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流传至今的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谁说的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22
转发:0
评论:0
流传至今的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谁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成语一直流传至今,它是指事情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因为同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成语一直流传至今,它是指事情的成功与失败都是因为同一个人,这成语在今天看来还是有很深的涵义。我们也知道这句成语讲的是西汉丞相萧何与大将军韩信的故事,但万事总有一个来源,那么这句成语它出自哪里呢?  

1_副本2.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将军,一生征战四方,屡建奇功。韩信本是项羽的部下,因为得不到项羽的重用,于是转投到了刘邦的麾下。但刚开始时,刘邦只是封了他一个小官。就在韩信眼看自己建功立业已无望之时,他结识了时任刘邦谋士的萧何。在一番交谈之后,萧何慧眼识英雄,认为韩信是一个有杰出军事才能的人。萧何随后便向刘邦保举了韩信,刘邦也封韩信为大将军。

  等到天下安定后,成为皇帝的刘邦便开始猜忌韩信,认为他有二心。韩信因不满刘邦处处针对他,便趁着刘邦外出平乱之际,暗中勾结他人,想要造反。当萧何得知韩信要造反的消息后,非常的震惊,韩信可以说是由他一手提拔上来的。为了天下太平,萧何无奈之下设下圈套,宰杀了韩信。一代名将韩信,就这样落下了他人生的大幕。

  这句成语出自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的《容斋随笔》里。洪迈,生于公元1123年,是南宋时期有名的文人。洪迈出生于官宦之家,在公元1145年高中进士,从此官途一路顺遂,最后官至宰执。在洪迈为官期间,他利用空余时间,笔耕不缀,写下了后世有名的《容斋随笔》一书。《容斋随笔》的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囊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等各个领域的著作。 

  关于萧何的故事介绍

  萧何,素有一代贤臣之称,是汉初三杰之一。他对汉高祖刘邦忠心耿耿,对西汉大将军韩信有知遇之恩,更是亲眼见证了西汉这一全新政权的建立,为西汉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萧何又有怎样的故事流传下来呢?  

2_副本2.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萧何的故事,在现今较为有名的便是萧何诛杀韩信了。萧何和韩信两人同为西汉的开国功臣,是刘邦的左膀右臂。萧何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更是韩信的伯乐,是萧何将当时默默无闻的韩信推荐给汉高祖刘邦的。那萧何为什么最后又诛杀了韩信呢?

  当时刘邦统一了天下,成为了西汉的开国皇帝。自古以来,皇帝都是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之人。于是,汉高祖刘邦开始疑心那些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大臣们了。很不幸,韩信首当其冲。韩信当时功高震主,为人轻狂。刘邦认为韩信有二心,便开始处处他。韩信因不满刘邦处处针对他,趁着刘邦外出平乱之际,韩信暗中勾结他人,想要谋反。韩信想要谋反的消息被他的门客告诉了皇后吕雉,皇后听后十分的惊恐。皇后吕雉便召丞相萧何进宫商议,萧何听后也十分的震惊。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萧何便设下圈套,引韩信中计。丞相萧何与皇后吕雉强强联手,两人在皇宫之中宰杀了韩信。

  最终,在萧何的努力下,韩信的谋反并没有成功。丞相萧何运用自己的智慧,保住了天下的太平。 

  揭秘刘邦为什么杀萧何

  萧何在历史上素有一代贤臣之称,是西汉王朝的第一任丞相,更是辅佐了汉高祖与汉惠帝两代皇帝,一生兢兢业业,为西汉这一全新的王朝贡献良多。那么为什么到了最后汉高祖刘邦却想要杀他呢,这里面又有怎样的故事?  

3_副本2.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萧何在年少时便做了沛县的主吏掾,他喜好研究历代的法律典籍,为人和善,喜爱结交天下豪杰。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萧何结识了时任秦泗水亭长的刘邦。萧何初见刘邦时,便认为刘邦不是寻常人,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在萧何的有心结交下,两人很快便成为了至交好友。

  当时天下大乱,有志之士纷纷揭竿而起。两人感慨于陈胜与吴广的起义,认为大丈夫就应该心系天下百姓。于是,两人决定在沛县起义。在萧何的谋划下,刘邦成为了起义军队的首领。在之后的日子里,萧何更是尽心辅佐刘邦,他为刘邦招徕了有杰出军事才能的韩信。

  等到天下安定后,刘邦成为了皇帝。刘邦感激萧何对他的帮助,便封萧何为丞相,赏赐他无数的金银财宝。但好景不长,成为皇帝的刘邦开始猜忌那些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先后杀死了韩信,英布等人。眼看着昔日的同僚们,一个接一个的死去,萧何明白终有一日也会轮到自己的。

  无奈之下,萧何采纳了门客的建议,开始强征百姓的土地,收敛钱财。有百姓在刘邦归朝的途中拦路告状,刘邦听后大怒,想要杀了萧何。但刘邦转念一想,之前在百姓的心中萧何可是超越自己的存在,那么现在的萧何也只是一个普通人罢了,也不是所有百姓都爱戴他的。刘邦觉得自己可以不必再猜疑萧何了,于是就放弃了杀萧何的念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流传至今的“族谱”,“家谱”的字辈!
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古代一种特别“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由于各种原因,自五、六十年代以后,世人对字辈谱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字辈谱,又称昭穆、字派、行派、派序,即用以表明同宗亲家族世系血缘秩序的命名字辈序列。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聚族而居、安土重迁在农业大环境下,成了传统家庭的重心,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道德价值观,首先是儒家倡导的“亲亲”,形成长幼有序、孝悌仁爱的道德观念,并用家庭成员约定俗成和继承下来的风俗习惯,有效地维护血缘秩序,履行个人在血缘等级关系中被确认的权利和义务。华人的姓名系统,是早年维系血缘秩序的重要环节;而“字辈谱”正是这一血缘秩序文化的象征。典型的华人“姓--名”形式,是由一字姓与二字名所构成。姓为祖先遗传;名字中的第一字(如张正权中的“正”字)是作为家族辈份的象征,须按字辈谱所定;通常名字中的第二字(如张正权中的“权”字),则按父母意愿...
· 将军宴会上羞辱车夫,留下一成语流传至今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羊斟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象棋中,判断胜负的标准是“将”或者“帅”有没有被吃掉。象棋来源于我国古代的两军对垒,所以古代的许多战争,一旦统帅被杀或者被俘,基本上就可以宣布战败了。毕竟没有了指挥官,一盘散沙无人指挥。在我国春秋时期,有许多流传至今的故事,大多也是和战争有关的。比如“退避三舍”和“兵车之会”等,今天要说的“各自为政”也是来自那个时代。时间是公元前607年,交战双方是郑国和宋国,主要出场人物为华元和羊斟。在郑、宋两国的南方,有一个强大的楚国,也是郑国的大哥。因为宋国不愿跟着楚国混,所以楚国便让郑国去收拾宋国。郑军兵临城下,宋国也只能派兵抵抗,为首大将便是华元。郑军兵势正盛,宋军首战大败,不仅损失了一批士兵和战车,连华元本人都被郑军生擒活捉了。但那个时候打战很“文明”,不仅礼仪繁琐,抓了人还得好吃好喝的招待、最后还要放回去。华元就这样被放了回...
· 流传至今的古代民间笑话大盘点
1.狗吃书画明末清初,浙江兰溪壁峰有个聪明人,叫毕矮,常与财主作对。一天大富翁周道胜正在茶店说毕矮的坏话,恰巧毕矮路过,就走进去,说:“今天我遇到一件怪事。”周道胜忙问:“毕老兄,什么怪事呀?”毕矮说:“我邻居的一只狗,近来专门偷吃书画。今天,邻居把家里收藏的书画都拿出来翻晒,不料全被这狗吃了,主人杀死这狗,剖开它肚子一看,你猜里面是些什么?哈,一肚子的坏画(话)。”茶客明白毕矮在嘲笑周道胜,哈哈大笑起来。2.“瘟狗有福”有一天,孙财主准备设宴请客。长工毕矮跟他上街买菜,买了整整一筐鱼肉。回来路上,毕矮见不远处有只黄狗,就故意把筐放低拎着。那黄狗窜过来猛一口叼走了肉。孙财主命毕矮去追。毕矮追了一会空手回来说:“唉,真是瘟狗有福!”孙财主莫名其妙地问:“你说什么?”毕矮说:“喏,我们当长工的,一年到头拼死干活,从没吃过一顿肉,这下正如你东家所说,‘命里注定’,没福气呀。”财主点头道:“对!吃...
· 后唐李氏皇族的后裔,流传至今!
我国古代人很注重血脉传承,一般都会有族谱和祠堂,后人可以从族谱上看到自己祖上有没有什么名人,或者家族是从什么地方迁移过来的,在江西省的一个偏远村落里面有个家族,在修祠堂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族谱,根据族谱发现自己的家族是一个皇族后裔。这个村就是江西省上饶县茶亭镇下裴村占家源村,这个村不大但是都姓李没有杂姓,平时都挺团结的,家家户户都沾亲带故,可以说是一个大宗族了。这个村里面有个很古老的祠堂,但是因为年久失修,已经很残破了,最近决定翻修一下,在翻修的时候发现了六本族谱,族谱上的第一页就说这个家族是唐朝开创者李渊的后代。李渊的一个儿子叫做李元婴,他是唐太宗李世民同父异母的弟弟,也是李渊的第二十二个儿子,当年被封为滕州王,还在此地修建了滕王阁,后来为了躲避战乱,这个家族搬迁到了江西上饶这个地方,在此地一直繁衍生息。根据族谱上的记载,这个村子现在的人已经是第五十代了,李家人为了证明这个族谱的真实性,把这...
· 李白写给86岁老诗人的赠诗,流传至今
在唐朝前期,贺知章在诗坛的名气非常大,有人认为他的诗作对于唐诗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一花引来万花开”的巨大示范效应。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贺知章的诗作遗留下来的并不多。《全唐诗》中一共才收录了19首,而《唐诗三百首》中,仅收录了《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组诗的名气非常大,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常客。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就是这组诗创作之前,李白就向贺知章献诗,作品的知名度也不小。那是在天宝三年时,已经八十六岁的贺知章大病一场。稍稍好转后,他便上书唐玄宗,请求回乡当道士。贺知章36岁考上进士,纵横官场几十年,虽然并不是位极人臣,但却赶上了唐朝最繁盛的年代,运气特别好。在他返乡之前,唐玄宗不仅赠送了大量的钱财,给他在老家置办了田宅,而且还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