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古代最惨监考官:被杀 半截身蘸血写七“惨”字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57
转发:0
评论:0
古代最惨监考官:泄题被杀半截身蘸血写七“惨”字,天气转暖,高考、中考又将如期而至。考季凶猛,自古如此。在中国,博得前途、获得

  天气转暖,高考、中考又将如期而至。考季凶猛,自古如此。在中国,博得前途、获得良好的出路、改变自己乃至家人的命运,考试是唯一的办法。只有考上了,才能走出去,才能得到更多的机会,因此,从古至今,人们都对考试十分重视,而且特别重视它的公平性。

网络配图

  在中国,考试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成熟的过程。隋唐之前,比较时兴的是举孝廉,也就是推荐有才华者当官。但它的弊端迅速显现,主要就是举荐者(多为官员和贵族)有很大的徇私空间,可以用举荐的权力来获取利益,从而堵塞底层的上升空间。而国家也无法获得真正的人才。于是,科举考试就应运而生。无论是谁,都可以参加各级考试,一步步走出来。虽然它依旧有着残酷的一面,但就选拔人才而言,它已经是相对合理、公正的了。道路崎岖,但这毕竟是条道路。

  考试五花八门考生自己写榜单

  科举考试初期,可不是只有八股文,诗词歌赋都考过。《茶香室丛钞》引明朝著作说,元朝在没有灭南宋的时候,是用元曲来进行考试的——出上一个题目,让考生填曲。难怪元朝戏曲如此发达,合着考试选拔的都是编剧编曲。无独有偶,北宋徽宗年间考试,要求考生看着画说出一句唐诗,“得画外趣者登高第”。所以有“宋画元曲,千古无匹”之说。当然,正史里并无这样的记载,也许只是个别考试的个别行为,但足以说明,古人的考试,并非像我们想象的一样索然无味。

  考试内容繁杂,考试方式也不太正规。唐朝时候,考试竟然不将试卷上考生的名字糊起来。考上考不上,全由主试官说了算,叫“通榜”,这就为走后门儿大开绿灯。有时候主试官不想看卷子,干脆委托给不相干的人来定榜单,甚至会找考生来写榜单,这也太不严肃了。有一年考试,考官竟公然在考场里说:“诸位都是一时英俊啊,可惜了,无人来救。”当时在场五百多考生,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想说什么。有个七十多岁的老考生叫袁枢的,问了一句:“您……啥意思?”考官答:“没有榜单啊。”合着他懒得看卷子,榜单竟然没写。

  袁枢说:“要不,我来吧。”主考官闻听大喜,立刻把这个艰巨的任务给了袁枢。袁枢真不含糊,接了纸笔,稀里哗啦一挥而就,写完了,就是状元那名字还空着呢。考官问:“那状元是谁啊?”袁枢说:“状元啊,非老夫不可。”得,他就这么成了第一了。

  作弊和招致最严厉的惩罚

  人生总要经历许多大大小小的考试,但如果觉得某个考试可以耍小聪明,那就大错特错了。

QQ截图20170209154708_副本.jpg

网络配图

  明朝有一种专门的太监,叫随堂秉笔,就是抄抄写写的记录员。以前招收这个职位,是由司礼监推荐,到了崇祯年间,就需要考试了。崇祯十二年夏,司礼监负责人叫李承芳,他手下有个叫顾三聘的,想考随堂秉笔。千不该万不该,顾三聘找到一位王建鼎,代写了一篇作文,当做考试答题交了上去。结果被人告发,这下子,老上级李承芳也救不了他,只好上报。得知情况的崇祯皇帝二话没说下了指令:顾三聘杖毙,王建鼎发往南海子,一辈子别想在宫里混了。

  大名鼎鼎的四大才子之一唐伯虎也折在作弊上。弘治年间,唐伯虎考取了顺天府的解元,次年和江南著名的富二代、好友徐经(旅行家徐霞客的爷爷)一起进京会试。由于有老师梁储的推荐,唐伯虎到北京后就投奔了考官程敏政。程敏政曾经考到过顺天府第二名,所以对这位才华横溢的晚辈非常喜爱,还为他的诗集写了序言。有考官提携,又满腹诗书,状元还有跑吗?于是整个都预测唐伯虎将会是本科状元,引起了参考考生的极大不满。考试过后,一道偏题竟然真有两个人答对了,于是大家纷纷猜测,这两个人就是唐伯虎和徐经。这时有人告发程敏政有意,虽无真凭实据,但弘治皇帝还是把此事做成了钦案,由锦衣卫(只有皇帝亲手抓的案子才由锦衣卫出面)将程敏政、唐伯虎和徐经逮捕,严厉审问。半年多之后,因为证据不足,三个人才被释放,程敏政已经身败名裂,出狱三天后就病死,唐伯虎和徐经也因为过于狂傲,被永久剥夺了士子的身份,不得再参加科举考试。这件案子还殃及了无辜,据说答对这道偏题的是王阳明,但皇帝为了避嫌,把他从第一降级,点的状元是伦文叙。

  当然,最为大家熟悉、也最惨烈的考试案,就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俞鸿图案了。在闽中督学负责组织考试的俞鸿图,因为家人受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了考题,结果被判腰斩。俞鸿图受刑后蘸着自己的血连写七个“惨”字才断气——这让严苛的雍正下决心,废除了腰斩一刑,俞鸿图也作为最后一个腰斩受刑者而留在了历史中。

  考试万花筒气着皇帝吓着老儒

  ●唐朝有一位宋岳,怎么考都考不上。他觉得是因为自己这名字不行,岳(繁体为嶽),脑袋上压着一大山,怎么可能出头呢?就想把那“山”字给去了,可那样就变成“狱”了,依旧不咋地。一狠心,两边的“犬”旁都删了,改名叫宋言了,还真别说,中了个解元。为啥啊?说不清楚。反正那届的主考官冯涯被参作弊,宋言后来也从第一被抹到了第六十五名。这位宋言还真有信心,第二年再考,终于中了个第四。

  ●到了宋朝,考试就严多了。科举的时候,皇帝还亲自出题。《东轩笔录》里说,有一次宋太宗出的题目是“巵言日出赋”。他去看考生们答题,一边看还一边说呢:“最近举子们风气比较轻薄,写文章不往深里想,就追求早交卷。现在我出这题,比较深奥,就是为了让考生们好好思考,扭转这种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恶劣风气。”结果话音未落,考生钱易交卷了,把宋太宗气得破口大骂,将此人轰了出去。从此以后,皇帝都对科考失去了信心,竟然十年没有举办考试。

  要说这事,也不全赖考生,谁让他出这题呢?“巵言”,就是随便说说的意思啊。

  ●宋仁宗年间有位杨窴(音田),是一心想得状元的。为啥呢?因为他得过解元,会试考了会元,最后考小赋给皇上看,要是皇上点了状元,那就是连中三元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哥哥是枢密使晏殊的女婿,有背景啊。

  信心满满,参考之后,他求他哥哥找晏殊,想预先看看自己得第几了。

  回复让他失望,第四。杨窴气得直拍桌子:“不知道哪头驴得了我的状元了。”合着人家比他考得好,就是驴。

QQ截图20170209154806_副本.jpg

网络配图

  这头驴叫王安石。本来稳稳拿了状元,谁知道皇帝阅卷的时候,看到其中有一句“孺子其朋”,不高兴了:“这话犯忌讳,不可魁天下。”犯啥忌讳了?这话是周公教育周成王的,皇帝不乐意了。要说杨窴的运气还是真好,第二名、第三名都是官员应试,考多好没职称(宋朝可以先当官后考试,但没有名分),也不能当状元,于是,状元就给了第四名杨窴。他真的连中三元了。

  可惜的是,杨窴身体不好,没多久就死了。连中三元不容易,连中三元又没当官,没给政府做贡献,历史上还就他一个,也算留名了。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带头的主帅叫粘罕。这粘罕对中原地区的科举考试还挺好奇,上来就办了场考试。结果,磁州人胡砺得了第一。粘罕先传令不要公布成绩,然后到考场中,召集年老考生集合,说是要给他们免试。一大堆老头儿们争先恐后,都跑粘罕马前跪着。

  粘罕拿着马鞭,指点着说:“你们这些老奴,你们有才吗?要是有才,年轻时候就考中了。现在你们都老棺材瓤子了,还参加考试,侥幸得官了,肯定觉得自己时日无多,为身后打算,还不可着劲儿贪污啊?对国家有啥好处啊?年轻人也不是好东西,你们这些老头儿中肯定有人收钱,替年轻人代考。呸,老的小的都不是好人。本来打算杀了你们,可你们还没来得及犯罪呢,又想把你们都轰回家去,可你们远道而来也不容易。得了,最后还是让你们考了一场。你们这些人,以后要老老实实,报效大金,不老实,必杀无赦。”

  一番话,把这些读了一辈子书的人训得战战兢兢,磕头如捣蒜。最后,除了胡砺以外,汉人一个都没上榜。

  考场百态

  进考场搜身出考场也搜身

  清朝的査慎行在著作里说,从道光皇帝开始,举人在正式场合里要穿青衫,参加大考后落榜了,去了国子监读书,则可以穿回其他衣服。这大概是身份的一种标志吧。不过要在明朝,穿青衣进考场可是有嫌疑的。明朝就有考生用药物在青布上写字,这字迹平时看不见,需要偷看时,弄点水打湿衣服,字迹就显露出来了。据说,这个办法来自古代帝王的青纸诏,哪个皇帝想发出去份密旨,就会写这样的诏书,让人偷偷带出宫去交给大臣看。没想到,后来成了考试的作弊手段。只是这样的药物,到了清朝就失传了,小抄就此打不成了。

  古人的考场叫做贡院,北京的贡院,就在现在北京站正对面,国际饭店的后身儿那一带。考试可不是一天能考完的,要一连考上好几天,所以考试不仅要带笔墨纸砚,还要带吃喝用度的东西。于是,进场搜身也就成了必须的。搜完身,考生要进入属于自己的小隔断,除了打水或上厕所,不能出去。有的考生在里面憋屈,加上精神紧张,往往会崩溃,借着打水的功夫,直接就跳井自杀了。

  有趣的是,在清朝的科考中,成都考场不仅进场要搜身,考完出场还要搜身。这又是为什么?原来,成都贡院是设立在三国时蜀汉宫殿的旧址上,据说房子上的瓦片都是三国旧物,每片瓦长宽都有一尺多,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臣诸葛亮造”。本着秀才不走空的原则,很多考生考试之余,就顺手牵羊往外带,于是就出现了出场搜身的奇观。到了乾隆三十年,朝廷终于下了决心:这么搜身太麻烦了,干脆把所有“诸葛瓦”拆掉,尽数送到北京。也不知道这些古老的瓦片,最后流落到了什么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最惨烈的帝位之争,九子夺嫡远比你想的惨烈
历史上帝位之争最激烈的朝代是哪个?答案一定是清朝。那么清朝最激烈的皇位之争是哪两位皇帝之间?答案一定是康雍之间。历史上最为激烈的帝王之争——九子夺嫡,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康熙的大儿子叫胤褆,为惠妃纳兰氏所生。惠妃不算出名,可是他哥哥纳兰明珠可是个名人,当年就是他力主撤藩灭掉吴三桂的。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就更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了。不过这个大阿哥,可没有他舅舅以及表哥/表弟那么机灵。虽然早年比较得宠,在康熙平定葛尔丹的时候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本人却可以说有些愚蠢。后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
· 中国古代十大公主的悲惨命运:哪位公主死得最惨!
前言:生于帝王之家,贵为金枝玉叶,在凡人眼中是前世修来的福祉,可以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可是,金碧辉煌的外表下往往却是这些天之骄女们的血泪和哀怨,她们在深宫内帷中所受的煎熬与折磨,又岂是世人所能了解的?第一位:长平公主幻人间长平公主,令人哀怜;身世悲凉,幻影人间。或许史书记载常有难言之隐;或许民间传闻多寓美好希冀;或许文学作品关注乱世情缘;或许国破家亡之美丽公主,英年早逝魂不散。史书记载,故事简练。《明史》列传第九曰:“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将婚,以寇警暂停。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越五曰,长平主复苏。大清顺治二年上书言:‘九死臣妾,R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诏不许,命显复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钱车马锡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赐葬广宁门外。”民间传闻,轶事缠绵。传说李自成义军打开彰义门,崇祯皇帝朱由检登煤山...
· 中国古代死的最惨的宰相居然是他?
中国古代死的最惨的宰相居然是他?商鞅作为秦国变法成功的最大功臣,将秦国脱变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但是在秦孝公死后,商鞅却难逃被五马分尸、灭族的悲剧。是什么让刚上位的秦惠王如此冷酷的对待这位有功之臣,秦惠王杀商鞅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或许车裂商鞅的真相就是古代帝王们的权利恐惧症,他们害怕手中的权利被旁人分走。公孙鞅成为中国古代死的最惨的宰相。一个公孙鞅到底有什么本事,让秦王如此恐惧?我们今天就从公孙鞅的谋略着手,看公孙鞅到底有多大本事。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
· 古代最惨的四个叛徒,不得不反
翻开中国的历史,就能看到一个矛盾的地方,即:既有识时务者为俊杰、良禽择木而栖的大智慧,却也有忠臣不事二主的硬气。在这种文化环境之下,仿佛做叛徒也是情有可原的,甚至可能被专家称赞为“变通的大智慧”。历史上的很多汉奸叛徒,因弃暗投明而被称赞至今,比如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等人。但这些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民族的硬骨头,只有阎应元、李定国等人才是中华脊梁。专家的角度毕竟是专家的角度,老百姓心里自然有一杆秤,真正的叛徒就是叛徒,黑的白不了。然而,以下这四个叛徒,叛变的原因真是情非得已,堪称最值得同情的叛徒,而且一个比一个难评价!第四,姜维!228年,诸葛亮北伐,魏国天水太守马遵怀疑姜维有异心,于是就扔下姜维跑了。后来,姜维回城之时,却又被魏军当做叛徒拒之门外。万般无奈之下,姜维投降了蜀汉。此后,诸葛亮悉心培育姜维,最终让姜维成了蜀汉的领军人物。如果仅此而已,姜维还不值得多么同情,但姜维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
· 失去权力的亡国之君有啥下场?被杀不是最惨的
皇帝!位居九五之尊,统帅亿万兆民,是古代人类权力的巅峰。身为一名帝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宗庙被毁,传承断绝。成为一名亡国之君,连保存身家性命都成了一件难度很高的事情。在亡国之时侥幸保住性命的亡国之君大致有以下几种下场。第一种——为绝后患被诛杀。自宋武帝刘渊开启了诛杀禅让后废帝司马德文的先例,后世帝王竞相效仿,身为一名亡国之君,即使献国禅让也有很大几率被现任皇帝用各种借口诛杀,以永绝后患,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网络配图第二种——终身。清光绪帝在甲午海战失败后,力主改革,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劝说下进行了著名的戊戌变法,最终却被袁世凯出卖,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阻拦,整个维新不过历时103天,故称“百日维新”。政变后大权再次落入慈禧太后手中,对外宣称光绪帝罹病不能理事,实将他幽禁于西苑瀛台,成为无枷之囚。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于慈禧太后死亡前一天,砒霜中毒而死,享年38岁,葬于清西陵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