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出师未捷身先死:揭露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8
转发:0
评论:0
出师未捷身先死:揭露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导读: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在228年

导读: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完成统一大业,在228年至234年发动北伐曹魏的战役,共有五次,虽战果颇丰,但终因各种原因而退还;而曹魏也曾发动反击战,但不成功。最后以诸葛亮因积劳成疾,与曹魏司马懿对阵渭水时,病逝五丈原。

  诸葛亮六次北伐为何全都无功而返呢?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未果,常使英雄扼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北伐不能成功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南征易、北伐难的现象。从古至今,南征成功的案例无数,但北伐成功大约只有两次:一次是朱元璋对蒙元势力的北伐,一次是国民政府的北伐。

1.jpg

网络配图

  诸葛亮的北伐之所以不成功,从《三国演义》上看,各次有各次的具体原因。第一次是因为马谡失街亭,被司马懿抄了后路;第二次是因为军粮接济不上;第三次是因为听到张苞去世,诸葛亮因伤悲而生病,不得已撤军;第四次是魏国使用反间计,苟安散布谣言,后主刘禅下诏回兵;第五次是李严因运粮出现问题,矫诏班师。第六次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由杨仪代理统帅,撤回西川。

  《三国演义》写得很精彩,每次北伐失败的原因都各不相同,但事实上,蜀汉每次北伐面临的困难几乎都是相同的。蜀军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运粮问题。蜀道艰险,运输困难,蜀军因此打不起持久战,且容易被对方截断粮道。打到最后,战争基本上就演变成了劫粮战。另一个是敌军坚守不战。开始魏军还存在一定的主动出击和盲目追击行为,到后来司马懿坚守不战,蜀军几乎没有机会在野战中歼敌,因而无计可施。

  第一个困难,诸葛亮实际上已经基本解决了。他采取了三个办法:一是发明了木牛流马,节省了人力,提高了运输效率,缓解了运力不足的问题;二是采取取之于敌的办法,赴陇西割麦,补充粮草;三是在长期对垒中,实行军队屯田,进一步减少了运粮压力。但对魏军坚守不战的问题似乎一直没有解决,以至于蜀军长期驻屯于魏蜀边界地区,直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把一场北伐打成了持久战。

  陈寿把北伐不成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诸葛亮的能力,认为安邦治国是诸葛亮的长处,而用兵打仗的军事才能不足。并且指出,诸葛亮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统一天下,所以用兵不止,不客气地说叫穷兵黩武。而后人对六出祁山乃至诸葛亮的评价方面大约都没有超出陈寿的窠臼。

  如果诸葛亮真像陈寿所说那样,那么当年刘备的“三顾茅庐”又怎样解释呢?

  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年代里,所谓的人才首先就是军事人才,其类型可能各不相同,或野战型,或参谋型,但其价值是一样的。诸葛亮与关张赵黄马相对照,肯定是参谋型军事人才。对于当年胸有大志却没有地盘的刘备来说,诸葛亮不但给他提交了一份东联孙权,北抗曹操,西距荆益的远景规划,而且也是这个规划的具体实施者,所以诸葛亮必定畅晓军事。并且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诸葛亮也得到了刘备的认可,被拜为军师将军,刘备曾对关羽、张飞说,我的诸葛亮,如鱼得水。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应该与小说和民间传说基本相符。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诸葛亮也把司马懿打得焦头烂额。五丈原退兵后,司马懿见到诸葛亮一路上的营垒,也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那么为什么蜀汉拥有优秀的军事人才,但却不能战胜曹魏呢?

  当然,曹魏占据中原,拥有政治、文化、人口方面的优势,从综合国力上讲魏国强于蜀国。但战争的胜负往往并不取决于综合国力,影响战争的因素其实很多。

  诸葛亮北伐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最佳的北伐机遇期已经错过

  三国这段历史是分为两个时期的,前期是汉末,后期是三国。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十常侍、董卓、李傕、郭汜、曹操轮流把持朝政。在汉武帝推行的儒家孝义思想的影响下,刘氏家族还有着相当社会影响力,篡权者承担着天下人共诛之的道德风险。

  就连集文治武功于一身的曹操,虽然都做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程度,但到死也只不过落了个大汉丞相称号,而不敢公然篡位。即使这样,曹操还要面对着“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社会的指责,随时提防各种相声讨和暗杀。

2.jpg

网络配图

  改变正统的代价着实不小。那时,确切地说,是说从董卓入朝到赤壁大战前后这段时期,应该说是兴复汉室的最佳机遇期。可惜,当时刘备没有这个能力。

  等刘备占据了西蜀,有了人马,有了地盘,平定了南方孟获,可以抽身北伐的时候,魏国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休养生息,人民生活安定。“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新上台的统治者也在不停地对民众进行这样的思想灌输,人们对曹氏集团政权的合法性也在逐渐认可。这时,兴复汉室的口号虽然挂在北伐者的嘴边,但这个曾经让很多英雄豪杰热血沸腾的理想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渐渐淡化了。

  北伐最终甚至沦为类似春秋时期的不义之战。无怪乎我们常说机遇稍纵即逝,挑战不请自来。

  从《出师表》中诸葛亮“临表涕零”的言语中,可以看出刘禅是并不积极支持北伐。而且从《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南征,还是北伐刘禅都持消极态度。诸葛亮南征时,后主说“东有孙权、北有曹丕,今相父弃朕而去,倘吴、魏攻来攻,如之奈何?”诸葛亮北伐时,后主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刘禅面对诸葛亮的出兵,总提出些很幼稚的问题,让不明真相的人真以为刘阿斗是扶不起来的人。其实,与其说刘禅不愿证诸葛亮出兵,不如说他不愿意让诸葛亮带兵。

  在当年那个毫无政治文明的年代里,兵权决定一切。特别是蜀汉后期有,臣强主弱,诸葛亮总揽国家大事,刘禅随时面临被废的可能。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一口一个相父的背后是对诸葛亮深深的恐惧。

  刘备临终前曾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帮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王”。其实等于是在告诉刘禅,这个身穿鹤氅,手摇羽扇的人,随时可以罢黜自己,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刘禅也应该知道,当年曹丕趁刘备新丧,自己即位不久的时机,纠集孙权五路伐蜀。在大家焦急万分的时候,诸葛亮已于自己的相府中退去了四路人马。可以说诸葛亮的个人行为已经凌驾于国家之上了。

  因此,刘禅终日担心的并不是魏国的进攻,而是诸葛亮对军队的控制,他唯一能做的只有韬光养晦,装傻充愣。蜀国的群臣对此也是心知肚明,谯周在刘禅的支持下,每次出征,总以天象为依据劝诸葛亮罢兵,后主的消极态度对北伐起到了重要的牵制作用。

  第三,诸葛亮出于自保心理,把北伐当成避祸手段。

  在臣强主弱的政治格局下,诸葛亮的日子也不好过。当年刘备曾就立储问题征求过诸葛亮的意见,诸葛亮以“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作答,采取了一种不偏不倚的态度,虽然巧妙地避开了当时的政治斗争,但在这种“大是大非”问题上并没有站出来支持刘禅,这点刘禅明白,诸葛亮当然也明白。刘禅继位后,诸葛亮实际上相当被动。永安托孤时,刘备的话语,刘禅会做怎样的理解,诸葛亮当然也清楚。

  如果刘禅一旦把自己当成威胁,那自己随时也有可能面临杀身之祸。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最安全的办法无疑是手握重兵,当然还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诸葛亮不想或不去篡权。这点我们应该相信,因为世界上总应该有些美好的东西存在的,即使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当中。

3.jpg

网络配图

  诸葛亮或为报当年刘备的三顾之恩,或根本不耻于干些王莽、曹操之流的勾当,所以他没有废掉刘禅,而是采取了避祸军中的办法自保。当年,他也是这样教公子刘琦远走夏口逃避后母的。而在诸葛亮死后,深得诸葛亮真传的姜维接着采取这个办法进行九伐中原和屯田沓中的。

  当完全可派一位将军南征时,诸葛亮要亲征,南征过后,就是接连不断的北伐。而且总是一遍一遍地复出祁山。兵贵速,不贵久,对于熟读兵书的诸葛亮来说不会不知道,而且总是在一个方向用兵,也不符合“奇正用兵”的军事原则。是诸葛亮不懂吗?

  显然不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得很好,“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两路夹攻,以取天下。颇有点当年东北野战军“一点两面”的作战味道。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在北伐中还要一点进攻呢?固然,由于关羽丢失荆州,东面失去了伐魏的跳板,但房陵、上庸仍可以成为威胁曹魏的犄角,可诸葛亮却没有这样做。甚至魏延多次明确提出循秦岭,出子午谷方案时,诸葛亮也以冒险轻进为由,予以否定。

  因为诸葛亮知道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下,君臣已经开始相互提防了。如果真的夺取中原,君臣关系将更难维系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宝弓藏”的道理诸葛亮不会不懂。所以,他宁可在陕甘一带的山地里和司马懿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也不愿全力北伐。

  我们没有理由鄙视刘禅和诸葛亮以一已之私而废天下大业。因为从结局上看,无论是刘禅的韬晦之计,还是诸葛亮的避祸北伐,与同一时期魏、吴君臣之间的兵戎相见都要高尚许多。

  诸葛亮病死军中,也许对谁来说都是一个最好的结局。

  在陈寿看来,刘禅政治上是“软弱”的,诸葛亮军事上是“无能”的,其实在刘禅“软弱”、诸葛亮“无能”的背后是他们各自的无奈和被逼迫出来的变通与睿智。

  他们的行为蒙蔽了陈寿,迷惑蒙蔽了许多不明真相的人们,但幸而没有蒙蔽住我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出师未捷身先死:揭露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
诸葛亮六次北伐为何全都无功而返呢?“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未果,常使英雄扼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北伐不能成功呢?网络配图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南征易、北伐难的现象。从古至今,南征成功的案例无数,但北伐成功大约只有两次:一次是朱元璋对蒙元势力的北伐,一次是国民政府的北伐。诸葛亮的北伐之所以不成功,从《三国演义》上看,各次有各次的具体原因。第一次是因为马谡失街亭,被司马懿抄了后路;第二次是因为军粮接济不上;第三次是因为听到张苞去世,诸葛亮因伤悲而生病,不得已撤军;第四次是魏国使用反间计,苟安散布谣言,后主刘禅下诏回兵;第五次是李严因运粮出现问题,矫诏班师。第六次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由杨仪代理统帅,撤回西川。《三国演义》写得很精彩,每次北伐失败的原因都各不相同,但事实上,蜀...
· 隋末第一平叛大将张须陀:出师未捷身死在大海寺
张须陀(565年—616年12月1日),字果,弘农阌乡(今河南灵宝)人,墓志铭称其为南阳西鄂人,隋朝大将。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继位,并州总管、汉王杨谅因不满其兄即位,遂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起兵反隋炀帝。张须陀又随并州道行军总管杨素平定叛乱,因功加开府。后多次率军平定各地的叛乱,威振东夏,被认为是隋朝柱石。公元616年,张须陀为瓦岗军所败,下马战死,时年五十二岁。其所部士兵得知死讯,连哭数日不止。因功加官张须陀性格刚烈,有勇有谋。开皇十七年(597年)二月,昆州(治所在今云南昆明)刺史、羌族首领爨翫举兵反隋,张须陀跟随行军总管史万岁前去进讨。因功被授任仪同,赐物三百段。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杨广继位。隋炀帝的五弟并州总管、汉王杨谅因不满其兄即位,遂于并州(今山西太原西南)起兵反叛。张须陀跟随并州道行军总管杨素平定叛乱,因功加任开府。开仓放粮大业六年(610年),张须陀为齐郡...
· 揭秘:诸葛亮前后六次北伐为何全都无功而返?
诸葛亮六次北伐为何全都无功而返呢?“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未果,常使英雄扼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北伐不能成功呢?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南征易、北伐难的现象。从古至今,南征成功的案例无数,但北伐成功大约只有两次:一次是朱元璋对蒙元势力的北伐,一次是国民政府的北伐。诸葛亮的北伐之所以不成功,从《三国演义》上看,各次有各次的具体原因。第一次是因为马谡失街亭,被司马懿抄了后路;第二次是因为军粮接济不上;第三次是因为听到张苞去世,诸葛亮因伤悲而生病,不得已撤军;第四次是魏国使用反间计,苟安散布谣言,后主刘禅下诏回兵;第五次是李严因运粮出现问题,矫诏班师。第六次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由杨仪代理统帅,撤回西川。《三国演义》写得很精彩,每次北伐失败的原因都各不相同,但事实上,蜀汉每次北...
· 名将张须陀讨伐瓦岗军想不到出师未捷身先死
张须陀(565年—616年12月1日),字果,弘农阌乡人。隋朝大将。仁寿四年(604年),隋炀帝继位,并州总管、汉王杨谅因不满其兄即位,遂于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起兵反隋炀帝。张须陀又随并州道行军总管杨素平定叛乱,因功加开府。后多次率军平定各地的叛乱,威振东夏,被认为是隋朝柱石。公元616年,张须陀为瓦岗军所败,下马战死,时年五十二岁。网络配图大业十二年(616年),瓦岗叛军在翟让领导下已发展成为河南地区最强的一支叛军。十月,曾随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反隋的李密投靠翟让后,即建议瓦岗叛军席卷二京(长安、洛阳)、诛灭。时瓦岗叛军粮食供给不足,仅靠截取隋廷漕运来维持军需。于是,翟让采纳李密的计谋,决定先取荥阳(郡治在今河南郑州),夺取粮仓,进一步壮大力量,然后再图进取。据此,翟让率军由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相继攻占金堤关(今河南荥阳东北)和荥阳郡大部县城,进逼荥阳城。网络配图隋炀帝任命张须陀为荥...
· 忽必烈之兄蒙哥攻宋之战过程:出师未捷身先死
世界皆知大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的大名,然而忽必烈之兄——孛儿只斤·蒙哥的事迹却鲜为人知。实际上,他比忽必烈更早登上元朝皇帝的宝座,若不是在伐宋之战中忽然暴毙,或许元朝历史就将改写,忽必烈又岂会成为雄霸整个中原,乃至欧亚大陆的王者。图片来源于网络论军事谋略及政治才能,蒙哥与忽必烈都只在伯仲之间。早在拖雷在世之时,蒙哥就已显露出骁勇善战的本色,因而颇受前任大汗窝阔台的喜爱,不仅将他收为义子,更许他久居宫中,学习兵法,以便将来让他领导百万雄兵。蒙哥长大成人后,窝阔台亲自为他娶火鲁剌部女子火里差为妃,并赐部众,对其恩宠有加。欺生父拖雷去世后不久,蒙哥继承了父亲的封底,实力因此大增。为报义父的养育栽培之恩,蒙哥先后几次遂窝阔台出征,作战英勇,功勋卓著,更受窝阔台器重。由那时候起,不少人已经看好,窝阔台身后,继承汗位者,非蒙哥莫属。公元1241年,窝阔台大汗去世,皇族内部顿时陷入四分五裂的格局。宗亲贵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