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人物百科

解析东晋年间桓温三次北伐失败的必然性

2019-10-1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8
转发:0
评论:0
解析东晋年间桓温三次北伐失败的必然性,桓温北伐,即东晋年间,由将领桓温发动的三次北伐十六国的战役,分别出兵于354

  桓温北伐,即东晋年间,由将领桓温发动的三次北伐十六国的战役,分别出兵于354年、356年及369年,但唯有第二次战争成功收复了洛阳,其余均以退兵告败,并没有收获过大的成效。  

1_副本2.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时东晋朝廷刚刚平定了苏峻叛乱,暂时稳定下来,不料北方却大乱。赵国大将趁君主去世便称帝建魏,冉魏又被前燕所灭,苻健建立前秦,东晋朝廷趁北方派殷浩北征,失败后,由桓温领兵出征。

  第一次北伐,桓温的军队来势汹汹,屡屡大败秦军,苻健誓死抵抗仍未能敌,多个郡县前来归降,受到桓温的安抚。此时桓温没有听从薛珍的意见直攻长安,在与秦军保持对峙的过程中被苻健击败,前秦抢先一步收割稻粮使晋军缺粮,更遇追兵被逼得退军,第一次北伐告败。

  第二次北伐,北面叛乱,桓温起兵江陵直逼许昌洛阳,遇姚襄抵抗,桓温亲自披甲监战,结阵前攻,大败姚襄,收降周成及三千多家平民,修复黄陵,第二次北伐胜利。

  第三次北伐,桓温名声大增扶摇直上,前燕发动战事,桓温野心勃勃欲登帝位于是再次北伐,领军出燕。晋军至兖州时,不顾郗超对汴水影响运渡的担忧,执意开凿河道行军;进入黄河以后,不顾郗超的劝阻坚决逆流而行;郗超建议直击燕都邺城或守河道控制运输储粮,且战争必须速战速决不可拖到秋天,桓温均不采纳。晋军大败燕军后,燕军向秦军求助,得援兵开始反击,晋军战事不利又缺粮于是大乱阵脚,最终被两面夹击而告败。

  桓温的三次北伐,使其在朝中威望极高,但由于战败使其未能篡位成功,北伐战争也未再继续,此后前秦渐渐崛起。 

  桓温北伐的原因

  桓温北伐共有三次,三次都在取得了一定的战绩后又功败垂成,而三次桓温北伐的原因,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东晋的局势日渐稳定,而北方政权的更替频繁,使东晋有了一定的实力可以收复北方。  

2_副本2.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成汉政权是一支由流民起义组建起来的政治军事力量,从西晋末年开始就一直盘踞在西蜀一带,成为了威胁东晋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永和二年底开始,桓温就开始了对成汉政权的作战,并在第二年击败了成汉,平定了西蜀。如此一来,让东晋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同时也让桓温在朝中赢得了一定的威望。同时,东晋的名将陶侃也平定了对东晋首都造成严重威胁的苏峻之乱,开创了东晋前所未有的稳定局面。

  此消彼长,在北方却陷入了大乱。一直盘踞在中原地带的后赵国主石虎去世,后赵逐步走向分裂和崩溃。氐族的首领苻健趁着后赵大乱,引兵进入关中,建立了前秦政权。同时,原隶属于后赵的大将冉闵也灭了后赵,建立了冉魏政权。冉闵发布了“杀胡令”,开始大肆盘踞在中原地带的胡人,给胡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不久之后,前燕的鲜卑族首领慕容皝又消灭了冉魏政权。总之,此时的北方陷入了一片混乱和分裂之中。

  东晋方面却着手开始准备收复中原的工作。第一次由大将褚裒北伐,但以失败告终,第二次换了殷浩,在殷浩无法获得战果的情况下,东晋政权又替换了平蜀有功的桓温,从而开始了桓温先后三次的北伐战争。因此,南方的相对稳定和北方的混乱,是桓温北伐的原因。 

  桓温北伐失败的原因

  桓温北伐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影响的因素,其主要表现在将领的素质、政治、军事和目的等,是历史的必然性。  

3_副本2.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桓温在当时可以被称为是当时最杰出的将领,不仅在东晋,同时在北方和中原亦是如此。但是当时正值乱世。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南北两晋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因此,除了桓温这个“最杰出”的将领之外,同时北方还有类似于苻健、慕容恪、慕容垂等“比较杰出”的将领。这些人虽然不足以达到和桓温那样的军事水平,但作为进攻一方的桓温,在军事上处于下风是必然的。而且桓温自己也承认,有慕容兄弟在,他的北伐大计始终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在政治上,东晋当时虽然内部比较稳定,但纵观整个东晋历史,都是处于一个极其矛盾的状态。首先,北方的外族入侵,东晋得以苟安,是和北方达成了某种默契。同时,东晋的王族手中并无实权,真正掌权的却是朝中的士族大夫。如果桓温北伐成功,或许将破坏了东晋王族和士族,甚至和北方外族的利益平衡,因此实际上,东晋对这次北伐是极其不支持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由南向北的统一战争,是少之又少的。这不仅表现在地理位置上,还表现在兵员的素质上。北方人一向民风彪悍,而南方人,则喜好渔歌唱晚。不同的民风,导致南方士兵整体战斗素质偏弱。

  在目的上,桓温北伐主要是为了赢得自己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他本人对于北伐大计,也并不报以成功的打算。

  总结来看,桓温北伐失败的原因,和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失败比较类似,从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曲折的军事斗争中,可以看出其失败的必然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桓温北伐的时间:桓温三次北伐分别是什么时间
桓温北伐的时间:桓温三次北伐分别是什么时间桓温北伐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来。后赵国主石虎死了以后,内部发生大乱,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鲜卑族贵族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公元352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朝廷趁北方大乱令殷浩北伐,后殷浩失败,大权归桓温,于是桓温开始了有名的三次北伐。公元354年,桓温步骑四万余人进攻前秦,水路自江陵经襄阳如均口,桓温亲自攻打上洛,俘虏秦荆州刺史郭敬,又在蓝田大破符建军队直逼长安,企图收复西晋故都。当地居民持牛酒欢迎桓温的人达到八十里路。但东晋和其他士族并不支持桓温,桓温的军事弱点终于以军粮不足返回襄阳。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羌族首领姚襄入据许昌,进攻洛阳,桓温第二次北伐,与姚襄战于伊水。大获全胜,收复洛阳。桓温上表请晋穆帝还都洛阳,但受到群臣全力抵制,不久,洛阳又被前...
· 细说历史——桓温北伐的失败
?后赵灭亡,中原大乱,是东晋立国江东以来没有碰到过的复国良机。然而,朝廷与桓温互相猜疑,殷浩、桓温北伐又相继失败,最终未能扭转偏安的局面。这是读史者一直引以为憾的事情。穆帝永和五年(349年),在石虎死后,北方乱事初起之时(参见第十八篇),后赵寿春守将降晋,大量北方士民南迁,依附晋朝。桓温抓住时机,进屯安陆(今属湖北),准备进取。朝廷却不愿让桓温立功,而让穆帝的外祖父、褚太后的父亲褚裒做征讨大都督,督师北伐。结果代陂一战,北上接应鲁郡(治今山东曲阜)归附民众的王龛、李迈全军覆没。褚裒就从彭城(今江苏徐州)退到广陵。已经进据寿春的将领陈逵也吓得烧毁军需,毁城南逃。渡黄河南迁的百姓二十多万人没有人接应,至此陷入绝境,差不多死光。这次北伐也就此结束。褚裒气愤,又自觉惭愧,不久便在京口(今镇江)病死。此人是个名士,虽系外戚,倒并不想抓权,确有可取之处,但是让他去领兵打仗,就不免要误国了。永和六年(...
· 如何评价东晋北伐解析东晋北伐为什么会失败
在东晋时期曾经出现过很多次北伐战争,尽管那个时候历代都出现了王室中人安于现状,在江南地区自得其乐的现象,可是东晋历史上也不乏会出现忠心爱国之辈,他们将收复中原地区、扩大东晋领土作为自己终身努力的责任,所以才会出现一次又一次的北伐战争。但是也有很多人好奇东晋北伐最远打到了哪里,毕竟这么多次的北伐战争大多数都是失败了的,那么究竟东晋北伐最远打到了哪里呢?东晋桓温北伐虽然东晋时期的北伐战争终究是没能达到恢复中原地区、完成统一大业的任务,但是在历史上北伐战争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效和战果的,如果要问起东晋北伐最远的一次打到了哪里,可能就要说起刘裕北伐了。他从一个嗜赌如命的普通人成长为一个爱国家有智谋的将领,其中经历的辛酸可想而知,在他进行北伐的时候屡次和对方进入对峙的局面,后来他用自己设计的武器拿下了燕都城,之后本来是想继续攻占河洛地区,但是因为孙恩的残余部队被打败,他不得不撤退回京,并且获取了长江中下...
· 桓温北伐有哪些影响?桓温三次北伐带来什么后果
桓温北伐有哪些影响?桓温北伐,是东晋时期将领桓温分别于永和十年(354年)、永和十二年(356年)及太和四年(369年)发动北伐北方十六国的战役。但除了第二次北伐成功收复洛阳,其余两次皆被击退,成效不大。桓温北伐,为其带来极大声望,尤其第二次北伐收复洛阳后,桓温曾在隆和元年(362年)请迁都洛阳,并让昔日南渡江左的士庶一律北徙。虽然当时洛阳正受前燕所攻,侨姓士族更加是不愿放弃南方北归,但因朝廷畏惧桓温,竟然没有人敢首先出言谏止,而只有孙绰敢上疏反对。当时朝廷更打算派侍中劝止桓温,可见桓温在当时的威望极高,足以动摇朝廷。然而,桓温北伐其实得不到举国同心支持,故申胤才有言:“晋室衰弱,温专制其国,晋之朝臣未必皆与之同心。故温之得志,众所不愿也,必将乘阻以败其事。”第三次北伐大败而回,就已令桓的威望大降,只仍因其权倾朝野,故此促使他放弃外讨增加名望,转而对内行废立,于是桓温在太和六年(371年)...
· 南北悲歌——桓温的第三次北伐
?桓温听说慕容恪已死,感觉心头大患已去,便马上重拾搁置多年的北伐计划,兴致勃勃,准备兴师北上。不过,这时的桓温,自恃豪雄,又掌握了国家军政大权,已有非分之想。某日无聊,他长卧于塌对亲僚说:“老夫这样寂寞无为,他日入了地府,岂不被司马昭、司马师之流笑煞!”不臣之心,彰露无遗。众人骇然不敢对答。过了一会儿,他扶枕坐起,自顾自地说:“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邪!”还有一次,经过王敦的墓边,他遥望着坟墓,嘴里喃喃说道:“可人!可人!”晋兴宁三年(公元366年),他移镇姑孰(今安徽当涂),使兄弟桓豁领荆州刺史,另一兄弟桓冲监江州及荆、豫八郡诸军事。上下游的军政大权,除京口(今江苏镇江)外,都进入了他的掌握之中。这次北伐,他只是想再打一个大胜仗,赢取更大的政治资本,然后回来,名至实归,受九锡,取晋室而代之。晋太和三年(公元368年),晋廷加大司马桓温殊礼,位在诸侯王之上。晋太和四年(公元369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