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三个开国君主 知人之明谁第一
人才都是自尊心很强的人,领导者只有真心认可,才能换取他们的死命回报。领导者用人的前提在于知人。知人的第一个层次是了解手下的能力,把他摆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作用。
合淝是孙权和曹操反复争夺的军事重镇,曹操安排了张辽、李典、乐进镇守于此,抵御孙权的进攻,并且留下手令:“如果孙权兵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 孙权带领10万大军攻城,张辽决定反攻为守,李典、乐进为张辽勇气所感动,一起在逍遥津打败孙权。如果不是东吴方面救援及时,孙权差点当了俘虏。
网络配图
曹操安排三将守合淝,乃是由于他对三位将军的作战能力、用兵特点、个性修养都了如指掌。张辽文武全才,深明大义,大局观比较好,适宜做主帅。乐进勇猛好战,擅长攻城拔寨,但缺少一点谋略;李典雅好学问,不喜与人争功,但缺少独挡一面的魄力。这两人只能做副手,曹操这样安排,是巧用他们性格的特点,使之取长补短。果然,到了关键时刻,三位将军齐心协力,取得了预期的胜利。
刘备在夺取汉中以后,没有任用赵云、黄忠等五虎上将镇守,而是封魏延为汉中太守,也是基于对他们性格和能力的了解。赵云、黄忠比较能打,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冲锋陷阵或者护卫中军,让他们担任地方官,负责一个战区的军政大事,就超出了他们的能力。魏延除了能打,还有一定谋略,适宜担任一个方面的统帅。后来,魏延镇守汉中,面对曹军将领的频繁进攻,从来没有失手,这说明刘备看人看得准。
诸葛亮用人方面也有一套,但在看人方面就不如刘备。街亭是咽喉要道,理应由大将镇守。结果,他派出了马谡。马谡除了在南征时提出“攻心为上”的建议,其他方面没有表现出特别强的军事能力。这样的人,充其量不过是主将身边的参谋之才,诸葛亮用他为将,把这么重的担子压在他身上,显然超出了他的能力。最后的结果是,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己打报告降了三级。失街亭对个人级别影响事小,关键是诸葛亮苦心经营的北伐事业化为泡影。
网络配图
知人的第二个层次是尊重、敬重。人才都是自尊心很强的人,领导者只有真心认可,才能换取他们的死命回报。诸葛亮为刘备卖了一辈子命,原因在于感激三顾茅庐的恩情。三顾茅庐的时候,刘备是40多岁的一方诸侯,诸葛亮不过是20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刘备一连恭恭敬敬地去请了三次,诸葛亮终于出了山。诸葛亮是个很谦虚的人,一般不摆架子,出山的时候拿点谱,也是对于刘备的测试。刘备的谦恭赢得了诸葛亮的真心回报。
曹操有狂傲的一面,唯独在人才面前虚怀若谷。曹操前期的谋士中,荀彧、荀攸是比较重要的两位。曹操曾经很恭敬地写信邀请荀攸:“方巾天下大乱,正是聪明人费心的时候,而先生笼袖观望,归隐道山,不觉得太久了吗?”曹操喜获荆州时,给荀彧写信:“我并不以得到荆州为喜,所喜的是得到先生您呢!”顶级人才也是人,是人就喜欢高帽子,来自领导的高帽子戴起来更舒服。曹操对于典韦、许褚等武将也很尊重,经常口头表扬,说什么“此吾之恶来也”,靠着这些人的保护,一次次死里逃生。典韦战死后,曹操在次年的行军途中还不忘了祭典典韦,令手下的将军都很感动。
孙权能够与刘备、曹操三分天下,用人上也很有一套。孙权对于周瑜、鲁肃、陆逊等历任都督非常敬重。鲁肃进入东吴核心权力层比较晚,为了提高鲁肃的威信。有一次,鲁肃执行某项任务胜利归来时,吴主孙权召集群臣,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亲自下马迎接鲁肃。当孙权问鲁肃:“我下马迎接,你很有面子吧?”鲁肃却答:“没什么。”孙权不解。鲁肃举鞭遥指说:“有朝一日您统一九州四海,君临天下,我才有面子。”孙权大笑。孙权给足了鲁肃面子,鲁肃知恩图报,攒足了劲儿要回赠孙权一个君临天下的大面子。
网络配图
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出动70万大军进攻东吴,孙权决定启用20多岁的陆逊为都督。陆逊资历比较浅,为了提高他的威信,孙权连夜筑坛,大会百官,请陆逊登坛,拜为大都督,赐以宝剑印绶。后来,陆逊审时度势,相机而行,在夷陵之战中,一把火烧掉了刘备700里连营,为保全东吴立下了大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