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施琅是大忠还是大奸 他实在让历史学家左右为难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57
转发:0
评论:0
施琅是大忠还是大奸他实在让历史学家左右为难,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福建晋江人。自幼生长在海边,熟悉海战。

  施琅(1621-1696年),字尊侯,福建晋江人。自幼生长在海边,熟悉海战。20岁时,他参加郑芝龙的部队,为左冲锋。顺治三年(1646年),郑芝龙降清,但施琅颇不甘心。因为郑芝龙之子郑成功背父抗清,施琅就带着弟弟施显一起投靠了郑成功,成为郑成功手下最得力的战将之一。施琅性情耿直,见到看不惯的事就要指出来。而郑成功同样是武人出身,性情火爆。不久,施琅对郑成功的“舍水就陆,以剽掠筹集军饷”的做法提出议异,令郑成功很不高兴,并削去了施琅的兵权。

blob.png

网络配图

  后来,施琅在不听命令的情况下,秉公执法斩杀了郑成功的亲信曾德。郑成功大怒,两人反目成仇,施琅和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都被逮捕。施琅用计侥幸逃脱,而他的父亲和弟弟却遭郑成功杀害。

  绝望的施琅为求保命,只好投降清朝,后屡立战功,从副将一直升到水师提督。

  1668年,施琅向朝廷上奏:“郑逆负嵎海上,虽戢翼敛迹,未敢突犯,而沿海不宁,朝廷两次招抚,尚梗顽如故。若恣其生聚,是养痛也,宜急剿之。”康熙召施琅进京,面陈进兵方略。

  施琅为康熙分析了郑氏实力,“战船不过数百,郑经智勇俱无,各伪镇亦皆碌碌”,认为“台湾计日可平”。但是朝廷内部对是否统一台湾的意见并不统一,有的大臣以“风涛莫测,难必制胜”为借口,反对出兵台湾。施琅的建议没能被康熙采纳。

  1681年七月,内阁学士李光地上奏说,郑经已死,子克塽年幼,大臣争权,此时出兵必能获胜。经李光地举荐,康熙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负责出兵事宜。二十年四月,给事中孙蕙认为征台湾宜缓。七月,户部尚书梁清标也表示反对,康熙帝下令暂停进剿台湾。

  九月,施琅向康熙帝上奏保证必能收复台湾。康熙帝最终下定决心,同意了施琅的意见。经过两年的准备,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派施琅率水师二万、战舰三百,攻打台湾。当施琅进兵之时,刘国轩、冯锡范致书福建总督姚启圣,表示郑克塽愿称臣入贡,但不剃发、登岸,如琉球、高丽例,康熙帝断然拒绝郑氏集团的要求,指出“台湾贼皆闽人,不得与琉球、高丽比”。

blob.png

网络配图

  六月,施琅由桐山攻克花屿、猫屿、草屿,刘国轩据守澎湖,“凡缘岸可登处,筑短墙,置腰铳,环二十余里为壁垒。”施琅面对强敌,“乘楼船冲突贼阵,流矢伤目,以帕渍血,督战益力”。经过激烈交战,施琅军队大胜,郑军死者达万余人,刘国轩只身驾船逃回台湾。

  眼见大势已去,郑克塽等只能上表乞降。八月,施琅统兵进驻台湾,郑克塽率属下剃发归降,故明鲁王第八子朱柏等人也一并归附,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迎接清军的到来。

  收复台湾后,有朝臣提出“迁其人、弃其地”,主张放弃台湾。

  施琅坚决反对:“若弃其地、迁其人,以有限之船,渡无限之民,非阅数年,难以报竣。倘渡载不尽,窜匿山谷,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也。且此地原为红毛所有,无时不在垂涎,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重以夹板船之精坚,海外无敌,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虞。至时复勤师远征,恐未易见效。如仅守澎湖,则孤悬汪洋之中,土地单薄,远隔金门、厦门,岂不受制于彼而能一朝居哉?”

blob.png

网络配图

  康熙帝命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大学士李霨、侍郎苏拜与总督姚启圣赞同施琅的主张,康熙帝也支持施琅的意见,认为台湾战略地位重要,“弃而不守,尤为不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在台湾设一府三县,派官员管理。从此,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在进军台湾湔,有人向施琅建议:“公与郑氏三世仇,今郑氏釜中鱼,笼中鸟也,何不急扑之而以雪前冤?”施琅却说:“吾此行上为国,下为民耳。若其衔璧来归,当即赦之,勿苦我父老子弟幸矣!何私之有与?”

  他还向郑氏手下声明:“当日杀吾父兄者已死,与他人不相干。不特台湾人不杀,即郑家肯降,吾亦不杀。” 施琅入台后,前去郑成功庙拜祭,高度评价郑氏父子经营台湾的功绩,声称自己收复台湾是为国为民尽职,对郑氏毫无怨恨。

  对于施琅的行为,您是怎么看的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让徐州”的陶谦到底是忠还是奸呢?
陶谦在《三国演义》中戏份不多,通过“三让徐州”的描写,罗贯中成功将他刻画成一个既软弱无能又勤政爱民的形象,以此来陪衬刘备和曹操;而《三国志》和《后汉书》对他的记载几乎尽是贬低之词。小说中,他是一个保境安民的仁者,两部正史却都说他亲近奸佞、不理政事,《三国志》评价他是一介匹夫,“昏乱而忧死,固无可论者”,《后汉书》更是说徐州混乱就是因他而起,若不是后来裴松之引用东吴编的国史《吴书》作注,后人对陶谦的认识可能就止于此了。《三国志》载他出生于扬州丹阳郡,少年好学被举为孝廉,尔后出任卢县县令,之后迁升幽州刺史,后又调到朝廷担任议郎;边章、韩遂在凉州纠集羌人作乱,朝廷以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之职率军讨伐,陶谦也以参军身份跟随张温:这就是《三国志》对陶谦在徐州任职前的所有记载。而《后汉书》在记载相同人物的经历时,通常都会参考裴注,所以同一人物传记篇幅要远超过《三国志》,可不知何种原因,对于裴松之引《吴书》...
· 历史上的司马懿到底是忠还是奸?他当真叛魏了吗?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的这几句诗,知道的人不少,意思也都明白,评价忠奸,盖棺定论也就差不多了,偏偏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异类,身后的骂名,棺材板子都盖不住了。他就是司马懿,电视剧《军师联盟》的主角,一个被要求为孙子”篡位“负责的老头儿。你真的知道司马懿是谁吗?得益于《三国演义》的普及,司马懿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老谋深算“、”腹黑“的代名词,更是好像出生就带着一把山羊胡子。而真实状况又是什么样子呢?司马懿出生于179年,享年73岁,被孙子追封为宣帝。司马的父亲官衔京兆尹,祖父和曾祖父都是为官之人。司马氏家族传到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这辈儿时候可谓人丁兴旺。司马防一共生育八个儿子,因为在字中全有一个“达”字,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年青的时候也是一个标准的“愤青儿”。“常慨然有忧天下心”,也经常针砭时弊。这被南阳太守杨俊素知道了。杨俊素来以知人善任著...
· 三国十大未解之谜:曹操是忠臣还是奸臣?
导读:三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恢宏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文学家最爱研究的一段历史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上,有很多的谜题我们还没有解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三国十大未解之谜吧。10、荀彧之死之谜荀彧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荀彧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很大的贡献,曹操曾经称他为“张良”。三国志上关于他的死因写的含糊不清,他的死因也成为了三国的迷案、有人说荀彧是自杀的,有人说是曹操杀的,还有人说是病死的,说法不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荀彧是忠于汉室的,他反对曹操称魏公而遭到曹操的猜忌。网络配图9、曹操是忠臣还是奸臣?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是东汉的丞相,许多人说他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大权在手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到死也没有称帝。曹操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许多势力,统一了北方。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几千年来曹操是忠臣还是奸臣这个话题都没...
· 三国十大未解之谜:曹操是忠臣还是奸臣?
导读:三国,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恢宏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文学家最爱研究的一段历史时期,在这段历史时期上,有很多的谜题我们还没有解开,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三国十大未解之谜吧。10、荀彧之死之谜荀彧是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官至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荀彧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很大的贡献,曹操曾经称他为“张良”。三国志上关于他的死因写的含糊不清,他的死因也成为了三国的迷案、有人说荀彧是自杀的,有人说是曹操杀的,还有人说是病死的,说法不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荀彧是忠于汉室的,他反对曹操称魏公而遭到曹操的猜忌。网络配图9、曹操是忠臣还是奸臣?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是东汉的丞相,许多人说他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大权在手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到死也没有称帝。曹操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许多势力,统一了北方。为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几千年来曹操是忠臣还是奸臣这个话题都没...
· 长孙无忌是忠臣还是奸臣
有人说长孙无忌是一个忠臣,对李世民忠心耿耿。还有人说长孙无忌是一个奸臣,表面忠厚其实很阴险,为了自己的利益陷害吴王李恪。那么长孙无忌究竟是忠是奸我们来探讨一下。其实,长孙无忌虽忠心耿耿,但在亲情面前也有他私心的一面,他之所以陷害吴王李恪,是因为他要帮自己的亲外甥,而吴王李恪与他并没有血缘关系。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九子李治。最初李承乾是皇太子,可惜长大后患有足疾,性格叛逆,喜欢声色犬马,生活奢靡,对皇上阳奉阴违,最终被废。魏王李泰,非常有才华,也很受宠爱,但心肠并不宽厚,李世民知道,如果李泰继位,自己的几个儿子哪个也活不了,于是想立性格柔弱的李治。长孙无忌从亲情与自己的权位出发,力主立温和的李治为太子。但李治的性格实在太过懦弱,唐太宗有些不放心,于是又有了立吴王李恪的想法。李恪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血统自然是十分高贵,并且他还很有才华,性格英武果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