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谢安的趣闻轶事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65
转发:0
评论:0
魏晋时期的风流名士谢安的趣闻轶事,《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刘义庆组织人编著的笔记小说,主要记录了汉末、三国和两晋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刘义庆组织人编著的笔记小说,主要记录了汉末、三国和两晋时期的上流人士们的生活,有言行举止,有趣闻轶事。书中所写对象以魏晋的风流名士为主,而其中又以谢安为最。 

1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人粗略作了一个统计,《世说新语》全书共有1100多条事迹,其中涉及谢安的就有114条。所以可以说,谢安是《世说新语》场次数最多的人物,因此他也是书中描写刻画最多最形象的人物。而且谢安的事迹在该书中,只有一条出现在“政事”这一篇,最多的两条却是“商誉”和“品藻”。由此可见,谢安在魏晋南北朝是多么的著名,是万千知识分子的偶像,不过他受追捧的原因并非他在政治与军事等的成就,而是他的性格、道德和精神,这大概就是魏晋风流。

  比如,书中常常夸赞谢安非凡的气度。在雅量篇第28条中说,谢安在东山时,有次与好友出去泛舟游玩,突然波涛汹涌,旁人见了面色惊慌坐立不安,而谢安镇定自若,还跟他们说:“这么惊慌还怎么回去?”这一则故事不仅体现出谢安处事不惊的态度,也表明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再比如,书中也多次提及谢安在家的教育方法。在德行篇第36条里说,谢安妇人教育孩子,有次问谢安为何不见他教导,谢安回答:“我一直在用自己教育他们。”可见谢安比起读书写字上的教导更重视言传身教。

  谢安赴宴

  “谢安赴宴”出自《世说新语》中的雅量篇第29条,讲述的是桓温三番五次拒绝入朝的诏令后在373年入京朝见孝武帝,谢安与王坦之前去迎接的故事。而在此之前,桓温通过废立皇帝、陷害大臣等手段建立了极高的权威,而谢安与王坦之是当时的辅政大臣。 

2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故事讲,桓温设宴邀请百官,并且埋伏好士兵准备趁机杀了谢安与王坦之。王坦之很害怕,谢安却面不改色对他说:“东晋王室的存亡,就在此行了。”两人赴宴时,王坦之还是一直失态不能保持冷静,而谢安却从容就坐,甚至当场作了一首《洛生咏》。原打算下杀手的桓温反倒被谢安的气势给镇住了,于是就撤走了士兵。王坦之和谢安两人在以前是一直齐名的,可这件事以后,谁优谁劣就很好判断了。

  当时的桓温可谓狼子野心,有谋朝篡位之嫌,此次他入朝,说是拜见实则是图谋不轨。而谢安与王坦之的任务说是迎接其实就是阻止甚至挫败桓温的行动。历史上,桓温此次入京最后也只是将一位官员下了牢狱,没能篡位成功。不久,桓温因患病而离京,同年又上表向朝廷为自己求九锡之礼,也是谢安以修改稿件的名义借机拖延到桓温病死,使他到死野心都未能如愿。

  从历史看,谢安是挫败桓温篡位的功臣,而从“谢安赴宴”的故事来看,谢安处事不惊、冷静应对的风度的确令人叹服,而王坦之则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谢安怜翁

  “谢安怜翁”出自《世说新语》中的德行篇第33条,讲述的是谢安小时候的故事,与他的长兄谢奕有关,主要是在夸赞他从小有同情心。据说,谢安曾经听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深受感动,甚至上奏来表彰他们的墓。 

3_副本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故事讲,谢奕在剡县担任县令时,有次一个老头触犯了法律要受惩罚。谢奕就以喝酒来罚他,让老头一直喝酒,已经喝醉了也不许他停下来。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着青色的布裤子,来到哥哥身边坐下,看到老头喝酒的场景就劝诫谢奕:“哥哥,这老头甚是可怜,你干嘛要这么做。”谢奕于是脸色一改,问:“你是想放了他吗?”于是他就把老头给放了。

  谢安与长兄谢奕从小关系极好,对他十分依赖,所以在哥哥外出为官时还跟在身边。据说,谢奕性格不太好,说好听是豪放,说难听就是粗鲁,听说曾经因为惹恼而破口大骂。从故事中,谢奕对犯法的老头的惩罚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与哥哥谢奕相比,还是小孩子的谢安明显心软很多,所以会认为谢奕对老头的惩罚过重,觉得老头可怜。

  结果谢奕也听从了弟弟谢安的劝诫,放了老头,由此也可看出两人关系的亲密。尤其是谢奕听到谢安话后的“改容”,表明了谢奕对谢安的重视。

  整个故事是在刻画一个从小有德善良的谢安,而“三岁看到老”,他后来也是一个很有雅量极具道德的宰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魏晋时期的名士为何都认为身后名不如眼前酒呢?
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张季鹰即张翰,吴郡即今苏州人,出自江东大族,为人放旷不羁,纵情使性。加之张翰还特别能喝酒,时人比之为步兵校尉阮籍,称"江东步兵"。既有此大名,有人便问了:"张季鹰呀,你这样放旷,纵情使性,也许现在挺舒服的,但你就不想想死后的名声吗?"张翰回答:"使我有身后名,不如现在一杯酒。"不能不说,回答得太洒脱了。面对这样的回答,问者还能说什么呢?当然,爱酒的张翰说的并不仅仅是一杯酒的问题,而是彻底颠覆了儒家的价值观。讲求身后名,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为了拥有身后名,儒家要求人生在世,需立言、立功、立德,即"三不朽"原则,孔子以其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的价值体系。在魏晋时期,这样的价值观是被名士所不屑的。死后虚名和眼前的真实生活,哪一个更重要?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是为了身后的名声而憋屈和...
· 细说历史——魏晋之际的才人名士
?魏晋南北朝在文化史上富有异彩。这个时期起于汉末的建安年间(196~219年)。黎东方先生在《细说三国》中就介绍了自建安至曹魏时的许多名人,但是对在曹魏时已经卓有成就的晋初名士,有些却不曾涉及。其中如“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他俩都死于魏末,史籍上却把他们称作晋人(传见《晋书》)。我在本书中不得不补上几笔,所以,本篇的题目用了“魏晋之际”的字样。“竹林七贤”是指嵇康(223~262年)、阮籍(210~263年)、阮咸(阮籍的侄子)、山涛(205~283年)、向秀(约227~272年)、王戎(234~305年)、刘伶七人。《三国志·王粲等传》裴注所引《魏氏春秋》以及《世说新语》、《晋书》嵇康等传,都说他们七人常在竹林相聚酣谈,问学议政,意气相投,因此才留下了这个美名。他们作竹林之会的时候,当在公元250年前后的几年中,如再早则王戎的年龄太小,再晚,稽康就和山涛绝交了。史书说他们都是不拘泥礼...
· 福康安的历史成就福康安的趣闻轶事
福康安,是乾隆朝极为宠信的大臣,与闻名后世的和珅一样,是乾隆朝权臣。他与和珅,一个武将之首,一个是文臣之首。皇帝宠信一位臣子,不可能是没有缘由的,也许是因为他很对自己的胃口,也许是因为他为国家,为自己立下许多功劳。而福康安之所以能受乾隆荣宠,也许是有一定的私情在里面,但不可否认的是福康安一生为大清做出的巨大贡献。福康安不仅是乾隆朝名将,更确切的可以将其比喻成一个“救火队长”。乾隆将其培养起来之后,基本国家哪里出了问题,哪里就有福康安的身影。读乾隆朝历史,我们可以看见,在乾隆朝中后期,凡是有重大军事行动的地方都有福康安的名字在上,并且大多数时候都是处于军队主帅的位置。所以福康安一生最大的成就来源于战场,最大的功劳在于镇压起义,抗击外敌,维护国家安定方面。乾隆中期,四川西北部的大金川土司莎罗奔老去,乾隆三十六年其孙索诺木诱杀了革布什扎土司,小金川土司泽旺之子僧格桑再次攻鄂克什和明正土司,又公然...
· 指挥淝水之战的传奇名将是谁?下马是风流名士
谢玄是东晋名士“方外司马”谢奕的儿子、“咏絮才女”谢道韫的弟弟,因指挥淝水之战而流芳千古。谢奕死得早,谢玄从小跟着三叔谢安长大,爷俩的感情特别好。某年夏天,谢玄正在屋里呼呼大睡,谢安一大早来找他。谢玄来不及穿衣服,光头赤脚地就去开门了,然后才穿上鞋给谢安问安,被谢安打趣说是“前倨而后恭”。网络配图除了会打仗,谢玄的智商也不低。一次,谢安出题考子侄们:“咱们老谢家的子弟何尝需要从政,为啥我还要求你们每个人都得成才呢?”就在大家还在考虑时,谢玄脱口而出:“这就好比芝兰玉树,谁都想让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里啊!”这回答正中谢安心坎。谢安又问他:“《诗经》中你最喜欢哪句?谢玄不假思索地回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安大笑说:“你真是个性情中人。”别看谢玄这么优秀,他年轻时也是个贪玩叛逆的问题少年。魏晋是个看脸的时代,不少男人都“胡粉饰貌,搔头弄姿”。谢玄也喜欢赶时髦,他经常随身...
· 魏晋时期的儒道佛纷争
阮籍、嵇康门对儒学的反对不是发自真心,但是这佯说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反对不起作用。事实上,他们承何晏、王弼儒道合一之余的绪,也发白内心对儒家许多的重要理念表示根本的怀疑,并从何、王关于名教本于自然的命题出发,终于推导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结论,强调"贵无"和"任自然",超越儒家而归于道家。阮籍在《达庄论》中写道:"人生天地之中,体自然之形。身着,阴阳之精气也。性者,五行之正性也。情者,游魂之变欲也。神者,天地之所以驭者也。以生言之,则物无不寿;推之以死,则物无不夭。自小视之,则万物莫不小;由大观之,则万物莫不大。疡子为寿,彭祖为夭;秋毫为大,太山为小。故以死生为一贯,是非为一条也。别而言之,则须眉异名;合而说之,则体之一毛也。彼《六经》之言,分处之教也;庄周之云,致意之辞也。大而临之,则至极无外;小而理之,则物有其制。夫守什五之数,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