办法。赵元任的妻子杨步伟是个有名的热心人,菩萨心肠,快人快语。她眼见陈寅恪快四十岁了还单身,实在忍不住便对他说:“寅恪,这样下去总不是事。”陈寅恪回答:“虽然不是永久计,现在也很快活嘛。有家就多出一大堆麻烦事了。”听到这,赵元任开玩笑说:“不能让我太太老管两个家啊!”这时陈寅恪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终于同意可以考虑成家,于是赵元任夫妇就与清华学校的体育教师郝更生联合做媒,将郝更生的女友高仰乔的义姐唐介绍给了陈寅恪。1928年,陈寅恪与唐在上海结婚。这一年陈寅恪37岁,唐3...
· 陈寅恪家族:追寻百年的独立与自由
1896年陈氏兄妹合影于长沙巡抚署后花园“又一村”。左起陈康晦、陈隆恪、陈新午、陈方恪、陈寅恪1904年日本留Wr的三兄弟,右衡恪、中寅恪、左隆恪1934年初春,在北平中山公园,左起朱益藩、陈宝琛、陈三立16年前,陆键东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一经出版即在知识界、文化界激起强烈反响。尘封多年的陈寅恪一时成为焦点人物,并开始由学界走向普通公众。10年前,《陈寅恪集》终于由三联书店推出。首先与读者见面的是《柳如是别传》,首印1万册,短短数月间销售一空,不得不加印――“陈寅恪热”丝毫未见消退。1年前,陈寅恪3个已是耄耋之年的女儿,出版了回忆双亲的《也同欢乐也同愁》,留下了一份她们亲历的珍贵记录。一个枯坐书斋的冷静学者,何以热而不衰,甚至成为某种文化符号?学问以外,恐怕与他赞誉王国维、自己也力持不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无关系。曾经失落或即将失落独立与自由的人们需要借他招魂。实际上在众多回...
· 仰望大师――《陈寅恪家世》创作随想
翻开《辞海》,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4人分立条目,一家三代祖孙4人享有如此殊荣者,翻遍《辞海》,仅此一家!人们在惊叹钦羡之余,不禁连连叩问:芸芸众生,为何陈氏家族英才辈出,贤杰满门?凝聚叶绍荣数年心血的《陈寅恪家世》,真实、立体、全面、生动、充满思辨地描绘了“义宁陈氏”诸多先贤的人生传奇……江西省修水县是文史大师陈寅恪的故乡,也是我的故乡。出于对同乡先贤的仰慕,我曾多次探访拜谒过陈寅恪故居―――竹浅录掖笪荨每次探访拜谒,我都莫名地激动着,我一次次惊诧于蜷缩在赣北幕阜山深处这偏僻小山村的普通民居里,竟孕育了一个名倾天下的文化大家族―――“义宁陈氏”。“义宁陈氏”的辉煌,让人叹为观止。从这个大家族里,先后走出了清末维新派著名人物、湖南巡抚陈宝箴,走出了清末“维新四公子”之一、“同光体”诗派领袖陈三立,走出了近代画坛巨擘陈衡恪,走出了学贯中西、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陈寅恪……翻开中国权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