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揭秘:明末李自成为何将自己的政权国号定名为大顺国?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3
转发:0
评论:0
揭秘:明末李自成为何将自己的政权国号定名为大顺国?,李自成非常热爱家乡,以与家乡有关的“大顺”作为国号,显出对家乡的拳拳之情。也

  李自成非常热爱家乡,以与家乡有关的“大顺”作为国号,显出对家乡的拳拳之情。也许,“大顺”二字起初在不经意间。后来,在定国号时,呼之而出,当年种下的种子,一下萌发了出来,成为国号之源头。

  对明末农民义军领袖李自成的研究,其范围方方面面,其文献林林总总,堪为汗牛充栋,于历史研究,其意义自不待言。但,李自成称帝,为何定国号为“大顺”,对其源考,似乎仅见高寿仙先生一文。

李自成

网络配图

  其文推测,李自成大顺国号源于刘伯温先生为明太祖朱元璋卜历数之长短时,伯温卜之曰其基业“三百单八”年,“遇顺则止”。并佐以李自成军师宋献策“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为证,进而推论“很可能是接受了宋献策等人的建议,以暗应谶语,表明自己是大明王朝的终结者”。

  对此,笔者颇有疑义。一是朱元璋与刘伯温论江山历数的故事,不是史实。一个开国皇帝,雄心勃勃,总希望自己开创的基业延祀万年,此时不至于去想何时终结的事情,所以,这件事本身就是荒唐的,是经不起历史推究的。退一万步说,如果实有其事,《明史》的编修者不会不收录。

  须知,《明史》是由清人编修的,有这样的史实,岂不是清代王朝鼎革前明的最有力的、必然的且万分正当的理由了吗?自然,不见于正史的未必不是史实,但有利于后来统治者的史实,特别是涉及“江山历数”这样的大事件,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必然不会被后来统治者所忽略。此事,并不见于正史,所以可以断定不是史实。二是刘伯温所谓“三百单八”年江山,“遇顺则止”的预言为江湖术士之小伎俩,一种明显的巫蓍般的谶语,不大可能在这种君臣对话的严肃场面而言。三是假定刘伯温能掐会算,一向聪颖谨慎的他,又深知朱元璋脾气秉性,也不会说出这种大晦气的话来,毕竟没必要冒这种杀头的风险。

李自成

网络配图

  他后来主动引退,告老还乡就证明了这一点。四是刘伯温《烧饼歌》《透天玄机》等偈语式的“未来学”,大多出现在晚清到民初,只是假刘伯温之名而已,历史已有定论。五是一个朝代在还没有灭亡之前,从来没人能具体推断到其灭亡的年份和终结者为谁人。因此,“三百单八”、“遇顺则止”这些话语,只能是对以前历史的总结,不会成为三百多年前就对历史的预言。就是到崇祯最后一年的正月,人们可能预感到明朝要灭亡,但也未必能料定崇祯十七年必亡,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用自己的生命去对抗这个“天命”了。历史的发展告诉人们,虽有殷鉴,但也有汉刘秀的再起和唐郭子仪的中兴,力挽历史狂澜者比比焉记诸汗青。处在历史飘摇中的王朝,飘摇苟延几年甚至十余年的,翻开厚厚的中国史,不在少数。因此,李自成包括宋献策等人,在建立大顺朝时,社会上还不会流传“三百单八”、“遇顺则止”这些疯子语的。看来,这种以谶语命国号的依据,还不足为凭。

  不过,大顺这个词语,的确是好。从儒家的《礼记》、道家的《老子》,到司马迁的《史记》,都有阐述,直到现代民俗口语的“六六大顺”,其意不需赘述。

  那么,李自成以大顺为国号的最初动因在哪里呢?

李自成

网络配图

  我们有必要先简单回顾一下中国历代帝王国号的来历。从夏至宋,国号命名大体有两类,一是以其祖先籍地名,一是以己发祥之地名。元明清三朝,则以帝王喜好之词名。李自成自称是西夏王李继迁之后裔,但他并没有以“大夏”为国号,足见其独喜“大顺”一词。也许有人会说,西夏原本就叫大夏,这会重复,我说,朝代名称的重复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梁唐晋汉周五代全是重复的,而且“魏”作为国名,在历史上有六次之多,可见,这不算什么问题。

  李自成的“大顺”概念,萌发于什么时候呢?这里有史实为据。

  大家都知道,李自成在参加农民起义前,曾当过四年多驿卒。驿卒者,需粗通文墨,方可递送邮件。据《米脂县志》(光绪版)记载,李自成当年曾住在马号土地祠,其东下百步之余即为文庙。当时,巴掌大的县城,对于粗通文墨的李自成,最好玩的地方当属文庙。庙里庑廊内有明嘉靖二十七年的《修筑米脂县要害城堡碑记》,此碑笔力雄健的文字,已近五百年的今天,还清晰可辨,仍很吸引人的眼球。而距李自成时,才不到八十年,他一定会看,而且不止一遍而已。

李自成

网络配图

  为什么能断定?这就是碑文的书丹者使然。这位书丹者是明朝嘉靖十四年进士、户部侍郎艾希醇,这位艾老先生,可是米脂史料记载中的第一个进士,一方人杰,名震五百载,今人仍以为荣,在李自成时代,那是家喻户晓,人皆崇敬了。面对如雷贯耳的先贤大名,李自成能驻足,仔细观览吗?碑文由古文大家邑举人高自明撰,在叙述筑成城堡的始末和战略意义后,文中写道:“予邑永唯兹赖,天朝赐之名曰大顺城可也。”“大顺”二字,也许从此种在他的心里。后来,在戎马倥偬中,他仍不忘文庙。据县志记载,崇祯八年,李自成率义军路过米脂,“呼县令曰:‘此吾故乡也,无虐我父老。’遗之金,令修文庙。”一个并非文人出身的人,出八百两银子修文庙,这,在米脂历史上仅此一人。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他为什么对米脂文庙如此钟爱?他并非诸生出身,主因自然不在对孔夫子的景仰。唯一的解释就是,这里,是他常来光顾的地方;这里,是他非常热爱的地方;这里,是他终身难以忘怀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末李自成为何将自己的政权国号定名为大顺国?
李自成非常热爱家乡,以与家乡有关的“大顺”作为国号,显出对家乡的拳拳之情。也许,“大顺”二字起初在不经意间。后来,在定国号时,呼之而出,当年种下的种子,一下萌发了出来,成为国号之源头。对明末农民义军领袖李自成的研究,其范围方方面面,其文献林林总总,堪为汗牛充栋,于历史研究,其意义自不待言。但,李自成称帝,为何定国号为“大顺”,对其源考,似乎仅见高寿仙先生一文。其文推测,李自成大顺国号源于刘伯温先生为明太祖朱元璋卜历数之长短时,伯温卜之曰其基业“三百单八”年,“遇顺则止”。并佐以李自成军师宋献策“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为证,进而推论“很可能是接受了宋献策等人的建议,以暗应谶语,表明自己是大明王朝的终结者”。对此,笔者颇有疑义。一是朱元璋与刘伯温论江山历数的故事,不是史实。一个开国皇帝,雄心勃勃,总希望自己开创的基业延祀万年,此时不至于去想何时终结的事情,所以,这件事本身就是荒唐的,是...
· 揭秘: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属于正统朝代吗?
李自成之大顺最多只是明末清初的过渡政权罢了,并非正统朝代。先说说大顺政权,很多人可能对于这个政权并不熟悉。但它的建立者是大名鼎鼎的李自成。李自成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拥有毁灭旧世界的能力,却没有维护新世界秩序的能力。所以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身死以后,当天下很多人认为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将是下一个朝代之时,结果山海关一战以后,李自成败于吴三桂与清军联手从此一蹶不起,次年窝囊死去,令人大跌眼镜,大顺政权也随着他的死而灭亡。为什么大顺并非正统朝代呢首先按照成王败寇来说。明朝之后的大一统朝代清朝。而且明末清初中间并没有诸如南北朝或者五代十国的长时间乱世,像南北朝还有五代十国这些乱世不说有没有大一统王朝,还是有着正统王朝之分的。明朝亡于1644年,清朝从关外一方割据势力成为全国性的朝代时间也是1644年。也就是说明清之间的交替没有割据的乱世,只有几大势力短暂争锋混战的1644年。结果是清...
· 李自成大顺政权的雏形,设九级军官和六政府,但未称帝
李自成最为大家熟悉的称号是“闯王”,但是闯王只是一个外号而已,并不是他正式的封号,李自成从崇祯二年起事,一直到崇祯十六年称新顺王,中间十四年李自成都没有正式称王,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连一个稳定的根据地都没有,这也是明朝官方称其为“流寇”的原因,直到1642年李自成占领襄阳才改变了这一尴尬的局面。1642年十二月,李自成进攻襄阳,防守襄阳的平贼大将军左良玉战败后放弃襄阳逃跑了,李自成占领了襄阳城,到了这个时候李自成才有了安定的想法,史料记载“初,自成流劫秦、晋、楚、豫,攻剽半天下,然志乐狗盗,所至焚荡屠夷。”可见虽然李自成攻掠的地方遍及陕西、山西、湖北和河南小半个天下,但是都没有固守经营的想法,往往是劫掠人口、粮食而走。但是自从占领了荆襄之地后,手握百万大军的李自成才渐渐有了占地为王的想法。有了庞大的军队,就需要制定相应的军制进行管理,李自成作为全军的第一号人物,自称“倡义大元帅”,为一...
· 宋国号的政权
以“宋”字为国号的后宋政权元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农民领袖刘福通(1321―1363)与白莲教首领韩山童率领教众,在安徽颍上发动红巾军起义,对抗元军,攻克安徽、河南,开始了元末农动。元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刘福通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为皇帝,帝号“小明王”,改元为“龙凤”,国号“宋”,都亳州,史称“后宋”,又称为“韩宋”。其后迁都安丰、汴梁、滁州。龙凤九年(1363)二月,刘福通因战被吕珍围杀安丰,朱元璋前往救援,打败吕珍,接韩林儿到滁州。龙凤十二年(1366)十二月,朱元璋下令廖永忠将韩林儿接至应天(今南京),途径瓜步江时,将其沉于江水中溺死。1367年(吴元年),朱元璋改称吴王,后宋政权落入吴王朱元璋之手,后宋名存实亡。后宋建国12年(1355年2月―1366年12月),其势力范围至安徽、河南、陕西、山东、山西、湖北、河北、内蒙古、辽宁、朝鲜、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地,并曾一...
· 108将排名为何那么重要?
水浒传是一部,流氓与英雄交织的古代高成就的古典章回体小说。小说中有一百零八,我们发现作者很重视一百零八将的排名,这是为什么呢?上梁山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水浒的一个核心,难道真的是“替天行道”吗?肯定不是,这个口号纯粹是宋江拿来做宣传和扯淡用的。从上梁山的108将来看,大多数不是社会混混,就是生活在底层,要么是性格有缺陷,要么是情商低得很感人,总之是对社会有诸多不满崇尚武力解决问题且喜欢吃酒喝肉的一群人。这样一群人难道真的是为了“替天行道”上梁山吗?他们大多数是杀了人或者穷得走投无路才上的梁山,上梁山无非是逃命或者是混口饭吃,但是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当初随意上了梁山,宋江竟然把梁山经营得有模有样,从一个小山寨成了一个大公司,不但有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而且梁山财力也变得雄厚起来。单位有钱了,革命成功了,肯定就要排座位、分金银。宋江也很清楚,这个排名工作不好做,事关每个人的名声,更关乎每个人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