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崇祯不南迁是真要死社稷还是一种无奈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2
转发:0
评论:0
崇祯不南迁是真要死社稷还是一种无奈,  公元1644年3月15日,农民军包围北京,为明朝的灭亡钉上了最后一棺材钉,1

   公元1644年3月15日,农民军包围北京,为明朝的灭亡钉上了最后一棺材钉,18日,崇祯皇帝自杀于煤山,19日,农民军攻破北京,明朝灭亡,中国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此时李自成的农民军据有淮河以北原,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据四川一带,清朝则据有山海关外的东北地区和蒙古诸部,而明朝的残余势力据有淮河以南的中国半壁江山。在明朝残土上建立起来的政权当中,表面上看来,李自成的农民军声威浩大,实力最强,其实不然,当时北方民不聊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况且北方大都是不战而降,实则各怀鬼胎。实际上,最强的当属南明,南明占据中国最富庶的江南,经济基础良好,兵力不下百万。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最完整的南明弘光政权却抵抗了一年,什么原因?除了内部倾轧(左马之争)、党争、醉生梦死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弘光皇帝的昏庸与无权。

崇祯

网络配图

  弘光之所以无实权,是因为弘光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存在问题,人心不能凝聚。由此,问题产生了——作为正统皇帝的崇祯为什么不南迁?事实上,崇祯不是没有南迁的打算。之所以没有南迁成功,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对形势的误判。

  1643年10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孙传庭,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1月,李自成称帝并着手兵分两路北伐,此时关陇、中原腹地一带,已经没有势力能与李自成正面周旋了。可是陕西离北京远着呢,现在我们知道仅仅三个月李自成就打到了北京,可是当时谁就一定能保证,他一定能打到北京?

  在陕西和北京之间主要要三个要塞。其中山西有两个,第一个是宁武关、雁门关(内长城),这里有山西总兵周遇吉镇守。第二个是号称明代九边第一镇的大同,兵强马壮城池坚固,由姜瓖镇守。出了山西,北京西面还有一个居庸关,在居庸关和大同之间,还有九边雄镇之一的宣府,由唐通镇守。也就是说,北京西面有三道雄关,有三支军事势力,周遇吉、姜瓖、唐通,李自成想从西面越过这三道防线,也够他啃上大半年的。正是崇祯对西部局势的足够自信,导致蓟辽总督王永吉上疏建议调集关宁吴三桂的军队来京师勤王的议程一拖再拖。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李自成还不一定能打到北京城下,就算打到北京城下,明军也可以据城反击。崇祯朝北京被敌军兵临城下的次数很多,从己巳之变到崇祯十五年清军入寇,一共有发生了五次。所以崇祯因为这个传统,对北京城的防守感到非常自信,认为即便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了,北京城也不一定很快就失守。在这种情况下,崇祯才不急于调集关宁军来援救京城,也没有执意南迁。

崇祯

网络配图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除了周遇吉以几千人的兵力抵挡李自成的八九万大军长达半个月外,从姜瓖到唐通,再到南路李建泰下属的军官们,再到北京城下的成国公和守城官员,文武官员投降的非常迅速,如同秋风扫落叶,以至于从姜瓖投降的2月19日到李自成攻克北京的3月19日,仅仅一个月。

  二、社会风气的道德绑架

  1642年,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崇祯打算与清兵议和,避免两面受敌,趁机将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主力调进关内剿灭李自成。崇祯与陈新甲商议后,决定秘密进行此事,可惜事情还是张扬出去了,崇祯害怕担当“与敌”罪名,把责任全推到陈新甲身上,将其斩首。

  1644年2月,就在李自成攻下太原之后,京师震动,太子办公室主任(右庶子)李明睿向崇祯建议迁都南京,崇祯深有触动,于是,崇祯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廷议。一部分官员响应南迁主张,但是内阁首辅陈演以及其他一部分官员反对这个主张,陈演推出光时亨在朝堂上攻击李明睿,留守派的气焰盖过南迁派的风头,于是李明睿被杀,南迁派的主张也就被否决掉了。

  为什么崇祯既不敢与清议和又不敢主张南迁?

崇祯

网络配图

  一般人认为是崇祯不愿意承担责任,而且好面子,希望文武百官请求皇帝迁都,然后皇帝再借坡下驴,迁都南京。事实上没这么简单,这是当时的文官风气决定的。文官集团以宋朝为前车之鉴,反对与敌妥协与南迁,认为这是朝廷耻辱,无形中也影响了整个明朝风气,这也是北京百姓闻袁崇焕通敌被斩后分其肉的原因。在当时的风气下,与敌议和就是叛国,崇祯也不敢犯众怒。可是,除了所谓的民族大义外,文官集团却拿不出有效措施,最为讽刺的是,所谓的民族大义他们自己却没做到,随着清军入关,他们纷纷降清。

  三、法统的完整性考虑

  京师象征着法统,坐守京师无疑可以让崇祯皇帝的法统处于完美,一旦强行南迁,面临的不是简单的骂名,而是丢弃疆土百姓的罪名,作为皇帝的法统和神圣性就会大打折扣。而这样,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军队、官员、百姓都会开始藐视皇帝的法统权威,整个王朝瞬间可能土崩瓦解。这也就意味着,如果皇帝执意拍板南迁,面临的后果就会是,众叛亲离,官员们甚至会在北京拥立他的儿子,而让崇祯提前退休。历史上唐朝、宋朝曾经发生过类似的一幕。这也是李邦华建议皇帝固守京师,同时让太子前往南京的建议遭到崇祯否决的原因。

崇祯

网络配图

  但是法统也不是就得死板的坚守,法统的弹性取决于文武官员的支持度,正因为如此崇祯才希望由这些文官来提出迁都建议,但是,崇祯害怕的大臣们也一样害怕,他们也不敢承担丢弃疆土这个责任,有了前车之鉴,如果南迁成功,为了平复风气,自己势必为成为替罪羊,而万一南迁失败,他们一样是替死鬼。此外,京官的庄园产业都在京畿一带,南迁就意味着损失相当大的既得利益。于是他们纷纷反对迁都,并且一致认为,大敌当前,不能畏敌逃跑,不能扔下祖宗基业。在这种情况下,崇祯不可能力排众议,自己拍板迁都南京,只能无奈的表示,自己要跟国家共存亡。

  崇祯南迁失败,自杀于煤山对后来清朝占领北京时的形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朝比较完整地接管了明朝的中央政府,拥有了他们最缺乏的东西,由此接手了明朝几乎全部汉族官吏,依靠他们接管天下,并最后征服南方。同时由于正统的不复存在,导致诸多皇室宗亲继承权利的暧昧不定,以致派系倾轧,削弱了南明政权,最终被清朝各个击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不得已的“君王死社稷”:崇祯为什么不南迁?
回看历史,看到明末李自成率起义军攻破北京,崇祯自缢于煤山,在赞叹崇祯君王死社稷,死守气节之余,不免扼腕痛惜,感叹崇祯为什么不学宋朝南迁,再续大明王朝几百年寿命。网络配图其实,相比于宋朝,明朝有更佳的南迁条件。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本来就是定都南京,后来燕王篡位,才迁都北京,但是南京作为“留都”一直保留着完整的朝廷建制,六部内阁一应俱全。所以明末大厦将倾之时,如果崇祯南迁南京,有现成的朝廷,养精蓄锐,再图北伐,恢复江山还是很有可能的。那么,崇祯至死未南迁,其中有什么不得已的原因呢?崇祯十七年,清军接连攻陷山东、河北等地;张献忠沿湖北、湖南夺关占地,直击四川;李自成更是进潼关、占西安,控制了西北,剑指北京。大明王朝四面楚歌,风雨飘摇,崇祯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死守北京,可能会失政于寇,亡国受辱;如果弃京南迁,又怕落下个忍辱偷生、丢失国土的千古罪名。崇祯深知南迁求存是良计,但他又一心要做一个名垂青史的明...
· 国君死社稷亡!明崇祯皇帝为何最终拒绝南迁?
1644年3月19日黎明时分,李自成率领的数十万起义军攻破北京,绝望的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他以一种悲壮的方式宣告立国276年的大明王朝正式灭亡。后世的人们围绕着崇祯帝“国君死社稷”的壮烈,将他推崇至无以复加的地步,“先帝英明神武,人所共钦,而内无声色狗马之好,外无神仙土木之营,临难慷慨,合国君死社稷之义,千古未有之圣主!”崇祯殉国后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历史谜题,那就是在国破之际,他为何最终拒绝效法东晋、南宋南迁,以延续国祚,伺机再起呢?后世的人们往往用“天子守国门,国君死社稷”来解释,但恐怕失之偏颇。顺着时间的轨迹,我们重读这段历史,就不难发现里面的玄机。1643年10月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破潼关,杀死明朝督师孙传庭,随即占领陕西全省。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建国号“大顺”,并集结50万大军誓师东征。消息传到北京后,震惊朝野,崇祯帝立即召集朝臣商议对策,期间有人提出南迁。主张南迁的...
· 崇祯皇帝为什么不南迁?有几点原因
崇祯十七年十九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崇祯帝在前殿敲响了上朝的钟声,却无一人前来上朝。崇祯心里五味杂陈,痛骂奸臣误国,以致大明的江山毁于一旦,随即在在景山树上自缢身亡,身边只有太监王承恩一人陪同。大明的皇帝落得如此下场,不少人都感到非常痛心,为何崇祯不南迁?一、崇祯帝自身性格缺陷、言官激烈反对后世对崇祯帝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那就是崇祯帝生性多疑,主要表现在文武官员的任命上,在位17年换了17个刑部尚书和50个内阁大学士,使得许多有志之士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长期以往,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那就是谁也不主动承担责任,害怕出问题要自己背锅,皇帝如此,大臣亦如此。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就算是土木堡之变时期,明朝皇帝也没有迁都,所以崇祯帝对于迁都一事心里是打鼓的,不愿意自己提出来。这时,驸马爷巩永固建议崇祯皇帝迁都南京,南方百姓还是非常拥戴的,自己也可以组织几万人护送,但崇祯...
· “社稷”是否是国家?
在古汉语中,“国家”是“国”与“家”的合称。诸侯的封地称“国”,大夫的封地称“家”。在现代汉语中,“国家”不再分开解释,就指某一领土上的一个政府与人民的共同体。“社稷”本来指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社,土地神;稷,五谷神。《白虎通义?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封稷而祭之也。”土和谷都是人们生存离不了的,所以要祭祀。古代封建王朝建立时必先立祭祀社稷的场所,灭人之国时,也要把那祭社稷的场所给毁掉,所以社稷也就成了国家政权的标志。
· 司马懿——有一种无奈是出仕
?那夜造访司马懿的轻捷人影,的确是司空曹操派去探听虚实的刺探。那探子回来将所见所闻如实禀报曹操。曹操微微颔首,沉吟良久,又轻轻摇了摇头。曹操无暇多顾,仍率兵加紧征战在北方战场上。官渡之战后两年,袁绍忧愤而死。他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争位,相互火并。到公元205年,曹操杀死了袁谭和并州刺史高干,袁尚投奔乌桓。公元207年,曹操平定“三郡乌桓”,基本统一了北方。当时有甄氏之女,黑色的头发长及膝盖,美艳绝代,被袁绍的二儿子袁熙迎娶为妻。曹丕,字子桓,年方十八,跟随父亲曹操攻破冀州时,在袁府中一见甄氏,为之倾倒。曹操见了,也惊讶道:“此女美艳端庄,天下罕见,真是苍天为我选送来的好儿媳啊!”于是命令曹丕将她纳为妻室。等到后来曹丕称帝,甄氏被立为皇后,生魏明帝曹叡。后来,自小号称“女王”的郭贵妃奸诈嫉忌,设计谋害,甄后被文帝曹丕赐死。曹丕之弟曹植,字子建,也极其仰慕甄氏,并写下了千古美文《洛神赋》歌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