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正史轶闻:项羽并非“弃军而逃”的懦夫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96
转发:0
评论:0
正史轶闻:项羽并非“弃军而逃”的懦夫,导读:说到项羽,很多人都知道,项羽并非“弃军而逃”的懦夫,项羽是一名大英雄。但是

导读:说到项羽,很多人都知道,项羽并非“弃军而逃”的懦夫,项羽是一名大英雄。但是,《中国军事通史》就指出“(项羽)丢下楚军残部,仅率800骑兵,连夜突围而逃……其余汉军围歼楚军残部”。这实际上说明项羽是弃军而逃,只是未作进一步分析。下面,我们就进一步分析一下,项羽是真的弃军而逃了吗?

1.jpg

网络配图

  项羽是弃军而逃吗

  项羽逃了是没有疑义的,关键在于项羽逃的时候,垓下大营里还有没有相当数量的楚军。虽然《史记》中回避了对此的正面描述,但从相关史料分析,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从整场战役的描述来看,项羽退守垓下前,只是“大败”,既没有楚军被围歼、也没有重要将领被擒斩的记载,而楚军还能在垓下设防固守——“壁垓下”。根据冷兵器战争的规律,楚军此刻不可能伤亡殆尽。其次,若被困垓下时楚军已所剩无几,那么正如《霸王别姬》中指出的“汉军也不用唱什么楚歌了,直接大军一拥而上灭了项羽即可”,而不是“围之数重”。再次,汉军发现项羽突围后,只派“灌婴以五千骑追之”。擒斩项羽无疑是刘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他却只派了如此少的部队去追,不能不说是冒了风险的。刘邦在坐拥数十万大军的情况下,为什么甘冒如此风险?唯一符合逻辑的解释就是《霸王别姬》中说的“垓下大营中还有大量楚军”。可能刘邦认为消灭这支楚军才是当时最重要的任务,也可能他还不确定项羽是否已逃走。但不论是哪种情况,垓下大营都不可能是空的或只有少量残兵。

  在《高祖本纪》里,司马迁也隐晦提到了项羽之逃是楚军最终失败的原因而非结果,“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2.jpg

网络配图

  垓下楚军命运如何

  《商榷》中大量篇幅在讨论垓下楚军的命运,试图论证他们大多投降了。从整体来看,项羽逃走当夜,不会有太多楚军突围。到第二天刘邦决策以5000骑追项羽时,垓下还有相当数量没有投降的楚军。项羽逃走后,“平明,汉军乃觉之”。这只有在少数人员突围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若像《商榷》所述,楚军在项羽逃走后一波又一波数以万计的往外跑,“围之数重”的汉军怎么可能不知道?从具体事例来看,《商榷》的论述也漏洞颇多。

  司马迁写《史记》的态度是否完全客观

  关于司马迁为何歪曲史实,《霸王别姬》认为其有“受到汉武帝冤屈,而在史记中特意抬高项羽、贬低刘邦”的可能。《商榷》则认定《史记》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理由是其记载了一些刘邦的优点和项羽的缺点,而若《史记》贬低刘邦的话也通不过汉朝政府审查。

3.jpg

网络配图

  这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很难有绝对准确的答案。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首先,从基本逻辑来看,其所说的并不能证明《史记》的记录是完全客观的。其次,史学界持笔者观点的人并不少,《史记》要通过审查也并非没有办法。如李长之先生在《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里就说:“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才是一个真正英雄,刘邦却是一个流氓而已。”在通过审查方面,李先生列举了司马迁的九种手段,并总结说:“他(司马迁)的方法是逃避和隐藏,这样便瞒过了那时当局者的检查,也瞒过了后来太忠厚以及太粗心的读者了!”

  看来以上介绍,我们就知道项羽并非“弃军而逃”的懦夫,因为很多历史记载里面还是有很多疑问的,就像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才是一个真正英雄,刘邦却是一个流氓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正史轶闻:项羽并非“弃军而逃”的懦夫
项羽是弃军而逃吗项羽逃了是没有疑义的,关键在于项羽逃的时候,垓下大营里还有没有相当数量的楚军。虽然《史记》中回避了对此的正面描述,但从相关史料分析,答案是肯定的。网络配图首先,从整场战役的描述来看,项羽退守垓下前,只是“大败”,既没有楚军被围歼、也没有重要将领被擒斩的记载,而楚军还能在垓下设防固守——“壁垓下”。根据冷兵器战争的规律,楚军此刻不可能伤亡殆尽。其次,若被困垓下时楚军已所剩无几,那么正如《霸王别姬》中指出的“汉军也不用唱什么楚歌了,直接大军一拥而上灭了项羽即可”,而不是“围之数重”。再次,汉军发现项羽突围后,只派“灌婴以五千骑追之”。擒斩项羽无疑是刘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他却只派了如此少的部队去追,不能不说是冒了风险的。刘邦在坐拥数十万大军的情况下,为什么甘冒如此风险?唯一符合逻辑的解释就是《霸王别姬》中说的“垓下大营中还有大量楚军”。可能刘邦认为消灭这支楚军才是当时最重要的任...
· 正史轶闻:秦始皇为什么要修建长城?
导读:长城我们都知道是秦始皇时期开始修建的,但是这里一直有个疑问,秦始皇在北击匈奴已取得大胜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北伐到底?而是退而守之,修建万里长城。把中国牢牢“圈起来”呢?网络配图关于修建长城的动机,《史记》说得比较浅表:“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里。”这段记述是说,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奏凯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祖龙虽死魂犹在,百代数行秦政制”毛泽东的这句着名诗词,肯定的是一个史实:...
· 正史轶闻:清太祖努尔哈赤历史简介
导读:清太祖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生于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一五五九年),在位时间是(1616-1626年),是明朝末年我国东北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杰出首领。在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年),建立国家,定国号为金,历史上称为后金,从此,他就公开与明朝为敌了。网络配图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祖先猛哥帖木儿,曾被明朝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但后来家道就渐渐衰弱,努尔哈赤年青的时后经常采集松子和人参,到汉人的市集去卖,因此逐渐受到汉人文化的影向,学会说汉语,并且喜爱读三国演义。努尔哈赤二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在一次战乱中,被明朝的军队杀死。努尔哈赤继承了父亲遗留下来的十三副铠甲,开始招兵,发展自己的力量。他作战非常勇敢,也很有谋略,不久就征服了邻近的几个部族,并且吞并了女真族的其它部落,在明朝万历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一六年),建立国家,定国号为金,历史上称为后金,从此,他就公开与明朝为敌了。网络配图...
· 揭开项羽“垓下之战”真相:愚蠢的领袖却非懦夫
“垓下之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经典战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与“汉族”的诞生有某种内在联系。但由于《史记·高祖本纪》中有“项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这么一句述评,因而自《汉书》以来,对垓下之战中的项羽及其将士的表现产生了诸多误解。网络配图如近期张剑锋先生于《学习时报》2010年11月15日发表的《霸王别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以下简称《虚假报道》),即是典型一例。这篇论文发表后在学界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轰动效应”,甚至被人称为“惊天动地的论断”,《新华文摘》于2011年第2期进行了转载。笔者认真读后,认为《虚假报道》中认定项羽是“弃军而逃”的“懦夫”,而《史记》对项羽作了“虚假报道”的论点和论据均是不妥当的,因而有必要对《史记》中与“垓下之战”有关的重要史料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以拨开“垓下之战”的层层迷雾。错判局势与盲目自信在“垓下之战”中...
· 加氏的由来轶闻
加姓,祖籍陕西人,源于唐高祖李渊一家。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完成国家统一,因太原靠近长城边塞,系北方军事要地,位列五京之一(与西安、开封、北京、南京并列),遂诏令独孤皇后的外甥李渊为太原留守,赐爵唐国公。一日,适逢独孤皇太后生日,李渊奏请文帝,带上部分家里人前往长安祝寿。在大寿之前,人员广聚。杨广见李渊夫人窦氏十分貌美,陡生不轨之心。便对李渊说:“难得相聚,咱兄弟俩下盘棋吧”,两个人就在偏殿摆起了棋盘。下棋前,杨广对李渊说:“咱俩虽说下棋,也该有个输赢之赌吧”,李渊问:“赌什么”?杨广说:“我赌江山十万里,”,李渊说:“我可有个啥赌头”,杨广说:“你赌你窦氏女娇娥。”李渊出身武将,性极刚烈,一听这话,火冒三丈,挥起拳头,一下就将杨广的门牙打掉两颗。杨广一疼,跑进后宫;李渊知道闯下杀身大祸,情急之下,未及向姨母告别,便带上一家老小,逃离长安,及到骊山山下,杨广的兵马追赶已到。当时山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